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通用8篇)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通用8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形成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正確表象。

  過程與方法:

  透過探索、交流與實踐,培養學生細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面積的含義和麵積單位。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法、學法: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採取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與自學輔導法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合作探究,建立正確的表象,並透過自學,讓學生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學、學具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這一環節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 “物體表面”的經驗引匯出來,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 透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文具盒、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說話: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 透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 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要透過與學習環境的互動作用來實現。“面”是什麼?是非常抽象的,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 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裡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絡,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 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 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認識。)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面積和麵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五)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探索、發現現實生活中的面和

  掌握、理解面積的含義和麵積的單位。

  2、能力目標:透過觀察操作、研讀、交流等活動,

  讓學生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

  3、情感態度目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

  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

  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

  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建立統一面積單位

  的重要性。

  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二、說教法

  直觀演示法

  設疑誘導法

  操作發現法

  三、說學法

  動手操作法

  觀察發現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四、教學程式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我出示兩幅面積差別較大的沒塗色的畫,比一比,誰最先塗完,讓學生進行選擇。

  (透過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學內容,把學生帶進有趣的數學學習之中,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直觀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這樣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初步感知,理解面積的概念

  A、透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B、透過“封閉圖形”讓學生感知“面積”

  (1)學生透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同時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同時板書)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裡把板書補充充完整。

  (面積概念的建立學生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因此在教學面積的第一層含義時,我讓學生摸一摸,找一找,充分感覺到“面”的存在,並發現物體表面是有大小的。再來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比較出封閉圖形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一概念的具體含義。)

  操作探究、認識面積單位

  A、面積單位的產生

  1、設疑

  2、操作體驗

  3、交流彙報

  4、小結

  1、比較面積大小,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

  為了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從觀察、重疊的直接比較法到透過擺圖形的間接比較法,學生自主選擇學具和測量方法,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透過投影展示、小組交流、學生互評從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樣,不能比較”、“只有面積單位統一才可以比較出兩個長方形面積大小”。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認知衝突,這樣就使統一面積單位成為學生思維的需要。)

  B、認識面積單位

  (1)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並板書)

  (2)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3)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4)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板書:平方分米)

  (5)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板書:平方米)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分析

  本次說課的內容為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六年制的七冊第134頁到136頁,面積和麵積單位。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習面積的意義,面積單位,也就是常用地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正確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是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透過本節課的學習為以後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物體表面的面積計算其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課本安排了讓學生觀察不同物體的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面積概念地實質。同時教材透過方學生看,剪,量等手段,幫助學生建立起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地形狀,大小等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各項能力。這時教材編排地優點,我會加以利用,同時在這過程中融入我自己地想法與設計。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地特徵,並能認識象圓,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學生也能理解物體平面圖形會有大小之分,在平時地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過面積這個詞,甚至可能有學生理解面積地意義,根據這樣地起點,我認識到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學生有自己地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這時我們應該找準教學起點,在照顧後進生的基礎上,可以適度地拔高教學起點。由於這是四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達到一定的程度,同時學生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學習中,有經歷獨立探究或合作探究,交流等學習的方式,學生有這樣的能力基礎,我也應該加以利用,並進一步培養。根據教材的分析及學生知識起點的分析,我給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如下:

  1、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2、經歷認識常用面積單位的過程,感性體驗不同面積單位的大小。

  3、經歷觀察、實驗、操作、彙報等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強化積極情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目標可能會根據學生實際或降低或拔高,但是教學的主線不會變。本節課教材的重點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預設教學重點是經歷研究常用面積單位大小的過程。教學難點暫定為現實生活中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的估計。

  三、說學法教法

  這是一節概念課,根據概念是客觀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立足於現實生活的具體現象和事物,以學生感性認識為出發點,透過直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誘發學生敞開思維的“門扉”,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去,感知和認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深刻地理解掌握概念。主要的步驟是自學研究什麼是面積?扶著認識1平方釐米,自由研究1平方分米,自學理解1平方米。在認識1平方釐米時有老師引領學生體驗。再利用創設活動情景,讓學生小組合作研究1平方分米,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合理分工,會提出猜想,研究,驗證,得出結論。讓學生經歷體驗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交流彙報,將本組的合作成績展示給全班的同學,並根據現實生活情景,展開聯想,培養空間觀念與估計能力。最後是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來認識1平方米。整個過程扶放結合,講授與探究向結合,獨立與合作相結合。

