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5、瞭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教師播放情景動畫,並匯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備受世人青睞的旅遊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兒嗎?那位詩人又是誰呢?你去過沒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作者:

  二、誦讀和複述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聽讀,從而熟悉字詞讀音、朗讀節奏。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

  (讀完後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註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五分鐘後請同學複述大意,複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

  複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後反覆自由朗讀。

  三、疏通詞句

  1、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註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

  有些詞語應儘可能聯絡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3、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找優秀同學作答。

  (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敢於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重點講解部分”進行點撥。

  第二課時

  一、理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並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影片――音樂電視片《桃花源》,從而加深學生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讀

  1、揣摩語言。

  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從而體會陶淵明文章的語言技巧。

  ⑴“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⑵“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麼?

  ⑶“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⑷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麼?

  ⑸為什麼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主題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討論結束後每題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明確:

  ⑴

  ⑵

  ⑶

  三、拓展思考

  獨抒己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後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表各自見解。)

  ⑴漁人為何“停數日”就“辭去”?為什麼不留下來?

  ⑵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為現實?

  ⑶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四、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瞭解了陶淵明其人。

  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五、佈置作業

  你認為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會不會成為現實?為什麼?請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觀點。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彙。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

  音訊朗讀、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初步瞭解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一、複習匯入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並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朝廷動盪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汙濁、仕途兇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於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徵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並記》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ò)然開朗儼(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

  詣(yì)太守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為切入點,又以朗讀為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朱熹語)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並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並自己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佈置作業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並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瞭解思想內容,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步驟〗

  一、重點研讀

  1、揣摩積累語言:

  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要注意兩點:

  ⑴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等等;

  ⑵注意古今詞義的區別及一詞多義的現象。

  古今異義:

  ①交通絕境

  古:交錯相通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②妻子鮮美

  古:妻子兒女古:鮮豔美麗

  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

  ③無論如此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古:像這樣

  今:表條件關係的連詞今:這樣

  ④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夠

  一詞多義:

  ①舍:

  捨棄“便舍船”

  房子,“屋舍儼然”

  ②尋:

  尋找,“尋向所志”

  不久,“尋病終”

  ③志:

  做標記,“處處志之”

  標記,“尋向所志”

  ④向:

  以前,“尋向所志”

  對著,“眈眈相向”

  2、思考下列問題:

  ⑴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⑵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於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⑶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說明了什麼?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明確: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託。)

  二、理解研讀(引導學生提問題來研究,或教師提出思考題,分小組討論。)

  1、“乃不只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乃”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說了些什麼?桃源人為什麼嘆惋?

  (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出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朝以來的歷史。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動亂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嘆惋。)

  2、文章最後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麼?

  (明確: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3、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

  (明確: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4、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樂與世隔絕無人問津

  三、教師小結

  陶淵明因生活在戰亂頻繁的環境裡,因而構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佈置作業

  1、摘抄成語。

  2、背誦並默寫全文在家庭作業本上。

  3、預習《短文兩篇》。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練為主線”,培養思維和創新能力。

  3、誦讀法。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2、聽課文範讀,注意字音、斷句,理清課文思路,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透過範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嗎?

  句式:這裡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現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著眼於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並在課文內容的串聯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麼“樂”表現在什麼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麼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並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並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徵,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髮現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