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認識“葫、蘆”等11個生字,會寫“棵、謝”等8個字,會寫“從前、細長”等10個詞語。
2.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透過對比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瞭解中混入的人最後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評價任務:
1.藉助拼音認讀生字詞,交流識字方法,讀準字音,正確書寫生字“棵、謝”等生字。
2.透過教師範讀,學生仿讀、齊讀、指讀等形式,結合插圖,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透過範讀、指名讀朗讀的形式,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瞭解種葫蘆的人最後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懂得這個故事說明的道理。
學習過程:
一、實物激趣
1、出示實物。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嗎?
預設:葫蘆
2、注意:葫蘆的“蘆”單獨成字讀第二聲,但和“葫”組詞時念輕聲,齊讀三遍。
3、葫蘆有很多作用,可以做成葫蘆絲當樂器,可是做成工藝品,甚至可以拿來下藥。怪不得有個人大喊:_____________。
預設:我要的是葫蘆。(板書)齊讀課題
4、這個人不僅只是喊出要葫蘆,他還真種了一棵葫蘆呢?那他種成功了嗎?有沒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蘆呢?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二、複習回顧引入學文
師:首先,老師先檢查一下同學們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加拼音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葫蘆、瓜藤、蚜蟲、盯著、比賽、鄰居、奇怪、慢慢地、自言自語、治病、每天。
師:生字詞同學們掌握的都很不錯。咱們還要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開啟書,自由讀課文,回憶一下: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理解內容學習表達
師:這棵葫蘆開始時長什麼樣子?(停頓)我們來看第一自然段。誰願意來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聽,勾出相關的句子。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一顆葫蘆有這麼多部分,有(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
咱們一起來把這棵葫蘆種起來吧。
我們種好了一棵葫蘆,也結出了像老師手中這樣的小葫蘆。所以那個人讚歎說-----(出示句子: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生齊讀。
我們再來讚歎讚歎!男生讀、女生讀“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啊!”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聽出你們對於葫蘆的喜愛
師:看到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你會做些什麼?
所以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出示“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特別是哪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出那個人很喜歡葫蘆?
生:“每天”“看幾次”
師:這足以說明他喜歡葫蘆。所以我們再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讀一讀,讀出葫蘆的可愛以及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之情!
(透過教師範讀,學生仿度、齊讀、指讀等形式,結合插圖,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評價目標二)
師:同學們,這個人他眼裡只盯著葫蘆,一心只盼著葫蘆快長大。可是,我們再看看後來,葫蘆怎麼了?
生:“一個一個都落了。”
師:是啊,原本長得那麼好的小葫蘆,為什麼“一個一個都落了”呢?
生:有蚜蟲
師:種葫蘆的人和鄰居都看到了蚜蟲,他們有什麼反應?請同學們自由讀2-3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把相關的句子用橫線勾畫下來。
生:“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師:什麼意思?讀出他對蟲子的滿不在乎來
生:“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從“盯著”這個詞,我們體會到什麼?
生:這個人的眼中只有葫蘆。
師:所以他才說“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我們盯著大螢幕觀察“盯”字,你會用什麼方法記住它
(1.藉助拼音認讀生字詞,交流識字方法,讀準字音,正確書寫生字“棵、謝”等生字。評價目標一)
現在你就是那個人,他是怎麼自言自語的?誰來讀讀這句話?
生:朗讀“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多找幾名)
師:鄰居看到蚜蟲又是什麼反應?
師:出示“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生:有幾個蟲子不可怕。(多找幾名說)
師:同學們看,這兩組句子有什麼異同,小組討論
師:對了,第一句的語氣更強烈,所以我們要讀出這種語氣,自己試著讀出每組句子不同的語氣來。展示
師: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說說你的發現
師:此時,看到小葫蘆都落了,種葫蘆的人是什麼心情?
生:傷心、難過、後悔。
師:那他會想些什麼?
生:我真應該聽鄰居的勸告。
生:看到葉子上有蚜蟲,我真應該快點治一治。
師:帶著這種心情再來讀一讀最後一段。
師:小葫蘆為什麼都落了呢?
師:是啊,植物的果實和葉子是有聯絡的。當葉子被蚜蟲吸食了汁液枯死,葫蘆得不到營養,就慢慢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畢竟一個葫蘆只是一顆葫蘆上的一部分。
師:學習完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生:我們知道了果實和葉子之間是有聯絡的。
生:以後再遇到問題應該多聽聽別人說的話。
師:是的。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我們要想得到好的果實,就應該呵護好植物生長的每一個環節,不要等問題嚴重了再後悔。
(透過範讀、指名讀朗讀的形式,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瞭解種葫蘆的人最後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的原因,懂得這個故事說明的道理。評價目標三)
作業:
“種葫蘆的人第二年春天又種了一棵葫蘆......”根據想象,自己編寫故事。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寫好“言、每、棵、怪、慢”6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悟,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體會反問句,感嘆句及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學會帶著問題讀課文,讀中感悟,看圖與學文相結合。
3、懂得當自己做錯事情時一定要聽別人的勸告。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教學重點:
1、寫好“言、每、棵、怪、慢”6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悟,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體會反問句,感嘆句及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學會帶著問題讀課文,讀中感悟,看圖與學文相結合。
教學方法:
透過讀讀、找找、想想、說說、編編、畫畫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師讀生評價、分角色讀)再加上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所蘊含的道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透過看圖和朗讀得到充分的感悟。
教學流程:
遊戲匯入——學習一、四自然段——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拓展延伸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遊戲,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找不同畫面。
2、學生認真觀察圖片,找出不同。
3、請學生帶著遊戲中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為後文找出課文插圖的不同做好鋪墊。)
二、開門見山,匯入新課。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
2、學生齊讀課題,教師質疑:從課題中你們讀懂了什麼?
3、學生自主交流。
4、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課題。
(設計意圖:自主交流從課題中讀懂了什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生更能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情。)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圖文結合,體會葫蘆的可愛。
(1)、出示葫蘆圖片,引導學生評價葫蘆。(可愛 )的葫蘆
(2)、出示:( 可愛 )的葫蘆 多麼可愛的葫蘆哇!
(3)、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比較感嘆句的語氣。(讚美)
過渡:這麼可愛的葫蘆,書中是怎樣描寫的?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體會葫蘆的可愛。
(5)、指名朗讀描寫葫蘆可愛的語句,抓住重點詞語“細長的、滿、雪白的、可愛”;齊讀。
過渡:這麼可愛的葫蘆,同學們喜歡嗎?種葫蘆的人呢?
2、朗讀體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
(1)、出示: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引導學生體會“每天、幾次”這兩個詞語的表達效果。
(2)、引導學生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讓生從多次的朗讀中深深感受到種葫蘆的人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朗讀指導不需多講術語,只要引導孩子入情入境,身臨其境,感情自然會出來。)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出示:小葫蘆變黃了落了。
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2、學生讀中比較句子意思的不同。
3、引導學生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情。(傷心)
(設計意圖:透過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現種葫蘆的人當時的心理活動。)
4、多媒體出示文中兩幅圖進行比較,找出不同之處。
①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②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③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過渡:找出了這麼多的不同,同學門腦子裡有什麼疑問嗎?指名交流。(“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全落了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朗讀課文的2、3自然段。
(設計意圖:透過文中兩幅圖畫的比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緊緊抓住“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全落了呢?”進行展開教學,在學生的頭腦中留有充分思考的餘地,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求知慾。)
五、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探究葫蘆落地之謎。
(一)學習第二段
1、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一些蚜蟲,那個人是怎麼想的
(板書:一些蚜蟲 變黃了)
多媒體出示: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師:誰知道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指名)這兩個句子的意思是一樣的,你覺哪一句更能說明不可怕呢?請大家把這兩句讀一讀。
2、是的,他要的是什麼?不要什麼?(要葫蘆 不要葉子)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朗讀指導。(理解“盯著、自言自語”)
3、是啊,他多希望葫蘆長得快些,長得大些呀,根本不管葉子上長蟲了。你聽了他的話,想對他說什麼呢?(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學習第三段
1、種葫蘆的人這樣做,難怪他的鄰居也實在看不下去了,來勸他。請大家讀第三段。畫出他不要葉子的句子。
2、多媒體出示: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知道這話的意思嗎?這兩句的意思也是一樣的,你覺得哪個句子更加肯定地說葉子上的蟲子不用治呢?再讀讀這兩句。
3、如果你是那個鄰居,接下去還會怎麼勸告他呢?(指名)
是啊,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全落了呢?任何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每一個環節都會互相影響。要想得到好果實,就要細心呵護每部分的生長。
我們做事情也一樣,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不能只注重結果。板書:葉和果有聯絡
4、全班齊讀二、三段。
5、分角色朗讀對話,說說你喜歡誰?為什麼?
