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十篇

教學設計方案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十篇

  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火燒雲》這篇課文描繪了晚飯過後夕陽西下時,天空中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表現了人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描寫自然景物的散文。從美學的角度看:全文結構完整統一,段層錯落有序;內容豐富充實,更富於變化;語言有韻律有氣勢,瑰麗動人。因此,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透過學習本文,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趣,提高學生審美鑑美的能力。

  這篇課文共七個自然段,按火燒雲變化來安排材料的。全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寫火燒雲上來時,天空中的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都改變了顏色。

  第二段寫火燒雲的顏色、形狀在不斷變化著。

  第三段寫火燒雲下去了。

  全文緊緊抓住“變”來寫的。

  首先寫出火燒雲上來時,它的霞光使小孩子的臉、大白狗、紅公雞、黑母雞、小白豬、老頭兒的鬍子……都在極短的時間內改變了本來的色彩,染上了一層神秘的顏色。抓住了五個“變”字,可以使學生理解晚飯過後人們看到“火燒雲上來了”那種驚喜的心情,體味老人“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小豬”以及乘涼人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鬍子了”那開心的祝願話的情感。從而感受到是火燒雲這種自然現象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帶來了生活的情趣。

  接著寫了火燒雲顏色與形狀的變化。變化之快、變化之多,是火燒雲的特點。

  課文第三段用了“一會兒……一會兒……”說明了變化快,又暗示了色彩繁多。這四個“一會兒”構成一組排比句,可見天空顏色變化氣勢壯觀,令人陶醉。課文中使用了三種方法表現色彩的繁多:“紅彤彤”“金燦燦”突出了“燒”時色彩的光亮;“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是兩種色彩的融合;“葡萄灰”“梨黃”“茄子紫”是以擬物的方法,更生動、更形象地說明了生活中的色彩在天空中都有。學習這一段時,抓住這些詞語,讓學生理解想象,可以使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瑰麗,激發學生的情感。

  課文第四至第七段寫火燒雲形狀千姿百態,瞬息萬變。

  “馬是跪著的”,“那條狗十分兇猛”,“一頭大獅子……也是那樣蹲著,很威武很鎮靜地蹲著”。這些描寫將火燒雲如馬、如狗、如獅的形態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一會兒……變模糊了”,“忽然……也不見了”,“接著……看不到了”這些詞句,反映了“馬”、“狗”、“獅”變化匆匆,來無蹤去無影的特點。

  最後寫火燒雲下去了。“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愛好它的孩子”這一擬人句說明了火燒雲好像在故意逗弄孩子們,也表現了孩子們對變化莫測的火燒雲迷戀的情感。課文最後一句“一會兒工夫,火燒雲下去了”做為全文的結尾,與開頭一句“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形成首尾呼應,使全文結構嚴謹,同時也再一次顯示了火燒雲變化的神速,說明了火燒雲是在很短時間內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然而,它留給人們的是歡樂與美好,迷戀與嚮往。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品味句子的意思,體味思想情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1.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鬍子了。”

  這是一句開心的祝願話。老人的鬍子是銀白的,在火燒雲霞光的照射下,變成了金黃的,長金鬍子的人是沒有的,乘涼人用這句話表示對老人的美好祝福,充滿了幽默與風趣,也表現了乘涼人喜悅心情。

  2.“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

  這句話一連用了四個“半”,不是表示左一半為紫,右一半為黃,也不是二分之一的紫,二分之一的黃,而是“紫”與“黃”,“灰”與“百合”色的混合體。其中紫色與黃色的多與少,濃與淡,又可以形成許許多多的新調合的色彩。由此可見火燒雲顏色變化很多。

  3.“一時恍恍惚惚的,天空裡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其實什麼也不像,什麼也看不清了。”

  這句話中的“恍恍惚惚”是模糊不清,看得不真切的意思。天空恍恍惚惚的,是太陽落下去了,火燒雲就要消失了的緣故。正因為如此,所以火燒雲的形狀是模糊的,既像這個,又像那個,這全憑人們的想象。然而這種自然現象是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又是瞬息萬變的,因此是似像非像的,很快就什麼都看不清了。

