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3、欣賞課文,理解為什麼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材分析:

  《三個兒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單元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選編課文,以誠信、孝敬貫穿始終,把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融合在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三位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對媽媽手裡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兒子,卻能實實在在幫助媽媽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夠孝敬父母的兒子。

  《三個兒子》語言十分淺顯,但在淺顯中卻包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因此在教學中無需逐字逐句地給學生講課文的思想內涵,但要正確巧妙地引導學生閱讀,能讓學生融入生活場景,自主學習,體驗閱讀的樂趣,獲得閱讀後的成就感,並能從第三個兒子的身上發現他的閃光點影射到自己的身上。

  學情分析:

  由於二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較小,課堂上容易感到疲倦,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既要努力創設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又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校學生素質較高,大部分學生語感較好,把課文讀流利不存在什麼問題。因此,我把指導朗讀的重點放在指導人物角色朗讀方面,進入角色朗讀也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透過朗讀,體驗閱讀的樂趣,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生字詞,播放歌曲匯入新課:

  1、開火車認讀生字詞:

  既然 嗓子 晃盪 胳膊 沉甸甸 拎著水桶

  2、談話匯入:同學們,你們表現得太棒了,上節課所學的字詞掌握的非常好,為了獎勵大家老師給你們放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好媽媽》,同學們一定要仔細聽歌觀察畫面,邊聽邊想一想歌曲裡講了什麼?

  3、師: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愛自己的父母啊!

  (1)同學們,在家裡父母是怎麼誇獎你的?

  (2)今天,我們來看看課文裡的三位媽媽是怎樣誇自己的兒子的。

  二、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讀課文,找出三位媽媽的話。

  師: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找出三位媽媽評價自己孩子的話,用“———”畫出來。

  2、全班交流:指名讀、自讀。

  3、指導朗讀三位媽媽的話,體會閱讀樂趣。

  (1)出示第一位媽媽的話,指名讀,學生評價。

  師採訪“媽媽”:您剛才在誇獎自己兒子的時候,一邊說,一邊在想些什麼呀?

  那你能誇得再自豪點嗎?(再指名讀句子)

  師:第一位媽媽這樣誇獎自己的兒子,第二位媽媽也不甘示弱,她又是怎樣誇自己的兒子的呢?

  (2)出示第二個媽媽的話,指導朗讀。(提示:可邊讀邊做動作)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第三位媽媽的表現。

  (3)出示第三位媽媽的話,指名讀。

  師:兩位媽媽都誇獎了自己的兒子,而第三位媽媽卻什麼也沒有說,這是為什麼呀?(指名說說自己的想法)

  誰能謙虛地讀一讀?

  師:真是一位謙虛樸實的媽媽!

  (4)分角色朗讀1——6自然段。

  師:孩子是媽媽心中的太陽,當媽媽的都愛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媽媽呢?(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4、品讀文字,體會“孝敬”美德。

  (1)引導朗讀7、8自然段:

  師: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三位媽媽打完了水向家走去。她們走走停停,走走停停,這是為什麼呀?

  課文的哪些詞語或句子告訴了我們水重?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2)引導朗讀9——11自然段:

  師:三個兒子面對這麼重的水,他們分別是怎麼做的呢?請大家繼續讀課文,找出三個兒子的做法,畫上自己喜歡的符號。

  同桌交流後,師相機板書。

  說話練習:用“一個(只)……一個(只)……另一個(只)……”說一句完整的話。

  師:如果這三個兒子就在你面前,你想對他們中的誰說點兒什麼嗎?(指名說)

  (3)引導朗讀12、13自然段:

  師:其中的一位媽媽和老爺爺也有一段對話,請你和同桌分角色讀一讀。

  分角色朗讀展示。

  採訪“老爺爺”:奇怪了,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您為什麼說只有一個兒子呢?(指名回答)

  三、總結課文,昇華主題。

  1、是啊,爸爸、媽媽給了我們生命,養育了我們,多辛苦啊!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同學們,現在條件好了,水桶是不用你們提了,你覺得從今天開始你們可以幫爸爸、媽媽做些什麼事來孝敬他們?(生自由說)