6、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議,讀中悟,把課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採用課後的反問句和陳述句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得到再認識,再創造,從而達到理解、積累、感悟文字之目的。教學中設緊緊圍繞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有效性得到了加強。)
六、拓展延伸。
1、想一想:學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麼?種葫蘆的人看到葫蘆都落了,他會想些什麼?
2、編一編: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些葫蘆… …
(設計意圖:透過指導學生續編故事來內化課文中的語言,這樣對他們進行一次人文教育,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3、畫一畫:你能畫出長大後的葫蘆嗎?
七、寫字指導
1、出示“言、每、棵、怪、慢”6個字
2、指導學生觀察發現:
言和每為獨體字,後3個字為左右結構的字。
結合“母”字指導“每”字的筆畫順序,師範寫
“言”字第一橫長,下面兩橫短。
複習“忄”的寫法,師範寫“慢”
3、生描紅書寫
4、點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教學重點
規範書寫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小黑板。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讀熟全文,勾畫生字,標註自然段。初步認識生字條中的6個生字。
2、讀熟“我會讀”中的句子。
3、透過查資料,瞭解有關葫蘆、蚜蟲的一些常識。如有條件,可觀察葫蘆和蚜蟲。
4、用“ ?”標出不懂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看圖說話,匯入新課
1、出示課文兩幅插圖,看看有什麼不一樣?
2、你發現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
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薄 『蘆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過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我們在14課去找答案。[板書:14]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請用課文中的話來說說。(讓學生自由說)
(板書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3、出示生詞,指名教讀: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齊讀。同桌交流記字方法。
找出帶生字的句子讀一讀,鞏固記憶。
4、這課有幾個自然段?
指名分段讀。
三、合作學習,朗讀感悟
1、朗讀理解第一段:
⑴ 他種的葫蘆長得怎麼樣?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⑵ 指導朗讀。
2、朗讀理解最後一段:
⑴ 種葫蘆的人得到葫蘆了嗎?從哪一段可以看出來?
⑵ 齊讀最後一段,質疑。
3、小組合作理解第二、三段。
⑴ 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找課文裡的語句讀一讀。
⑵ 請讀下面兩句話,猜猜他在想什麼?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他想的是:_____________。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他想的是:_____________。
⑶ 比較以下句子的語氣有什麼不同,體會每組的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⑷ 分角色朗讀文中的對話。從對話中,你感覺到什麼?
4、整體欣賞感悟:
多媒體配樂朗讀全文。引導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
⑴ 種葫蘆的人錯在哪裡?(首先是他不懂葉子和果實的關係,所以葉子長了蟲子,他認為沒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
⑵ 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麼?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總結全文
1、齊讀課題。說一說:“我”得到葫蘆了嗎?為什麼?
2、分角色朗讀對話。說說你喜歡誰,為什麼?(生自由說)
3、引導小結:識字4中,哪些成語可以送給種葫蘆的人?(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你想對他說點什麼?(自由說)
二、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鞏固會認的字:
我會讀: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葫蘆花、可愛的小葫蘆
我會找:哇—(蛙)—(娃)—(窪)、盯—(丁)—(頂)
2、鞏固會寫的字:
誰讀得準?言 每 治 棵 掛 哇 怪 慢
誰會發現?
同結構的字:治、棵、掛、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掛、哇
誰會看? (觀察老師範寫,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什麼。)
左窄右寬的字:治、棵、掛、哇、怪、慢
從上到下的字:言、每
誰寫得好?
學生練寫,互相評價。重點講解:“掛、哇”二字右邊的“圭”,是由上下兩個“土”字組成的;“言”字第一橫長,下面兩橫短;“每”字的筆順。
三、實踐活動
補畫葫蘆長大後的圖畫,再把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看誰想得好、畫得好。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個專題,選編了一些能給人以啟迪的成語和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在閱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讓學生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只顧“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以“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這一質疑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絡的,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中看出來,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課文中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認真觀察畫面,看懂圖意,弄清課文內容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和陳述句不同的語氣。
4、培養學生能善於接受別人正確的建議和勸告,在不同的環境中懂得采納良好的意見。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樂於並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畫面和圖片,弄清課文內容,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體會文中幾種句式的不同語氣。
教學難點:懂得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任何事物之間都存有內在的聯絡。
設計流程
一、激趣匯入,課題質疑
【出示圖片】
師:大家看看,圖片上的葫蘆,你喜歡哪一個?
學生自由發言。
師小結:葫蘆可以用來食用,還能做成樂器和工藝品。在生活中,這種可愛的植物讓很多人喜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我要的是葫蘆》。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產生疑問:最後種葫蘆的人是不是得到葫蘆了?
設計意圖:透過圖文結合,讓學生對新生事物產生聯想和猜測,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激發學生動腦看圖的能力。
二、初步閱讀,解答疑問
【出示圖片】觀察兩幅插圖,並作對比。
1、學生自己觀察第1、2幅插圖,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教師指導學生髮現兩幅圖的不同。
葫蘆長勢不同:一是長長的藤上長滿綠綠的葉子,一是葉子枯黃,且有好多小孔。
葫蘆不同:一是可愛的,掛在藤上;一是乾癟的,掉在地上。
人的表情不同:一是面帶微笑,很滿意的樣子;一是滿臉驚訝,很奇怪的樣子。
設計意圖:兩幅插圖的畫面對比鮮明,能夠幫助學生感知故事、理解課文,所以,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細緻觀察圖片後,給學生提供了質疑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閱讀。
三、品析課文,明白事理
1、學習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自然段告訴我們什麼?
生:講那個人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一點也不在乎,眼睛只盯著小葫蘆,盼它長大。
2、讓學生想象那個人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說的,然後練習讀一讀。
指導學生理解:有幾個蟲子不可怕,只要葫蘆能長大就行了。
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對幾個蟲子不在乎的語氣,對小葫蘆喜愛的語氣。感知感嘆句與陳述句不同的語氣。
設計意圖:學生們結合生活體驗,而後教師再加以補充。讓學生透過觀察、朗讀、思考得出結論:葫蘆葉子與果實有著密切的聯絡,葉子上生了很多蚜蟲不治就會死掉,葫蘆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3、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讀,邊讀邊體會鄰居和種葫蘆的不同看法。
指導學生朗讀:讀出不以為然,自以為是的語氣。鄰居的話要讀出誠懇的語氣,提出自己的建議:不要先盯著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要快治。感知反問句與陳述句不同的語氣。
4、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那人不但錯在不懂葉子和果實的關係,還錯在不聽鄰居的勸告,有錯不改。
四、拓展想象,訓練口語
1、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麼?