  四、說設計理念

  教學都應該有一定的理念來支撐,這樣的教學才不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本節課我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觀察、操作、探究、實驗、討論中,在現實物體的感性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使課堂於多維的、開放的教學形態的呈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科學的教學觀和學生觀為指導,從有效促進學生髮展出發,給學生創設學習契機,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作重要的課程資源,讓學生的能力欲思維自由發展,讓學習過程成為個性化色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主體,是數學課堂的主人

  五、說預設教學過程

  由於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我們的教學物件如此的鮮活,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就不能定的太死,那樣只會照本宣科。因此我下面的教學設計只是自己現在的預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會根據教學主線結合學生動態生成及時調整。

  六、設疑引入

  1、課前談話中講述真實的故事:在天津市的一戶人家中,一家三代住的房子只有15平方米,接著讓學生想象15平方米有多大?說說你家房子的有多大的?

  結合現實故事及學生的實際生活氛圍,讓學生展開聯想,這時出現的情況可能是學生根本想象不出15平方米有多大,或是能比劃大小,也有學生能說出自己家的大小,大概是100平方米左右甚至更大。這樣做的目的是透過這樣的氛圍拉進於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親切感,同時不理解的學生會產生疑惑,或急於解決,對學習新知產生慾望。

  2、這時老師讓學生說說剛才的說房子的大小時用的15平方米,100平方米,150平方米到底指什麼?從而引出“面積”一詞。接著質疑什麼面積?學生可以透過查詢書本資料,或請教同伴,或請教老師等等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採用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豐富的,同時又是有效的。因為面積這一概念並不是探索就能得出的內容,他是約定俗成的,是一個規定,這樣的內容我們採用傳統的方式可能更有效。在學生自己發現什麼是面積時,讓學生互相說說或舉例說明物體面積,圖形面積等等,由此加深映象,鞏固新知。

  其次是學習常用的三個面積單位。

  採用的教學路線是:

  扶著認識1平方釐米,自由研究1平方分米,自學理解1平方米。

  1、認識1平方釐米

  我先出示的是剪好邊長為1釐米的正方形,說明它的面積為1平方釐米。

  接著讓大家從資料袋裡找出一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量一量它的邊長

  摸一摸它的面,

  找一找周圍和它差不多大的面。

  閉眼想象1平方釐米有多大?

  接著學生完整地說說你認識的1平方釐米。

  概念的形成過程,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發展的過程,學生在對具體事物感知的基礎上,首先形成表象,然後抽象處事物的本質屬性,形成數學概念,是由於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受限制,還不能從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我採用的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形成表象。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感性體驗1平方釐米大小,

  然後測量周圍小物體表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其中有一個面可以用平方分米為單位會更方便)

  2、研究1平方分米。

  這時針對較大面積用什麼樣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提出疑問,然後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研究1平方分米。學生合作研究前,先讓學生回顧1平方釐米是按什麼步驟認識的。再提出合作的要求:1、研究1平方分米的大小,2、舉例周圍1平方分米左右的面。3、測量桌或椅或玻璃等物體的面。在學生明白合作的內容後開始進行合作研究。

  1平方分米放手讓學生自己合作研究是因為其一是它的學習方式跟第一塊內容是差不多的,同時學生有能力自己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的選擇空間更廣,思維空間更廣,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與能力進行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與主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會進行觀察,實驗、操作、驗證、得出結論,舉例,測量等等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聯絡生活場景,結合具體事物展開研究,將研究的結果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體現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

  在合作探究後,各組彙報展示。這個過程是概念歸納整理,昇華的過程,讓學生在組與組的交流中,在生與生的交流中,甚至在生與師的交流中,相互補充,相互糾正,相互感受,學生對知識不斷的自我修正,自我補充,逐步理清思路,水到渠成

  3、認識平方米

  最後是關於1平方米的認識,這時讓學生直接說出1平方米的面積有多大?同時舉例。然後讓學生結合學習情景,目測教室內黑板的面.、教室的地面、走廊、活動場地等等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再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說出你是怎麼進行目測的?接著回到我們課的開始階段:天津這戶人家的房子面積到底有多大?這時學生能比較接近實際的想象出大小,結合你自己的住房面積說說你的感想,直接滲透思想教育。

  4、在學生理解並認識了三中面積單位後,接下來要讓學生結合具體情景選擇合適的面具單位。我設計幾個生活物體的面,讓學生根據面積的大小,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並說說理由。在舉例說明。

  這樣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的材料都是感性的,現實的,具體的,讓學生在具體形象中逐步形成抽象的想象。

