查文庫>說課稿> 人教版《可能性》說課稿(通用3篇)

《可能性》說課稿

人教版《可能性》說課稿(通用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可能性》說課稿(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可能性》說課稿1

  一、結合學情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人教版的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可能性”。《可能性》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材的新增內容。這一內容屬於“統計與機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機率”範疇,而機率已成為未來公民應該掌握的主要知識,它是培養學生隨機性觀點理解世界的主要內容。“課程標準”對這部分的要求:

  讓學生從生活事例中豐富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探究的樂趣,注重對事件可能性的理解。

  這部分的知識是在學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透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基礎,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我面對的學生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求知慾強,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不隨意注意占主導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很容易被新異的事物所吸引。而可能性知識學生在生活中會經常遇到,也常常利用生活中的經驗自己解決,但他們沒有與我們的數學知識聯絡起來。所以可以聯絡實際出發教學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動機。然而學生之間還存在著個別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的利用評價手段,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新的課程標準中倡導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因此,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並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整合的角度特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教學目標:

  1、透過猜測和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2、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表達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斷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合作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透過遊戲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確定的。

  教學難點:會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詞語來表達事件發生可能性。

  二、聯絡實際說策略

  (一)說教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我設計了“提出問題情境——學生實踐驗證——解釋與應用”的教學模式。

  整節課,學生在猜想、驗證、判斷的探究活動中經歷著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試著成功的喜悅。並透過遊戲、競賽、實踐操作、小組合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的輕鬆,學的愉快,形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共同發展。

  (二)說學法: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所以,我這節課設計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猜一猜、畫一畫、說一說、實踐、驗證、遊戲等。

  三、體現課標說流程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猜一猜”的遊戲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中初次接觸到“可能性”,直接地感受到“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喚起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第二 板塊:實踐活動,探究新知。

  本板塊開展有趣的摸三角形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驗、猜想、驗證以及交流的過程中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形成的條件,同時,透過對統計結果的觀察和比較初步培養學生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例二的處理,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安排學生自己去學習彙報,把主動權交給了孩子使學生有可以施展的平臺。然後,再次調動積極性,採用了用喜歡的手勢判斷生活中的事例一項活動,目的是進一步豐富對生活中確定與不確定的理解。

  第三板塊:鞏固昇華,活用知識。

  本版塊我為學生精心設計了四個小練習。其中塗一塗和舉手遊戲是為了讓學生細心地判斷,而且在舉手的同時他們也在進行理性的思考,怎樣才能符合要求,這也為下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做了良好的鋪墊。我設計了說、塗、動手結合的練習模式,能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鞏固新知。

  第四板塊:總結評價,深化知識。

  一方面是總結學生的收穫,另一方面提出今後學習的要求,讓學生進一步深化知識,並體會到了數學與現實的關係。

  四、說反思。

  我的整節課重組教材,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景中體驗“一定”、“可能”、“不可能”。組織學生活動中驗證事件發生出現的三種可能性。學生學的興致勃勃,達到了預期目標。但是在對學生的主動學習知識能力的培養上與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三種可能性的時間安排上還不太科學。

  《可能性》說課稿2

  教材內容: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學習時間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機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透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為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裡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㈠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

  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

  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

  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

  4、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球的顏色

  ㈡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裡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彙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透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裡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出示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彙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藉助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和列舉哪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在描述、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

  四、第二次摸球,進一步認識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㈠認識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個紅球和2個白球,說一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能確定嗎?為什麼?

  學生猜一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請猜的同學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前一次摸到紅球后,下一次可能猜會摸到白球,這時讓學生親自摸一摸,想一想為什麼不能如人所願,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影響後一次摸球;

  ㈡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繼續猜一猜,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並摸一摸;當學生摸出一個球后,把這個球又拿出,讓學生再猜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再摸一摸……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設計意圖]可能性作為一種隨機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觀願望控制的。但許多學生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即第一次摸到紅球,第二次就該摸到白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我設計了第二次摸球活動,讓學生先猜再摸,暴露學生的認識,並讓學生親自動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對於某一次摸球來說,會摸到什麼顏色的球,事先是無法確定的,並且前一次摸球的結果不會對後一次摸球產生影響。透過逐步拿出球,讓學生感悟到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可能”也會變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會變成“可能”。

  五、學習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六、組織練習,深化對確定和可能性的認識

  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㈡根據結果設計放球方案,,說一說怎麼想的,並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紅球;

  2、可能會摸到紅球;

  3、不可能摸到紅球。

  ㈢猜一猜:東方超市的.老闆會怎樣放球?為什麼?每種顏色的球放多少?

  [設計意圖]設計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練習,讓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又有新的認識,學生的思維能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並且為下一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可能性》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人教版的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可能性”,這部分的知識是在學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透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基礎,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本節課的教學正是以這樣的理念來設計的,讓學生透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我面對的學生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求知慾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不隨意注意占主導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很容易被新異的事物所吸引,從而產生學習動機,然而學生之間還存在著個別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的利用評價手段,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新的課程標準中倡導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因此,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並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整合的角度特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遊戲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

  2、透過小組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嘗試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表達事件發生的情況;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特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透過遊戲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確定的,會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詞語來表達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情境教學,並透過遊戲、競賽、實踐操作、小組合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的輕鬆,學的愉快,形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絡生活,拓展視野;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遊戲來匯入新課,這項遊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後,師生共同進行遊戲,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遊戲結束後,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遊戲的形式匯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遊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要求各組的同學分別進行摸棋子的遊戲。要求摸到黃色棋子最多一組同學獲勝。實際上,分發到各組的棋子袋中,有四組同學袋內的棋子全是白色,而有一組同學袋內的棋子全是黃色,在同學們高興的遊戲,到失敗的嘆氣,再到對比賽規則的猜疑中,教師適時點拔,讓學生開啟口袋看一看,在同學們對“如此比賽不平”的抗議聲中,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總結出在全是黃棋子的袋裡任意摸出一個棋子的結果一定是黃棋子,那其他小組沒有獲勝的原因是在全是白棋子的袋裡不可能摸到黃棋子。

  在學生親身實踐,動手操作,用眼觀察,評析結果的過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隨著教師的適時提問:“這樣的遊戲公平嗎?怎樣才能使比賽公平呢?”將教學推入本環節的第二和第三板塊,體驗“可能”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在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後,也就是說出“在一個袋既要有黃棋子,又要有白棋子。這樣才公平”之後,教師適時引導,“這時我們在這樣的袋中任意摸出一個棋子的結果會怎樣?”點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為了對可能性的大小進行驗證感知,此時教師將一袋白棋子和一袋黃棋子中的一顆棋子進行對換,強調如果遊戲規則不變,還是摸到黃棋子多的為勝的話,你願意到哪組的袋裡來摸棋子呢?為什麼?並讓學生再次進行摸棋子的遊戲,並做好記錄,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於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

  A、一定是桔子

  B、一定不是桔子

  C、可能是桔子

  D、很可能是桔子

  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

  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絡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製做搖獎轉盤,並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嘗試探究,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於在實踐中去完善,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