2、續編故事:第二年,那人又種了一棵葫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絡。
教學難點:
讓孩子們自己領悟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
教學準備:
圖片、生字卡片、PPT
教學策略: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透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2、指導書寫8個生字。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實物——葫蘆,讓學生認一認,這是什麼?葫蘆可以作中藥,能治病。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讀一讀,糾正讀音:蘆:字音是l*,第二聲。讀“葫蘆”一詞時,是輕聲,跟著老師再讀。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出新詞。藉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開啟課後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藉助工具書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義,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葫蘆掛些怕盯鄰居治奇怪
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糾正。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一些掛著雪白鄰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語
(3)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蘆:上面是“草”字頭,下面的“戶”字第一筆是點,注意與“盧”字區分,“蘆”在“葫蘆”一詞中讀輕聲。
盯:左右結構,部首是“目”字旁,右邊是“丁”字。這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表示目不轉睛地看。
怪:這是左右結構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與“經”字區分。
掛:第六筆是橫,不是豎,兩個“土”字上下排著。
些:上下結構,上面的筆順是:豎橫豎提撇豎彎鉤
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理解詞意
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利用工具書查一查。
賽過: 勝過。本課指種葫蘆的人希望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
掛: 本課是結的意思。
蚜蟲:昆蟲,身體卵圓形,綠色,黃色或棕色,腹部大。吸取植物的汁液,是農作物的害蟲。俗稱:膩蟲。
奇怪:納悶,不理解。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查。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後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指名讀書,大家進行評價。
(2)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
四、指導學生進行書寫。
1、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範字,而後描寫。
2、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進行評價。
五、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探究葫蘆都落了的原因。
2、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一、複習鞏固
1、讓學生結合生字表自己讀讀生字
2、看投影,讀詞語。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葫蘆一些掛著雪白鄰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語
二、學習課文
1、教師範讀,讓學生在文中標出自然段。
2、教師出示課文內容的插圖,學生一邊看插圖一邊讀課文,圖文對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圖的內容。與同桌練習說一說。
3、逐段學習課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讀課文一邊標出共有幾句話。
(2)讓學生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談一談讀懂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講有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葫蘆藤上長了葉子,開了花,結了小葫蘆,他非常高興。
(3)教師強調兩點
A.第一句中的葫蘆是指一種植物,課題中的葫蘆指的是葫蘆的果實。
B.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寫時用到的幾個詞語談自己的體會:細長的葫蘆藤、綠色的葉子、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說明葫蘆長得很好。板書:長滿綠色的葉子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文字型會那個人高興的心情,“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讀出那個人喜愛小葫蘆的語氣。
讓學生自己練習,而後指名讀,大家進行評價。
第二自然段
(1)小聲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這個自然段告訴我們什麼?
講那個人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一點也不在乎,眼睛只盯著小葫蘆。
(2)讓學生在書中畫出那個人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說的。而後練習讀一讀,談一談應讀出什麼語氣。自己先思考,遇到問題與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讓學生談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
“有幾個蚜蟲怕什麼?”那個人滿不在乎,在讀書時要讀出滿不在乎的語氣。種葫蘆的人希望小葫蘆長得比南瓜還要大, 要讀出滿懷希望的語氣。
(5)讓學生練習讀,而後指名讀,進行評價。
(6)思考:同學們想一想葉子和葫蘆有什麼關係?
學生們結合一些資料談自己的認識,而後教師再加以補充。葉子是植物營養器官之一,植物透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為植物的營養,葉子死了葫蘆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練習分角色朗讀,邊讀邊體會鄰居和種葫蘆的人的看法。
(2)進行交流:“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意思是
種葫蘆的人認為葉子上的蟲根本不用治,為什麼葉子上的蟲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蘆。”讀這些語句時要讀出不以為然,自以為是的語氣。“我要的是葫蘆。”要讀重些,是肯定的語氣。結合學生說的,板書:蚜蟲,不治)
鄰居的話要讀出誠懇的語氣,表示自己的建議。
(3)分角色朗讀,大家評議。
第四自然段
(1)讓學生默讀,思考:葫蘆為什麼掉了?板書:落了
(2)引導學生交流:葫蘆藤上先長葉子,再開花,最後結果實。小葫蘆開始長得很好,後來生了蚜蟲,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蚜蟲越長越多,最後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
(3)讓學生觀察畫面,結合畫面展開想象:那個人看到小葫蘆一個個都掉了想些什麼?他會做些什麼呢?
(4)指名讀這個自然段,教師小結: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再後悔。
三、佈置作業
1、看圖說說每幅圖的意思。
2、在小組內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而後互評。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朗讀指導。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並從中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練習。
一、複習字詞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
2、開啟書,按照田字格規範書寫漢字,教師檢查,及時進行板演。
3、填空,再讀一讀。
()的小花()的蚜蟲
()的葫蘆藤()的小葫蘆
讓學生先自己練習填寫,然後再訂正,最後讀一讀。
()的小花雪白美麗可愛紅豔豔
()的蚜蟲害人討厭可氣
()的葫蘆藤細長美麗綠色
()的小葫蘆可愛綠色
二、朗讀練習。
1、讀句子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怕。
2、比較每組句子有什麼不同?與同桌討論,而後進行交流。這兩組句子在表達上,意思是一樣的,不同之處是:每組中的第一句是反問句,第二句是陳述句,第一句所表達的意思比第二句更強烈些。
3、練習讀一讀。
4、以小組為單位,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而後互評。
5、想一想透過讀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再後悔。
三、發散思維練習。
請學生給這篇寓言故事續加結尾。
1、自己先練習。
2、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由各小組選出優勝者參與班級展示。
3、進行展示。
四、教師總結。
五、佈置作業
1、讀書
2、預習下一課
六、作業(學案)設計
1、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 )葫蘆。( )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 )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 )了幾( )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 )!可是沒過幾天,小葫蘆( )變黃了,( )都落了。
2、填空,再讀讀。
( )的小葫蘆 ( )地說
( )的小花 ( )地變
( )蚜蟲 ( )葫蘆藤
3、照樣子,寫句子。
例1: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1、在這綠化好的城市裡還用買空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紅領巾還能不保護小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怕。
3、天黑走路怕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同學做點好事算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
葉子(長滿) 葫蘆(可愛)
│ │
↓ ↓
長蟲───────→落了
│ │
↓ ↓
長蟲───────→落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認識“葫、蘆、藤、哇、盯、鄰”等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於並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
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絡。
教具準備:
自制課件、若干葫蘆貼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蘆(生答)
(課件:葫蘆動畫跳出)
2、咦,小葫蘆怎麼不高興啦?(課件:葫蘆不高興)
原來你們把它的名字叫錯了。它叫——葫蘆hu lu (生答)
(課件:圖變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課件出示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4、齊讀“我要的是葫蘆”;小聲讀“我要的是葫蘆”;邊讀邊想,不出聲地讀“我要的是葫蘆”。你想到些什麼問題?
生:“我”是誰?
生:為什麼說我要的是葫蘆?那不要的是什麼?
生:那要到葫蘆了嗎?……
二、初讀感知,認讀生字。
1、答案藏在課文裡。我們趕快開啟書,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兩遍。
2、“秋天到,葫蘆香,摘個葫蘆大家嘗”,我們來摘葫蘆吧。
(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學生自由認讀)
2、調皮的漢字寶寶摘掉了拼音小帽,著急地跑出來和大家交朋友。仔細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讀錯,請能幹的小老師提個醒。
3、課件:葫蘆藤謝哇蚜盯鄰治賽
師:老師也給大家提個醒兒,“葫蘆”的“蘆”單獨念lu,組成詞念輕聲。
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
三、圖文結合,自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孩子們,讓我們帶著生字詞,走進課文,走進葫蘆園!(課件:葫蘆圖)
配樂聲中學生觀察葫蘆生長過程。
師範讀第一自然段。喜歡嗎?你特別喜歡哪一句?
