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陳情表》說課稿
一、說教材
《陳情表》來自人教版第四冊的第五單元,第五單元主要講中國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賞重點是語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敘述中兼以議論或抒情的手法。就《陳情表》來講,在語言上駢散結合,自然純粹,在構思上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來看,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設定如下:
1、 教學目標
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和文體的有關文學常識
積累文言文詞語,背誦文章。
賞析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以及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2、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把握行文層次,體悟以其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特點
3、 教學難點
理解諸多實詞和虛詞,並進行分類歸納。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分為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採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學生採取的學法是誦讀法和討論法。
本文擬定兩個課時。
三、說教學過程
1、 導語設計
以後人的評價匯入課文。“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2、 整體感知
1>.首先多媒體投影作者及寫作背景及文體常識
2>.聽讀,放錄音,讓學生跟隨錄音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的.節奏感以及感情。
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學生提出字詞方面的疑難,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後學生自己小結。自由朗讀課文中,理清文章思路。
3>歸納每一段的大意
3、研讀賞析:
問題:作者如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裡打動晉武帝的心?
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討論後明確:因為自古忠孝兩難全,他為了達到奉養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文章,情辭懇切,字字發自肺腑來打動晉武帝,贏得了後世的讚譽。其次行文時先說後說、輕說重說處理巧妙。
討論:祖母情深似海,聖上恩重如山在這個兩難的處境中,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李密是怎樣化解這個矛盾的?(換位思考、列數字)
孝:身世悽苦——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報養劉之日短也(情) 解決 先盡孝
忠:沐浴清化——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盡節於陛下之日長(理) 矛盾 後盡忠
語言的個性鑑賞(四字句、對偶句、排比句)
4、拓展閱讀:
讓學生討論一下《出師表》和《陳情表》的異同。
不同:《出師表》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
《陳情表》則透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
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
四、說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