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七年級《赤壁》教學設計

七年級《赤壁》教學設計

七年級《赤壁》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赤壁》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杜牧的文學常識;背誦和默寫全詩。

  2、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賞析的方法,理解詩的含意。

  3、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赤壁》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時,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整體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約852),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人),他與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遊覽赤壁,有感於三國時代吳蜀聯軍大敗曹兵的歷史,撫今追昔,寫下懷古詠懷之作。

  2、赤壁之戰是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杜牧此詩雖以地名為題,實則是借題發揮,懷古詠史。

  三、細讀品味:

  1、前兩句是第一層,交代興感之由。借一件事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

  2、後兩句是議論,是第二層,不直接敘寫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是透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間接反映這種變遷。

  四、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絡,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裡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五、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詠史詩,寫的是三國赤壁之戰,詩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諷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得勝的僥倖,對歷史興亡成敗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六、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興感之由(借物)——議論感慨(詠歎)

  ————借古諷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