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運動(一)》教學設計(第3課時)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圖形的運動(一)》教學設計(第3課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內容:教材第32頁例4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藉助剪紙活動,進一步理解圖形的對稱、平移等現象。
2、透過用軸對稱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美。
目標解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最後一課,因此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建立在學生已認識了軸對稱圖形,理解了平移和旋轉運動的基礎上的。讓學生利用軸對稱圖形的知識解決剪出給定圖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對軸對稱圖形、平移等知識的理解,既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美。
教學重點:利用軸對稱的知識解決剪出給定圖案的問題。
教學難點: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準備:課件、剪刀、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欣賞作品,回顧舊知。
1、課件出示教材第31頁的“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欣賞民間剪紙藝術作品的美。
2、找出剪紙作品中的對稱圖形,並指出它的對稱軸。
(二)引發思考,揭示課題。
1、這些優美的作品是怎樣做成的?你也想剪一剪嗎?
2、這節課我們就來“剪一剪”。(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欣賞我國民間剪紙藝術作品,自然過渡到找其中的對稱圖形、指對稱軸,既複習了舊知為新知鋪墊,又讓學生感受到剪紙作品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生活中的數學美,激發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動手實踐,探究規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下面這樣手拉手的4個小人嗎?
2、觀察思考:這些小人有什麼特點?(對稱、平移)
3、滲透思想:要剪出4個連續的小人,要從剪1個小人開始研究。
(二)解決問題。
1、探究剪1個小人。
(1)自主操作,剪一剪。
(2)組內交流,展示作品。
(3)暢談體會,感知剪法。
①成功者談剪法:先對摺,再畫出小人的一半,最後剪。
②失敗者談注意事項:如畫半個小人時應從紙的閉合處畫起。為什麼?
2、探究剪2個小人。
(1)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討論:怎樣折、怎樣畫、怎樣剪?
(2)彙報交流,探究折法
①預設折法:
方法一:把紙連續對摺兩次,再畫出半個小人。
方法二:把紙裡外翻著折,折三次,再畫出半個小人。
方法三:把紙從一端連續往裡折三次,再畫出半個小人。
方法四:把紙對摺一次,畫出一個完整的小人
②最佳化折法:不同的折法都能剪出兩個連續的小人,但方法一更簡便。
(2)探究畫法,質疑剪法。
①思考:為什麼有的同學剪出了兩個半個小人?
畫時要注意:從對摺的閉合處畫。
②質疑:為什麼有的同學剪出的兩個小人是分開的?
剪時要注意:剪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紙的邊緣,不能斷開。
3、探究剪4個小人。
(1)獨立思考,動手操作
(2)彙報展示,交流剪法
一折:對摺三次。
二畫:從閉合處畫半個小人。
三剪:連線處不能剪斷。
(三)總結規律。
1、發現規律,體會平移。
2、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如果要剪8個小人要對摺幾次?對摺5次可以剪出小人?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全過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中,運用軸對稱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同時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從“剪1個小人”到“剪2個小人”再到“剪4個小人”,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解決問題水到渠成。最後透過發現總結規律,深入思考解決“剪8個小人”等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三、實際應用,提升認識
(一)教材第36頁練習七的第12題。
1、你能剪出右面的圖嗎?
2、觀察思考:怎樣折、畫、剪?
3、動手操作,彙報交流。
4、課件展示,體會旋轉。
(二)發揮想象,自主創作。
你還能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知識,剪一個新的'剪紙作品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等數學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剪連續對稱圖形的方法,溝通對稱與平移、旋轉之間的聯絡,感受數學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一)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二)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變換設計出的美麗圖案。(課件配樂展示)
【設計意圖:回顧所學的知識,溝通本單元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絡,讓學生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伴著優美的音樂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變換設計出的美麗圖案,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領略圖形的變換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