  2、我們都是在爸爸、媽媽手心裡疼愛著長大的,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可是當我們漸漸長大,有的學生就開始粗聲粗氣的對父母講話,甚至不耐煩,那麼我們應該以一顆什麼樣的心來面對爸爸、媽媽呢?(生自由說)

  3、孩子們,今天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名字叫《感恩的心》。(播放歌曲)讓我們在這優美的歌聲中,回憶父母曾經為我們的付出、給我們的關愛,請在這張空白的心形卡片上寫下你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幾句心裡話。

  4、請幾位學生讀一讀卡片上的話。(及時鼓勵、引導)

  四、指導書寫“胳膊、晃盪”:

  1、引導觀察範字,請學生指出該注意的地方。

  2、分別範寫“膊、蕩”,學生練習書寫。

  五、小結:

  同學們,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師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用你們美麗的微笑去回報母親吧!

  六、作業:

  從今天開始行動起來,每天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有心的同學還可能將這些記在你的`日記中,我將是一份最好的成長記錄。

《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鞏固生字字音、字形,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字義。

  能力目標:分角色朗讀有課文,讀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學會用“一個(只)……一個(只)……另一個(只)……”的句型練習說話。

  情感目標:理解老爺爺說的“一個兒子”的含義,懂得兒女應該以實際行動為父母分擔生活重擔的道理,在生活中做個體貼、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勞動的艱辛,從而產生體貼、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老爺爺的話所包含的深意,他為什麼說只看見一個兒子?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讀,未成曲調先有情

  1、教師用緩慢而低沉的語調講述《烏鴉反哺》的故事。

  2、讓學生自由發言,聽了這個真實的故事有些什麼想法。

  3、今天我們要認識三位小朋友,他們在這方面會怎麼做呢?

  4、課件出示圖片,匯入新課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圖片,說一說:你看到了誰,他們分別在幹什麼?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誰開口講話了?講了什麼呢?

  (課件配音:“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

  師:咦,明明圖片上有三個兒子,為什麼老爺爺卻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呢?’

  4、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3課《三個兒子》(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用烏鴉反哺的故事匯入後,激疑:烏鴉知道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課文中的三位孩子的表現又如何呢?然後利用課件匯入課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在自主觀察、探討中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點、難點:‘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呢?’為什麼老爺爺卻說只看見一個兒子呢?這個問題,引領學生把握住了重點,為下文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二、通讀,潛心會文初動情

  (一)出示讀書的要求:(課件出示)

  一讀課文,標出課文自然段,並圈出難讀的生字詞語。

  二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讀課文,用“____”劃出媽媽表揚的話。

  (二)交流反饋:

  1、鞏固生字

  (1)帶拼音複習生字。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給生字寶寶打聲招呼。(齊讀、開火車讀)

  (2)讀準字詞:嗓子、拎著、水桶、晃盪、沉甸甸、既聰明又有力氣。(提醒讀準“沉甸甸”)

  2、你們都找到了哪幾句話呀?指名朗讀三個媽媽的話。

  3、在你的學習小組裡和小夥伴一起練一練,嘗試模仿媽媽的語氣。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從感知文章的語言符號——文字開始,認識生字,生詞是順利進行閱讀的前提。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生字,朗讀課文的能力。這一過程可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給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自主空間。

  三、參讀,感悟媽媽對兒子的愛

  在三個媽媽的眼中,他們的兒子分別是什麼樣的?你都在課文中找到了哪幾句?

  (課件出示前兩位媽媽誇獎自己孩子的話)

  “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1、指導朗讀

  師:請幾位小朋友來讀讀這兩句話。

  師:這位媽媽,您剛才在誇獎您的兒子,一邊說,一邊在想些什麼?

  2、扶放結合

  師生搭建交流平臺:另外一個媽媽是怎樣誇獎自己的孩子的?也請幾個小朋友來讀一讀。(驕傲、自豪的語氣)

  師:你們覺得這個“媽媽”讀得怎麼樣?

