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自相矛盾》的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寓言《自相矛盾》的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寓言《自相矛盾》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學會“吾、弗、夫”3個會認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會寫“矛、盾”等4個會寫字。正確讀寫“矛盾、何如、弗能”等詞語,聯絡上下文猜測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瞭解人物的思維過程。
7、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瞭解人物的思維過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瞭解人物的思維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1、談話激趣:同學們,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中,成語是其中的瑰寶。它概括性強、內涵豐富。如果在作文或說話中,恰當地運用一些成語,就可以獲得形象生動、言簡意豐、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這些成語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家名言等。
2、引導交流:說說自己瞭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農夫和蛇》等。)
3、匯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書課題:自相矛盾)學生齊讀課題。
4、理解題目:請同學們互相交流對課文題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戰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戰中保護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牴觸,《自相矛盾》選自《韓非子8226;難一》。)
5、簡介作者
6、談話過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韓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能借助註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整個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明白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7、教師範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大聲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3)瞭解這篇課文與以前的課文有什麼不同。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後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瞭解文言文。
4、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出示課件6】
(1)楚人:楚國人。
(2)鬻(yù):賣。
(3)譽:稱讚,這裡有誇耀,吹噓的意思。
(4)陷:刺破,這裡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鋒利。
(6)以:用。
(7)弗:不。
(8)應: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三、再讀感知,交流學法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想想: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這件事的?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教師總結:藉助註釋讀懂古文。
(1)方法:讀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結合課文中的註釋。在讀好、讀通課文的基礎之上,對照課文中的註釋和平時掌握的語言表達特點相結合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個詞、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實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藉助外界的各種力量來進行理解。
(2)運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藉助註釋就能把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理解了,還能根據文中提供的資訊來把握課文內容的要點,從中明白讀書的方法。
四、指導朗讀
1.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學生練習朗讀。
3、小組學生互讀互聽,互相評議。
4、教師範讀。
5、指名多個學生朗讀,師生評議。
五、課堂總結,佈置背誦
1、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並讀熟了課文,大體瞭解了課文內容。
2、請同學們課下自由朗讀,試著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匯入新課
1、指名多個學生朗讀課文,師生評議。
2、談話匯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自相矛盾》。
二、再讀課文,瞭解內容
1、自由讀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1)一邊讀一邊看插圖;
(2)對照註釋,揣摩句意;
(3)小組合作,質疑問難,共同討論。
2、小組交流,互相評議和補充修改,試著在小組內統一說法。
3、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教師相機指導並小結。
4、指名請同學連起來說一說。
5、互相交流在學習中掌握的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詞。
(3)“補”,就是增補。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4)“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5)“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
(6)“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把文言文中難懂的詞句換成通俗易懂的詞句。
6、小組推薦代表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師生評議,教師相機指導並小結。
三、深讀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學們,你們喜歡這個故事嗎?那誰願意再來給大家讀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正音。
3、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人,他先誇他的盾好,什麼也戳不破;又誇他的矛好,什麼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麼樣?那人啞口無言。)
4、讀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語言,你覺得可以用個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文中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誇口)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麼大話?學生勾畫相關語句,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5、誰來學著文中的人誇誇矛和盾。(指名多個學生學著文中的人誇誇矛和盾。)
6、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學生各抒己見。)
7、指導朗讀:指導讀好問話。(設定孩子、中年人、老人,讓學生品味語氣。)
8、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弗能應也”是什麼意思?(無法回答。)能換一個詞語來替代嗎?(啞口無言。)他為什麼無法回答?(因為他的話前後矛盾。)
9、那個人售物時說話前後矛盾對他會有什麼後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讀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
(2)小組交流,小組長整理並記錄小組同學的意見。
(3)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教師相機引導並小結
2、現場表演,理解寓意。
(1)談話激趣: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
(2)小組同學合作交流:說一說,演一演。教師巡視。
(3)指名小組現場表演,師生評議。
(4)透過學習課文、參加和觀看錶演,你明白了什麼?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說話、做事不能相互牴觸,要前後一致。
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會有怎樣的後果?你應該怎麼辦?(學生自願舉手發言。)
四、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這個成語出自於《韓非子》,以後用來形容做事或說話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後用此比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牴觸、不相應合。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矛盾無處不在,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對待,無論做事、說話,都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業:蒐集並閱讀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
五、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結局——其人弗能應也。)
4、道理——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
寓言《自相矛盾》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情感目標:透過閱讀課文,理解寓言的內容。能夠聯絡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標:朗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掌握結合註釋及查字典理解重點字詞的方法,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出示一些經典寓言故事的圖片)
2、教師引導學生:低年級時,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麼呢?開啟書,快速瀏覽,你發現什麼?——是兩則文言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以前我們學過一些古詩,怎樣才能將文言文讀準確,有什麼方法嗎?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矛、盾、銳利、堅固、祠、遂、弗”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並字面解題。
3、教師範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學生讀第一句。
教師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麼?怎麼知道的?———“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鬻”的理解學生是透過書下的註釋瞭解的。在此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於運用書下注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麼?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理解過程中“堅、利、於”等詞語學生在註解裡無法找到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並給予肯定和鼓勵。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他為什麼要這樣誇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麼?叫賣時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講一講小故事,並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於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5、為什麼“弗能應也”?——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自己說話相互牴觸的情景。
6、那麼,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比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
寓言《自相矛盾》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文章中有關詞語的意思。
3、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這則成語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們幾年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說幾個故事的名字嗎?
