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燦爛的文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九課《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輝煌燦爛的文學》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第2課的學習內容。
本課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重大成就。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介紹了我國古代不同時期文學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二)教材地位
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後啟現代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課標要求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瞭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數量的名家及其作品。
2.過程與方法:
透過閱讀,欣賞,評論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透過獨立思考或合作學習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比較概括;學會合作學習和相互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課學習,瞭解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培養文化修養,增強學生對國家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四)教學重難
重點: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
(設計意圖: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在我國古代文學上最具代表性。故設定為重點。)
難點:文學發展與政治、經濟之間的聯絡。
(設計意圖:文化史的基本理論指出,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反映。學生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和運用還停留在感性認識層次,所以確定其為本課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透過合適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材料的刺激,能夠更有效獲取知識資訊。所以,本課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積極創造有效情景,使知識形象化、生動化,以換取學生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課堂實效。
根據美國教育家蘭·本達女士“探究—研討”教學法。為了解決本課難點,我將採用探究法。由學生就本課難點題開展的探究活動,。而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真正融入課堂,其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均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說學法:
高二普通班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也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但他們基礎較為薄弱,思維的批判性、靈活性還不夠成熟。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約5分鐘)
播放歌曲《詩經·采薇》,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高超藝術,由此匯入本課。
(設計意圖:這樣的匯入比較形象直觀,自然能把學生帶入一種相對“古樸”的意境,在這種氛圍中,再去學習古典文學,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學習新課(約30分鐘)
在新課學習中我將本課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詩經》和楚辭。
聽完歌曲《詩經·采薇》後,老師引導學生分析《詩經》的詩的主要特點。最後讓學生歸納指出《詩經》地位和價值。
(設計意圖:由《采薇》分析出《詩經》的特點,符合史學的基本理論——論從史出。並且學生在高一語文課已經學習了《詩經》的選篇。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普通班的學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課堂中來。)
接著採用實踐探究法,從端午節這一民俗入手並欣賞《離騷》中的名句向學生介紹屈原和《離騷》這一知識點。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可以換取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第二部分“漢賦和唐詩”
我將重點放在唐代詩歌上。
我將透過,“唐詩接龍”的比賽活動,因為學生在語文課中學過的唐詩非常之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丟擲探究問題——唐代詩歌繁榮的原因。從而探究中國古代一定社會的文化現象與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及文化政策之間的關係,由此幫助學生理清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步驟。
(設計意圖: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指出,評判歷史應該從技術和策略角度來分析。引導學生從角度分析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這樣的討論法能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第三部分“宋詞和元曲”
這部分的學習我將重點放在宋詞上,採取舉辦宋詞朗誦會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學生的朗誦中,感受宋詞的藝術魅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誦中,感受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而且能夠活躍課堂氛圍。)
第四部分“明清小說”
老師簡單介紹我國小說的產生後,透過舉行明清小說故事會,引導學生去了解這些小說的內容。
(設計意圖:從小說內容分析小說產生的歷史背景符合陳寅恪“文史互證”的歷史觀。突出重點,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三)小結、鞏固新課(約5分鐘)
我先總結我國古代文學形式的主要發展脈絡,再要求學生將本課內容概括為“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成就一覽表”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① 這節課的設計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積極創設活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② 本堂課有兩處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活動——唐詩接龍,這一活動設計符合學生表現欲強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參與性,課堂氣氛熱烈。第二次高潮是活動——宋詞朗誦會。
③ 本堂課存在著不足之處:學生的參與性沒有預設中那麼高,部分預設過於理想化。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設計,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