  考慮到本節課的學習容量,我就不設計重複操作的練習了,而是將練習延伸到課後,讓學生實踐活動,讓學生同伴合作,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用自己的有效的方法來測量出他的面積,並寫成研究報告單。這樣使今天的學習真正服務與生活,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而學,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學。讓數學課堂得到延伸。讓學生的能力得到發揮與發展

  四、課堂總結

  最後,我將引導學生對整堂課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採取讓學生談收穫,說體會的方式來總結本堂課所學內容。包括知識,能力。學習方法等等各方面,透過讓學生總結,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另一方面是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評價。在學生的互動評價中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提升。

  設想總歸是設想,現實的課堂中由於學習主體的鮮活,課堂是動態的,可能預設與生成之間會存在矛盾,因此我今天只能是我作為預設者的一個完美設想罷了,但在實際課堂中我們應該更加的靈活與藝術。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這節課是第七冊小學數學教材第五單元中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而展開的。

  教材透過實際活動、具體推算,說明1公頃的面積有多大,得出1公頃的具體觀念,再聯絡實際進行單位換算的練習 。接著,教材說明計算大面積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單位 ,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大,然後讓學生推想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少公頃,進而引出土地面積單位間的換算關係,得出進率。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土地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會運用進率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透過網上自學,使學生學會自我探究學習,掌握利用網路學習知識、瞭解更多資訊的方法,學會網上學習的方式。

  (3)、情感目標:

  利用網路資源的豐富性,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防沙造林的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A、 掌握公頃、平方米、平方千米這三者之間的進率關係。

  B、 讓學生透過網路學習有所收穫。

  (2)、難點:

  使學生建立起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概念,具有空間觀念 。

  讓學生學會利用網路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教具學具:

  利用Frontpage2000製作的“土地面積單位”網頁站點和相關網站連結。

  二、說教法學法

  1、引路指導法

  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也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火炬,教師應是火種。因此,在這節課中教師主要起到指點引路的作用,在適當的時候,點撥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進入不同的學習板塊。

  2、自我探究法

  讓學生利用網頁上提供的資料、資訊,自我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並推匯出結論,獲得新知。

  3、交流溝通法

  讓學生把自己從網上學到的知識互相交流,把收穫與體會互相溝通,充分發表不同的見解,展示自己獨特的才華,互相幫助,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發揮群體作用,提高交往溝通的能力,共同提高。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讓學生瀏覽學習目標,明確這節課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和要求,使網上學習具有目的性。

  (一)、評改日記,匯入新課

  這個環節先創設讓學生做“小小評改員”的情境,激起學生評改數學日記的興趣,與語文學科相聯絡,說明日記的病因是“不夠具體”,然後在學生朗讀的同時,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到底什麼叫做面積?面積單位有哪三種?……”引導學生修改日記,同時複習了“面積和麵積單位”這部分內容。

  最後,讓學生回答了日記末尾的三個問題:“平方米是最大的面積單位嗎?有沒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測量我們市、我們省甚至我們國家還用平方米嗎?”從而匯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更大的面積單位------土地面積單位。”

  (二)、瀏覽自學,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利用網路瀏覽自學新知,並總結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學生自學“公頃”這部分內容,這張網頁上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敘述的內容推出公頃與平方米的進率,填寫在方框裡,同時設有“智慧老人”進行幫助。

  然後讓學生互相交流彙報自學成果,並結合一百米賽跑想象1公頃的大小,接著透過聯絡身邊的例子,確實理解1公頃的大小,建立1公頃的空間觀念。

  2、“世界之最”這個環節,既是鞏固練習,讓學生運用剛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又讓學生增長了課外知識,瞭解了兩個世界之最,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3、接著,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問題障礙:出示了一個以平方米為單位的很大的數,讓學生迅速地讀出。當學生遇到了困難時,教師引導:原來它表示的是我國領土的面積,即使把它化成公頃仍不好讀寫,怎麼辦呢?從而引出更大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

  在學生瀏覽自學“平方千米”時,教師在網頁上設計了自學推匯出“平方千米與公頃的進率”這樣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寫出推導過程,這一設計提前滲透了“證明推理”的數學思想,同時讓學生自己推匯出的進率,他們會記憶深刻、掌握牢固。

  4、鞏固練習“做一做”採用動態HTML的做法,單擊選擇答案:單擊正確的答案會突出顯示,單擊錯誤的,答案將消失。這樣,使練習題具有趣味性,學生練得開心、玩得高興,既鞏固了新知、訓練了思維,又獲得了成功的快樂。