  (預設)我覺得他還可以做出媽媽驕傲的表情來。

  師:那你能上來試一試嗎?

  (預設)(昂首挺胸,驕傲的眼神)讀得有聲有色。

  大家自由練讀,感悟提高。

  3、學法遷移

  利用課件,出示第三位媽媽的話:“有什麼可說的,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1)提出疑問:前兩位媽媽都誇獎自己孩子,第三位媽媽卻什麼也沒有說,這是為什麼呀?

  (2)情感共鳴:這個媽媽在說這話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心情?

  (3)你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這位媽媽的心情嗎?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師生之間的關係和學習的方式應從“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甚至可以“授之以漁場”,這環節的設計真正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讓孩子們人人都靈動起來,在老師的引導下,以最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投入到自主學習當中去,從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四、研讀,理解媽媽的辛苦

  (一)多元解讀積澱語感

  1、過渡: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個媽媽打了水,拎著水桶回家去。

  (1)誰來讀一讀?這個字叫——拎。什麼是“拎”呢?(拎:用手提,把水提起來。)

  (2)角色轉換:同學們,站起來。此刻你就是那三位媽媽,你面前有一桶沉甸甸的水,你正拎著這桶水走在回家的路上。

  採訪:媽媽,這桶水重嗎?大概有多重啊?你告訴大家——一桶水可重啦!(隨機問3個)

  媽媽們,一起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齊讀)

  (3)那麼重的水,你提著辛苦嗎?(預設:好辛苦啊,好累啊!)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媽媽提水很辛苦呢?把你找到的詞語或句子用波浪線線畫出來。(水直晃盪,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腿也酸了)

  2、結合課文理解“晃盪”。(向兩邊擺動)“直晃盪”(不停地向兩邊擺動)

  (1)誰能用自己的朗讀把媽媽走一步聽三步的辛苦樣子讀出來呢?(指名讀)

  (2)補充詞語:一桶水可重啦!媽媽累得()。

  3、師:如果你看到媽媽提著這麼種的水桶,你會怎樣做?

  (預設):我會毫不猶豫地去幫媽媽。

  師讚揚:你真是一個體貼父母的好孩子!課文中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又是怎樣做的呢?

  師小結:前兩個兒子雖然本領都很大,但他們卻沒能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三個兒子雖說沒有什麼特別,但其實他是最特別的一個,因為他能夠?(孝敬父母)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第三個兒子默默無聲的表現,立刻就能體會到:一個好兒子的好,不能光表現在會翻跟頭、會唱歌上,而應以實際行動去分擔媽媽的重擔。此時,學生已模糊地意識到,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二)開拓思維發揮想象

  師:你能像課文中“一個(只)……一個(只)……一個(只)……”的句式來練習說一說嗎?

  課件出示:一個(只)——————————————————————。

  一個(只)——————————————————————。

  另一個(只)—————————————————————。

  師提示:透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可以說說大自然中的動、植物。

  【設計意圖】透過對以上這個句型的練習,讓學生從多角度大膽發揮想象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他們想象創造的火花,課堂氣氛頓時活躍無比。

  五、精讀,設身處地悟深情

  師:當三個兒子同時出現在媽媽面前時,一位媽媽問老爺爺:“看見了嗎?這就是我們的三個兒子。怎麼樣啊?”

  “三個兒子?”老爺爺說,“不對吧,我可只看見一個兒子。”

  1、師範讀。

  2、小組討論:為什麼明明三個兒子,而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呢?(指名答)

  3、我們再回頭看第三個媽媽的話,她說自己的兒子沒有什麼特別的,你認為呢?現在你覺得第三個兒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4、想象一下這個兒子平時還會幫助媽媽做什麼?