自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
生讀:“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師: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更喜歡小葫蘆的嗎?
生:再讀。師:哪些詞語你特別喜愛?
老師還欣賞一個詞“掛”。每次讀到“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我彷彿看見掛在藤上的小葫蘆隨風擺動,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課件:掛)
3、來,我們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配樂朗讀)
4、比我們更喜愛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你從哪句體會到?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師:看一次?生:看幾次。
師:對,強調看幾次。生再讀。
5、如果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盯著小葫蘆會說什麼?
7、你還想怎樣表達你對小葫蘆的喜愛?
8、讓我們帶著心中的喜愛再美美地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讓葫蘆在我們腦海裡生根、開花、結果。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出來了同學們太喜歡小葫蘆了。——可是……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訊息:那些可愛的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課件:小葫蘆變黃,落了)你有什麼感受?
2、來把我們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
“不久,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是呀,看著小葫蘆一天天變黃,落掉,我們怎能不難過呢!來,我們再來讀讀這句。
(三)、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我們學到這兒,你的腦海裡一定出現了幾個問號,你有什麼問題?(課件:)
板書:葫蘆圖|?
師:是呀,這麼好的葫蘆,葉子上爬滿了蚜蟲。好心的鄰居勸他快治一治。
生:(讀)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師:種葫蘆的人聽完有什麼感覺?
生:奇怪。
生:(奇怪地、驚訝地)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師:(驚訝地、誇張地)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師:什麼意思?
生: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師:同學們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
生: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裡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師:(不屑地)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師:什麼意思?
生: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師:同學們讀一遍。
生:(齊讀,不屑地)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
師:(出示: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請男生讀一、三句,女生讀二、四句。
男: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女: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男: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女: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師:同位互讀一遍。
生互讀。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師: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師:(稍停頓,面向學生)好心的鄰居呀,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麼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啊?這是為什麼呀?
生:咳,你呀,為什麼不聽勸,後悔了吧!
生:他們是一體的。
生:葉子給小葫蘆提供營養,沒有了葉子小葫蘆怎麼生長啊。
師:我明白了,我不該不聽你的話,謝謝你。
師:(播放錄相)請同學們看螢幕,瞭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想象拓展。
1、“小糊塗”聽了同學們的勸告,已經不糊塗了。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在坐的老師,同學聽,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聯絡
葫蘆圖----------------------------------- 葫蘆葉圖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簡短精悍,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就能讀通課文,也很容易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能發現這個人得不到葫蘆是因為他不治蟲.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2、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讓學生透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像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透過表情朗讀表現出來。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一是因為他不懂“葉--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絡的這個道理;二是因為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除了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還應該深化下去: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這個道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裡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裡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透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7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複習11個生字,會寫“謝、想、言、鄰”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對比插圖,聯絡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教學過程:
一、回顧複習
1.創設情境,玩葫蘆遊戲。
(1)填上合適的詞語。
(2)選擇幾個自己喜歡的詞語,說幾句話。
2.複習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課後題:種葫蘆的人想要葫蘆,為什麼最後卻一個也沒得到?
設計意圖:
在教學中,不能孤立地教學生字,讓學生機械識記生字是很吃力的。這個環節既可以穿插在讀詞語和說短語的過程中,還可以拓展到具體語境中去,這樣既能理解,又幫助學生運用。
二、著眼“葫蘆”,探究聯絡。
1.學習第二自然段。
(1)請學生思考:那個人看到葉子上的蚜蟲,心裡怎麼想?
指導朗讀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感嘆句可以反映出他對蚜蟲不屑一顧的態度。
(2)請學生觀察插圖中人物的神情、動作。思考:“盯”能不能換成“看”?體會種葫蘆人眼裡只有小葫蘆。
(3)理解“自言自語”的意思,聯絡生活經驗說一說。
(4)抓住反覆的語言“快長啊,快長啊!”,指導學生讀出種葫蘆人自言自語的語氣和熱切期待葫蘆快快長大的心情。
2.學習第三自然段。
(1)過渡語:鄰居看到了葫蘆葉子上的蚜蟲時是怎麼說的?用橫線畫出鄰居說的話。
(2)指導重音朗讀“別光盯著、快治一治吧”,從中體會鄰居急切的態度。
(3)思考:種葫蘆的人為什麼奇怪?他是怎麼想的?用波浪線畫出那個人說的話。
(4)朗讀一組句子: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5)出示課後第二題,比較兩組句子有什麼不同,同桌討論交流。
相同之處:這兩組句子,上下兩句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不同之處:第一組第一句是感嘆句,第二組第一句是反問句;每組中上一句所表達的語氣比下一句更強烈些。
三、比較變化,發現寓意
1.兩幅插圖做比較,進行發現學習。
(1)那個人的表情、動作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葉子是綠綠的,一是葉子是枯黃的,有的葉子有小孔。
(3)葫蘆所在位置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在發現不同點的過程,幫助梳理蚜蟲、葉子與果實的關係。
(教師隨機板書:蚜蟲—葉子—小葫蘆。)
2.總結寓意。
3.拓展續寫練習。
設計意圖:
讀圖也是閱讀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精讀的方法,可以圖文結合地研讀,從而更加有理有據地進行表達。
四、書寫指導
1.出示:“謝”,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範寫,點明三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筆畫之間的穿插。評價反饋。
2.出示:“言”和“鄰”,提醒“言”第一個長橫與中間兩個短橫是等距的;注意“鄰”右耳旁適當寫得大一些,使得左右勻稱,學生自行練習並組詞。
五、板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認讀字“葫、蘆、藤”等六個字,會寫八個生字;區分形近字“治、抬”“哇、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情境創設法、變序閱讀法培養學生語感。
2.透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演演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道種葫蘆的人認為葉子上的蚜蟲不可怕、不用治是葫蘆落的原因,從而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知道種葫蘆的人認為葉子上的蚜蟲不可怕、不用治是葫蘆落的原因。
教學難點:
懂得生活中的事物都存在著聯絡,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三、教學策略
採用情境創設法、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透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演演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出示課題,認識“葫、蘆”二字,注意指導“蘆”的讀音。(輕聲)
範讀課文,聽清楚生字的讀音。
(二)學習生字
1.小聲讀課文,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
2.出示課件:讀詞語、讀生字、讀句子。
3.同桌交流記字方法。
4.集體交流識字方法。
(三)初讀課文
1.自己再輕聲讀課文。
2.要注意把句子讀通讀順,不好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邊讀邊畫出自然段的序號。
3.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可在旁標註出問題。
(四)指導書寫
1.指導認清難字的字形並指導書寫。
言:兩個短橫一樣長。
每:上窄下寬,豎折向左斜,折要平。
怪:右上角上“又”,下面是“土”不是“工”。
2.“哇、治、慢、掛、鄰、”可讓學生獨立分析字形,看字帖練習寫。
(五)複習詞句
1.匯入,齊讀課題。
大家認真看老師畫的這是什麼?師畫葫蘆藤。讀詞語:葫蘆藤。
2.選一選,把生字送回家。
瞧,細長的葫蘆藤上掛滿了小葫蘆,這還有兩對葫蘆兄弟呢,你能分辨它們嗎?那快來認一認吧!指名領讀生字。
光會讀還不夠,看誰能把這葫蘆兄弟送回家!齊讀句子,出示生字。
3.剛才,我們還學習了八個會寫字,從大家的書寫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下面,請你當個小醫生來診斷一下錯誤吧!出示課件:小小診所。(學生作業中寫錯和寫得不美觀的字)
【設計意圖】在寫詞語之前教師創設情境“小小診所”這一學生喜歡的形式,在學生髮現問題後,教師進行二次指導生字,不是盲目複習,而是有針對性的複習。
(六)前後對比,讀好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剛才,同學們寫詞語特別認真。我們還知道了小葫蘆長得十分可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人的葫蘆園裡,去看看那些小葫蘆吧!