  (三)、練兵闖關,綜合練習

  “練兵場”裡有三項任務,分別透過敵人三個難易不同的崗哨,可由易到難進入,可自由選擇,也可直接向最難的崗哨3挑戰。

  其實,練兵場就是讓學生進行綜合練習的地方,透過讓學生“練兵、闖崗哨”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他們樂意接受任務、接受挑戰,積極地投身到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去。同時,三種難易不同、層層深入題目的設計,也為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練習(即:分層練習)創造了條件,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務,產生成就感。

  (四)、資源豐富,拓展深化

  資源庫裡有著豐富的知識資訊,供學生瀏覽拓展視野。如:“你知道嗎”介紹了古代的土地面積單位,“大開眼界”介紹了許多外國的土地面積單位。還有許多的相關網站,例如:國家測繪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土地網等網站,讓學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例如:測繪知識、土地測量、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土地資源等,受到“環境保護、防沙造林、善待地球、善待自己”的思想教育,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如果單靠死板的課本,這點是很難做到的。

  (五)、互相溝通,架起心橋

  “溝通橋”這個板塊,我是運用了“討論組”製作的網頁,讓學生透過網路就“這節課的收穫與體會”公開交流與討論,也可以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和最真的感受,每個同學都可以在網上看到自己與別人的發言,真正實現了人機互動、每個學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們交流了知識、思想和情感,同時也讓教師瞭解到了這節課的成功與失敗之處, 有助於今後的教學。

  (六)、實踐園地,佈置作業

  這其實是向學生布置作業的環節。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並以測量報告的形式整理上交,這有助於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懂得:學習知識就是為了運用。

  四、總結

  這節課利用網路輔助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精緻的網頁與豐富的資源使學生大開眼界、興奮不已,直到下課仍興猶未盡,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各個環節銜接較為自然,學生收穫很多,知識掌握情況較好。

  但是,由於伺服器和下面機器運轉速度慢,部分學生的機器未能正常工作,導致學習效果下降。

  另外,如能在“公頃”這部分內容中新增一個對比“公頃與平方米進率”的FLASH動畫,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效果會更好!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篇5

  司老師的課,我聽過很多次,每次都給人別樣的感覺。面帶微笑,親和力極強,課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功底深厚,善於思考,對課標鑽研得透,教材重點難點把握得準,教學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聽的《面積單位》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的想法,這節課的特點,我用三個字概括:新、活、實。

  一、新

  理念新,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三公開”教學的成果。新課程的教學觀就是自覺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從而建立起新型教與學的關係。這節課,學中做、做中學,學生充分動了起來。“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環節設計適時巧妙,透過小組的互幫互學,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並能準確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便於學生樹立空間觀念,增強幾何直觀,達到課標所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課程目的。

  二、活:

  1、教法靈活,用啟發式教學,學生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參與學習,透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口、動手、動眼等各器官參與學習。

  2、用活教材。教師不拘限於教材,注重挖掘課程資源。教師能利用周圍環境中和數學有關的資訊,形成資源,教室中的鐘表、開關盒、粉筆盒、牆上的卡片、窗臺上的機器人等能為我所用。數學變得不再空洞,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符號和抽象圖形,而是透過活動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行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進而喜歡上數學,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3、教活學生。只有課堂活起來,學生才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司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只有思維動起來,才是真正的生動課堂。

  三、實

  1、教學過程真實。體現在環節安排科學,邏輯性強。先講dm2/。後講cm2和m2,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概念的產生是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內容安排上,先製造衝突,讓學生明白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然後熟悉實物,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接下來,讓學生經歷用面積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體現“面積單位”的價值,最後結合實際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解決問題,環環相扣,水到渠成。所以這節課上得很實在,

  2、讀、寫、說三個習慣的培養落實。讀、寫、說習慣的培養是去年以來,教學常規所抓的重點工作,本節課中,教師上學生讀目標、讀教材,讀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只有讀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們知道,看到不等於看見,看見不等於看清,看清不等於看懂,看懂不等於看透。看,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馬觀花,做做樣子。寫的方面,認真板書,給學生以示範,讓學生上臺書寫面積單位,在自己本子上寫。讓規範、正確的要求落到實處,說的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清楚,說準確,說完整的話,培養學生敢說,會說,能說的習慣。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無論準備得多充分,學生配合的多好,但終究有提高的空間,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正是因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個教師進步的可能。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水平精益求精,最後達到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境界。可以這樣說,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永遠在路上!

