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七年級數學《合併同類項》的說課稿

七年級數學《合併同類項》的說課稿

七年級數學《合併同類項》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新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2.2節,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後,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單項式、多項式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對同類項進行合併、探索、研究的一個課題。合併同類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其法則的應用是整式加減的基礎,也是以後學習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礎。另一方面,這節課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合併同類項的法則是建立在數的運算的基礎之上;在合併同類項過程中,要不斷運用數的運算。可以說合並同類項是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延伸與拓廣。因此,這節課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

  2、 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維的`發展還有很有限,他們在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著小學生的天真活潑、對新生事物很感興趣、求知慾望強、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象直觀思維已比較成熟,但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於是我根據學生和中小學教材銜接的特點設計了這節課。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多項式中同類項的概念,會識別同類項。

  (2)使學生掌握合併同類項法則。

  (3)利用合併同類項法則來化簡整式。

  2.能力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透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認識同類項,瞭解數學分類的思想;

  並且能在多項式中準確判斷出同類項。

  (2)、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合併同類項的法則,體驗探求規律的思想方法;並熟練運用法則進行合併同類項的運算,體驗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3.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參與學習、討論,在合作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的法則及應用。

  難點:正確判斷同類項;準確合併同類項。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1) 教法分析: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和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選擇互助式學習模式,與學生建立平等融洽的關係,營造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共同在實驗、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活動中運用多媒體來提高教學效率,驗證結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 學法分析: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相交流的過程,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充分發揮主體性作用。七年級的學生,從認知的特點來看,學生愛問好動、求知慾強,想象力豐富,對實際操作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對直觀的事物感知欲較強,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他們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現,因此,在學習上,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能動作用,讓學生自己透過觀察、類比、活動、猜想、驗證、歸納,共同探討,進行小組間的討論和交流、利用課件和實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應用意識和發散思維。

  五、教學過程:

  1. 5+3= , 42= .

  2. 2 ab 的係數 是次數是

  3. 組成多項式2x y-3 xy2+1的項分別為 , , .

  4. 30米+50米= . 複習舊知識,為新知識作鋪墊,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創設情境

  一問題1:

  我們到動物園參觀時,發現老虎與老虎關在一個籠子裡,熊貓與熊貓關在另一個籠子裡。為何不把老虎與熊貓關在同一個籠子裡呢?

  問題2:

  (1)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還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類?能舉出例子嗎?如:垃圾、零錢、水果及各種產品分類.

  (2)生活中處處有分類的問題,在數學中也有分類的問題嗎?目的在於引發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加強學科聯絡,並注意聯絡生活,同時為本課學習做好準備和鋪墊。

  形成概念議一議:

  10a和20a 2b2 和 6b2 -9xy和 5xy 5ab 和 -13ab 有什麼共同點?

  2.思考:歸為同類需要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引導學生看書,讓學生理解同類項的定義)

  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從自己的視點去觀察、歸納、總結得出同類項的概念。

  強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組式子分別是同類項嗎?為什麼?

  (1) x與y; (2)a b與ab ;-3pq與3pq;

  (4)abc與aca 與a ;(5)a b與a bc;

  2、K取何值時,-3 x y與-x y是同類項?

  3、 填充: (1)在( )內填上相應字母,使得2( )3( )2與-x2y3是同類項;

  (2)若 和 是同類項,則 = ;使學生牢固掌握同類項的知識,進一步加強對同類項概念的理解。增強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