開啟語文書,快讀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小葫蘆的句子。把你畫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讀了這三句話,你知道了什麼?
出示課件:你發現這是寫什麼?顏色、形狀。
葉子綠綠的,花是雪白雪白的,多美啊!葉子跟葫蘆有什麼關係?你再讀讀。
誰願意按照書上的內容把這綠綠的葉子、雪白的花朵和小葫蘆貼在板書上?
老師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後總結:你看葫蘆啊是先長滿了綠葉,再開出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就掛起了幾個小葫蘆。
(3)出示實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個可愛的小葫蘆,快看!你們喜歡嗎?
快來誇誇它吧!看來你真是喜歡小葫蘆,誰再誇誇它?
你們這麼喜愛小葫蘆,那種葫蘆的人喜歡嗎?你是怎麼知道的?誰能再讀讀第一自然段。
這麼可愛的小葫蘆,我猜呀,這棵葫蘆一定能長得賽過大南瓜,是不是呢?
【設計意圖】抓住“細長、長滿、綠、雪白、可愛”等詞語讓學生體會葫蘆的可愛;抓住“每天、幾次”體會種葫蘆人對葫蘆的喜愛。透過抓住“長、開、謝、掛”這幾個字滲透葫蘆生長的各個部分都緊密相連,為後面突破重難點作鋪墊。
2.前後對比質疑。
(1)那結果怎麼樣呢?誰來說說呀?
(2)很多同學都提出了一個問題呢。小葫蘆為什麼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
快讀讀二、三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3.學習第二自然段。
(1)引讀:是啊,有一天,種葫蘆的人看見葉子爬著一些蚜蟲,心裡想──生: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換句話說就是“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課件出示句子,自己讀讀這兩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有幾個蟲子不可怕。你發現什麼了?
大家看,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加上不同的標點,讀的語氣就不一樣了。
為什麼他心裡想“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2)看來他心裡只想著葫蘆,眼裡只有葫蘆。於是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
“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誰想讀讀這句話?師拿出小葫蘆,誰願意表演一下這個種葫蘆的人?
你為什麼用這樣的語氣?
你為什麼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葫蘆說呀?
哦,怪不得“盯”是眼目旁呢!你們可千萬別寫錯呀!
你在跟誰說呀?(跟自己說)這就是“自言自語”。
【設計意圖】透過表演讀使學生理解“盯”“自言自語”,體會種葫蘆人當時的心情,從而讀出語氣。此教學環節體現了隨文識字的教學理念,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更加活躍有趣。
(3)咱們合作讀讀第二自然段吧,我來問,你們讀。
他看見什麼?想了什麼?他又說了什麼?
正在種葫蘆的人滿懷希望時,他的鄰居看見了,他們之間又說了什麼?一起看看第三段,指名讀第三段。
【設計意圖】透過問讀的形式,滲透寫作順序,為後邊拓展說話做準備。
4.學習第三自然段。
(1)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什麼了?指名讀。
你想告訴他什麼?注意指導讀好“光”。
(2)引讀:可是那個人感到很奇怪,他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生讀)
種葫蘆的人你奇怪什麼呀?
課件出示: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這兩句又是意思一樣,什麼不同?誰能自己讀讀這兩句話?
這兩句,哪句更能突出種葫蘆的人感到奇怪?誰再讀讀?
(3)讓我們分角色來讀讀第三自然段。
(七)合作探究,總結全文
1.孩子們,還記得嗎,在種葫蘆的人種下這棵葫蘆後,出示課件: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而現在──(生讀)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
出示課件: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老師讀)現在卻──(生讀)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設計意圖】前後對比讀文,再次強調葫蘆的生長過程,使學生體會事物之間是存在著聯絡的。
哎──這麼可愛的小葫蘆都落了,多麼令人惋惜啊!讓我們再讀讀最後一自然段。
2.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麼呢?
談話總結:太感謝你們讓我知道原來葫蘆的葉子和果實是有聯絡的,葉子生蚜蟲,葫蘆也會長不好。不僅葫蘆是這樣,其實,任何事物之間都是存在著聯絡的。
3.分角色朗讀課文。
(八)課外延伸
第二年,這個人又種下一棵葫蘆,他吸取了前一年的教訓。有一天,種葫蘆的人發現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他想了什麼?說了什麼?於是,他又是怎麼做的?最後的結果怎樣了?
請你按照看、想、說、做的順序說一說吧!
先自己小聲說說,再指名說。
【設計意圖】語言實踐與閱讀緊密結合。讓學生按照文中第二段的寫作方法“看、想、說、做”說一說,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9
【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葫、蘆、掛、些、盯、鄰、居、奇、怪、怕、治,這十一個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生詞,會認讀藤、哇、蚜,這三個二類字。
2、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葉子和果實的關係,從而受到事物是有聯絡的這一科學思想的教育。
3、練習用每天、可愛,造句
【能力訓練點】
透過看圖和學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洞察事物變化的能力。
【重點】
學習本課生字、生詞、理解重點詞句。
【難點】
透過理解課文,明白那個種葫蘆的人錯在哪裡?
【疑點】
葉子和葫蘆的關係。
【解決辦法】
提前讓學生查詢葉子的作用的資料,在理解課文時,著重讓學生觀察葉子的變化,知道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學習聽課之前查詢有關葉子的作用的資料。
2、透過各種讀書形式,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進行小組討論,解決本課重、難點。
4、學生自學字,對識記有困難的生字討論交流。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手拿小葫蘆)(生說小葫蘆)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與葫蘆有關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板書課題:7 我要的是葫蘆,齊讀課題。
〖運用比較,指導看圖〗
一、出示課文圖,提出觀察要求
先讓學生整體的觀察這四幅,看圖上畫了什麼?比較四幅圖的變化(生自己觀察,小組討論)
二、彙報觀察結果
1、圖中都畫了什麼?(葫蘆、葉子、小花、人)
2、讓學生說一說葫蘆發生了那些變化(包括葉子、花、果的變化)
3、說一說種葫蘆的人的表現有什麼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態)
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麼課文是怎麼描寫的呢?下面請同學門仔細聽讀課文
三、讀課文
請同學們聽老師範讀課文,整體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四、生讀課文,提出自讀要求
藉助拼音讀課文,注意難讀的字和難寫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字形。
讀的過程中遇上難讀的句子可做記號或隨時請教老師。
讀通課文後,標出自然段序號,並在文中找出生字詞,多讀幾遍。
五、檢查自讀情況
檢查字詞,對有創造性的字形記憶方法要大加鼓勵。糾正容易讀錯的詞語的讀音。運用不同形式進行朗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第七課《我要得是葫蘆》。(板書課題)上節課我們出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新詞,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並結合看圖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下面,我們通過錄象再把課文內容回顧一下請同學們邊看邊回憶總結: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放錄象)(生答)
二、新授
1、朗讀:
下面,老師找同學把課文分自然段讀一讀,注意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就讀哪一自然段。(生選讀)
2、自學課文:
首先老師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大家先仔細把課文讀一讀,然後在仔細想一想,透過學習你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找出來再書中畫一畫,然後在討論交流。(生自學)
3、彙報交流:下面老師請同學們彙報一下你的自學成果,生彙報時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當學生提到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時,指導學生了解葫蘆長的什麼樣子?重點理解在“藤上掛了幾個葫蘆”這句話中,為什麼用“掛”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詞。(用“掛”生動、形象、準確)理解句子“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說明種葫蘆的人非常喜歡小葫蘆)
當學生提到第二段的內容時,瞭解蚜蟲對葫蘆有什麼危害?種葫蘆人的心理(他不治蟲的原因)理解:盯著、自言自語。
指導朗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讚歎的語氣)
當學生說到第三自然段時,重點指導朗讀,用反問奇怪的語氣,體會他不聽勸告,滿不在乎的心情。
當學生說到第四段的內容時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個一個都落了”讓學生充分體會種葫蘆人內心的沮喪。指導學生用後悔、無奈、緩慢的語氣讀。
4、師:透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這麼多,那麼,你還有那些地方沒有讀懂?或者說你還想知道些什麼呢?請大膽的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討論。比如:我們知道了葫蘆和葉子的關係,那麼還有那些事物之間有關係呢?鼓勵學生個抒己見,以不同的事物說出自己的看法。一激發學生的思路,發展思維。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1、會認“葫、蘆、藤”等六個字,會寫“言、每、治”等八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透過課文的學習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多媒體課件。葫蘆絲等實物,葫蘆圖片背後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鐵,雙面膠,兩幅對比圖,蟲子,人圖,句子對比紙條。葉子和果子關係圖
教學流程:
一、出示課件,看圖說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讓學生了解“葫蘆”。(瞭解葫蘆的莖、藤、葉、花、果,認識生字“葫蘆”。)
師:同學們看看老師手中的圖片,這是什麼?(葫蘆)對,是葫蘆。翻圖片看“葫蘆”兩字。看,都是草字頭,草字頭和什麼有關?(植物)葫蘆是一種植物,它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來作為工藝品用。比如:用來做葫蘆絲,舀水的瓢等。它的用處可真大啊,你喜歡葫蘆嗎?(喜歡)!
