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精選7篇)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精選7篇)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1

  說教學目標:

  1﹑透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能夠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並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2﹑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成功的喜悅。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的基礎之上,同時它也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透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藉助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說教學重難點

  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說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學生學具。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一)複習:1.口算練習

  2.解決問題: 有8根小棒,每4個擺一個正方形,可

  以擺幾個正方形?

  有10根小棒,每5個擺一個五邊形,可以擺幾個五邊形?

  從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 二)出示教材第59頁主題圖。用11根小棒擺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擺擺看,你發現了什麼?

  (三)引導觀察,交流資訊。

  (四)教師揭示:

  擺小棒時我們發現了剩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餘數 的除法”(出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意義

  (一)複習表內除法的意義

  1.課件出示6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可以擺幾盤?

  師: 真的可以擺3盤嗎?兩個同學一組,拿出6個圓片擺一擺,驗證一下.

  2.學生交流獲取資訊.師:草莓分完沒有,有剩餘的嗎?誰能把你分的過程說一說?怎麼列算式呢?

  3.說說6÷2=3(盤),這個算式表示什麼?為什麼用 除法?6,2,3分別表示什麼?你知道這道除法算式個部分的名稱嗎?

  (二)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餘的情況。

  (1)課件出示7個草莓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

  一擺。

  (2)學生利用學具操作。

  (3)交流發現的問題:剩下一個草莓。

  師:剩下的這個草莓能再分嗎?為什麼不能?能丟掉不管嗎?誰能把你剛才擺的說一說.這次擺的和剛才擺的有什麼不一樣?該怎樣列算式呢?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 (1)教師板書規範寫法:7÷2=3(盤)??1(個)。

  (2)交流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1各表示什麼?明確“1”是剩下的草莓數,我們把它叫做餘數。

  3.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1)比較兩次分草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呈現。

  6個草莓

  每2個一盤 分了3盤,正好分完 6÷2=3(盤)

  7個草莓

  每2個一盤 分了3盤,還剩1個 7÷2=3(盤)?? 1(個)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透過擺學具的直觀方式讓學生在與表內除法的對比中,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給學生創設自主構建知識的空間。】

  三、鞏固新知:

  (1)“做一做”第1題。學生讀題,根據題意獨立完成。

  (2)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第1小題算式中每個數分別在圖中表示哪個部分?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 3 ) 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第2題。(這一題涵蓋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學生獨立先在圖中圈一圈,再說一說,最後用除法算式表示。

  (4)比較發現兩小題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進一步理解商與餘數的名數的確定。

  【設計意圖:藉助練習,溝通不同表徵方式間的聯絡,在多種表徵形式相互映襯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並學會確定商與餘數的名數。】

  (5)合作探究

  回到59頁主體圖:

  1.用11根小棒擺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兩人一組先擺一擺,再列出算式.2.學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擺出幾個正方形?你能列出 除法算式嗎?

  3.小組合作:擺正方形,看看能擺出幾個,還剩多少根? 擺三角形,五邊形呢?

  4.根據擺出的小棒圖,列出除法算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透過用小棒擺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的活動,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方法。利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透過練習,深化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本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2

  說教學目標(三維融通表述):

  1、透過同學們秋遊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開展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有餘數的除法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透過獨立計算,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恰當地選擇計算方法(口算和筆算),體會到在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可以根據計算的難易程度和自己的計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

  3、透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蒐集和處理數學資訊,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利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1分鐘)

  師:今天見到同學們

  ,和大家一起學習我特別高興。一高興我就想把自己開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嗎,前幾天我和我們班裡的同學一起去秋遊,在玩的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數學問題,你們願意和老師一起解決嗎?

