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本單元第一課時是初步認識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教材透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從立體圖形中分離中平面圖形,從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面從體上來”,並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

  教學目標:

  1.利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2.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中,體驗“面在體上”實現對平面圖形的進一步認識,發展形象思維。

  3.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發展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建立空間觀念。

  4.透過設計拼組圖形的動手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對圖形產生好奇心,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使學生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學生用:四種立體圖形、四種平面圖形、剪刀、紙。

  教師用:四種平面圖形、課件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感知“面在體上”

  1.匯入新課。

  (出示由各種平面圖形拼成的小汽車。)

  師:小朋友,你知道這輛漂亮的小汽車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嗎?請你來認一認、指一指。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教師將學生回答後的圖形貼在黑板上。

  師:今天我們就是要來認識這四個圖形。

  據瞭解,雖然沒有正式的學習過平面圖形,但是學生們在生活中都已經認識了這四個平面圖形。因此在設計時,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並考慮到他們現有的起點,出示了一輛由各種平面圖形拼成的汽車,讓學生找出自己認識的圖形。引入新課。

  2.感知“面在體上”。

  A、分給每組一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稜柱。

  師:小朋友,現在這四個圖形就藏在你們桌上的那些物體裡,請你把它們都找出來好不好?並說給你組裡的小朋友聽一聽,你從哪裡找到了這些圖形?

  各組合作操作。

  小組彙報。

  從長方體上找到上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圓柱上找到了圓;從三稜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課件演示──面從體上分離的過程。

  教師小結。

  課件演示。

  師:從長方體上找到上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圓柱上找到了圓;從三稜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這一過程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平面圖形”這一抽象的概念,對他們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學習的圖形原來是從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中來的,是立體圖形中的一個面。

  B、師:老師想把這四個圖形從這些立體中搬下來放在紙上,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生:沿著表面的邊緣描出圖形。)

  師:那就請你們畫一畫,四人小組中,一人畫一個圖形。畫完後,請你把它剪下來。

  學生動手操作。

  師:那你說這四個你剛剪下的圖形和我們以前學習的立體圖形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生:立體圖形不只一個面,這些圖形只是一個面;立體圖形能站立,平面圖形不能站立。)

  這一過程的設計是在前一環節“找”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面從體上來”並且在想辦法搬的思考過程中,在畫的過程中,讓學生具體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之處。

  教師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只是一個薄薄的面,像這樣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平面圖形。(板書:平面圖形)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數學”不如“做數學”。學生對動手操作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以上設計的操作情境,是為了使學生的思維發端於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幫助學生在操作中體驗“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麵的關係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我透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更好的揭示了體和麵的關係,幫助這一環節的教學。

  (二)動手操作,認識平面圖形

  1.認識長方形。

  師:我們先來認識長方形,請你從學具袋中找出長方形。請你看一看、數一數、折一折,組內討論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彙報。

  (生:有四條邊,四個角,對邊相等,其中兩條邊較長,兩條邊較短。學生的說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課件演示長方形的這些特徵,老師進行小結。

  這一過程透過看數、折、看等活動,讓學生自已發現長方形的特徵。

  老師改就手中長方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了,得出,無論怎麼放都是長方形。

  讓學生認識各種位置上的長方形,讓學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徵的就是長方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的嗎?(學生說)

  看生活中的長方形,課件演示。

  讓學生感知圖形就在身邊,從生活中來。

  請你用6根小棒搭一個長方形。

  學生展示。

  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長方形的特徵。會用6根小棒搭長方形的學生一定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基本特徵。

  2.認識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請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師:請你用剛才的方法試一試,然後說一說正方形有什麼特點。

  學生彙報。

  (生:有四條邊,四個角,四條邊都相等。學生的說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課件演示正方形的這些特徵,老師進行小結。

  老師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正方形,得出無論怎麼放都是正方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嗎?(學生說)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課件演示。

  請你隨意用幾根小棒搭一個正方形。

  3.認識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請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師:請你仔細觀察,然後說一說三角形有什麼特點。

  學生彙報。

  (生:有三條邊,三個角,學生的說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課件演示正方形的這些特徵,老師進行小結。

  老師改變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三角形,得出無論怎麼放都是三角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嗎?(學生說)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課件演示。

  4.認識圓形。

  出示圓形,請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圓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嗎?(學生說)