葫蘆用處這麼大,你想要嗎?板書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既然想要,那我們就要讀出急迫的語氣。再讀兩遍。
提問:這裡面的“我”當然不是你們,是誰呢?他得到了葫蘆嗎?我們還是去看看這個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請同學們翻開課文,老師把這個故事讀給你們聽聽,請你們把課文標上自然段序號,圈起本課的生字,看老師是怎麼讀這些字的。
1. 老師範讀,生圈字。
2. 讀生字:同學們都把字圈好了嗎?請在小組裡把這些生字讀一讀——老師貼生字卡片——請你們一起來給生字註上拼音,師寫生讀——說說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鄰”分別和誰長得很像,編繞口令:哇哇哇,換個蟲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點生快讀——做一做,連線。
三、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一)看圖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會讀了,老師請你們看幾幅圖畫。
看到第一幅圖,請問:你看到了什麼?(一個人,葫蘆,葫蘆葉子)
那麼你知道課文中哪個自然段寫的就是這幅圖呢?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自然段吧。
這葫蘆長得怎樣呢?請你們畫出葫蘆長得好的句子。
相機板書:綠葉——開花——葫蘆(可愛)
是啊,多麼可愛的葫蘆哇!這個人喜歡葫蘆嗎?你從哪裡看出來的?“盯,每天,都,幾次”相機板畫。是啊,這個人多麼喜歡葫蘆啊,那他一定會把葫蘆照顧得好好的,一定會結出大大的葫蘆來的,可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二)看圖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這幅圖上你又看到了什麼?什麼發生了變化?(葉子黃了,葫蘆落了,人吃驚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讀一讀。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這可愛的葫蘆落了!你能帶著惋惜的語氣再來讀一讀嗎?
板書:落了
看看這個人也很吃驚,這個人不是很喜歡葫蘆嗎?他怎麼讓葫蘆就這麼落了?是什麼原因呢?(有蟲子)
(三)學習二三自然段
哦,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請同學們小組裡讀一讀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語地說: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麼?(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人看到了蟲子爬在葉子是不在乎的。)相機板書:生蟲子
出示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麼?(第一個句子好,反問句加重了語氣,更加證明了這個人的無知)相機板書:不治
這個人要的只是什麼?他認為什麼不重要?(他認為葉子不重要)
那葉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嗎?演示植物的葉子跟果子的關係圖。總結: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長大長好,是要經過生根,發芽,開花才能結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視結果,而忽略了中間的過程,是不可能的。我們再來勸勸這位只想要葫蘆的人吧。分角色讀。師旁白,男生讀這個人的話,女生讀鄰居的話。
同學們,剛才你們讀完,老師就突然想到了一個故事,跟這個故事很像:有個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著,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課的時候他卻不認真,要做的作業經常不做完……
你們來猜一猜後來他能考全班第一嗎?為什麼?總結,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點一滴的努力的!謝謝今天這篇課文教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讓我們再一次去品味這個故事吧!!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個故事吧!
四、發散思維,拓展延伸。
1.總結板書:學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古時候有個人種了一棵( ),葫蘆長葉,開花,結出了( ),後來葫蘆的葉子上( ),這個人不去( ),最後葫蘆都( )。
2.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個人經過了此事之後,他會學聰明嗎?如果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葉子上又長了蟲子,他會怎麼做呢?
五.作業
1.讀課文,複述這個故事
2.複習生字
板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
開花 ↗可愛
綠葉↗ 不治 ↘葫蘆
————→ ↘黃、落
生蟲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
3、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絡。
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絡。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收集蚜蟲、葉子、葫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課件:我要的是葫蘆)
1、我們一起來複習生字詞。
2、誰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二、講讀課文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剛才同學們說了小葫蘆長得好,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勾下來。
2、抽生說後出示“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 (課件出示語句)
3、有更喜歡小葫蘆的嗎?
生:再讀。
4、師範讀後,
5、生齊讀: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
6、比我們更喜愛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你從哪句體會到?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出來了同學們太喜歡小葫蘆了。可是種葫蘆的人得到了葫蘆了嗎?(課件)你有什麼感受?
2、來把我們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
不久,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是呀,看著小葫蘆一天天變黃,落掉,我們怎能不難過呢!來,我們再來讀讀這句。
4、我們學到這兒,你的腦海裡一定出現了幾個問號,你有什麼問題?
(三)、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要想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就必須要能闖過這三關。
第一關、會讀:
第二關、會演:
第三關、會說:
2、第一關小組學習後交流。
(1)第一關:哪一組來讀讀“種葫蘆的人” 所想所說的句子。
(2)勾對的舉手。
(3)小組分角色讀
(4)不讀敘述性語言之解讀對話能行嗎?
(5)我有幾個句子弄不明白,想請教一下大家。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恭喜大家闖過第一關
3 第二關:會演,小組演了後交流。
(1)剛才各個小組都演得很熱烈,我們來比比,看哪一組演得最好。
其餘的同學都來當評委,注意哪個角色演得好,好在哪裡?你認為什麼地方演得不夠出色,你怎樣改進。生表演。(兩組表演)
(2)假如你是葉子,你有什麼話要對種葫蘆的人說?
我是你種的葫蘆葉,我對你有意見!你每天都來看小葫蘆,可我們葉子呢,你從來沒正眼瞧過。我身上長了那麼多的蚜蟲,你也不管管!為什麼?
引生答我……我要的是葫蘆,我又不要葉子!
恭喜大家闖過第二關
4、第三關、會說。小組討論後交流。
(1)葫蘆為什麼會掉呢?
(2)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他說:“ ”
三、小結
是呀葫蘆的葉子和果實是互相聯絡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事物都是相聯絡的,比如( )我們做事可不能像這個人那樣,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四、想象拓展。
1、“種葫蘆的人”聽了同學們的勸告,已經牢牢記住了這個教訓。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在坐的老師,同學聽,回家講給爸爸,媽 媽聽。
板書設計:
葉子 葫蘆
│ │
↓ 聯絡 ↓
長蟲────→ 落了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2
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閱讀。
一、看圖
出示課文兩幅插圖,看看有什麼不一樣?