  這一節課如果說有建議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更充分些,整節課都是教師在引著學生按既定的“路線圖”走,也就是說,預設有餘,生成不足。課改的實質就是教中心轉為學中心,師中心轉為生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人。只有重視生成的課才理會有內涵,才更精彩。這種基於解決學生自已提出問題的課堂學習才是真學習,比如這節課上,當討論“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時”,有學生提出64個時,教師急於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說下面我們再研究,讓學生高漲的情緒一下子就冷卻下來。這個環節究竟如何處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節課只能有一箇中心,一個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課堂的主要環節,匯入、拓展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和重點進行。比如匯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積,而這節課學的是面積,有點不對照。結課前的拓展,講面積和長寬的關係,不是不可以,但下課鈴已響,學生的心已走了,再講意義已經不大。再者,練習量也不足,可見前面用時過多,時間分配不太科學。

  說到練習,我想多說兩句,“語文靠念,數學靠練”,這句話,什麼時候都不過時。前段時間,英國引進了華東師大出版社的小學版《一課一練》,這是上海小學的教輔,中國的教輔走出了國門,引起了輿論熱議,也讓我們迴歸到教育常識,一定的做題是必要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教育上有種傾向,一說書包重,就提出拋棄教輔,一說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就砍掉習題訓練,這些實際上都是矯枉過正,我們對中國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題海戰術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練習不可或缺,這也符合教育規律。說到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我非常贊同張卓玉的觀點: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他說,關鍵不在於學習的量有多大,而在於學習的內容、方式和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當學習是實現外在目的的手段時,不論學習的量有多大,學習本身就是負擔。他還說,作業之所以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主要原因不是作業量的過大,而是質的過低。評價學生負擔輕重的標準,首先看學生作業的意義、價值,即使是幾分鐘的作業,先要考慮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做,如果沒有必要,再少的作業也是負擔。其次,看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是否樂意做,只在樂意做,高興做,作業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減負的根本途徑在於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還在於教師責任心和教學水平。扯遠了,回到這節課上,瑕不掩瑜,總體說,這節課上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篇6

  【教學內容】:2015年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書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積和麵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長度、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是本單元知識展開的基礎。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突變和飛躍。教材的編寫,一方面是讓學生充分感知面積的含義,主動探索建立面積的表象,熟練應用面積單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是為本單元后面的而積計算作充分的知識鋪墊。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己經建立了長度、長度單位的概念。但是由“長度”概念到“面積”概念。由“長度單位”到“面積單位”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抽象性也比較強。根據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小學中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往要藉助於形象的事物或親自參與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本節課設計了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從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活動。透過讓學生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身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認識的基礎上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突出重點(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並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理解面積的含義,在主動探究應用中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理解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積的意義。體驗知識建立形成的過程。

  2. 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選擇學生身邊的可視可觸控的物體,使學生的感性認識生動形象。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2.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操作、表述參與數學活動。體驗自主、合作學習知識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面積含義的理解和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教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學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學生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塊。

  【學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水彩筆;尺子;4人用的大學俱袋裝有: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小學俱袋裝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匯入:

  同學們,今天鄔老師第一次來給大家上課,作為三年級的小主人,應該用熱烈的掌聲表示一下對我的歡迎吧!謝謝,大家的掌聲很響亮,你們個個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講授新課。

  1.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大小。

  今天的學習就從大家鼓掌的小手開始。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學們,這是鄔老師的手掌面,請你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誰願意舉起你的手掌面和鄔老師的比一比?這麼多同學都願意呀!同學們看仔細,請問鄔老師的手掌面和剛才幾位同學的手掌面相比,哪個手掌面大,哪個手掌面小?(師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同學們,你們都是這樣認為嗎?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數學書,像老師這樣有序地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請再像老師一樣摸一摸數學書的側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側面的'大小。摸好了嗎?請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練習本的封面,請問同學們,我們摸的3個面中,哪個面比哪個面大,哪個面比哪個面小?(師邊演示邊讓同學們摸,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

  現在請同學們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觀察一下這塊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請問哪個面大,哪個面小?(師點名回答)

  那課桌面與大螢幕面相比呢?(師點名回答)

  2.揭示物體的面積概念。

  師:剛才我們透過摸和看,比較了許多物體的表面,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師指著黑板表面)像這裡,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積,那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什麼?(點名說)你還能像這樣說說其它物體表面的面積嗎?(點名學生說)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臍橙,它的表面面積在哪呢?哪位同學願意上來摸給大家看?(點名學生上臺摸)

  師追問:什麼叫臍橙的表面面積?(點名說)

  3.揭示封閉圖形的面積,區分面積和周長。

  師: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是他們的面積,還有什麼有面積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點名說)同學們知道的圖形真多!