  意圖:創設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處處不再。 生:願意。

  師板書: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解決問題”

  師:到了景區,看到了碧波盪漾的湖水,於是大家提議去划船,我們一起來到了租船處。 出示幻燈片

  二、課堂授課

  (一)例題

  1、讀題,批畫,分析題意(3分鐘)

  師:請你按照從下到上,從左到右的順序找找,在圖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

  意圖:教會學生觀察的順序,以及解決問題的前提。

  生:共有30人,每條船最多做4人。(限乘4人)

  師:在你們說的過程中,老師把這些重要的資訊進行了圈畫,這種方法叫批畫,就是把重要的數學資訊圈畫出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題意。這種方法,同學們可以在在面的問題中嘗試使用。我們接著理解題意。

  意圖:交給孩子審題的要點 師:什麼叫“限乘”?

  生:最多隻能做4人。

  師:我們知道了這些數學資訊,那你們猜老師遇到了什麼難題?

  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條件,提出問題的能力。

  生:老師不知道租幾條船?

  師:你們真厲害,就是這個問題難住了老師,那誰能將這個問題用數學語言描述一下呢?

  生: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我們找出了條件,也找出了問題,將條件和問題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實際問題。請你輕聲地讀題。 生:讀題

  師:說說這道題什麼意思?

  生:有30條船,每條船坐4人,可以租幾條船?

  師: 這道題讓咱們求可以租幾條船實際就是讓我們求什麼?

  生:說不出來

  師:學具演示,老師這有30人,4人拿出來坐一條船,那就是再求什麼?

  生:求30裡面有幾個4 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係

  師:求30裡面有幾個4用什麼方法計算?

  生:除法

  師:誰能列式?板書:30÷4

  師:那你們能幫老師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自己解決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3分鐘)

  教師巡視,收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彙報結果

  預設:

  (1)畫圖策略

  (2)除法算式30÷4=7(條)??2(人) 租8只船

  (3)除法算式30÷4=7(條)??2(人) 租7條船

  (4)豎式計算

  3、生彙報結果並比較(3分鐘)

  師:展示學生解題策略,說說自己解題的方法

  生:共有30人,每條船上坐4人,可以坐幾條船?實際上就是求30裡面有幾個4?所以用除法計算列式是30÷4=7(條)2(人) 師針對學生方法,進行評價

  如果有學生沒有使用畫圖方法可以教給學生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說說途中每個動作都表示什麼意思?

  意圖:培養學生解決策略的方法,圖形結合理解題意。

  10分鐘

  情境創設:到了中午,我們都拿出自己準備好的食物準備野餐,這時愛學習的小紅給我出了一道她買東西時遇到的數學問題。

  出示圖片(3分鐘)

  小紅拿了20元錢去買礦泉水,最多可以買幾瓶?還剩幾元?

  師:剛才我們學習的觀察法和畫批的方法,標出重要的資訊。 生:批畫

  師:說說你畫批了那些重要的資訊?教師出示,強調問題我們要用曲(qū)線畫出來。

  師:我們把這些條件和問題放在一起,又組成了一個新的實際問題,誰能完整的把這道題讀一讀。

  師:想一想我們求最多可以買幾瓶實際就是讓我們求什麼?

  生:實際就是求20裡面有幾個3?用除法計算?

  師:下面請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有同學沒有思路可以按照咱們畫圖的方法,畫一畫,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生:列示計算(2分鐘)

  師:聽了小紅的提問,小強也給我出了道題?你們在幫老師解決一下。(3分鐘)

  師:請你按照審題要求在圖中批畫出重要資訊。 生:批畫,彙報

  師:你們到找到了數學資訊,要正確解答這個問題,需要提醒大家點什麼?