二、說話
你發現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
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2、葫蘆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三、讀文
1、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請趕快讀課文找答案。
2、找到了嗎,請用課文中的話來說說。(讓學生自由說)
3、請讀下面兩句話,猜猜他在想什麼?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他想的是:。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他想的是:。
4、分角色朗讀對話。說說你喜歡誰,為什麼?
四、想象
1、出示圖二。讓學生想象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麼。
2、出示圖一。讓學生補畫出葫蘆長大後的圖畫,再把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看誰想得好,畫得好。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3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治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教學這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自學──發現與探究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生動有趣,簡短精悍,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就能讀通課文,也很容易瞭解課文大致內容,知道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後來葫蘆被蚜蟲吃光了,一個一個都落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能發現這個人得不到葫蘆是因為他不治蟲,但這些發現只是最淺顯的認識。而課文中牽涉的一個最關鍵的科學知識──“蚜蟲”對理解課文內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對蚜蟲的認識只是知道他會吃樹葉,可這些小不丁點的蟲如何能毀滅一棵葫蘆呢?因此在自學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透過查閱資料、上網查詢等方式來了解蚜蟲。原來蚜蟲不僅能吸食植物體內的液體營養,而且具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透過進一步的探究,學生的認識就更清楚、更深刻,為理解課文內容做好了鋪墊。
二、討論──理解與深化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開討論:(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個人喜愛葫蘆?(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那個人愛葫蘆表現在:(1)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2)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讓學生透過看圖,觀察那個人的神態,想象他的心理活動,揣摩他的語言,體會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再透過表情朗讀表現出來。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最後卻沒有得到葫蘆,一是因為他不懂“葉-蟲-葫蘆”之間是相互聯絡的這個道理;二是因為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除了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還應該深化下去: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這個道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1)他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心裡想:有幾個蟲子怕什麼?(2)當鄰居勸他時,他感到很奇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這裡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人物的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透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隨後設計創新題,啟發學生思考: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
教後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初衷是想在平淡中學文、悟理,同時抓住重點詞、重點句來組織教學。但也有以下值得反思之處:
一、雖然在導學提綱的指導下,學生透過上網,查資料等方式瞭解了蚜蟲,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對學習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課堂上當展示資料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分散,有查到資料的孩子沾沾自喜,把資料拿在手上炫耀,不知道從資料中提取有價值的內容和大家分享。這可能是低年級的緣故吧。今後在資料的查詢篩選上該怎樣指導呢?值得思考。
二、體會葫蘆的可愛以及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花的時間多了,挖的太細,後面的“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和拓展續編時顯得時間不夠,草草收場。今後教學時在時間上的把握要注意。
三、學生的朗讀有點拖沓,不知是否是因為換了環境的緣故。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識字,寫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做人和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坐井觀天》,認識青蛙的錯誤,明確本單元學習重點,從故事中得到啟發。
複習舊知,回顧從小白兔種白菜,小松鼠找花生,棉花姑娘的故事裡,積累地關於植物生長的知識,懂得植物生長的過程 播種 生根 長葉開花 結果。葉子和根為植物輸送養分等。葉子和果有關係。為學習本課最好準備。
完成填空練習;農民伯伯把穀子種在地裡,他們想要的是穀子;果農伯伯把果樹種下,他們想要的是果子;農民把棉花種在地裡,他們要的是棉花……
一位讀書人,把葫蘆種在地裡,他要的是————葫蘆。
板書課題,認讀葫蘆,指導讀好課題。
根據課前查閱資料,各自介紹對葫蘆的瞭解。課前,季涵毅同學很有心,特意帶來了三個家裡收穫的三個小葫蘆給老師做教具。
正好請季涵毅介紹自己種的葫蘆,和葫蘆的作用。種葫蘆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啦,師相機給學生介紹有關葫蘆的知識。
二、初讀課文,識字,整體感知
1、師範讀課文
2、學習生字
重點學習“蘆”加一加,比一比,並擴詞 指導讀好輕聲詞 葫蘆
學習 哇 換一換 ,用上“哇”說一句話。
比一比 掛 結合學過的課文“茄子高高掛燈籠”“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等體會其中“掛”的輕盈和生動。為學文體會小葫蘆的可愛做鋪墊。
盯的讀音和字音,比較 盯和看的區別,積累表示看的詞語。
鄰 的讀音,組詞 鄰居,結合文字,預先做鋪墊 相機藉助學生組詞 鄰里之間左鄰右舍 等讓學生談談怎樣才是好鄰居,如能和睦相處的,關心對方的,熱心幫助的……
3、自由讀文,畫出重點詞句識字。
4、指名讀文,指導讀好重點詞句
一棵葫蘆 細長的葫蘆藤 雪白的小花 可愛的小葫蘆 每天
一些蚜蟲 自言自語 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 很奇怪
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5、指名根據剛才學習的詞語和句子,大致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學習課文,品析詞句,感悟文字內涵受到啟發
1、看圖,仔細觀察葫蘆長的怎樣?從種葫蘆人的表情感受他的內心。
從細長的葫蘆藤 油油的綠葉 可愛的小葫蘆種葫蘆的人滿臉的喜悅,感受葫蘆長勢喜人。激發學生想象,這棵葫蘆在清晨,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下,在夕陽餘暉中的茁壯成長的美麗姿態,感受種葫蘆人的喜悅自得的心情,想象這個種葫蘆人對這些掛在藤上的小葫蘆的極度喜愛之情。
對照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畫出和圖對應的詞語。
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葫蘆長勢喜人和葫蘆的可愛,感受葉子和小葫蘆的生長密切相關。
採用“誇一誇我的葫蘆”的形式,讓學生扮讀演種葫蘆,讀好詞語“細長”“長滿”“雪白”“掛”“小葫蘆”“多麼可愛”來誇讚葫蘆長得好,有感情朗讀這幾句話,師生互動,師說我也來誇誇我種的葫蘆,巧妙地給生做了示範指導。
抓住詞語“種了一棵葫蘆”“每天”“看幾次”,體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
一心想要葫蘆的人,最後收穫到大大的葫蘆了嗎?
2、圖文對照學習第四小節
指導看圖,看看這棵葫蘆發生了哪些變化?種葫蘆的人表情怎樣,從他對葫蘆極端喜愛中體會他的失望難過遺憾的心情。
讀文,從詞語“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體會種葫蘆人的奇怪,吃驚,遺憾的心情,角色體驗,有感情朗讀。
種葫蘆人結果什麼也沒收穫到,他所有的辛勞都白費了,這就叫————徒勞無功。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犯了什麼錯導致他徒勞無功。
3、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從種葫蘆人”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不及時消滅蚜蟲,卻想著“有幾個蟲子怕什麼!”還“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暢想葫蘆快快長大。角色體驗,指名錶演讀。
設計採訪環節,理解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你的意思是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比較句子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
有幾個蟲子不同怕。
體會意思相同,不一樣的地方有哪些?對比讀感悟感嘆句和陳述句的語氣,並能拓展運用。
結合各自積累的植物生長的資料,勸告種葫蘆人。幫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做事要注意事物間的聯絡。
和那隻井底之蛙一樣,這個種葫蘆人還犯了什麼錯呢?
