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屈原》教學設計

《屈原》教學設計

《屈原》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屈原》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屈原》教學設計1

  一、匯入

  民間端午節和屈原的聯絡,引出人們對屈原的認識。(PPT1)

  二、文學常識

  1、總說:印象中的屈原(PPT2)。

  2、偉大的詩人屈原(PPT5—6)。

  (具體上課內容可以酌情增減):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於祖國的決心。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採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於鄉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於表現力。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為騷體詩。

  特點: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標誌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離騷》的內容與藝術成就:

  《離騷》的前一部分追憶往事,偏重於敘寫現實;後兩部分探求未來,偏重於馳騁想象,最後回到現實,結束全篇。詩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失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既植根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透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並採取鋪陳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為後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3、解題。(PPT7—8)

  三、預習檢測

  1、字音字形。(PPT9)

  2、詞語解釋。

  皇:大。

  覽:觀察。

  揆:揣度。

  道:通導,引導。

  肇:開始。

  名、字:用作動詞,起名字。

  修:美好的。

  扈:披。

  淹:停留。

  3、誦讀指導。(PPT10)

  4、誦讀指導。(PPT10)

  5、自譯詩歌。(PPT11—12)

  炎帝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輝大名。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

  尊敬的先父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透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

  上天既賦予我這麼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這美好的才能。我披著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綴起秋蘭把它作為自己的佩巾。

  光陰像流水一樣迅疾,我好像趕不上啊,唯恐年歲不等待我。清晨,我浴著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蘭,傍晚,我揹著夕陽在洲畔採摘宿莽來潤德潤身。

  太陽與月亮快速運轉,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依次更替,永無止境。只看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為什麼,為什麼你不任用風華正茂的賢者,廢棄汙七八糟的小人?為什麼,為什麼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

  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來!我給你充當嚮導。沿著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

  四、文字研習(PPT13—14

  1、作者在《離騷》的開篇突出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賜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質和才能,這些都是自己的後天修養。主要表達作者出身高貴,與楚王是同根,楚國是我的祖國,愛國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潔,同時也是與現實的抗爭,有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意思。

  2、詩歌的後半部分詩人一再擔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擔心什麼?

  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而沒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祖國。另一方面詩人更是充滿憂慮,怕國君昏聵誤國,保守落後,政治混亂。

  3、詩人高唱“來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現他不是君主的奴僕,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堅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著獨立的人格。

  4、你從詩中讀出詩人什麼形象?

  純潔高大、一身正氣;忠君愛國、憂國憂民。

  五、問題探討(PPT1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有人說他這是一種“宗國”思想,你同意嗎?

  觀點一:同意。屈原的愛國思想其實是一種“愛君”思想。戰國後期的“合縱”“連橫”之爭,是中國內部的矛盾鬥爭,因為它們都是周王朝的諸侯國,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強大,他們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聯齊抗秦的“合縱”策略,一是為保衛楚的獨立,二是進而實現楚“王”天下的企圖,這隻能說是為爭奪全中國領導權而進行的內部鬥爭,並非是抵禦外國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兮”就帶有明顯的血統誇耀。“來吾道夫先路”、“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則是一種出於“家天下”感情和宗國觀念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對於屈原宗國觀念的盡忠報國,存君興國,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歸江,前人熊繹城。

  眷言還此都,不比異姓卿。(宋王十朋《題屈原廟》)

  屈原的種種努力,客觀地說,這的是楚王的統治,我們不必人為地拔高理解他。

  觀點二:不同意否認屈原的愛國意識。上種觀點是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們現在之於屈原的時代,相距上千年,我們不能苛求那個時代的屈原像我們今天這樣考慮問題。施行政策,具有和我們一樣的思維、觀點以及胸懷世界的氣度,那個時代的屈原,為了國家的前途,為了人民的生活,憂心如焚,奔走呼號,這不就是愛國的表現還能是什麼?在他的心中,楚國就是他的祖國,楚國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們能非議他的愛國精神嗎?

  六、詩歌藝術品味(PPT17)

  1、比喻形象,想象瑰麗,富有浪漫色彩。

  課文大量運用比喻,如用“江離”、“秋蘭”來比喻自己博採眾長。“朝搴陂之木蘭兮,紉秋蘭以為佩”比喻堅忍不拔的政治理想。運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君主,不僅使作品含蓄,富於韻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2、語言精練華美,帶有濃郁的楚國地方色彩。

  詩中豐富的聯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絢麗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語氣詞的運用巧妙靈活,使詩歌帶上了濃郁的楚國地方特色。

  七、課文小結(PPT17)

  《離騷》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作品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創造了宏大的藝術空間和開闊的畫面,塑造了詩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潔的人格、強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馳騁於仙界。柳宗元為驚歎地說:“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彷彿其。”比興的手法滲透到整個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徵形象被突顯了出來,春蘭秋菊,飄風雲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馬遷稱其:“其文約,其辭微”“其稱文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美名:肇錫餘以嘉名;恐脩名之不立。