  生:同學們所花的錢必須少於15或者等於15元。

  師:那小強可能買了哪些食品呢?下面我們小組一起來寫寫這道題,看看那組寫的方案最多。注意你寫完一種方案後要答清楚你買了幾個什麼。

  生:創設自己的方案,5分鐘 展示方案(3分鐘)

  總結買的兩點規律

  :(1)錢有剩餘,

  (2)錢沒剩餘 出示主題圖

  情景創設:我們吃飽了喝足了,接著往前走,走著走著看到了一個大花園,花園裡有黃色的康乃馨,紅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鬱金香,園丁阿姨正在扎花,我們就過去幫忙。可是阿姨說了,扎花是有要求的,趕快在你的練習紙上找一找圈一圈,扎花有哪些要求? 課件演示什麼叫一束

  師:我們知道了怎麼把花紮成一束,再仔細看圖,我們還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

  生: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鬱金香10枝。

  師:下面小組合作看看這些花最多可以紮成這樣的幾束?

  生:合作交流

  預設:生學生做不出來,老師演示

  生:在完成

  生:彙報交流(教師指導)

  三、總結收穫

  今天這節課上同學們和我一起重溫了秋遊的過程,我們也一起解決了一些問題,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3

  學情和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鑑於這種密切聯絡,教學中透過操作和對比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也是為以後的試商教學作鋪墊,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對比引入讓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透過動手,理解餘數及餘數的含義,並透過觀察、分析、比較,探索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說教學目標:

  1、透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並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2、藉助擺正方形,使學生鞏固有餘數除法的含義,並透過觀察,比較探索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理解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滲透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和生活的密切關係。

  說教學重點:

  ①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②探索並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說教學難點:

  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說教學準備:

  課件、卡片。

  說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有餘數的除法

  1、表內除法的含義

  師:出示6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幾盤?

  生:邊擺邊說,可以擺3盤

  師:把擺的過程寫成算式

  生:6÷2=3(盤)

  師:說說算式的意義?

  生:6個草莓,每2個分一份,可以分3份。

  (設計意圖:透過操作、表述、算式表示,使學生明白表內除法的含義,溫故為了知新)

  2、感知有餘數的除法及含義

  (1)動手感知:

  師:出示7個草莓,每2個分一份,可以分幾份呢?

  生:擺(用學具擺)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剩下一個,多了一個。

  (2)合作交流

  師:把剛才的過程用一個算式如何表示?

  生:自主完成

  師:指導交流,選典型例子板書

  A、7÷2=3B、7÷2=3剩1C、7÷2=3多1

  生:針對以上3種學生髮表見解,並說說每個數字的意思。

  師:指導寫法,明確餘數。

  (3)完善認知

  師:對比剛才兩題,有什麼異同?

  生:都平均分,一個有剩餘,一個無剩餘。

  師:揭示課題並板書“有餘數的除法”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透過操作,對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餘數及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為繼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探究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1、按要求操作並記錄

  師:用小棒擺正方形,4根擺一個,請同學用手中準備好的小棒一個一個擺獨立的正方形。

  (注:課前老師為每組學生準備8-11根小棒且儘可能保證每組學生的小棒數量不同)

  生:動手擺,動腦想,寫算式。

  師:行間指導。

  2、組織交流

  出示(按順序)

  根數擺法算式

  8□□8÷4=2(個)

  9□□19÷4=2(個)…….1(根)

  10□□1110÷4=2(個)……2(根)

  11□□11111÷4=2(個)……3(根)

  12□□□12÷4=3(個)

  3、對比發現(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師:仔細觀察以上算式,從中發現了什麼?

  生:各種可能(及時評價)

  師:引導討論,餘數與除數的關係,說說為什麼?

  小結:大家透過觀察,對比發現餘數比除數小

  4、及時鞏固

  如果用一堆小棒擺五邊形,如果有剩餘,可能會剩幾根?如果擺△呢?

  師:組織學生討論

  ①可能會剩幾根?有幾種情況?

  ②為什麼只有這幾種可能呢?說說想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透過用不同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過程,一方面鞏固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感知除數和餘數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向學生滲透學習數學的意識和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判斷對錯

  ①46÷5=8……..6( )

  ②63÷8=7……..7( )

  ③63÷7=8……..7( )

  2、右面的算式中餘數最大是幾?

