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數學六年級上《生活中的比》說課稿範文

數學六年級上《生活中的比》說課稿

數學六年級上《生活中的比》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六年級上《生活中的比》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六年級上《生活中的比》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和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理解比的意義上比較困難,教材並沒有採取直接給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提供了多種情境,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讓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也為比的應用比例等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我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廣泛聯絡生活實際,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的美與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重點難點:

  基於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比的意義,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

  難點:理解比的意義。

  二、說學生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教學中力求透過豐富的情境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真正理解。為此設計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動兩條線索貫穿於課堂。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課伊始,用淘氣帥氣的個人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匯入,簡潔明瞭。

  二、探究新知,構建模型

  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體會知識的探索過程是當前數學教學的理念。為了突破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義的過程,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情境。

  情境一:比形狀

  讓學生仔細觀察照片,思考問題:哪些照片與照片A比較像?學生很容易辨別出A,B,D像;C,E不像。對長與寬的關係產生了直觀感受。緊接著將照片畫在方格紙上,引導學生探索這些長方形長與寬之間的關係。為了減少學生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觀察明確1格就是1,照片A在方格紙上的長是6,寬是4。讓學生在小組裡探究這些照片的長和寬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各抒己見,互相交流,並將資料整理到表格中。透過比較,發現A、B、D長除以寬都得1.5。

  像這樣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還有一個新名字,叫做比。這時我採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水到渠成。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樣是數學教師的責任。於是,接下來就讓學生閱讀書本第68頁中比的概念、比的讀法和寫法,並瞭解比的來歷,品味數學文化。

  透過數形結合,學生對比有一些體驗,同時藉助圖形的分類使學生體會引入比的重要性。

  情境二:比速度。

  孩子們,看看誰快?引導學生思考:要比誰快,比什麼呢?怎麼算?速度=路程時間。經過計算,學生驚訝的發現:馬拉松運動員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騎腳踏車的還快。學生體會到:路程與時間相除又叫做路程與時間的比,這個比值就是速度。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

  情境三:比價格。

  在購物的情境中,學生獨立完成表格。體會到總價與數量相除又叫做總價與數量的比,這個比值就是單價。

  透過三個情境的教學,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多次體會比的意義,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拓展運用,鞏固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著趣味性、思考性、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絡。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1、寫一寫、算一算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練習比的讀法、寫法和計算方法。

  2、在說一說的活動中,學生嘗試用比的意義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在福爾摩斯偵探術的活動中,提高學生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質疑總結,反思提升

  課堂總結是學生對今天學到知識的回顧和再現,讓學生總結,學生質疑!最後課外閱讀中,和學生區分籃球比賽中的比與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的不同。延伸課堂,學生真正體會學無止境。

  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簡潔扼要,突出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建構知識體系。

  生活中的比

  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

  長和寬的比6:4=64=6/4=1.5

  前項:後項、比值

  數學六年級上《生活中的比》說課稿 篇2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對這一節課作一個簡要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的意義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百分數的意義及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在理解比的意義上往往比較困難。於是教材並沒有採取給出幾個例項,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兩類情境——數學情境和生活情境,一類情境是同類量的'比較,另一類是不同類量的比較,接著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感受到需要刻畫兩個量之間的數量關係,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這一系列情境也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

  (二)重點、難點與關鍵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與關鍵,才能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瞭解比的各部分名稱。

  2、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區分比與比值的區別。

  3、關鍵:

  提供多種情境,使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義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分析完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和關鍵點之後,我們才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並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兩個量的比。

  (2)能正確讀寫比,瞭解比的各部分名稱;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確地求出比值。

  (3)對比的應用有初步的感性認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結合具體的例項,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實際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產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學習,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和應用。

  (四)教具、學具的準備

  針對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轉向抽象邏輯思維的特點,我藉助一下幾種教具來輔助這節課的教學。

  (1)多媒體課件。

  (2)每人兩張測量表格。

  (3)多張“生活中的比”的圖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中體驗數學,在“退”和“進”的互動中理解數學。透過“退回生活”,為數學學習提供現實素材,積累直接經驗;再透過“進到數學”,把生活常識、活動經驗提煉上升為數學知識。

  本節課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學法和引導發現法。首先透過創設系列情境,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引導學生退回“生活”,由淺入深地獨立思考,在實際操作和合作交流中,體會生活中存在兩個數量之間比的關係,再透過自學課本知識理解數學概念——比的意義,及嘗試應用引導學生進到“數學”。最後則組織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比,引導學生把生活和數學有效結合起來。目的使學生對比有整體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而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理解比的意義。

  三、說學法

  主要採用觀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實踐操作法。首先透過系列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和計算,找出兩個數量之間比的關係,透過觀察、討論以及自學課本內容後總結出比的意義及相關的知識要點,然後再透過“運用腳掌的長度與身高的比,來計算身高”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學習比的興趣性和積極性,並鞏固學生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這幾種學法讓學生能用數學視角來觀察和思考,親歷探索過程。尤其是透過動口、動手、動腦,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義,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必須在認識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經過表象達成理性認知的學習過程。為了全面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出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我從如下幾個程式開展教學。

  (一)創設情景,感知比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給同學們來一場“選美”比賽。不過這次“選美”比賽的物件有點特別。(教師出示規格分別是A:6×4、B:2×3、C:8×3、D:8×12、E:2×12五張淘氣的照片,全班投票選出最美的幾張照片,結果大多數學生都選A:6×4、B:2×3、D:8×12為最美的照片。

  然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為什麼這3張照片最美,而其他兩張不好看呢?“這裡面有什麼奧妙?是否跟數學有關聯呢?”可貴的數學意識由此而生。如果沒有了學生親身的“選美”體驗和經歷,就不會有源自內心的思索和自問?就不會使學生將數學與生活審美的進行聯絡審視。