  美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美政: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八、作業:(PPT18)

  1、背誦這首詩。

  2、以《<離騷>中的屈原》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

  《屈原》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被”,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複習鞏固判斷句與被動句。

  4、理解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

  教學設想

  1、利用“預習提示”設計導讀題,引導學生圈點勾劃,提要勾玄,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運用“相關聯絡,想似比較”的方法,分析本文記敘、議論相結合的寫作特色,體會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教

  四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藉助“預習提示”,圈點勾劃,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的通史,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種體裁。列傳用以記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蹟。司馬遷大約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遭受貶謫,賈誼寫的《吊屈原賦》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將屈原、賈誼合寫一傳。秦朝以前的古書都沒有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蹟,《史記》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蹟最早、最完整的文獻。

  作者司馬遷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樣,他遭遇不平,滿腔悲憤,因而在記傳中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夾敘夾議的獨特風格。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仔細體會。

  二、課內預習課文。

  要求:

  1、藉助工具書,對照註釋,疏通課文;

  2、利用“預習提示”習問練讀,感知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①課文主要記敘了屈原的哪些事蹟?

  ②圈點出概括屈原悲慘遭遇的五個詞。

  ③在課文中劃出概述屈原傑出才能和最能表現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詞語。

  ④給課文分段,編寫各段提綱。

  按:①③兩題以後結合研讀課文討論。

  三、討論②④兩題,分段。

  四、佈置作業。

  1、給黑體的字注音。

  2、完成“思考和練習”二、三。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二、研習新課。

  1、課文第一部分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第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傑出才能,說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為什麼“甚任之”?

  明確:

  王甚任之:“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於上大夫而次於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於屈,因為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後來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傑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明、嫻,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後置。)

  2、王為什麼怒而疏屈原?

  明確: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於“爭寵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一句有兩種理解。《教學參考書》的譯文是:“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改動,屈平不贊同”。與課文註釋相左。依教材對“奪”、“與”的註釋,應譯作:“上官大夫看見了想搶過去(看),屈原不給。”

  “因讒之曰:‘……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資料認為“曰”、“以為”重複,疑有衍文,此說似不妥。如重新標點,作“……平伐其功,曰:‘(王)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理解,文辭便可貫通。聯絡上下文,可補出“以為”前省略的主詞。

  3、屈原為什麼作《離騷》?

  明確: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四個主謂短語都是“疾”的賓語。

  4、第3小段包括幾層?作者是怎樣對《離騷》進行記敘和議論的?

  明確兩層:

  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蓋自怨生也”、第一句記敘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展開議論,分析產生憂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層第一、二句“上稱帝嚳……靡不畢見”記敘(概述)《離騷》的主要內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介其藝術成就,讚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

  一、才能傑出,蒙讒見疏。

  1、甚任之。

  2、怒而疏。

  3、作《離騷》。

  二、詞句提示點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這是兩個並列的判斷句。古人認為上天是人類的起源,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動句。

  ③“讒人間之”:間,離間。之:代詞,他們,指屈平與其君。

  ④“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明,闡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是“明”的賓詞。靡:無。見:現。

  三、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練習口頭翻譯。

  四、佈置作業。

  完成“思考和練習”五。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課文第一部分已經告訴我們,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這樣一個才能傑出、品質高尚的人,卻蒙讒見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課文第二部分記敘了“屈平既絀”以後楚國的命運和他的政治遭遇,具體而深刻地表現了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下面我們研讀這部分內容。

  二、自讀課文第4—7自然段,討論:

  1、第4—7自然段記敘了哪些事實?

  概括並板書:

  ①受騙絕齊。

  ②兵敗丹淅。

  ③藍田退兵。

  ④復釋張儀。

  ⑤諸侯擊楚。

  ⑥赴秦身死。

  2、作者寫楚國的命運,用意是什麼?

  提示:這些事發生在“屈平既絀”以後,說明罷黜屈平是錯誤的。懷王復釋張儀、赴秦身死,都與未聽屈原的勸諫有關。

  三、研讀課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課文中劃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內容的句子。

  明確:“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於秦”。

  2、國家危難之際,屈原的態度和信念是什麼?表現了什麼精神?

  明確:

  態度:嫉之。

  信念: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存君興國。

  精神: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

  3、這一部分作者議論的觀點是什麼?對錶現屈原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以結語式的方式,指出楚國的危難在於“懷王之終不悟”,“此不知人之禍也”。透過議論,突出了屈原在楚國興盛衰亡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4、“頃襄王怒而遷之”說明了什麼?