  □÷8=□……..□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五)佈置作業:練習十四的1題

  (六)板書:

  有餘數除法

  6÷2=3(盤)

  7÷2=3(盤)……..1(個)

  餘數必須小於除數。

  說課後反思:

  這節課總體感覺還不錯,但是在學生活動的環節上,我預設不夠充分,同時由於缺乏經驗,在學生放手操作中出現了控制不力的局面,同時,我覺得還應該在讀懂教材和學生上下功夫,必須在控制範圍內讓學生動手,也就是操作必須在具體的要求和一定的規則下進行,這樣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又能凸顯教師指導的`作用。

  另外,課堂上由於是低年級教學,一味地知識學習,學生會感到很枯燥,有必要收集學生感興趣的課堂資源,讓學生輕鬆地感受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三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於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體寫法學生較難理解。總之,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及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靈活運用並會解題

  本課的難點是:“餘數要比除數小”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等。

  二、說教學過程

  1、開火車匯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要透過開火車遊戲。(投影片出示)

  1、口算

  4×64×827÷924÷8

  4×93×516÷224÷3

  2最後在方框裡填上商和餘數;

  8÷3=□……□11÷4=□……□

  12÷5=□……□65÷8=□……□

  35÷8=□……□7÷2=□……□

  3、在( )裡最大能填幾?

  3×( )<224×( )<37

  ( )×2<11( )×5<38

  4、不計算,在圓裡填上最大的數

  □÷5=□……○□÷7=□……○

  □÷3=□……○□÷6=□……○

  5不計算,在圓裡填上最小的數

  □÷○=□……8□÷○=□……1

  □÷○=□……4□÷○=□……6

  二、小遊戲來激發學生興趣,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透過大量生活中的例項,讓學生來感受“餘數”。

  1、同學們,我們練了一會的題了,現在我們放鬆一下,做一個小遊戲,名字叫報數的遊戲,首先我請五位同學上來輪流保書,請你猜一猜,下面的數分別是誰報的?

  2436488

  31、32、33、34這四個數中( )是王耀報的。

  2、有哪一位同學願意上來,根據咱們班的人數、組數和每組的人數自己編一道關於有餘數除法的應用題並解答出來?

  3、看圖列式(指名板演。)

  小組交流。讓板演的學生說說這道題的含義。你是怎樣想的

  (1)□÷□=□(個)……□(個)

  □÷□=□(盤)……□(個)

  (2)□÷□=□(袋)……□(個)

  □÷□=□(個)……□(個)

  三、嘗試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1、多媒體放出:

  有17只花,紮成2把,平均每把有幾枝花,還剩幾隻花?

  2、請列出算式,並用豎式表示出來?計算後請小朋友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3、小組交流。

  請小朋友把計算方法和結果在小組裡交流。(相互檢查,有沒有錯誤,如果有,請改正。)

  三、說課堂小結

  讓學生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餘數”的概念,並提高了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透過平均分的活動,認識餘數,知道餘數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學會試商,使學生感受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3、透過分橡皮過程,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2、正確地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難點:理解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每組一盒橡皮、課本、筆、練習紙

  【教學方法】

  教法:引導法、觀察法、猜測法、操作和歸納法。

  學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分析、比較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猜一猜)

  (1)猜一猜。出示:各位同學好各位同學好……

  (2)請同學們利用已經學過的找規律的知識,猜一猜第10、17、31……個字各是哪個字?然後教師逐一作出回答,學生共同進行驗證,發現老師說的很對,學生很驚奇。

  (3)適時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很快猜出來的?因為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奧秘,想知道是什麼嗎?等你們學會了今天的知識,就能破解這個奧秘了。

  二、動手操作,建立表象(分一分)

  (1)有6盒橡皮,數量不等(15、16、17、18、19、20塊),每個小組各一盒橡皮。

  (2)小組合作:把你的哪一盒橡皮平均分給每一個同學,該怎麼分?有剩餘嗎?並在小組裡交流分的過程。

  (3)合作把你們分的過程用圖表示出來,並說出是怎麼分的。

  (4)各小組輪流彙報分的過程和結果?並說一說發現什麼?