  看生活中的圓形,課件演示。

  出示一個球,這個是不是圓呢?這是一個球,它跟我們今天學的圓有什麼不一樣呢?(摸一摸:圓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還可以拍,圓不能拍。)

  這一過程設計中的小組活動在本課中非常重要。,透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觀察、探索、合作、交流,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動手操作在這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很具體形象,只有讓他們自己動手去試,去發現,那樣得到的知識才能被他們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鞏固深化,進一步加強認識。

  師:老師這裡有很多的圖形,請你在看見它時,大聲的喊出它的名字。

  課件出示各類圖形(平面的與立體的)。

  這一過程的設計為了避免練習的枯燥,我採用了這一形式和方法。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熟練認識這四個平面圖形,同時學生在練習時也很有興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樣。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你又認識了哪些圖形?下面我們要和這些圖形朋友說再見了。老師報一個,請你找到它和它再見,把它放回學具袋裡。

  這一過程是檢驗學生是否已認識了這四個圖形,同時也養成學生整理學具的良好習慣。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能夠辨認這些圖形,準確地說出它們的名稱。

  2.從實物抽象到圖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活動中,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體驗數學知識

  的形成過程,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教學安排:(1課時)

  課時目標:

  1.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中,初八認識幾何圖形的特點,並知道名稱。

  2.結合分一分、認一認、玩一玩等教學活動,積累觀察、思考、交流的學習活動經驗。

  3.培養觀察、表達、歸納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中,初八認識幾何圖形的特點,並知道名稱。

  教學準備:學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的學具、橡皮泥一盒

  教師: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各一個,PPT課件

  板書(場地)設計:

  認識圖形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體 球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及預期達成目標一.課前活動

  比眼力

  (出示兩幅圖)

  師:認真觀察,找一找兩幅圖有幾處不同?

  二.動手動腦,感受新知。

  1.師: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認識它們,(出示立體圖形圖片)。你要是認識它們就和它們打聲招呼,說出它的名字。(生說說立體圖形的名字,師貼在黑板上)

  2.把這四種圖形分成兩類,你怎麼分?

  學生分一分說一說。

  3.課堂活動二:

  感受立體圖形。

  (1)看一看

  師:(拿出長方體實物)請大家也拿出自己的長方體,先數一數它有幾個面。(引導學生有順序的數)

  學生自己數正方形的面

  (2)比一比

  1.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不同

  同桌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方法,全班交流,評價。)

  2.展示學生的比較方法。

  3.課件展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

  4.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比較圓柱體和圓

  (3)課堂活動三:摸一摸

  師:閉眼睛,摸一摸,四種立體圖形,有什麼感覺?再說說他們的名字

  三、課間活動

  四、課堂活動四:

  認識和欣賞生活的圖形

  1.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實物,讓孩子們與所學四種立體圖形連線。

  2.數一數

  3.認一認,數一數

  五、總結,評價這節課,你和哪些圖形成了好朋友?評價你的表現(你能到到幾個水滴娃娃?)

  六、課堂活動延伸

  用你認識的立體圖形設計一幅畫。

  在比眼力、比記憶力的遊戲活動中匯入新課,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

  幾何圖形很抽象,而抽象知識需反覆感知才能逐步轉化為理性認識。我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背景,充分利用學生的學具,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學習活動中,初步感知四種立體圖形的特點。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

  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只有20分鐘左右,課間活動可以讓他們緩解疲勞,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形式簡單的課後練習,卻給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會很有幫助。

  自我評價讓孩子們學會思考自己,感受學習中成功的快樂和失敗的教訓。簡單的評價形式適合孩子的年齡特徵。

  教學反思:

  這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學時採用大量的課堂活動,有比眼力、比一比、摸一摸,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

  活動是思維的載體,是低年級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教學中開展的每一次活動都為學生獲取知識搭橋鋪路。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透過獨立思考、與同學進行交流,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掌握了一些數學思維方法,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結合生活實際舉例活動和認識交通標誌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雖然放手讓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但是因為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結構特點,本節課也有不到之處,說立體圖形的特點時,孩子們想到的不夠全面、說得不夠準確,我也及時給予指導,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培養他們探索性學習的能力。

  透過本課教學,使我感受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出發,讓他們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一、學習目標