  部分詞語的意思可結合課文內容理解:

  笑盈盈:盈,充滿。臉上充滿了笑容。課文指餵豬的老頭兒看見自己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那種高興喜悅的樣子。

  恍恍惚惚:看不真切,模糊不清。

  火燒雲:日出或日落時出現的赤色雲霞。課文指日落時的雲霞。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1.理清作者成文的思路,瞭解文章的段落層次,是學習本文的重難點之一。

  課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1—2自然段)講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

  第二大段(3—6自然段)講火燒雲變化著。其中第三自然段講火燒雲顏色變化快、變化多。第四、五、六自然段講火燒雲形狀變化快、變化多。

  第三大段(第7自然段)講一會兒火燒雲下去了。

  課文第二自然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是承接上文,點出這個火燒雲是傍晚時的,太陽西落,首先照紅了西邊的天空,然後蔓延到東邊。“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半句既點明瞭什麼是火燒雲,又引起下文,具體寫天空中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的變化。

  在教學中可重點分析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幫助學生分段。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本文的另一個重點與難點。(詳見教材分析)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火燒雲剛上來時的情景以及火燒雲的顏色、形狀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習課文分段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朗讀課文,背誦部分指定課文。

  三、教學前準備

  幻燈片4張

  自制幻燈卡片2張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安排三課時

  (二)課時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自學生字、初讀課文,置疑問難,學習分段。

  第二課時:分析理解內容。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片斷練習,完成作業。

  五、教案(第二課時)

  (一)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作文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背誦課文。

  (二)課前準備:

  幻燈片4張

  幻燈卡片2張

  板書設計

  六、教學提示

  1.教學中可使用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內容,發展學生想象能力。

  2.本課文質兼美,應指導學生朗讀。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方法與手段,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朗讀可以體會作者的情感,朗讀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3.課後可以讓學生仿照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寫法,寫一片斷,把讀與寫緊密聯絡起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 教學設計說明

  1、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提醒人類已漸漸與自然疏離,地球上出現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本課《旅鼠之謎》就深刻反映了人類的無限制繁衍所帶來的問題。課文雖是自讀課,但帶給人們的反思卻是深刻的。本文內容淺顯,極易理解,但本著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閱讀教學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2、整體思路

  (1)輕鬆的話題匯入。

  (2)在分角色朗讀課文後,解決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3)透過追問,分析課文其次部分。

  (4)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文章帶給人們的啟示。

  (5)分析本文與其它說明文的區別。

  (6)講述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奇異的現象。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習慾望。

  二、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極有趣味的說明文,但又不同於普通的說明文。文章敘述“我”與丹尼斯的交談,“我”時而懷疑,時而“驚訝”,時而“迷惘”,時而猜測,進而疑惑,最後還有一出滑稽戲,結句卻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亦莊亦諧。採用這種方式講旅鼠之謎,具有藝術效果,既扣人心絃,引人入勝,又解人疑惑,發人深思。本文的重點,不是在給人們講述故事,而是在於引發人們對一些問題的深入的思考。

  2、教學物件分析

  學生對此文十分感興趣,這是個極好的切入點,並且課文也十分淺顯,因此,對於教材的理解問題應該不大。但學生的見識短淺,思路狹窄,因此,還是應該簡單的查詢資料,開闊視野。另外,本文對人類的啟示是個難點,學生想的也許不夠全面和深刻,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了。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比較本文與一般說明文寫法上的不同。

  (2)整體感知旅鼠的三大奧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文章給人類帶來的啟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習慾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旅鼠的`三大奧秘。

  教學難點:多角度理解對人類的啟示。

  1、重點擬定原因及怎樣落實。

  (1)全文圍繞旅鼠的三大奧秘展開,後“我”進行追問,使人們對旅鼠有了全面的認識。文章內容生動、有趣。學習本文,應全面瞭解旅鼠的三大奧秘。在讀書中落實這一問題。全文共二十八個段落,集中交待旅鼠奧秘的應從第七段到第十七段。精讀這一部分,對抓住全文主要內容很有幫助。文章以對話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分角色朗讀會更適合本文,學生也會更感興趣。朗讀後,圈點勾畫把握內容要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幫助學生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以及合作的技巧