學習第三小節。結合學習詞語“鄰居”,學會關心的勸告種葫蘆的人。
分角色朗讀,師扮演種葫蘆的人拿起一隻小葫蘆盯著葫蘆,生扮演鄰居,勸告
“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師故意盯著葫蘆,奇怪地說“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生繼續勸告,慢慢體會鄰居著急關心,責備的語氣,師一遍遍應對“什麼?……”感受種葫蘆人的固執,愚蠢。
比較句子
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討論種葫蘆的人又犯了什麼錯?不聽勸告,不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總結談話
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兒?從這個故事裡,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四、作業
1、抄寫重點詞句
2、寫話 續寫課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故事。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也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到頭來,葫蘆也長不成。
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的,共有四個自然段,以葫蘆的變化為線索向讀者講了一個可笑的故事。
文章開篇著力描寫了葫蘆長勢之好和種葫蘆人高興、喜愛的心情。第二自然段講那個人看見葉子上生了蚜蟲,但他一點也不在乎,眼睛只盯著小葫蘆。第三自然段講一個鄰居勸他治葉子上的蚜蟲,他不聽,認為葉子上的蚜蟲跟葫蘆沒有關係,不妨礙葫蘆的生長。第四自然段講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
種葫蘆人的無知、自以為是使他自己的期盼落空。這個故事成為了警示人們的極好教材:不能孤立的看問題,有錯就要該正,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
學生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都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技巧。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背誦能力,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透過課文的內容去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和道理;掌握了一定的認字技巧和寫字技能。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能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情感朗讀和發散性思維。
教學理念:
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同時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對文字的反應都是以個體的形態呈現的,本節課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情景設定是一種非常好的閱讀教學手段,在本課中有所運用。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
1、繼續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
3、正確認讀本課十二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十個生字。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主識字為主,師引導識字為輔,並引導歸納識字方法。
2、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自主討論,明白課文所說的道理。
3、透過拓展延伸題的練習,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的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該、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認讀十二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十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
教學難點:
認讀本課十二個生字,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的看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1、出示葫蘆
師:誰知道這是什麼?你還在什麼地方看見過?你看到的是什麼樣子的?
(師適時引導說出葫蘆藤得樣子:茂盛的綠葉、、、、、、)
2、揭示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就學一篇關於葫蘆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蘆》。
[設計說明:1的設計是有的孩子沒見過葫蘆,讓這樣的孩子對葫蘆有個直觀的認識,並透過別的孩子的描述瞭解一下葫蘆生長的特點;二的設計是激發生的閱讀慾望。]
(二)初讀課文,解決生字。
1、師老師請一位同學說說初讀課文的方法。
(預設:初讀課文的三步:一輕生或不出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同時標上自然段;二圈出生字,用巧方法識記;三再讀課文,讀通順句子,把讀不懂的地方標註出來。)
(師巡視指導,關注閱讀、識記生字較差的學生。)
2、全班識字,交流識記生字的巧方法。
(預設:“葫蘆”是一種植物,所以是草字頭,“葫”的下面是“胡”字,提示了“葫”的讀音;謝謝別人要說話,所以“謝”是言字旁;蚜蟲是一種小蟲子,所以蚜蟲的“蚜”是蟲字旁、、、、、、)
(師適時對識字方法進行歸類。)
3、小組長用生字卡片檢查組內識字情況,全認識的組員獎一朵小紅花。
4、遊戲鞏固識字效果;“識字小擂臺”
[設計說明:1是強化學生對初讀方法的掌握;2教給學生歸類識字,或其它識字的巧方法,提高識字效率;3提高課堂效率;4激發識字興趣。]
(三)再讀課文,指導朗讀。
1、師:我們把字寶寶送回“家”中,你還能認識嗎?
2、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聲音洪亮、讀出感情。
(讀書方式:單獨讀、幾人齊讀、分角色讀、表演讀、、、、、、)
3、檢查讀。以小組彙報的方式讀,互聽互評,師隨機指導朗讀。
[設計說明:評價別人讀的好壞的同時,逐漸明確自己該怎樣讀。](四)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1、師:誰想給大家讀一下第一自然段?
(讀的同時課件演示:長滿綠葉的葫蘆藤—葫蘆藤上開滿雪白的小花—葫蘆藤上結出小葫蘆。)
2、種葫蘆的人喜歡小葫蘆嗎?你從哪看出來的?找出來讀一讀,注意讀出喜愛的語氣。
3、誰用自己的話給大家講一講小葫蘆生長的過程?
(四)作業:
畫一畫這些可愛的小葫蘆,注意“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
第二課時
(一)檢查,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認讀。
(二)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1、種葫蘆的人有什麼樣的希望?
理解“自言自語”“賽過”結合這兩個詞體會人物語氣、心情。
2、發生了什麼意外情況?種葫蘆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3、鄰居給了他什麼建議?種葫蘆的人又是怎麼說的?
引導學生注意句子末尾的標點符號,結合課文內容,觀察插圖,想象鄰居和種葫蘆人的表情、心理。先小組內讀,再班內讀。課件演示卡通人物,學生配音讀。
4、葉子上生了蚜蟲,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想法有什麼不同?你覺得誰的想法對,為什麼?
先小組內討論 ,再全班討論。
5、結果怎麼樣?你認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師引導學生感悟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只要葫蘆,不管葉子,是得不到葫蘆的。”
[設計說明:1的設計是培養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而2的設計是告訴學生有錯就該,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蒙受損失。]
(三)作業:
給爸爸媽媽講講《我要的是葫蘆》這個故事,注意人物的語氣語調。
第三課時
指導書寫生字。
1、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字型、觀察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讓生試說筆畫筆順。比較簡單的字可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教同學,比較難的字師可講解、示範。
2、認真描紅、試寫。提醒學生寫字姿勢及握筆姿勢。
3、實物投影學生寫字作品,師生共同評價,爭當“小小書法家”。
4、對筆畫和間架結構不好的進行修改。
5、給生字組詞或用生字說一句話。
6、練習:邊讀邊寫。
(在教學生字過程中歸納書寫規則,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裡邊後封口┄┄)
[設計說明:1、2、4是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書寫的良好習慣;“我當小老師”和“小小書法家”是在學習過程中發揮激勵措施,突出學生主體地位;5、6是讓學生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
教學片段
識字教學片段:
師 :誰能說一說怎樣初讀課文?
生1:先輕聲讀一遍課文,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
生2:把生字圈出來,認真讀一讀,記一記。
生3:把不認識的字作標記,自己想辦法解決。
生4:把課文多讀兩遍,把句子讀通順。
師 :如果遇到字條裡沒有,自己又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生1:問一問周圍的同學。
生2:老師走過來的時候,問一下老師。
生3:媽媽教過我部首查字法,我可以查一查字典。
生4:我們可以聯絡上下文猜一猜。
師 :同學們開始自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生自讀課文。
師 :看來同學們已經讀完了,老師來檢查一下生字。(多媒體出示標有序號的生字。)你已經認識了哪些生字,介紹一下認識它的巧辦法。
生1:“蚜蟲”是一種小蟲,所以“蚜”是蟲字旁。
生2:“盯著”要用眼睛,所以“盯”是目字旁。“盯”的右邊是“丁”。
生3:道謝要用語言,所以“謝”是言字旁。
生4:“葫蘆”是一種植物,所以“葫蘆”是草字頭。
師 :你觀察的真仔細,有許多表示植物的字都是草字頭誰還能說出這樣的字?
生1:“花”“草”。
生2:“葡萄”。
生3:“菠蘿”“甘薯”的“薯”。
師 :你還有不認識的字嗎?
生1:我不認識第7個字“賽”。
生2:我不認識第8個字“鄰”。
師 :哪當小老師教教他們?
生1:我用“賽”組個詞來教他“賽跑”“比賽”。
生2:我用“鄰”組個詞,造個句子來教他“鄰居”“鄰居有困難我們要幫助他”。
生3:“賽”字的“寶蓋兒”好象小屋頂,小屋頂下有寶“貝”,我們“比賽”看誰能搶到寶貝。
師 :同學們說的真精彩,你們記住這兩個字了嗎?
生 :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