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關於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關於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藉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並能結合插圖、板書等講述故事。瞭解並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

  2、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動詞並學會運用。

  3、能推斷“小猴子最後為什麼只好空著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標明確,有始有終,不能三心二意。

  教學重點

  瞭解表示動作的詞的不同含義,並學習運用。

  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小猴子最後為什麼只好空著手回家去”做出推斷。

  教法

  提問法、藉助圖片、談話法。

  學法

  圖文對照、朗讀法、表演法、積累運用。

  教具

  課文插圖、製作ppt。

  媒體應用

  智慧黑板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及設計意圖、媒體應用)

  一、複習匯入。(用時:5分鐘)

  認讀詞語,要求讀準字音:

  猴子、結滿、掰開、扛起、扔掉、捧起、蹦跳、採摘、追跑。

  【設計意圖:複習舊知,為新課學習打下基礎,拼音仍是一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讀準字音,特別是正確區分前鼻音與後鼻音是學生朗讀上的易錯點。】

  二、沿路線學習,悟故事道理。(用時:25分鐘)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思考:小猴子下山來,它先後走過了哪些地方?

  (1)學生認真傾聽,用筆勾畫相應的資訊點。

  (2)指名彙報,生把圖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後順序放進路線圖裡。

  【設計意圖:重視學生的朗讀,找出課文中明顯的資訊,意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分段播放課文影片(第一段),自由思考:來到玉米地裡,小猴子看見了什麼?做了什麼?

  (媒體應用:課件出示:他看見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播放影片(第一段),便於學生形象直觀地讀懂課文內容;紅色顯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隨機學習:掰、扛,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動作表示這兩個動詞。

  (2)、課文中還有一些像“掰、扛”這樣一些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你能找出它們嗎?

  (3)、學生根據偏旁對這幾個字進行分類,課件出示不同動作的插圖和課後習題第三題,

  學生讀一讀,演一演,師引導學生看著圖畫選幾個詞語各說一句話。

  思想到位邁新步教學到位創佳績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及設計意圖、媒體應用)

  (媒體應用:對應的符號透過動作設計在不同時段對應出現動作與對應的字,便於學生直觀感受不同動作的含義。)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瞭解表示動作的詞的不同含義並學習運用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讀做結合,將抽象的詞義化為具體可感的動作,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加深對這些詞的準確理解。】

  3、輔助貼圖練說:

  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樹下,接著走過一()西瓜地,最後看見了一()小兔子。

  (多媒體應用:“動作設計”隨學生的回答按順序進行顯示)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既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時練習了“量詞”的使用。】

  4、合作學習,逐層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影片,學生觀看。

  (2)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走過的地方

  (小猴子)看到了什麼?

  做了什麼?

  結果怎樣?

  玉米地

  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掰、扛

  桃樹下

  西瓜地

  往回走

  (4)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說一說小猴子最後帶了什麼回家?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結合課文插圖,藉助“小猴子來到什麼地方?看到什麼?心情怎麼樣?做了什麼?”學習講故事。

  6、說說“為什麼小猴子最後兩手空空回了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根據課文資訊作簡單推斷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又能發展思維能力。】

  三、拓展延伸,總結全文。(用時:10分鐘)

  1、口語訓練。

  2、談談自己的收穫:提示:明白了什麼道理?積累了哪些詞語?