  情感目標:幫助學生體驗團結互助帶來的積極情感。

  行為目標:讓學生能夠學會與他人合作,提高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以及合作的技巧。

  【教學難點】

  讓學生能夠學會與他人合作,提高合作意識。

  【課前準備】

  1、 活動道具:筷子、報紙若干

  2、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熱身運動:觀察島

  師:大家好,歡迎來到心理課堂,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安老師。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個很有趣的片段,我們一起來看下。大家要仔細看,因為看完之後,我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師:短片看完了,大家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生:(這三個短片都是關於團結的,大家團結一致,抗擊敵人,最終獲得了勝利,保護了自己。)

  師:這位同學觀察的很仔細,提煉的主題也很準確,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他。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活動主題:團結的力量。

  二、體驗分享:活動營

  活動一:折筷子

  師:中國有句俗語:“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接下來,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理解下這句話的意思。大家的面前都放有一雙筷子,請大家拿起其中一支,聽口令行動。當老師喊道“3”的時候,自己用力去折筷子,看看結果會怎麼樣。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123。

  生:咔嚓

  師:好清脆的“咔嚓”聲,我想問問大家,折一根筷子的感覺怎麼樣?

  生:很容易就折斷了。

  師:很多學生都表示so easy,這都不是事兒。那麼接下來,老師想請大家按照組為單位,將組內剩餘的筷子聚合到一起,然後由每小組的每個小朋友都試一試,看看誰能把這一把筷子折斷。

  生:(嘗試折筷子)

  師:老師觀察到,即使大家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奈何不了這一把筷子。這說明什麼道理呢?

  生:

  師:透過這個遊戲大家都體會到了,要折斷一根筷子很容易,但是要是把一把筷子折斷的話,就很難。這就說明一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是如果大家齊心合力的話力量就會變得很強大。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團結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我可以告訴大家,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就會完成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們相信嗎?

  活動二:踩報紙

  師:大家看,老師的手裡現在有一張報紙,大家猜一猜,這張報紙上可以站多少個人?如果把報紙摺疊呢?在摺疊呢?(老師一邊摺疊,一邊將同學們的競猜數板書到黑板上。)好,那接下來,我們就要來進行挑戰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挑戰的規則:

  踩報紙遊戲規則:

  1、 每組抽出5名同學來參加比賽,當老師發出“開始”的指令的時候,參賽隊員要想法設法把腳放在一整張報紙範圍內,並堅持5秒。如果有學生的腳超出報紙範圍,就會被淘汰。淘汰的組員離開比賽現場,剩餘的組員繼續比賽。

  2、 將報紙對摺,剩餘的組員繼續在老師的指令下將腳放在報紙範圍內,並堅持5秒。規則同上。

  3、 繼續將報紙對摺,比賽。

  4、 經過三個回合的比賽,組內留下人員最多的組獲勝。

  師:現在請各小組討論,派出參賽隊員。

  (比賽過程)

  師:經過激烈的比賽,第*小組獲得了勝利。現在有請這些小組的成員上臺領獎並和大家分享你們成功的秘訣。

  生:

  師:他們說的非常好,請下臺。接下來我們來請其他小朋友說一說,你們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生:

  師:看來想要團結力量大,還需要一定的技巧,那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剛才大家分享的經驗,來總結下,在團結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三:總結提升:分享屋

  師: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總結的團結的經驗呢?

  生:

  師:整理歸納

  1、有計劃和安排

  2、合理分工,各司其職。

  3、信任合作伙伴

  4、多鼓勵合作伙伴

  5、有意見不一致時,要一起商量,不能一意孤行。

  師:透過今天這節課,相信大家都懂得了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同時也掌握瞭如何團結力量最大的技巧。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希望大家可以學以致用,運用今天所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相信你們都是最棒的。本節課到底結束,謝謝大家。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藉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築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課文,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理解“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板書課題

  1、有位蘇聯的教育家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人們都為此感動,你想聽嗎?

  2、學生老師齊讀課文。

  3、讀準要求認識的字。

  二、認讀課文,領悟道理

  1、以小組為單位再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你能讀懂哪一個自然段?