  接著把這5張照片的形狀畫在方格紙上,引導學生探索這些長方形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意識到僅僅依靠讓學生分組完成表1。

  透過表1請學生解答了長是寬的幾倍和寬是長的幾分之幾這兩個問題並列式,根據學生列的除法算式,從而發現長方形長寬之間的倍數關係,明確是長和寬兩個量在比,並使學生體會同類量比的意義。接著讓學生畫一個具有這樣倍數關係的長方形,進一步豐富例證。透過數形結合,使學生對“比”有一些體驗。同時,藉助圖形分類使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著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學生提供了馬拉松選手賽跑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資料,以及某人騎車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資料,讓學生體會到比較誰的速度快,實際上就是要算出路程與時間的比,看哪個比值大。教學時,我先不出“比”這個詞。而是先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後,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說一說,怎樣求速度,誰的速度快。

  最後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學生分別提供了三個水果攤位出售蘋果的價錢的情況,使學生體會到比較哪個攤位的蘋果便宜,實際上就是要算出總價與數量的比,看哪個比值小。這裡也先不出“比”這個詞。而是先啟發學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較哪個攤位上的蘋果,怎樣才能比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讓學生說一說求單價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讓學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總價和它相對應的數量之間存在固定的倍數關係,使學生體會不同類量比的意義。

  利用分塊式呈現資訊材料,一是滲透要學會用“全面”的觀點看待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二是創設不同背景下的數學問題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比較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時,逐步體驗感悟出:單純從絕對量的多少(比差)來比較是不夠的,還要用相對量(比商)來比較。

  (二)探究比的意義,揭示學習的主題

  在以上3個情境的基礎上,接著揭示課題,引出“比”的概念。因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於是,接下來就讓學生自學書本第50頁“認一認”中比的概念、比的讀法和寫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後由學生彙報學習成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彙報比的概念的時候,我則著重引導學生尋找概念的重點詞、重點意義和條件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而比的概念中,關鍵字就是“相除”。

  接著組織學生回顧前面情境中的有關數量關係,鼓勵學生用比的方式說一說,寫一寫。先是由個別學生說,教師再對學生的表達進行規範,然後讓學生在小組裡互相說。然後,引導學生說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項除以後項。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北師大(新世紀)版數學實驗教科書編寫組的成員陶文中教授給我們指出:學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學知識,要做到三清——想清、寫清和說清。“想清、寫清”,絕大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非常重視培養學生這一方面的能力,而“說清”卻往往被忽略。這樣不利於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養成。於是,在我這節課中,我非常重視學生是否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3個情境中有關數量的比的關係,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與時間。

  (三)鞏固新知、拓展運用,深化理解比的意義

  在學生想清和說清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內化知識,形成紮實的轉化,發展能力,同時體現新課標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組:鞏固性練習

  1、讀出下面各比,並求出比值。

  (1)3:12(2)5/8(3)6:2/3(4)1/5:1/6

  透過各種型別的比,使學生知道比的前項、後項的呈現方式是多種的,比值可以是整數、分數、小數。以及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與比值的區別,明確比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它是一個式子,而比值是一個數,這是很多學生往後比較容易出錯的一個知識難點。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

  女生人數與男生人數的比是()。

  透過這一題讓學生弄清楚,究竟是誰與誰相比。

  第二組:綜合性練習

  判斷。

  1、小強身高148釐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強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4又可以說成5比4,又可以寫成5/4。

  透過這兩道題,使學生明白兩個量之間的比要統一單位。

  3、體育比賽中的“4﹕0”的意義是什麼?它是一個比嗎?(讓學生展開討論,然後回答。)

  這一環節再次引起了學生思考的問題。在同學們的激烈的辯論之後有的同學指出:各類比賽中的比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它只是一種計分形式,是比較大小的,是相差關係,不是相除關係。

  還有的同學指出:從4﹕0這個比出發,根據求比值的方法,4﹕0=4÷0=?這個問題,根據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和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得知比的後項不能是0,所以這個不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的比。

  第三組:發展性練習

  1、從同學們非常喜歡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訴同學們:(前不久,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某珠寶店發生了一起特大失竊案,偵察員接到報警後立即趕到現場,這時罪犯已經逃走,現場只留下一個腳印)這時柯南來了,他仔細觀察完現場後只是量了量腳印的長25釐米,就果斷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們知道這裡面有什麼奧秘嗎?你能算出這個疑犯的身高嗎?這個故事挑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聯想和猜測,這可能與人的身高與腳印長(即腳長)之間的關係有關,於是緊接著鼓動他們展開研究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從自己身上進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並提示學生將發現的關係用剛學到的比的知識來表示。這樣教師就不用多費一句口舌,他們飽漲的熱情和關注使得他們立刻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規律。

  彙報交流中:教師隨機板書幾位學生身高與腳長的比及比值,當寫到第5個時,下面就有學生喊了起來:“老師,我發現了一個規律:身高與腳長的比值都接近整數7!”

  又有學生說: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腳印長度乘7來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剛剛學到的知識能馬上學以致用,自己也當一回“小柯南”,這帶給了學生強烈的探究的習慣、研究的樂趣和發現的激情,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廣泛存在和應用。

  接著,教師隨即分別出示維納斯女神雕像圖片、芭蕾舞演員踮起腳尖的圖片、我國的國旗圖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圖片,從而引出美學中的比、國旗中的比及考古學中比的應用,給學生帶來了一種新奇的體驗,一種清新的薰陶。此時教師適時接上:其實,生活中有趣的比還有很多,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搜集蒐集。從而將學生由課內引到課外。

  (四)歸納小結,質疑問難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問題嗎?

  五、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比

  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