  老師這收集了幾個平面圖形,你能看出這裡的長方形和心形相比,誰大誰小嗎?(學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圓相比,誰大誰小呢?(學生回答)

  透過比較,原來這些周圍封閉的圖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裡可以說,長方形的面積比心形的面積小,心形面積比長方形面積大。那三角形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呢?

  前面我們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又知道了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認識的面積。(師板書:面積)

  那這些圖形的面積具體指哪裡呢?你能塗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嗎?下面兩人小組合作,請拿出練習紙,兩人同時快速地塗色表示圖形的面積,看哪組同學塗得又對又快!

  師巡視並收集每種圖形的塗色作品,全班講評。

  師首先展示長方形和心形面積的塗色表示圖:我們來看看這組同學塗色表示的圖形面積,這組同學把這整個長方形和心形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看看這組同學的,三角形和圓整個圖形也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老師也同意這兩組同學的塗法。請看大螢幕,(然後師在上展示。)老師給這些圖形塗上了綠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再請同學們仔細看到這些圖形,老師用紅色線條表示的是這些圖形的什麼?(點名回答)對,是周長,它是圖形一週的長度。看來同學們能夠區分圖形的面積和周長了!

  4.用觀察法、重疊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師:請同學們再次觀察這些圖形,(師手指大螢幕),他們中誰的面積最大?(三角形的面積最大,師多點2到3名同學說)?你們其它同學呢?哦,大家都一致認為三角形面積最大。看來面積相差比較大時可以直接觀察出面積的大小。

  那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張圖形(出示紅色和黃色兩個面積相差不大的長方形),你覺得哪個面積大?點名學生回答。大家意見不一致,看來,光用眼睛觀察是確定不出來的。到底哪個面積大,誰想到了好辦法?(點名回答,演示重疊法。)師引出:這位同學很勤於動腦,想到了用這樣的重疊方法來比較面積相差不大的圖形,是不是所有圖形面積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觀察或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呢?

  師:(師舉起綠色卡紙和紅色卡紙)這兩個圖形誰能一眼能看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那鄔老師用重疊的方法試一試(師演示重疊法),能比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

  5.小組合作,用測量法(數面積單位)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用這些方法都不能很確定地比較出他們面積的大小,(有的同學還想到了重疊後切割多餘的部分,再重疊比較的方法,在這確實可行,你很會開動動腦,有沒有不破壞原有圖形,更形象、更直觀的方法呢?)老師這有一些學具(師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如果利用這些圖形學具來擺一擺,拼一拼,能否檢驗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哪位同學想到怎樣擺嗎?(師點名說)這位同學說選用一種正方形學具,這張上擺正方形,這張上也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有不同意見嗎?(點名說)你認為選兩種學具,這張上擺三角形,另一張上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到底哪種能比較出正確結果呢,選一種還是選兩種呢,下面進行4人小組討論併合作,看哪組能很快討論合作出正確結果,彆著急,討論合作之前請看清合作要求(師出示合作要求,點一名同學讀要求)

  小組合作要求:

  1.從學具袋中拿出要比較面積的紅色和綠色長方形卡紙,再拿出三種學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

  2.小組4人商量選定用哪種學具擺,把不用的學具放回學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擺一個圖形,以最快速度擺好。

  4.思考討論出結果:我們這組選用了( )形學具,綠色卡紙上擺了( )個,紅色卡紙上擺了( )個,所以( )色卡紙面積大。

  同學們,看清要求了嗎?好,開始吧!

  看哪組擺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確結果!

  師巡視小組探究情況,並做指導!

  師問:哪組同學願意根據大螢幕上第四條要求說一說自己組是怎樣擺的,結果是誰的面積大?

  師根據彙報結果貼出擺的圖形。

  (用正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擺了1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上擺了9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用圓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大約擺了10個圓形,紅色卡紙上大約擺了9個圓形,所以大致比較出綠色卡紙面積大。用三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可以擺2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可以擺18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

  師問:有哪組同學選用兩種學具擺的?像這樣,紅色卡紙上可以擺18個三角形,綠色卡紙上擺10個正方形,得出結果是可以擺18個三角形的紅色卡紙面積大,你們同意嗎?請你說說為什麼?