  5、指名分角色讀媽媽和老爺爺的話。現在,我們終於明白老爺爺這句話的含義了,誰願意當老爺爺來說說。

  評價:老爺爺的話真是意味深長啊。

  師小結:小朋友,你最想當哪個兒子啊?(針對學生回答總結)是啊,生活中有的人確實沒有什麼特長。但是隻要有一顆體貼父母,關心父母的心,那麼,你就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你就是爸爸媽媽心中的好兒女。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到這裡,老師突然想起《三字經》裡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課件出示):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這是學生體驗的昇華。此時,不需要乾澀說教,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一堂語文課的價值不在教材內容本身,不在簡單到認識文章的字詞句,瞭解文章的內容大意,而在教材背後所隱藏的意義世界,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向這個意義世界。因為,文字背後是海洋,是天空,是豐富生命的心際網路。

  六、活讀,表演且抒箇中情

  1、小組內合作表演文中的對話。

  2、上臺表演(指名兩個組來表演)。

  3、拓展練習:第三個媽媽聽了老爺爺的話,她還會和老爺爺說什麼呀?你們能把故事編下去嗎?

  【設計意圖】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給課文補上空白,進行了一個拓展練習,續編對話,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真正起到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著力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

  【作業設計】

  1、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把它寫進你的日記裡。

  2、倡議:從現在起,每天至少為父母做一件事。

  【教學板書】

  23、三個兒子

  一個兒子聰明有力

  又一個兒子唱歌好聽

  另一個兒子孝敬父母

  【設計意圖】

  在課堂上學生接受知識資訊的渠道基本有兩個,一是視覺,二是聽覺。板書是使學生透過視覺而獲得知識資訊的。在學生接受資訊的兩個渠道中,透過視覺獲得資訊的記憶時間,比從聽覺獲得資訊的時間要長几倍。板書便於學生鞏固知識,因而是提高教學效果。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單元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來選編課文,以誠信、孝敬貫穿始終,把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融合在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三位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對媽媽手裡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兒子,卻能實實在在幫助媽媽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夠孝敬父母的兒子。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的緊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因此,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必須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三個兒子》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力圖落實和體現上述教學理念。

《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鞏固、複習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3、欣賞課文的內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學重點和難點讀準人物的不同語氣,領悟課文揭示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生字

  1、網路遊戲複習生字。

  2、開火車認讀此語。

  過渡:大家真棒!大家看,老師是這樣誇你們的,你們的媽媽是怎麼誇你們的?今天我們來看看課文裡這些媽媽是怎麼誇自己的兒子的。

  二、學習課文

  1、自由讀課文。用“橫線”劃出媽媽們的話。

  2、分小組分角色朗讀三位媽媽的話,要讀出她們的樣子來。

  3、出示幻燈片,指名讀三位媽媽的話。指導讀出不同的語氣。

  (第一、二位媽媽的驕傲、自豪。第三位媽媽語氣的平淡)

  (第三位媽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相關板書:即聰明又有力氣唱歌好聽沒什麼可說的)

  4、分角色表演三位媽媽。

  5、在媽媽打水回去的路上,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6、幻燈片出示第8段,學生齊讀,你讀了這段,有什麼發現?

  7、指導讀出水重的感覺。

  8、默讀課文最後幾段,想:明明是三個兒子,為什麼老爺爺卻說只看見一個兒子?

  9、小組討論後彙報。

  (引導結合三個兒子的不同表現說)

  10、引導理解:老爺爺看見的兒子是哪個兒子?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板書:孝敬父母)

  (擦去沒什麼特別)

  11、看了這三個兒子的做法,你有什麼感受?我們給第三個兒子戴上一朵大紅花。

  (板畫:花)

  過渡:在我們的資料城中,還有許多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大家去讀一讀,等會兒把你瞭解到的故事說給你的好朋友聽。

  三、拓展閱讀

  四、打寫

  1、我能做個好兒子(女兒)。

  2、說話你平時在家裡是怎麼做的?讀了課文和資料城裡的故事之後,你有新的想法嗎?