  3、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4、辯論:建築計劃可以修改嗎?

  5、說說課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動?

  6、你同意“築路工人有一顆高尚的心”這種說法嗎?

  7、學生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8、師:你現在是一位乘客,坐車經過了這課橡樹,你有什麼話要說嗎?

  三、總結昇華

  1、你從建築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麼?

  2、愛護樹木,正當環境小衛士,你有什麼建議能給大家提出來嗎?

  第二課時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

  二、積累詞句,把自己認為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

  【教學反思】

  自習、預讀課文以後,議論到工程師在樹旁100米的地方,打了一個樁時,我讓學生到黑板上在橡樹和公路旁,畫一畫“樁”的位置。竟然有許多種,討論出正確的位置以後,再讓學生畫好公路在樹旁邊的走向及完整的樣子,很好的解決了對課文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了人們愛護樹木、保護環境、保護文物的良苦用心。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概述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人教課標版高中化學必修①“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

  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45分鐘)。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反應等方面的定量關係時是廣泛運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學計算裡還是最關鍵的概念,可使計算較為簡捷明瞭,非常重要。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在本課時教學中安排了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幾個高難度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涉及宏觀領域,還涉及微觀領域,難點集中,理解困難,為教學帶來了障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科學上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夠初步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能夠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係,並能從物質的量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及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分析所給資料,提高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透過物質的量的教學,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3.在摩爾是堆量的教學中,提高遷移應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物質宏觀與微觀間量的關係的探究,感受化學界的奇妙與和諧;能夠對學習自然科學感興趣,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處於初三和高一的銜接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對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對國際單位制中的“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將“物質的量”這一抽象概念與“物質的質量”相混。 學生的好奇心強,已具備了探究的意識;掌握了探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知道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數量比進行,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質量滿足質量守恆定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師引導探究,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概念。

  對於抽象概念的突破,採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如影片、動畫等,變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並自己建構新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PPT課件

  概念動畫

  實驗影片

  相關圖片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提出問題

  (一)情境引入

  教師透過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影片引入(此處需常見的化學反應影片,如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觀看影片,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出發,討論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物質質量12g 32g 44g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學生將這一反應中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復習總結:

  (1)從質量守恆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氣反應生成44克二氧化碳(2)從微觀機理角度,1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問題

  教師從學生的討論結果出發,提出引導問題: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微粒按一定數目關係進行的,那可稱量物質與微粒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絡?我們有何辦法能將微粒數量與物質質量聯絡起來?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想辦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為學生了解引入“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礎。

  環節二:方法探究

  (1)從微觀角度出發,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分組彙報所想出的辦法;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將學生的認識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聯在一起,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一個某種原子為例,此處要標出1個原子的質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稱量),為將微粒與物質質量聯絡起來,將此種原子由一個開始不斷堆積(此處需要媒體課件,展示微粒堆積的過程),同時質量隨微粒數目的增加而相應的增長,直

  到有一刻該微粒集體的質量可稱量。就可說某克的物質中微粒數目是多少。)

  學生體會,聯絡宏觀與微觀的橋樑,其核心是一種化小為大的思想。

  (2)摩爾——堆量

  教師以學生常見的物質為例,演示其粒子堆積的過程,並伴有總質量、粒子總數的同步變化。(如以碳原子為例,展示碳在堆積的動畫課件)當堆積的微粒數為6.02?10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如以碳原子為例,6.02?10

  子。

  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摩爾是聯絡宏觀與微觀數量的橋樑。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詞與摩爾相似。

  學生思考,並回答常見量詞的名稱,如“雙”、“打”,“公斤”等。

  (3)遷移應用

  教師將示例微粒改變,而微粒數目6.02?10232323時,個碳原子,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的碳原不變,引導學生回答此時這些微粒量是否為1摩爾?(此處需1摩爾不同物質的相關圖片)

  學生回答肯定,並得出結論:將示例微粒改變,同樣數目是6.02?1023時,我們說它是1摩爾。

  設計意圖:圍繞提出的問題,再現科學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透過一種物質遷移至其它物質,使學生體會摩爾是一量的單位。