  提示: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已見糊塗,“怒而遷”屈原,更見其昏憒。

  四、詞語提示點拔:

  1、“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親:親善。

  2、“雙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又因厚幣”後省略動詞“賂”。“而”後省略主語(靳尚)。“於……鄭袖”:在鄭袖面前,狀語後置。

  3、“秦,虎狼之國”:虎狼,像虎狼一樣,名詞作狀語。

  4、“奈何絕秦歡”:歡:友好。

  5、“亡走趙,趙不內”:亡:逃亡。走:跑,現代的“跑”古代稱“走”;現代的“走”古代稱“行”。內:同“納”,接納,收留。

  6、“復之秦”:之:動詞,到。

  7、“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戀。顧:念。眷顧:眷念。繫心:掛念。反:同“返”。冀幸:僥倖希望。“一悟”的“一”:副詞,一旦,一經。“一改”的“一”:副詞,都,全部。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國,惦記著懷王,不忘要回(朝廷中)來,盼望懷王一旦醒悟,風氣全都改變。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他保全君王振興國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變過來。

  9、“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無:無論。自為、自佐:既為自,佐自,賓語前置。

  五、佈置作業:

  完成“思考和練習”四。

  第四教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第三、四兩部分。歸納課文,理解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屈原蒙讒見疏,楚國禍患相屬。懷王身死,頃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怒而“遷”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屈原憤而自沉汨羅,與邪惡勢力進行了最後的抗爭。

  二、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講課文。

  2、討論:這一部分著重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透過對話描寫,揭示屈原“見放”是時代的悲劇,表現屈原“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寧赴長流也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貴品質。這段對話實際上是關於人生哲理的精闢議論,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詞語提示點拔:

  ①“被髮行吟澤畔”:被:同“披”。

  ②“顏色”:臉色。

  ③“形容枯槁”:樣子消瘦。形容:形體容貌,樣子。枯槁:乾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語後置。

  三、研讀課文最後一段:

  屈原既死,賦存國亡。“屈原辭賦懸日月”,他創造的楚辭詩體後繼有人,但“終莫敢直諫”。楚國日以削,為秦所滅。這一段將楚辭的後來者與屈原相對照,將楚之滅亡與屈原相聯絡,寫出了屈原無可比擬的崇高偉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四、總結課文:

  1、思想內容:課文透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絀、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2、寫作特色:和從《史記》中選入中學課本的其它幾篇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自薦》)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蹟;

  ②寫法上,記敘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介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

  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覆、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屈原》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課後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關鍵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並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感受愛國詩人屈原的偉精神,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2、出示課題。

  3、交流收集的有關屈原的資料。

  二、初步感知課文,自學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畫出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詞。

  3、說說自己對屈原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三、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重點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及對屈原的瞭解。

  四、自學課文內容。

  1、讀課題說說從課題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屈原的。

  2、從哪些地方表現了屈原的愛國?在書上圈圈畫畫,並標上序號。

  3、課文哪一小節重點寫了屈原是一個詩人?他的詩有哪些特點?把他的詩句畫下來,理解這些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記號。(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然後交流學習情況。)

  五、討論。

  1、屈原具有哪些品質?

  2、說說課文為什麼要寫人們對屈原的紀念?全班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點撥,總結。

  六、寫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舉行一次屈原紀念碑碑文徵集活動,你怎樣寫?

  1、學生準備。

  2、交流碑文。

  3、評選最佳碑文。

  七、談感受,說體會。

  說說學了這篇課文有哪些感受和體會,可從各個方面說。

  八、佈置作業。

  寫出文中屈原的詩的意思。

  《屈原》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態度: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透過我國古代思想家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和刻苦鑽研、勇於創造的精神。

  能力:通過了解愛國詩人屈原,暢談體會和感想,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知識:知道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瞭解他熊熊的愛國之志,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及其在國內外享有的聲譽。

  養成教育訓練點:

  1、培養學生積極發言、認真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提高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強烈的愛憎和戰鬥的革命風格。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多媒體。

  2、學生課前預習:

  課前蒐集有關屈原的相關圖片以及文字資料;整理屈原的有關愛國的名言警句。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談話引入課題

  1、你能說一句你印象較深的孔子的名言嗎?

  2、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二、揭題並板書

  愛國詩人——屈原。

  三、學習新課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本第55頁,並將自己感受較深的地方勾畫出來。

  (二)全班交流。

  這個環節要讓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學結果。

  2、補充交流課前蒐集屈原相關資料。

  3、教師結合學生交流情況作相應的補充。

  (1)他創作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作品,以抒發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對楚國和人民的熱愛,表達對腐朽的舊貴族的憤怒。

  (2)屈原不僅是一位很有抱負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吸收民間的文學形式,採用方言音韻,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創造了一種新詩歌體裁,即楚辭體,代表作《離騷》。

  其中,可以講解有關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離騷》中的部分詩句,突出說明屈原對楚國人民的深沉熱愛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三)討論。

  1、屈原具有哪些品質?

  2、說說人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全班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點撥,總結。

  (四)寫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舉行一次屈原紀念碑碑文徵集活動,你怎樣寫?

  1、學生準備。

  2、交流碑文。

  3、評選最佳碑文。

  四、談感受,說體會

  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感受和體會?可從各個方面說。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