  1.透過網路學習活動,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並能正確區分這些圖形。

  2.透過學生自主拼、擺、畫、折、找等活動,能直觀感知平面圖形的特徵,體會平面圖形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3.在經歷觀察、比較,描畫活動過程中,感悟到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與聯絡,豐富直觀體驗,發展空間觀念。

  二、學習重難點

  1.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

  2.從立體圖形中“拓”出面、藉助“拓”出的面認識平面圖形。

  三、學習過程

  1.教師帶領學生回憶立體圖形的特徵

  2.播放微影片,學生觀看

  (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以及三稜柱,播放從立體圖形中“拓”出平面圖形的過程)

  3.組織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學具的不同形狀在練習本子上描、畫、印、拓出平面圖形。畫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學,可以連麥老師分享他的作品。

  4.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和三角形

  5.認識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

  師:你能把一張正方形、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紙折成同樣的兩部分嗎?有幾種折法?誰願意介紹自己是怎麼折的?折出來的是什麼圖形?請大家動手做一做,準備好的同學可以連麥老師哦

  6.歸類整理(1)課件呈現多個圖形,讓學生分別跟家長說說每個是什麼圖形?

  (2)說一說:你是怎麼記住每種圖形的樣子的?

  四、教師直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呢?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五、鞏固應用

  1.課本第3頁“做一做”的第1題。

  跟爸媽說一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面是你學過的圖形?

  2.課本第3頁“做一做”的第2題: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你能用今天所學的平面圖形畫一幅自己喜歡的畫嗎?

  3.學生利用立體圖形拓出自己喜歡的圖形。

  同學們,請爸爸媽媽把你們畫好的作品拍照分享在班級群裡吧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設計說明 :小學生在入學前就接觸過各種形狀的物體,生活中也到處都是這些形狀的物體,但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抽象出直觀的立體圖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並不容易。本節課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圖形。一年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比較弱,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針對上述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兩大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學生透過摸一摸、分一分、說一說、比一比、看一看、擺一擺等活動,獲取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掌握立體圖形的特徵,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培養了自學能力。 3、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用學生喜歡的動畫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課,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活躍起來,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課前準備 :積木 教具 箱子 兩個盒子 學生準備 積木 球 各種形狀的小紙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師:今天,喜羊羊想請同學們到圖形樂園去玩一玩,你們願意嗎? 師:圖形樂園裡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歡玩積木了,你們喜歡玩嗎?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認識圖形”。(板書課題:認識圖形)

  師:觀察這些不同的圖形,想知道它們能變成什麼嗎?

  【 設計意圖:本節課以“玩積木”引入,選取的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內容。這一情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了輕鬆的學習氛圍,為接下來的各種體驗活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探究新知

  展開活動,提出問題

  師: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堆這樣的積木,現在,你們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組活動)

  師: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先玩到這裡。為了便於下一次玩的時候挑選起來更加方便,我有一個建議,能不能把你們手中的積木先分類,再整齊地擺放回去呢?(出示課堂活動卡)

  師:小組彙報,請同學們將積木分組的情況一一展示。(有的按顏色分組,有的按大小分組,還有的按形狀分組……)

  師:這節課我們就按他們分的這種情況來研究。(出示按形狀分組的情況)

  【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讓學生自己玩。這是隨意的玩,是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的玩。這時,學生眼中的積木仍舊是玩具。收積木時,老師建議學生把積木分類擺放整齊,這時學生開始關注積木的形狀。】

  三、引導體驗,合作探究

  (一)球的認識。

  師:我發現咱們班的很多同學都喜歡球。請每人拿一個球,放在桌子上。

  師:(問一名學生)你拿的是什麼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學呢?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手中不同的球,說一說它們都是什麼形狀的。

  小結:我們把這樣的形狀統稱為球。

  師:除了剛才你們手裡拿的這些形狀是球,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球?

  師:請同學們把球放在桌子上。

  師:老師剛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發現有的同學總是用手扶著球,這是為什麼?(怕它掉在地上)

  師:為什麼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

  師:對,球是能滾動的。(板書球是圓形的,易滾動)

  【設計意圖:透過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學生髮現球易滾動這一特徵。從實物到圖形名稱再到立體圖形球是圓形的,易滾動的認知是本節課的重點,利用多媒體形象化教學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過程,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

  (二)圓柱的認識

  師:(拿起一個圓柱形的積木,放在硬紙板上,滾一滾,問學生)這塊積木也能滾,它的形狀是球嗎?(不是)為什麼不是?

