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湘教版說課稿
中學的課本版本有很多,每個地方使用的版本也不一樣,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初中數學湘教版說課稿,供大家參考!
初中數學湘教版說課稿1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第一節“軸對稱圖形”,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和教學評價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軸對稱圖形”是第五章“軸對稱”的第一節的第一課時,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則重要內容,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絡。實際生活中也隨處可見軸對稱圖形及軸對稱的應用。
2、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很多事物,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例項和典型圖形的過程,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找出簡單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瞭解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聯絡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透過摺紙、剪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與思考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體驗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教學重難點 :
教學重點:認識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會找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和聯絡。
三、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以“感受生活——動手操作------共同探討——歸納總結————應用實踐”的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機會。
1、教 法: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電化教學。 在課的開始,結合多媒體動畫,從優美的生活場景中抽象出蝴蝶、蜻蜓、樹葉這三個軸對稱圖形,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產生探索的強烈願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學法:觀察猜想、共同探討、動手操作、歸納總結、應用實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可見,“學會學習”本身比“學會什麼”更重要.
3、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課前製作動態演示的多媒體課件;模具、實物、投影、膠水。
學生準備:剪刀、各種美術顏色、美工刀一把、白紙若干。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有關畫面)
故事引入:(師講故事的過程中播放動畫)
實驗探究
探究一
問題1:這些美麗的圖形來自生活。認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徵?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問題2:你能將圖中的窗花沿某條直線對摺,使直線兩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嗎?其他圖形呢?(在學生透過觀察、概括、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驗證:方法一:動手操作“扎紙”實驗。)
方法二:利用多媒體,用動畫的形式演示,總結,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軸對稱圖形、對稱軸。
這樣設計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同伴的幫助下,經過自己的努力主動地獲取知識。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練習: 請大家拿出你們準備的圖形,動手摺一折,畫一畫,找出它們的對稱軸,有幾條呢?
探究二
學生活動.做“印墨跡”實驗: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效能好的紙,在紙的'一側滴一滴墨水,將紙迅速對摺、壓平,並用手指壓出清晰的摺痕,再將紙開啟後鋪平,觀察所得到的圖案有什麼特徵?
完成上面實驗後,啟發引導學生有什麼發現?在於同伴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得出軸對稱的概念:
接下來給學生例舉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在加深印象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
問題3:你能說出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絡嗎? 先給學生一分鐘時間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全班進行交流。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特徵,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具有 代表性的圖片。最後教師加以點評,得出二者的區別與聯絡。
拓展應用
1、讓學生設計一個優美的軸對稱圖案。展示自己的作品,體會創作時的快樂和意想不到的圖案美和成就感.
2、欣賞反思,提升認識。師:請看這裡!音樂聲中,教師配音介紹,學生談感受。舞姿優美典雅的舞蹈——“千手觀音”、雄偉壯麗的人民大會堂、歷史悠久的北京天壇、巍峨高聳的法國埃菲爾鐵塔、
課堂小結
(1)、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2)、說說自己在本節課中的體會或困惑? 課後作業
1:教科書第117頁習題5.1的第 1、2、3、題。
2:教科書第114練習第1、2題
五、教學實踐活動的收穫與反思:
1、在學習中實踐 ,我學習了金石中學幾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學能力。
2、在實踐中反思 ,在實踐研修的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課堂不只是教師個人的舞臺,還應是師生心靈對話、情感交流的舞臺。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搭建起師生互動的教學交流平臺,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才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體驗,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
3、在反思中收穫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會靜下心來採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走出自己的一路風采。
初中數學湘教版說課稿2