  環節三: “物質的量”概念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教師進而指出“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就像“千克”是“質量”單位,“米”是“長度”的單位。(舉例類比),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學生理解,並細細體會摩爾與物質的量間的關係。

  (2)“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

  教師展示有關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的資訊(此處需要有關國際單位制方面的圖片),物質的量是其中之一,記作n。

  學生看教材P12資料卡片,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建構新概念。

  (3)“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質量”嗎?為什麼?並結合教材P11圖1-11給出結論。

  學生思考,討論。

  (“物質的量”不同於“物質的質量”。如以炭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質的質量12克,而“物質的量”是1摩爾。)

  (4)阿伏加德羅常數

  教師介紹:國際上規定,1摩爾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數與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個碳原。

  數相等。實驗表明,這數目約為6.02?1023。6.02?1023mol。

  NA

  學生體會,記憶。 ?1稱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設計意圖:在摩爾——堆量的基礎上,提出了“物質的量”概念,降低了學生在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時的難度;透過將常見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構過程。

  環節四: “物質的量”的應用

  在初步瞭解了物質的量等相關概念後,教師讓學生繼續完善在環節一中做的分析,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聯絡在一起。

  學生思考、討論做出總結: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1NA 1NA 1NA

  物質的量 1摩 1摩 1摩

  設計意圖:透過將物質的量(摩爾)概念再次應用於化學反應,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物質的量”作為聯絡宏觀質量與微觀數量間的橋樑給我們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併為以後進行相關的化學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

  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活動,吸取其它同學在該問題中正確的地方,有根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

  自主學習情況: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反饋練習: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合理,並說明理由:

  1.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個微粒的集體就是1摩爾

  233.NA的精確值為6.02?10,單位為mol

  23?1 4.1摩爾物質均約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個H原子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課題】

  傷仲永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並獨立完成作業,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1、導課:

 俗話說“先天不足後天補”,也就是說在後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如果先天條件好,天資聰慧,後天得不到正確的教育,那結果又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的《傷仲永》。

  2、整體感知:

 ⑴ 朗讀理解課文: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① 給加粗的字注音:

  世隸耕( )

  傷仲永( )

  泯然眾人矣( )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 )

  稱前世之聞( )

  ② 理解加粗詞的意思:

  未嘗識書具

  自為其名

  稍稍賓客其父(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仲永之通悟

  不能稱前世之聞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或以錢幣乞之

  ③ 朗讀要求:

  注意停頓,讀出層次,讀出感情。

  ⑵ 理解課文內容:

  討論並歸納: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年幼時,具有作詩的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又過7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的人。

  3、拓展延伸:

 ⑴ 方仲永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⑵ 最後一段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作者認為,人的天資與後天的教育,二者之間後者更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材是至關重要的。

  ⑶ “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①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②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③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

  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於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⑷ 交流自己學習這篇文章的體會。

  ⑸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資料整合平臺】

 作家作品簡介:本文選自《臨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作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主張,既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諡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張家界索溪峪的“野”性美。

  2.學習作者是怎樣在描寫景物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

  3.欣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了解文章用擬人的寫法,不但寫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還表達了作者對純樸自然風光的嚮往和讚歎之情。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新課。

  同學們,在前邊我們學習了,請查出“野”字是什麼意思?在課文中又是什麼意思?

  (二)簡單介紹張家界。

  (三)聽課文錄音。注意本文的寫作順序。

  (四)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詞。

  (1)“意念”指什麼雲。

  (2)“返樸歸真”是什麼意思?

  (3)“盪滌著我的胸懷”中“盪滌”是什麼意思?

  2.分析文章的層次。野(山、水、物、人)――>盪滌著我的胸懷

  (五)默讀課文。分小組議論課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六)指四名同學,分別朗讀野山、野水、野物、野人這部分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畫出課文中每一部分的中心句。

  小結:作者這樣寫,既是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文章脈絡清晰。

  (七)作業 。

  1.抄寫詞語。

  2.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層次。

  第二課時

  (一)聽寫字、詞。

  野性 磅礴 綿亙蜿蜒 隨心所欲 不拘一格 亭亭玉立 難以言狀 返樸歸真

  (二)讓學生再一次聽課文錄音。注意作者對野山、野水景色的描寫。

  (三)討論、交流。

  1.自己讀“野山”的描寫。畫出課文中描寫索溪峪的山的樣子和形狀的詞語。畫出描寫山的驚險的詞、句。

  2.讀“野水”的美景。

  (1)“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什麼意思?