  師:球是圓形的,易滾動請同學們拿一個圓柱形的積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教師用教具演示上下兩個面一樣大) 師: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圓柱。(板書:圓柱)

  師:生活中你見過形狀是圓柱的物體嗎?

  (三)正方體的認識。

  1.教師指著圖畫中堆積在一起的形狀相同的積木,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形狀。

  師:拿一塊形狀是正方體的積木,用手摸一摸,說說你有什麼感覺。

  小結:透過摸,感覺到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2.列舉學生不同的發現。 (學生髮現正方體的6個面都一樣)

  師提問:你是怎樣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的?能上前面來給大家數一數嗎?

  師:還有的同學說正方體的6個面都一樣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樣大?小結:透過數,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用心觀察發現正方體的6個面一樣大。

  [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體會正方體的六個面都是平的,並且大小一樣,親身感受正方體的特徵,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

  (四)長方體的認識。

  師:(教師指著圖畫中長方體的積木)這些積木的形狀是正方體嗎?

  師:請你從桌子上的積木中任意拿出一塊,用剛才研究正方體的方法來研究一下這樣的積木有什麼特徵。

  彙報交流。

  (1)每個面都是平的。

  師:你是用什麼方法發現的?(摸一摸)

  (2)長方體也有6個面。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數一數)

  請你上前面來給大家數一數。

  (3)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一樣大。(學生髮現這一特徵後,教師用教具演示長方體的這一特徵)

  師:這些積木的形狀叫什麼?(長方體)

  師:我們把這種圖形稱為長方體。(貼圖並板書)

  教師舉起兩塊長方體(一般的)的積木,讓學生判斷它們的形狀。

  教師再舉起一塊長方體(特殊的)的積木,讓學生判斷它的形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總結出的研究正方體的方法獨立研究長方體的特徵,從而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師:下面請同學們收學具,各組把積木裝回袋子裡。看來我們在玩積木的過程中也能學到數學知識。

  想一想,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

  四、鞏固練習

  師:看圖形,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展示各種圖形)

  五、課堂小結

  【 設計意圖: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六、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

  球 會滾動

  圓柱 會滾動 能直立

  玩、看 、摸發現 正方體有6個面,是平的

  長方體有6各面,是平的

《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36—37頁的內容,《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案。

  教學目的:

  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解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教具、學具:課件、小圓印章,三稜柱、圓柱、正方體、長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一、聯絡實踐、複習引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誰能在我們教室裡找出什麼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2、從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歡的物體,並說說它們的的形狀。

  3、摸一摸手中的物體,有什麼感受?與同學交流想法。

  4、引導學生說出有些物體的一面或幾面是平平的,揭示課題。

  二、動手操作,認識圖形。

  1、認識長方形。

  A:讓學生動手找出長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認識長方形並出示圖形。(電腦出示:從長方體中取下長方形。)

  用自己的辦法把圖形從物體中“印”下來。

  2、能不能找到長方形呢?

  3、彙報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用摸、描、印認識正方形、三角形、圓。(電腦演示)

  、彙報交流,說一說圖形形的樣子。

  4、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和過去認識的物體(長方體等有什麼不同?

  5

  三、聯絡實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標誌圖讓學生辨認,滲透交通安全教育,小學數學教案《《認識圖形》一年級數學教案》。

  2、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呢?請同組的同學相互說說。

  四、探索與實踐。

  1、淘氣和同學們一樣也認識了這些圖形,這是淘氣利用今天認識的圖形拼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電腦演示)你們能從這幅美麗的圖畫中找出今天學的這些圖形嗎?

  2、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互相合作,利用老師給你們的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漂亮的圖畫,要儘量和淘氣的不一樣。

  五、課內小結與課後延伸。

  1、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子裡想想今天認識的圖形。

  2、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見到這些圖形,同學們回到家後仔細觀察家裡的物體,看看能在哪些物體上找到這些圖形,把你的發現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學生回答

  學生回答

  互相說一說

  學生說

  摸一摸,說說感覺,看一看形狀,

  在紙上印出來。

  說一說長方形的樣子。

  學生獨立找、小組內找、彙報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討論,說一說。

  學生說一說。

  學生說一說。塗一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