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選自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詩詞五首》中的第一首,761年秋天,一場大風把他的茅屋茅草給捲走了,窮困的他屋漏偏逢連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捱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萬千,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這首詩最能體現杜甫憂國有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這課《詩詞五首》,俱是見景抒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徵最為熾烈、內涵最為深刻的一首。能透過學習此詩掌握解詩之法,學生要學習其它四首詩詞也就順利得多。透過形象的語言呈現鮮明畫面,寓情於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值得鑑賞和學習。
八年級的學生對古代詩詞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知識與誦讀經歷。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學生鑑賞能力和文學素養。
新課標要求: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基於教材與學情的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透過反覆吟詠,把握詩歌意象、意境。
2.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3.體會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風格
根據文字(內容和形式)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情感特點。
教學重點:品味詩歌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理解
二、說教法
話說:教有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情、本課的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選擇誦讀指導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透過誦讀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體會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培養學生的的能力。
三、說學法
在制訂教法的依據上,考慮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靈活採用誦讀品味、討論探究、圈點勾畫、活動遷移等方法,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獲得個性化閱讀的體驗,透過誦讀和理解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細節、品味語言與意象的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一個課時完成。
(一)課前準備:
新課標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課前讓學生透過網路、圖書館等途徑蒐集杜甫的一生資料,製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作好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的準備。
(二)教學過程本課時的主要教學環節有:情境匯入——誦讀品悟——活動遷移——小結—作業設計——板書設計等六個環節
1.匯入:
課件播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flash線上課文欣賞朗讀,在音樂與畫面中,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無奈生活,領略萬千的感慨,從而匯出課題。
這一環節是為學生學習本課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學是師生與文字的平等對話,教師創設誦讀情境,對學生的解讀加以啟發誘導。
2.誦讀品悟:透過“感知性地讀—按要求讀—鑑賞性地讀”這三個層次的`誦讀,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藉助於圈點勾畫、探究討論法等,突破重難點。
(1)探究性地讀——學生自由朗讀:1找出文中難讀的字詞,師生一起正音、釋義。2教師範讀,指導句讀、節奏、重音、語調3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誦讀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詩歌的朗讀技巧、詩歌語言的特點,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2)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目的地讀。1這首詩是詩人在什麼情形下作的?談論詩人的創作風格。2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情懷?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查詢的資料、學生很容易透過詩人的遭遇,得出現實主義風格的結論。培養學生知人論世,不“以意逆志”的文學批評法。第二小題學生透過圈點勾畫,小組合作一般也能概括三幅畫面來。引導學生明確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一環節旨在分析細節、讀出情感的能力。
(3)賞析性地讀——:
1.賞析生動傳神的一系列動詞,這道題透過學生之間的探討一般能解決。2.把握作者“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理解。學生可能只會從文字的意思去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3.朗讀體會語言的美。最後一節,怎樣讀出情和意?這題有一定難度,師生可以一起探討:這是無法實現的。“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並且拖長音。找生讀後,評析,再讀,最後齊讀。
這個環節旨在突破重點,讓學生融入文字,領悟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詩歌鑑能力
3.活動遷移——“劇本改編”大會
這是授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再次播放flash動畫,讓學生各顯神通,將課文改編為劇本。
潘新和老師說,以“表現(說、寫)為本位”語文教學發展觀將成為21世紀中國語文界的共識。此項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詩歌到寫作,把握住情感,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4.小結
本文透過誦讀帶動鑑賞,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精神。
五、佈置作業(依據大語文教學觀和學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課堂上的知識得以拓展、延伸,)
1. 熟讀成誦
2. 結合對作者的瞭解,辦一份紀念他為主題的手抄報。
六、說板書
本著簡潔明朗,體現作者與教學的思路,反映教學重點,便於學生理解把握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卷屋↘
群童抱茅→ 憂國憂民
夜雨溼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