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穿井得一人》公開課教學設計

《穿井得一人》公開課教學設計

《穿井得一人》公開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穿井得一人》公開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穿井得一人》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2、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於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透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課時1

  一、匯入

  在文學寶庫裡,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託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讀課文,理解文意。(自學十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標註課文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於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向、對。宋君:宋國國君。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向、對。

  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於: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於宋君(使、、、、、、知道)

  之:國人道之(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有聞而傳之者(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聞之於宋君,問之於丁氏(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

  ④得一人之使(結構助詞,的)

  2、翻譯課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訊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裡。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3、課文探究(質疑)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三、課堂檢測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無聞也( )

  ③問之於丁氏( )

  ④有聞而傳之者( )

  (2)翻譯: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 )。

  四、本課小結: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五、佈置作業:最佳化設計P88頁

  《穿井得一人》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引人遐思,給人啟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體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在網路自媒體時代,它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實詞的教學也應得到相應重視。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字,理解寓言內涵。

  3、聯絡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字,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準備

  文字準備:《蘇東坡傳》、《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藉助網路、小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2)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3)再朗讀

  (二)抓起因,明曉文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為什么挖井?溉汲、居。

  (三)小結: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於家裡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組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為這起謠言負責?

  討論後,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

  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後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關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三)學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絡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現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路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後證實是謠言。

  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2、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於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於智者,那是無濟於事的。闢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佈置作業。

  (一)課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求聞之若此,聞之於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二)佈置作業:以“謠言”為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後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謠言止於智者

  七、教學反思:

  在起始年級重視習慣的培養,包括使用字典、課前經典誦讀等。整節課設計力求新穎、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整體感知環節切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整體瞭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導正確價值觀。抓住小組合作,用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課堂互動!

  遺憾很多,有兩條格外值得記取:過於重視文意和與現代生活的連結,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詞彙未得到有效落實。寫的環節,沒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應當刪去,留下時間開展寫作訓練。

  《穿井得一人》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疏通交意,積累實詞,理解寓意;習得文言文斷句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透過讀、思、論中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輕信流言的壞處,不傳播未經自己查實的話。

  教學重點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內容,悟出寓意。

  教學難點

  指導體會學習課文中道理並得到啟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學生講述讀過的寓言故事匯入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學能站起來講述你喜歡的寓言故事,並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生講述寓言故事及其蘊含的道理。

  師: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通常以假託的短小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來學習《穿並得一人》這篇寓言故事,它又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

  二、介紹出處和《呂氏春秋》(學生搶答)

  本文節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題目是編者加的。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戰國末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共26卷,分為8攬,12紀,共一百六十篇、

  陽等諸家之說,內容通蓋政治、經濟、軍事、農業、外交、倫理、道德、修身等各個方面,同時涉及天文、曆法、地理、樂律、術數等,成為一本體系龐大而複雜的學術著作,既有指導實踐之用,又有知識教育之功,且蘊含著耐人深思的哲學意味,可謂先秦諸子百家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實踐經驗以及各種文化觀念、哲學思想的提取和濃縮。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學生展示1、我來讀。

  生1朗讀課文,教師及同學點評。

  四、再讀課交,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1、藉助小注釋和工具書運用文言文翻譯方法,翻譯全文。

  換:用現代漢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整句子順序,使句子更符合現代漢語的說法。

  補:補出省略的詞語。

  去: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學生展示2::我會翻譯。

  生3翻譯: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常——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師生點評。

  生3翻譯: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師生點評。

  生4翻譯:宋君令人問之於打氏。丁氏對日:“得—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師生點評。

  2、問題探究:學生展示3:我想說。

  ①丁家穿井後,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學生解答。

  ②傳之者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學生解答。

  ③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訛傳?討論分析其原因。

  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見解,小結:

  A、丁氏表述不夠清楚。

  B、有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C、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於是愈傳愈廣。

  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學生小結:

  A、說話一定要說清楚。

  B、對於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更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

  五、探究寓意

  1、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從哪裡看出?(抓原文的關鍵語句)否定、批評了什麼樣的人和行為?

  2、除此之外,你還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生思考,自由發言,意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可補充丁氏、宋君的角度。

  避免歧義,舉例:沒有語言環境時,如何解讀“能穿多少穿多少”?

  遇事調查研究,去偽存真。

  你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麼?學了本文後,你認為可以怎麼做?

  現代資訊科技發達,資訊傳播迅速,便捷,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一些接受到的訊息?

  小結:遇事可以多角度思考。

  六、課堂小結。

  古代的經典文學作品在今天,依然有它的智慧與價值,值得我們多閱讀多積累。

  七、作業

  推薦《呂氏春秋》中的相關寓言篇目,看文言版本。

  八、板書

  穿井得一人

  挖井?得人

  以訛傳訛?不可輕信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