  生回答原因後師追問:在選用學具測量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生得出:要選用一樣的學具來擺,這樣才能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再請同學們看到大螢幕(出示圖):大家想一想,是拼擺了6個正方形的圖形面積大嗎?(師點名回答)得出正確結果:不能,因為選用拼擺的正方形學具大小不同。

  師再次追問:像這樣都用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拼擺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那在選用學具比較測量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點名回答得出):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面積要一樣的學具進行測量拼擺。

  師:我們知道了測量時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指要用統一的標準。這裡統一的標準就是指統一的面積單位,像剛剛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都表示一個面積單位。同學們在測量這張卡紙面積的時候擺了10個正方形,說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0個這樣的面積單位,測量這張卡紙可以擺18個三角形,說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8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這裡擺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所表示的面積單位是鄔老師給定的,當然還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狀,那請問透過剛才的拼擺,如果要準確地測量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認為哪種形狀最適合做面積單位?為什麼?(點名學生回答。)

  討論得出:圓形沒鋪滿,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擺時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橫著擺還是豎著擺都不受限制,最適合做面積單位。

  現在請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把剛剛擺的學具和兩個比較面積的卡紙放回學具袋中。

  6.學習3個常用面積單位

  透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正方形最適合做面積單位,國際上就是規定用正方形作面積的單位的,為了方便測量和比較,規定了3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時出示,師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學們,這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裡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紙片,舉起來,讓老師看一看,對,就是這一個,(師舉起紙片)這就是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條邊的長度各是多少?量完後請舉手!

  生:邊長是1釐米。

  師:每條邊長都是1釐米嗎?(是)

  師:說明這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

  師:也就是說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師板書並貼上學具)

  現在用你這個1平方釐米量一下,你的哪個指甲蓋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量一量,有的同學已經量出來了。(至少點2名學生說)。每個同學指甲蓋面積大小有差異,其實同學們每個指甲蓋面積都很接近1平方釐米。

  誰來說一說,生活裡面你見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師講解並出示圖:小獎貼,電腦按鍵,田字格等)

  剛才我們認識了1平方釐米有多大,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下1平方分米,請同學們拿出這張紫色學具:對!這就是1平方分米,誰知道它的邊長是多少?

  點名學生說:10釐米,也就是1分米。

  師:那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師板書貼上學具)

  請同學們用你的手掌面和這個1平方分米的學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約多少平方分米?

  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手裡數學練習本的封面,估計一下大約有幾個平方分米。看出來的請舉手。點名學生說!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請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學具量一量。誰來邊演示邊說你是怎樣測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們測量的結果一樣嗎?(一樣)

  我們知道了邊長是1釐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分別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那怎樣的面積是1平方米呢?誰來說說看。點名說。

  師引導:邊長是多少,什麼形狀的面積是1平方米?生得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師板書)

  請同學們張開手臂,請問你兩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約是幾米?(師請4位同學伸直手臂並圍成近似的正方形)那這四個同學張開手臂圍成的圖形面積大約就是1平方米。再請同學們們看到老師手裡的這塊布,它就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計一下:如果老師請同學站到1平方米麵積的布上,大約能站下幾個?點名說。到底能站下幾名同學呢?咱們就按同學們說的站一下。師點一小組(8個)同學上去站,不夠就再點。

  我們來數一數站下了幾名同學。(大約12個同學)

  師對估計的情況作評價。

  7.新課小結:

  師小結:透過剛剛地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面積和麵積單位。(師完善板書)

  三、拓展應用。

  同學們,你能用所學的三個常用面積單位解決大螢幕上的問題嗎?誰來回答第一個:

  出示檢測練習:

  一.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名稱。

  1.一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是4( )。

  2.一張課桌面的面積是24( )。

  3.一個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50( )。

  4.昌北二小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7000( )。

  四、歸納提升。

  師: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同學們都填對了,下面再來個難點的,願意接受挑戰嗎?(願意)那請問: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怎樣不同的物體表面面積呢?請同學們看到大螢幕(師出示讓同學填空),點名學生說。

  三個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不同的物體面積:

  1.測量較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郵票、橡皮檫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2.測量較大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黑板、教室、操場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3.測量一般大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手帕、課桌面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五、全課小結。

  接連幾個問題都沒有難道大家,看來同學們學已經和這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成為好朋友了!那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的是什麼,學到了什麼呢?(點名學生說)

  同學們這節課學得還真不少,今天學習的內容就在數學書第60至63面,課後請同學們溫習並完成書上相應的練習,希望今後的學習同學們能積極動腦,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們將收穫更多的知識。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

  面積和麵積單位

  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面積和麵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所要講的是人教版小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與面積單位》這部分的內容。

  2、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透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培養能夠使用適當的參照物比較圖形面積的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思考

  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增強動手操作、歸納與進行合理選擇的能力。

  解決問題

  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合理選擇測量單位,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情感與態度

  在有趣的學習活動中“樂學”,在實踐操作中感知與體驗面的大小,讓學生積累學習感情,享受在求知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分別是:

  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並對統一面積單位必要性的感悟。

  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有三方面:

  1、理解物體表面的這個“面”與它們的大小叫做面積的這個“面積”。

  2、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

  3、使學生從“線”的認識到“面”的空間飛躍,形成正確的表象。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這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上我主要採用的是活動教學與啟發式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方法、方式就比較綜合了,有觀察、分析、操作、合作交流等,這些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有所體現。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從以下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程式

  (一)激情導趣,匯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課一開始我儘量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我用一把米尺與一把卷尺,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這兩樣東西的用途,學生已經學過長度單位,所以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把心去動起來(板書:長度單位)這時再分別出示32開、16開、8開三張白紙,讓學生說一說,這三張紙你來選一張,你將用來幹什麼?為什麼?引出大小。(板書:大小)這時學生還沒有一種表面的意識,再讓學生摸摸身邊的數學書、文具盒、桌子的表面並說一說自己的感覺,讓學生親自感知什麼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為大家的這個發現起個名字吧,匯出“面積”。(板書:叫做它們的面積)以上是我教學的第一個環節。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學生透過觀察可以很快的分出數學書面、文具盒的面、桌子的面的大小來,這時出示兩個難以一下了分出面的大小的圖形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此時課堂中定會起爭議,小組裡商量一下,用你們討論出來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於疑”,這時學生的求知慾強、興趣濃。學生會用剪一剪、拼一拼來比較;或用圓片;或用三角形;或是畫格子來比較,這時就會出現有的用大格子的,有的用小格子的。這時學生對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已經心中有數,彙報後教師故意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拿不同的兩個組裡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來比較,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並讓學生選出一種最簡便好用的形狀來做為測量單位。這時學生已經明白不同大小的格子來比較物體面的大小是不正確的,所以要找出一些測量面積的單位來請學生們自己設計一些看,引出的1平方釐米。這時就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平方釐米大小的東西,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能親身體會到的,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如果大的物體也用1平方釐米來量是很麻煩的,學生就會想著去找更大的面積來測量,就會發現還有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又用類似的方法讓所有的學生對1平方分米與1平方米有個認識。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做到師生互動、學生主動。這是我進行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三)觀察比較,促進遷移

  透過上面的活動,學生對面積與面積單位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們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如果此時安排適當難度的習題,讓學生在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層層深入,能使學生對所學印象更加深刻。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就是這個道理。對面積這一概念的強化中可以出示幾個簡單的圖形,並有些是不封口的,讓學生比較大小,這時學生就會明白只有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較大小,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在面積單位的強化上,讓學生比一比1分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經過討論得出這根本無法比較或者是每小組用同樣長的繩子圍出一個圖來,各組一比較就發現周長相等的不同形狀的圖形面積卻不相同等等,這些不但發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使學生能從“線”到“面”的真正飛躍,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這是我設計教學的第三個環節。

  (四)分層練習,鞏固所學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安排得很靈活,教師可以使用課本中已有的課後練習,讓學生做些選擇題或是填空題。其間教師可以進行巡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一個大概的評價。全班交流時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後進的學生。還可以在這裡滲透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

  (五)全課總結

  這個總結可以讓學生來進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從中瞭解學生這節課都學到了什麼。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的課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

  面積和麵積單位的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第70-76頁內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掌握了計算它們周長的基礎上學習的,透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面積的意義,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思維基礎。教材中從學生的生活事例入手,透過現實生活來體驗面積的含義並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形成對幾個面積單位的初步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每個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學習目標:

  1、透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使學生認識

  面積的含義。

  2、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

  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形成表象。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區別。

  二、說教法學法:

  直觀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提供認知是起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我放手讓孩子帶著問題自學,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再透過各種活動充分認識他們,並形成表象。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藉助形象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直觀的學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培養數學思維。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流程:

  一、激趣定標

  二、學生自主活動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第一個環節是激趣定標

  我首先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面積單位”,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呢?

  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今天的數學活動中來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匯入時,我直接點出課題然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緊接著展示目標讓學生齊讀目標、瞭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是學生自主活動

  在這環節我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是探索麵積的含義,我首先讓學生找一找、並用手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黑板的面及電視機的螢幕,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一畫平面圖形,然後同桌互相比一比圖形的大小,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含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透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官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資訊,引導學生概括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探索麵積單位。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我藉助多媒體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我根據學生的兩次資訊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接著我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透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我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並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三步、自學課本,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首先,我先讓學生自學課本。其次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著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裡。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最後是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主要設有填空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

  (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長度和麵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四、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

  或叫做它們的面積。

  封面圖形的大小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這個環節: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