  根據學生所說的,教師引出: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分配有餘,這就是數學中的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有餘數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列一列)

  (1)根據你所分的過程,能不能試著列出橫式和豎式,學生試列,教師進行點拔。

  (2)評價所列的式子,說一說為什麼要這樣列,每個數各代表什麼?誰能說一說怎樣列豎式計算?被除數是幾?除數是幾?剛才分的結果是每組幾個?所以商幾?寫在什麼地方?實際上分掉了幾個?被除數17下面寫幾?還剩1個,在橫線下面寫“1”,剩下的"1"我們叫它""餘數"(板書:餘數。跟讀兩遍)

  (3)指導列和讀算式,並說一說各部分表示什麼?

  橫式結果的寫法17÷4=4……l怎樣讀這幾個算式呢?

  強調:為了分清商和餘數,在商的後面先寫6個小圓點,再寫餘數,讀作“商4餘1”。讓學生再齊讀一遍。

  (4)說一說你的試商方法?(用乘法口決來試商)

  (5)對學生所列情況進行更正,並強調正確的列法。

  四、教師引領,知識內華(算一算)

  (1)教師出示例題2。

  23÷5=4……3

  (2)不用分,根據你剛才的經驗,你能直接列出以下幾個算式嗎?

  分別有21、22、23、24、25塊橡皮,平均分給5人,每人可分幾塊,還餘下幾塊呢?

  (3)說一說你是怎麼列的,為什麼?教師出示結果。

  (4)觀察這些算式中除數和餘數的大小,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15÷5=3(塊)

  16÷5=3(塊)……1(塊)

  17÷5=3(塊)……2(塊)

  18÷5=3(塊)……3(塊)

  19÷5=3(塊)……4(塊)

  20÷5=4(塊)

  21÷5=4(塊)……1(塊)

  22÷5=4(塊)……2(塊)

  23÷5=4(塊)……3(塊)

  24÷5=4(塊)……4(塊)

  25÷5=5(塊)

  發現:除數是5,餘數是1、2、3、4,餘數比除數小。

  (5)教師反問:“餘數可以等於或大於除數嗎”?學生舉例說出理由。

  強調: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五、綜合實踐,學以致用(練一練)

  (1)第52頁的“做一做”。(判斷題,進一步明確“餘數要比除數小”。)

  (2)判斷開放題:想一想在一道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是8,餘數有可能是幾?如果餘數是6,除數有可能是什麼數?

  (3)解決問題。(課件出示)

  (4)首尾呼應,拓展延伸

  (現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麼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第10、17、31……個字各是哪個字?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餘數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字是什麼嗎?)

  六、暢談收穫,迴歸生活(說一說)

  (1)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麼新的收穫?你體驗最深的是什麼?

  (2)找一找生活中有餘數除法的例子,說給你的同伴聽!

  板書設計:

  有餘數的除法

  23÷5=4……3

  在有餘數的除法時,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餅乾等食品的活動中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在平均分若干個草莓的活動中,理解餘數比除數小。

  3、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有餘數除法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點】

  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要餘數比除數小。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

  【教具準備】

  每生20個圓片,2張作業紙,1張小測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生談話:喜歡郊遊嗎?小強班前幾天去郊遊了,一起看螢幕。他們都帶來了哪些食品?他們想怎樣分?誰能先來找找這些資訊?

  生交流找到的資訊。

  師提問:他們帶來的食品可真豐富啊。你能選取其中的兩個資訊,提出一個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嗎?

  生提問題。預設:

  10片餅乾,每人分3片,可以分給幾人?

  有12個草莓,每人分4個,可以分給幾人?

  有7根香腸,平均分成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根?

  有17瓶酸奶,每人分5瓶,可以分給幾人?

