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越來越難伺候的熊孩子美文

越來越難伺候的熊孩子美文

越來越難伺候的熊孩子美文

  早上值班,看到一個“熊孩子”理了個很怪異的髮型,四周光中間一個壺蓋,一邊走一邊拿著點路邊攤上買的垃圾食品,大快朵頤。看到我的關注,衝我微微一笑,徑直入校門,揚長而去。

  昨天中午放學,我去操場院牆外的停車場取車,兩個“熊孩子”從高高的院牆上,飛躍而下,就像電影特技一樣。一招呼,飛奔到臨近小區的綠化林,驅車找到,被級部主任帶回。

  前天,一“熊孩子”,課堂上與老師言辭pk,叫囂“你開了我吧!你開了我吧!”把老師氣個半死。沒等抬手,“熊孩子”就大嚷,“老師不能打學生!老師不能打學生!”喊來家長,教導主任說了幾句,居然當著家長,公然宣稱要打教導主任,家長竟然毫無反應、無表示、無驚詫。

  上週,一“熊孩子”留書離家出走,欲出去闖蕩一番。在學校、家長、公安等多方配合下,順利找回,找到時已經跑到鄰省省會。該“熊孩子”還是一個被家長和老師公認的老實孩子。

  近段日子,有兩個“熊孩子”上課上夠了,就自己到操場樹蔭下坐著,班主任說幾句,就老實上一兩節課,然後復燃。聯絡家長,也是束手無策。臨近畢業,升學無望,就這麼自動放棄了。

  ……

  諸如種種,單純的'歸因、問責,都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管不了”是家長推卸責任的理由。“你們老師給管管吧!”是家長的呼聲。老師呢管輕了,學生不理;管重了,家長不幹。說教是沒有用的,說理是說不通的,體罰變相體罰是要受處分的,開除是沒有權利的。一些惡習一旦養成,很難恢復如初。

  於是我就想,這樣的“熊孩子”是什麼時間開始變得?是什麼因素促變得?更為關鍵的是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苦口婆心的教育、活動開展的建構、文化環境的薰陶,這些教育手段都用上了,也只能是對部分孩子有用。厭學、網路、打架……這些青春的躁動紛沓而至。勾勒的那些未來的藍圖,因為太過於空洞,終究被現實的骨感消磨殆盡。

  思來想去,第一次是最關鍵的。“熊孩子”的蛻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這個悄無聲息的漸變過程中,如果我們老師和家長缺乏了敏銳的知覺和觀察,等他一旦經歷了第一次的變“壞”的刺激,我們沒有察覺,然後就會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放縱自己的理由。因為他們的自我約束、自我辨別的能力是極差的。

  再就是懸劍,永遠比落下的劍有威懾力。當請家長成了習慣、政教主任約談成了常態、班會上批評成了家常便飯,他們的耐挫力便會極大地增強。然後,反覆強化的是他“不過如此”的堅韌。

  還有就是有效溝通,找共同話題。透過溝通的觸角,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在幹什麼、在想什麼。不要等他們犯了錯誤才去談話、談心、批評。把這種苦口婆心的說教,前置。定期的交流互動,有意識的引導。

  橫眉冷對,俯首甘為。學校教育責任無窮大,而所能採取的教育行為卻無限地逼仄,各種枷鎖、條框、束縛,只能推動著在越來越窄的道路上如履薄冰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