2、那你能說說這些寓言故事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
3、今天我們就再學習一篇則新的寓言故事,指讀課題: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讀課文
1、開啟課本,提出自學要求
a、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b、想想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
c、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檢查自學效果
a、請同學讀書,其他同學評價。
b、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扣詞、精讀課文
“張口結舌”的教學
在同學質疑過程中扣住“張口結舌”,問:什麼叫張口結舌?課文中講了誰張口結舌?他為什麼會張口結舌?
“誇口”的教學
透過張口結舌的教學引出兩次誇口的內容?
a、他誇口之下說了什麼話?
b、那你能讀好誇口的語氣嗎?
c、引導學生用“隨你……都……”說幾句話。
d、這兩句話一起說出來你會想些什麼呢?
四、聯絡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學們,現在你知道那個人為什麼“張口結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或者聽說過這樣的事例嗎?
五、讀古文,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1、這個故事和這麼多的事例確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其實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這個故事就已經流傳開了,它是我國法家學說的傑出代表韓非子所作,想去讀讀2200多年以前韓非子的《自相矛盾》嗎?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學生自讀。
3、指名學生讀,教師範讀學生根據課文說說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結:同學們我們剛剛分別讀了現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們發現了什麼嗎?
六、小結
同學們,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長河中,還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樣流傳了幾千年的寓言故事,我們可以利用課外的時間去讀一讀,不光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也會使我們在今後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風順!
七、作業(略)
八、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誇口
張口結舌
誇口
寓言《自相矛盾》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認識“戳”,理解“誇口”、“啞口無言”並造句。
2、讀懂課文,感悟寓意。
3、透過說、問、演、寫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透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學會了許多成語。今天,我來考一考大家,看誰的成語積累最豐富。
2、成語積累練習,男女分組搶答:含有數字“一、二、三……十、百、千、萬”的成語。
3、在你所學過的成語中,你覺得哪一個成語最好玩,最有意思?說一說。
4、看來大家掌握的成語真多。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來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語故事,叫《自相矛盾》。板書課題,齊讀。
二、學習課文。
1、課文中有一個生字比較難寫,請大家看老師板書:戳chuo。指導讀準音,認清形。(第一聲,左上羽的變形,左下住多一橫,右邊是它的部首戈。)誰來用它組詞?戳穿,戳破。動作演示“戳穿”。
2、那麼,《自相矛盾》中,是什麼戳什麼呢?請大家先來看一段影片。放動畫。
3、開啟書,自由朗讀,然後檢查,正音。
4、我發現有一個詞,在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兩次出現,那就是“誇口”。板書。指導讀楚國人的話,理解並造句。他兩次分別誇什麼的呢?指名答。(板書矛:天下第一。盾:舉世無雙。)
5、這個楚國人這樣叫賣他的矛和盾,你聽出了什麼?聽出矛盾來啦。指名說。
6、是啊,旁觀的人也聽出來了,有個人聽不下去了,問了楚國人一個問題: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麼樣呢?幻燈出示句子: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指導讀出感情。
7、“張口結舌”是什麼意思?用換詞法理解並造句。那個楚國人____,回答不出來了。(啞口無言,目瞪口呆,理屈詞窮,無話可說……)
8、出示思考題:
a、這位楚國人這時候會怎樣想、又怎樣做呢?
b、你還想對這位楚國人說些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揭示寓意,幻燈出示,齊讀。(比喻言語、行動前後互相對立,不能自圓其說,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誠信,因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拓展練筆
1、小練筆: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實太多、太多。你遇到過這樣的事例嗎?結合自己的體驗,寫一篇小練筆:讀《自相矛盾》有感寫完後,老師進行評點。
2、作業:
自學另外兩則寓言。
生字詞各寫兩遍。
寓言《自相矛盾》的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十一個生字新詞,認讀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瞭解寓言故事內容,感悟語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這則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瞭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難點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的槍頭;盾,盾牌,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矛槍箭。用來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自相矛盾)同學們!請你根據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概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自相矛盾)誰知到什麼是寓言?(生說,如說的不對,可以在學完這則寓言後告訴老師答案)
一、自讀課文
這則寓言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在叫賣矛和盾。第二、三句講他誇口的情形,兩個“不論……都”是他的話陷入了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4、5句講的是,當別人問他:他卻啞口無言了
二、進一步理解課文
解釋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杆的一段裝有青銅或鐵質的槍頭:盾,盾牌,用來訪呼聲體、遮擋矛槍箭。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後不一,互相牴觸。
三、演一演,加深記憶
四、明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而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牴觸,互不相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