  3、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三個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4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複習字詞

  2.導課: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二、朗讀感悟

  1.組內讀書,相互幫助

  ⑴一個一個地讀,相互學習,相互指正。

  ⑵分角色讀課文。

  2.自讀自悟

  思考問題:文中出現了三個兒子,為什麼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

  3.朗讀第二、三、六自然段。

  ⑴畫出三個媽媽說的話,出聲讀一讀。

  ①一個媽媽說:“我那個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②又一個媽媽說:“我那個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③這個媽媽說:“有什麼可說的,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⑵分組討論:她們的話分別是什麼意思?她們各自用怎樣的語氣說?(從“誰也比不過他”,看出第一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最聰明、最有力氣;從“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看出第二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歌聲最好聽。兩位媽媽說話時很得意,用誇獎,甚至誇耀的語氣,讀時語速稍快,語調稍高。從“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看出第三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兒子和其他的兒子是一樣的,沒有超出一般的。這位媽媽說話很平淡,讀時語調平穩)

  ⑶師生合作分角色讀。

  ⒋朗讀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⑴輕聲讀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講什麼?

  ①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個媽媽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②你從填上的詞語中體會到什麼?(水桶裡的水很滿,三個媽媽提著水很吃力。)

  ③假如是是你拎著這麼重的水桶,此時你在想什麼?(真想有人來幫忙……)

  ⑵這時,迎面跑來三個孩子。他們各自有什麼表現呢?

  ①邊讀邊畫出有關句子。

  A.一個孩子翻著跟頭,像車輪在轉,真好看!

  B.一個孩子唱著歌,歌聲真好聽。

  C.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裡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②抓動詞,體會最後一個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動詞。(跑到、接過、提著走。)

  B.最後一個孩子是怎麼想的?(覺得媽媽特別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來幫助媽媽提水吧!)

  ③看到這個孩子的做法,他的媽媽在想什麼?一直跟在後邊的老爺爺心裡在想什麼?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充分說。(他的媽媽在想:我的兒子真是長大了。雖然比不上第一個孩子翻跟頭,比不上第二個孩子歌聲動聽,但是他知道關心媽媽,知道幫助媽媽分擔。老爺爺心裡在想:只有這個兒子看到了自己的媽媽吃力地拎著水桶,主動地接過水桶。他真是一個關心父母、體貼父母的好兒子。)

  ⑶理解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的意思。

  透過交流得出:真正的兒子應該是為父母分擔生活重擔,孝敬父母(關心、體貼父母)。在老爺爺眼裡,不懂得孝敬父母和為父母分憂的兒子,不算真正的兒子。

  三、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1.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這位媽媽,在談論孩子時,你會怎麼說?(讓生回過頭來看媽媽眼中的孩子,感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孝敬父母當然也是。)

  2.根據學生的回答,把板書第三個孩子下的“沒什麼特別”改成“孝敬父母”,並畫一顆紅紅的愛心。

  3.學到這兒,我突然想起《三字經》裡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出示: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四、積累運用

  1.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了什麼?聯絡自己的生活談一談。(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很不容易。作為兒女,我們要處處關心父母、體貼父母。向課文中的最後一個兒子學習。)

  2.你一言我一語。你一定會打電話吧!請你把下面對話補充完整,再實踐一下,看看你填的對話合適嗎?要注意說話的語氣。

  小強:“喂,你好!小華在家嗎?” 小華:“ ”

  小強:“我是小強。” 小華:“ ”

  小強:“ ” 小華:“ ”

  3.完成課後“讀讀說說”的練習。練習說話時,應允許學生使用“個”、“只”以外的量詞。

  五、課內練習

  1.寫出下列詞的反義詞。

  聰明——( ) 特別——( )

  2.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歌聲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3.理解詞語的兩種意思,分別造句。

  特別:⑴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⑵格外。

  ①特別——

  ②特別——

  4.閱讀課文片斷,並按要求作答。

  三個媽媽打了水,拎著水桶回家去,那個老爺爺跟在後邊慢慢走著。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盪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⑴給未點標點處加上標點。

  ⑵寫出下列詞的反義詞。

  慢——( ) 重——( ) 後——( )

  ⑶從什麼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⑷看到媽媽拎著這麼重的水桶,你會怎麼做?

  板書設計

  23 三個兒子

  聰明有力氣

  唱歌好聽

  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