大家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說課的課題是“合併同類項”,下面進行簡單的說課: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節課選自湘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2.4節,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學習了代數式、多項式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上,對同類項進行合併的探索、研究。合併同類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其法則的應用是一次式加減的基礎,也是以後學習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礎。另一方面,這節課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合併同類項的法則是建立在數的運算律的基礎之上;在合併同類項過程中,要不斷運用數的運算。可以說合並同類項是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延伸與拓廣。因此,這節課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
七年級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象直觀思維已比較成熟,但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所授班級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於探索的學習風氣。
基與上面對教材與學情的分析,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同類項、多項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併同類項的法則。
能力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透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認識同類項,瞭解數學分類的思想;並且能在多項式中準確判斷出同類項。
2、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合併同類項的法則,體驗探求規律的思想方法;並熟練運用法則進行合併同類項的運算,體驗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情感目標:
1、透過設定具體的問題情境,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合作的愉快與收穫。
2、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3、透過設定不同層次的問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重點: 同類項的概念、合併同類項的法則及應用。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同類項;準確合併同類項。
二、設計思路:
1、 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經歷同類項概念和合並同類項法則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其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
2、 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猜想、推理、論證、交流與反思等數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3、 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 教學方法、手段與教學程式: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實現我的設計效果,我採用引導、探究法為主的教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CAI輔助教學。設計以下主要教學流程:
1)創設五個步步深入的問題情境: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同時為本課學習做好準備和鋪墊。
2)問題探討: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認識同類項,瞭解數學分類的思想;獲得合併同類項的法則,體驗探求規律的思想方法。同時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愉快與收穫。感受成功的喜悅。
3)火眼金睛與看誰做的又快又準:讓學生加深對同類項的認識,加強對合並同類項法則的理解。
4)例題講解與鞏固練習:讓學生掌握在多項式中判斷出同類項和運用法則進行合併同類項運算的技能,使學生的知識、技能螺旋式上升。
5)課堂小結:透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6)拓展延伸與挑戰自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他們提供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我的教學目的能不能實現,設計效果能不能達到,就只能看我接下來上課的情況了!我的說課就簡單說到這裡,謝謝大家!
初中數學湘教版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有理數的加法。本節課選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數學七年級(上)第一章第四節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數的加法是小學算術加法運算的拓展,是初中數學的起始部分,也是初中數學運算最重要,最基礎的內容。熟練掌握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是學習有理數其它運算的前提,同時,也為後面學習實數、代數式運算、方程、不等式、函式等知識奠定基礎.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是建構在生產、生活例項上,有較強的生活價值,體現了數學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就本章而言,有理數的加法是本章的重點。學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數範圍內進行的各種運算的思考方式(確定結果的符號和絕對值),關鍵在於這一節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
(2)理解並掌握的有理數加法的法則,並會運用法則進行準確運算,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法則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2)體驗初步的演算法思想。(轉化)
(3)在探索過程中感受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4)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3、情感與態度目標:
(1)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2)培養學生協作意識,體驗成功,樹立學習自信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運用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難點: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
教法與學法
我在本節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教學法”,並藉助多媒體課件來展開教學。學生主要採用“合作探究學習法”來學習本節內容。
教學程式:
我採用的教學模式分為“引——探——結——用”四個環節。
(一)、引出課題(2分鐘)
例如,足球比賽中,可以把進球數記為正數,失球數記為負數,它們的和叫做淨勝球數。
如果,紅隊進4個球,失2個球;藍隊進1個球,失1個球. 則紅隊的淨勝球數為 4+(-2),
藍隊的淨勝球數為 1+(-1)。
這裡用到正數和負數的加法。
那麼,怎樣計算4+(-2)呢?
此環節大約2分鐘。
(二)、探索規律、得出法則。 (15分鐘)
現規定正能量為正,負能量為負。
(1)若兩個好人攜帶正能量分別為+20、+30,
則相加的結果是( )。
寫成算式:(+20)+(+30)= ( )
(2)若兩個壞人攜帶負能量分別為-20、-30,
則相加的結果是( ) 。
寫成算式:(-20)+(-30)=( )
這兩個算式,運算有什麼特點呢?
