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說課稿範文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勾股定理說課稿,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八年級第一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係。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作用。學生透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並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瞭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瞭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小學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另外,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結合八年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 選擇引導探索法。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3、迴歸生活,應用新知
4、知識拓展,鞏固深化5。感悟收穫,佈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瞭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雲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牆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產生於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於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係?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於學生參與探索,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於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係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於突破難點,而且為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透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 一般的認知規律。
迴歸生活應用新知
讓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後應,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昇華。
基礎題: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為3,斜邊為5,另一直角邊長為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於雙基.透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鍛鍊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釐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後,發現螢幕只有58釐米長和46釐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
探索題: 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為50釐米,40釐米,30釐米的木箱,一根長為70釐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為什麼?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穫佈置作業:
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1、課本習題2。1
2、蒐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板書設計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麼
李景萍《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說課稿
設計說明:
1、探索定理採用面積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讓學生人人參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一是學生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