  師:你們的表現太棒了,能提出這麼多平均分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你會列算式嗎?

  生列算式。

  師:仔細看一下,在這些算式中,你最會計算哪個?(12÷3=),得數是多少?

  生交流。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生交流。預設:表示12裡面正好有4個3。

  師:在這個除法算式中,12、4、3分別被稱作什麼?

  活動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嘗試動手平均分,感受餘數的產生。

  師:12個草莓,每個小朋友分4個,剛好被平均分給了3個小朋友。那剩下的這些食品也能像這樣被剛好平均分掉嗎?我們先來看分10片餅乾試一試。

  師:下面,拿出你提前準備好的圓片,用它來代替餅乾,動手分一分,看能得到什麼結果。在動手之前,先看幾點:一定要平均分,也就是每人分得的要一樣多。分完以後,跟同桌說一說你是怎麼分的?

  生自由操作。

  師:哪位同學願意到前面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生展示。師追問:剩餘的這一個為什麼不能再分呢?

  生交流。預設:因為10裡面最多有3個3,剩下的1個不足3個,所以不能再分了。

  師:說得太棒了。最後剩餘的這個就是不能再每人分一個了,所以10片餅乾,每人分3片,可以分給3人,還剩下1片餅乾。

  (2)嘗試列算式,認識餘數。

  師:用算式怎樣表示這個結果呢?剩餘的“1”個你應該怎麼表示呢?自己試試看,把它寫在作業紙(一)上。

  生自己寫。師巡迴發現尋找例子。

  師:我這裡拿到同學們的三種不同的寫法,大家看。你同意哪種寫法?為什麼?

  師生共同交流。預設:

  方法一:10÷3=3(人);方法二:10÷3=3(人)——1(片);方法三:10÷3=3(人)剩1(片)。

  師:在剛才的式子中,方法三表示的很明白。只是,我們為了表達的規範,數學上統一用“……”這個符號來表示剩餘,讀作“餘”,餘下的這個不能繼續再分的數就叫作“餘數”。

  師:大家再回頭看看這兩個算式,這兩個算式形式上一樣嗎?

  生。預設:一個沒有餘數,一個有餘數。

  師:像這樣平均分後產生剩餘的除法就叫“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師:除法家族裡又多了一個新成員,它就是餘數。那這個算式中,你能說一說10叫什麼?這兩個3呢?後面的1呢?

  生交流。預設:10被除數,等號前面的3是除數,後面的3是商。1是餘數。

  (3)學習有餘數除法表示的意義以及讀法。

  師:這個算式讀作“10除以3商3餘1”。表示的意思是:10片餅乾,每人分3片,可以分給3人,還餘下1片。所以,我們計算時,一定要在理解算式意義的基礎上注意寫對得數後面的單位。

  師:根據我們剛才的學習,你再來規範地寫一些算式。

  10÷3=3(人)……1(片)

  (4)解決火腿腸和酸奶的問題,鞏固有餘數的除法。

  學會了有餘數的除法,你能用新學到的知識解決“火腿腸”和“酸奶”的問題嗎?將你的算式和計算結果寫在作業紙上。

  學生自己解答。

  師生交流並強調根據算式的意思注意單位的書寫。

  活動三、觀察分析,探究規律。

  (1)動手操作,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

  師:有12個草莓,每人分4個,可以分給幾人?如果有13個、14個、15個或16個呢,又可以分給幾個人?下面小組展開活動,合作要求:①用圓片代替草莓,擺一擺,②並把表格填寫完整,③看誰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小組合作活動。

  展示交流。預設:

  12個草莓:12÷4=3(人)

  13個草莓:13÷4=3(人)……1(個)

  14個草莓:14÷4=3(人)……2(個)

  15個草莓:15÷4=3(人)……3(個)

  16個草莓:16÷4=4(人)

  師:你能根據得數把這些算式分分類嗎?