同號兩數相加,好比作同夥人:正數+正數,正能量增大;
負數+負數,負能量增大。
最後概括為①定符號;②把絕對值相加。
(3)若一個好人攜帶正能量+30一個壞人攜帶負能量-10。
則兩人較量的結果是( ) 贏,還剩( )能量。
寫成算式:(+30)+(-10)=( )。
(4)若一個好人攜帶正能量+20一個壞人攜帶負能量-40。
則兩人較量的結果是( )贏,還剩( )能量。
寫成算式:(+20)+(-40)=( )。
這組算式,運算有什麼特點呢?
異號兩數相加,好比兩人在打仗,誰的力量強大,誰就贏。如果正能量大, 符號就定為正;如果負能量大,符號就定為負,又讓學生理解兩人打仗,彼此力量會彼此抵消,彼此消損。那麼贏的一方還剩多少能量呢?故而把絕對值做減法。強呼叫大的絕對值減去小的絕對值。
最後概括為①定符號;②把絕對值相減。
再看兩種特殊情形:
(5)若一個好人攜帶正能量+30,一個壞人攜帶負能量-30。則兩人較量的結果是( ),還剩( )能量。
寫成算式:(-30)+(+30)=( )。
(6)20+0=( ) 0+(-15)=( )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要我學”向“我會學”轉變,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於教材上利用數軸和絕對值來探究法則過於抽象,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借鑑之下,我選用了學生感興趣的卡通動畫人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我讓學生來當裁判,學生必須把6次的情況都完成後,才能得到結果,這樣每個學生的注意力一直會很集中。若學生有困難,則小組內探討交流、補充,讓學生能逐步引導概括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上述過程,大約20分鐘的時間,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小結(3分鐘)
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1、同號兩數相加:
取加數的符號,並把絕對值相加。
2、異號兩數相加:
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並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3、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0。
4、一個數同零相加:仍得這個數
(四)、用
1、加深理解,鞏固法則。(5分鐘)
(1)填表
(2)思考:在進行有理數加法運算時,應分幾步完成?
加數 | 加數 | 和的組成 | 和 | |
符號 | 絕對值 | |||
-12 | 3 | - | 12-3 | -9 |
18 | 8 | |||
-9 | 16 | |||
-9 | -5 |
此題的設計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數加法法則。同時,讓學生知道,凡是有理數運算都要首先確定結果的符號。學生獨立完成表格後,我將解題步驟,分步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對解題格式引起重視。
2、變式訓練,應用法則。(15分鐘)
例1.計算
(+20)+(+12) (-8)+(-12)
(-3.75)+(-0.25) (-1/2)+(-2/3)
(-7)+0
例2.計算
(-5)+9 7+(-10)
(-3/4)+1/2 3/5+(-3/5)
數學家皮亞傑認為:“不斷的訓練才能夠逐漸的發展出一個合理的數學模型”。練習和科學的重複練習始終是數學學習的有效辦法。為了讓學生熟練應用法則準確計算,我設計了2個例題.例1是同號兩數相加;例2是異號兩數相加。這兩種最典型的型別,以起到鞏固法則和規範格式的作用。我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讓基礎組的學生板演後,並讓別的學生找錯誤,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透過學生糾錯的過程,讓學生對錯誤加深記憶,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3、小組闖關,檢測目標。 (5分鐘)
在新課程下,教學的本質是學習活動,學生是否有效的學習,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檢測目標成為一節課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設計了兩個闖關小遊戲。一個是學生口答搶答,另一個是男生出題女生搶答,反之女生出題男生搶答,透過男女同學競爭中鞏固、應用法則。
三點教學反思
1、情境探究問題的設定
我用卡通動畫人物來引入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形象的理解有理數加法法則。在思考問題時,首先應讓學生對好人、壞人在一起有幾種情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培養學生考慮問題的完整性。然後再逐一的進行探索,透過學生談論交流,最後得到有理數的四條加法法則。
2、例題安排的設定
我安排了同號兩數相加和異號兩數相加兩種最典型的型別,以起到鞏固法則和規範格式的作用。
3、數學語言表達的訓練
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在課堂中我儘可能的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樣可以及時糾正學生錯誤,引導學生規範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