  (2)作者是怎樣描寫山路和索溪峪的關係的?

  (3)說說你覺得作者這樣描寫野水的景色有趣嗎?為什麼?

  (四)學生有感情地再次讀課文。

  小結: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景物描寫得越美,越生動,感情就抒發得越真摯,越充分。

  (五)齊讀第五部分課文。

  1.“全無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氣”這是什麼意思?2.人們總結了一句諺語是怎麼說的?

  3.課文最後一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結:透過作者的聯想,又一次表現了作者對索溪峪的讚美之情。

  (六)總結本文中心思想。

  (七)作業 。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

  20 索溪峪的野

  意念淨化->野(山、水、物、人)->返樸歸真 盪滌胸懷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的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課文匯入 。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透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透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③

  情節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儘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清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

  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後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佈置作業 。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鑑》

  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讚歎)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自讀課文,能自主地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透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一個善意的謊言背後的真情。

  3、培養樂於助人的真誠情懷。懂得“放棄自己的一點私慾,能夠成全一個美好的願望”和“每人一點點善意的付出,會給這世界增添許多美好和歡樂”的道理。

  重點難點:

  學會自覺地在字裡行間體會文章真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讀《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第九條,(指“要誠實……”幾個字)這裡告訴我們什麼?(小學生要誠實,不能騙人,騙人不好)可生活是很複雜的,並不是書上的幾句話就能概括得了的。

  有時欺騙並不會遭到譴責,也許反而會得到感激,比如我們將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講一場得到感激的欺騙。為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注意生字詞,把課文讀通順。

  交流:你發現了謊言了嗎?

  殘疾青年編造了一個美麗的謊言。

  二、細讀課文

  1、過渡:對,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其實會讀書的同學能從課文中就發現蛛絲馬跡,會發現攤主的心思,再讀讀課文,好好找找看。可以圈點關鍵地方。

  2、交流:

  (1)、他先是一愣,繼之眼睛一亮……(“一愣”為什麼?“一亮”又說明了什麼?)

  (2)、他盯著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為什麼“茫然”?為什麼要“命令”?)

  (3)、“別別別……”他急了,“碧雲!碧雲!”他用雙手拼命搖著輪椅,想阻住我的去路, “你放下!等碧雲來提!”(為什麼“急”?從“拼命”“想阻住”可以看出什麼?)

  3、他這樣的煞費苦心又賺不到錢,為什麼還要這樣費盡心機?(為的是讓我能讀到書)

  4、你覺得“我”體會到他的良苦用心了嗎?從哪看出?(第13、15節的兩次哭)

  5、小練筆:

  那夜,靜悄悄的,只有偶爾傳來幾聲小蟲子的鳴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樣。只有我躺在床上,輾轉難眠……

  6、過渡:這時候,再來讀一讀課題,你從攤主這善意的謊言中,這虛設的“那匹馬”的背後,你感受到的是什麼?

  三、感情朗讀

  真會讀書!但真正會讀書的人不僅會讀進去,還要能讀出來,讀出什麼來?讀出感情來。這件事是“我”上小學五年級時發生的,可是現在想起來還是歷歷在目,還是禁不住熱淚盈眶,可見情之深意之切,如果我們能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透過朗讀把他的情感表現出來,那才叫會讀書!文章很長,這樣吧,自己先取一段認為最能打動你的文字來讀讀,先練習練習。

  (學生練讀,指名讀。師相機評點)

  四、情理交融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讀有所悟,就是說要讀出道理來,悟出人生哲理來。你們讀了這篇文章有什麼感悟?明白了什麼人生道理?