  生分類。預設:有餘數的一類,沒有餘數的一類。

  師: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生交流發現。預設:餘數都比除數小。(猜測---驗證17瓶酸奶)

  師:為什麼餘數都比除數小呢?

  生交流。預設:每多出4個草莓,就可以多分給一個人。

  師:你的發言真精彩,也就是說如果除數等於4或者大於4,那麼分的份數就會增加,也就是商就會有變化,因此,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我們一定要牢記“餘數要比除數小”這個規律。

  (2)判斷正誤,鞏固“餘數要比除數小”這個規律。

  師:有了這個規律,在有餘數的除法裡,只要餘數比除數大或者相等,這道題一定計算錯了,這可以用來初步檢查你的除法做得對不對。下面我們給小明當個小老師,幫他判斷一下他的做法對嗎?

  10÷3=2……4

  16÷4=3……4

  21÷5=4……1

  師生交流,邊判斷邊修改答案。

  活動四:鞏固練習,深化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

  師:帶著你的收穫解決一下自主練習的這些題吧。

  練習1:11支鉛筆,平均分給5人,每人分幾支?還剩幾支?

  練習2:這道題除數是6,餘數可能是幾?除數是4,餘數可能是幾?

  練習3:看到同學們表現的這麼棒,老師也要獎勵你們,老師帶來一袋糖,要平均分給課堂上發言最積極的7個孩子,你們說最後分得的餘數可能是幾?

  活動五:交流收穫,總結方法。

  同學們,秋天不僅是適合野營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誰能把自己這節課的收穫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交流。

  師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看到了咱們班的孩子特別具有數學的頭腦,不僅善於思考,還樂於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希望這些好的學習方法能陪伴你上好每一節數學課,也希望同學們能在生活中用好今天學習的有餘數的除法。拿出課堂小測,進行自我檢測吧。

  板書設計:

  有餘數的除法

  12÷4=3(人)

  10÷3=3(人)……1(片)

  餘數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說課稿 篇7

  說教學目標

  1、掌握用豎式表達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的方法。在操作中理解豎式每一步的含義,並能對除法作出合理解釋。

  2、在具體情景中讓學生經理有餘數除法的過程,理解餘數的含義,建立有餘數除法的概念。

  3、結合生活情境,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長除法。

  難點: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說教學方法

  準備學生準備圓片20個

  說教學過程及內容

  個人二度備課與即時反思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解決問題,抽象出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問題一:15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盆?

  1、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

  2、全班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3、教學豎式

  (1)學生嘗試列豎式

  (2)認同除法豎式的一般列法,詢問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

  (3)體會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A、用圓片代替盆花師生一起在黑板上擺一擺

  B、觀察豎式,嘗試理解豎式的每一步含義。

  C、交流解惑。

  D、仿寫除法豎式

  三、動手操作,建構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問題二、16盆花,如果每組擺5湓,結果會怎樣?

  1、學生活動:用圓片代替盆花在桌子上擺一擺,結果用豎式表示。

  2、結合學生的操作活動理解豎式每一步的含義。

  3、揭題:有餘數除法

  4、學生試寫橫式

  5、思考:

  A如果有17盆話,每組擺5盆花,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如果是18盆呢?你是怎麼知道的?算式怎麼寫?先在頭腦裡擺圓片,再列算式。

  B現在有21盆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你能列豎式計算嗎?

  C交流、評價。

  6、小結

  四、生活應用

  看同學們學得這麼好,小精靈想帶同學們去運動會看看,用所學的知識幫他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五練習

  1完成書本第51頁的做一做

  師生校對正確填寫形式

  2出示小黑板:老師給你20元錢,請你給運動員們再去買幾瓶礦泉水,已知每瓶礦泉水3元,能買幾瓶,還剩幾元?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10月14日《課堂》P22選做《特訓》P33-341-5

  說教學整體反思

  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屬下位學習,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透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透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由於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遊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樸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