  (指名說)

  我也像大家一樣,運用我的密笈悟出了這樣的道理:1、放棄自己的一點私慾,能夠成全一個美好的願望。2、每人一點點善意的付出,會給這世界增添許多美好和歡樂。

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認識電流的磁效應

  ②知道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相似

  ③理解電磁鐵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觀察和體驗通電導體與磁體間的相互作用,初步瞭解電和磁之間有某種聯絡

  ②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認識電與磁之間的相互聯絡,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界的奧秘

  二、教學重點:

  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和電磁鐵特性。

  三、教學難點:

  通電螺線管磁場的極性與電流方向間的關係的得出;電磁鐵特性的得出。

  四、教具:直導線一根、乾電池3節、螺線管、小磁針、導線、鐵芯、電磁鐵、圖釘、條形磁鐵、蹄行磁鐵、多媒體、實物投影儀、開關

  五、學具:軟鐵釘二個、小磁鐵六個、漆包線一段、乾電池三節電池座、回形針若干個、開關一個、滑動變阻器一個、電流表一個、導線若干條。(共13套)

  六教法:演示法、引導法、啟發法

  七、學法:觀察法、探究法、分析法、歸納總結法

  八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奧斯特實驗,引導學生觀察:

  當直導線通電時,你看到了什麼現象?磁針發生偏轉這現象說明了什麼?(出示第一張圖片,展示課題----電生磁)

  二、新課:

  1、教師敘述電與磁聯絡發現的發展史,指出其重大意義。(出示圖片2奧斯特人像。

  2、電流的磁效應:

  重做奧斯特實驗,引導學做實驗、觀察實驗:把磁針放在導線的上方和下方,觀察通電時小針針N極指向有什麼變化?

  改變電流方向,重做上述實驗,再觀察小磁針N極的指向有什麼變化?

  從這個實驗現象中,你有什麼發現?

  結論:a、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b、電流磁場方向與導線上電流方向有關。(出示圖片3)

  3、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教師演示:將一段直導線繞在鉛筆上形成螺線管,瞭解什麼是螺線管。(出示第4張圖片螺線管圖和實物)

  師演示:給螺線管通電,觀察放在螺線管兩端的小磁針有什麼變化?說明了什麼?(實物展臺展示)

  探究實驗: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是什麼樣的?

  ①問:你認為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會是什麼樣?(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師板書學生的猜想。

  又問:如驗證你的猜想?

  又問;如何用實驗研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可能與哪種磁體相似?(出示圖片5)採用什麼方法探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引導學生討論

  ②學生實驗操作,觀察現象,記錄現象

  ③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入手歸納試驗結論。(學生討論後,師出示圖片6,展示結論)

  2、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之間有什麼關係?

  你認為通電螺線管的極性會與什麼有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師板書猜想。

  ②、如何驗證猜想?採用什麼方法進行驗證?

  ③、怎樣具體設方案?學生討論

  ④通電螺線管導線中有幾種可能的電流方向?根據觀察得出

  ⑤、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方向有什麼具體關係?請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引導學生閱讀P55頁圖8.2---6及旁邊“?”的文字後,讓學生說他們的方法)

  ⑥、小組間交流

  ⑦、教師出示結論(展示圖片六)安培定則

  ⑧、練習:p54中8.2----5圖甲、乙。(圖片7)學生答案實物投影展示。

  4、探究實驗(二)研究電磁鐵:

  問:如果將一鐵芯插入螺線管內通電後,磁針偏轉角度會發生變化嗎?你認為會怎麼變?(學生猜想)

  師演示實驗驗證,從這一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偏角變大,說明什麼?

  師小結:一個帶有鐵芯的螺線管叫電磁鐵。電磁鐵的磁性比通電螺線管的磁性更強。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學生討論)

  問:電磁鐵的磁性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師板書學生的猜想

  怎樣用實驗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多個因素的關係呢?採用什麼方法探究?怎樣控制變數?

  怎樣具體設計方案?怎樣判斷磁性的強弱?怎樣改變電流的強弱?怎樣對不同圈數的電磁鐵進行比較?觀察哪些現象?

  實驗需要哪些器材?

  學生實驗,師巡視指導。

  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得出結論,交流結論。師出示結論,出示圖片8。

  5、電磁鐵的應用:①出示圖片9,介紹電磁起重機。②學生舉例。

  三、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及本次實驗的情況。

  四、作業:①P57頁1、2、3、②上網查查電磁鐵有哪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