  3、師小結: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些錯,做些傻事。我們千萬不能像小猴子這樣做事三心二意,應該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設計意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檢查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掌握。

  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藉助朗讀,認識“猴、結”等12個生字,利用範讀及例句比較等方式讀準多音字“結、只、空”的字音。透過範寫、臨摹寫“塊、常”等7個生字。

  2、朗讀課文,圖文對照,讀懂前四個自然段中相同相異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導致小猴子“空著手回家”的主要資訊,進行簡單推斷,並透過此過程理解“掰、扛”等動詞的意思。

  3、仿照課文形式,說說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會怎樣,並適當運用所學動詞。

  二、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語境中識字寫字。

  三、教學難點:

  從反覆的結構中,能推斷出小猴子空著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出示謎語,匯入新課。

  1、爬杆上樹是高手,愛吃香蕉和桃子,家裡沒有山上有。

  (1)板書課題,讀準課題。

  (2)舌前舌後音要讀標準,認識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時候的候。反犬旁還有哪些字?豬·狗·貓等,和動物有關。

  (二)朗讀課文,識字。

  (1)範讀課文,請認真聽準每個音。

  (2)圈出生字,藉助拼音讀生字。學生朗讀課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錯字。

  (3)出示字卡,貼上到白板上。

  ①帶拼音讀三遍。

  ②去掉拼音讀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課中的,讀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麼讀音?

  ①玉米結(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來,最後的結(jié)果是空手而歸。

  這兩句話中的“結”讀音不同,想想課文中的“結”是什麼意思,你還能說這樣的句子嗎?

  (4)仔細看課後第3題的插圖,先讀準字音,再做一做動作。

  (5)認讀其他生字,組詞鞏固。男女生讀詞,開火車讀詞。

  (三)朗讀課文,瞭解內容。

  1、同桌帶動作朗讀課文,瞭解動詞意思,體會小猴子的情感變化。

  2、圖文結合,朗讀彙報,再結合課後第3題的插圖,說說這些動作都與身體的哪個部位有關,哪個動作是這幾次中都有的。

  3、結合課文最後一幅插圖,比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為什麼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4、你想對小猴子說什麼?

  (四)情境創設,資訊整合,簡單推斷。

  小猴子知錯就改,以後會怎麼樣呢?

  (五)生字書寫。

  重點指導“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對稱。

  (六)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會做什麼,想些什麼?畫一畫,寫一寫,如果能用上幾個剛剛學過的表示動作的詞語就更好了。

  五、教後反思。

  1、透過朗讀,識字釋詞示意。

  學習朗讀是透過朗讀可以識字學詞,可以理解內容,也可以學習語用。所以,本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透過朗讀的學習來完成。學生初讀,圈畫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範讀,不但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初步感知內容及反覆的結構。透過朗讀理解內容,體會結構特點。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動作,使學生自主完成對人物心情的體會、對動詞意思的理解。正是透過多次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讀的過程中,生字多次“復現”,建立了音、形、義三者的聯絡。多音字的學習,在語境中據意辨音,使得朗讀的學習和字詞學習和閱讀理解有機結合。

  2、調整視角,使推斷有跡可循。

  呼應單元語文要素,本課要整合資訊,作簡單推斷。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歸的結果已然明確的前提下,推斷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將課後第2題調整為: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會想到些什麼?

  3、藉助插圖,情境延伸,思維和語言相互促進。

  語言的學習和思維的發展都要在語言實踐中進行,而且要注意學用結合。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讀圖和說圖的能力,課文的每幅插圖又情趣盎然,因此課始就讓學生看圖按“小猴子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最後怎麼樣”的句式,大體說一說圖的內容;結合單元課文,試著再運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結果和行為之間的聯絡;表格中重點詞語、動作詞語的選擇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會怎樣做,怎樣想。這些環節的設計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使學練結合,語言和思維相互促進和提升。

  因為本課要承擔“資訊整合,簡單推斷”訓練,所以,在朗讀課文、內容理解上,教師引導得相對較多。實際教學時,面對不同的學情,可採用不同的策略,減少教的成分,增加學的分量,使教學更有效。

  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篇3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後,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複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髮言說)“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隻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瞭然。〕

  師:好!(老師接著問)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結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說)“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根據字形結構特點,把一些筆畫多的生字化整為零,編成簡短的口訣,形象有趣,幫助學生識記,這也是一種識字方法,這樣做,小學生對所學的生字,想起口訣會認,揹著口訣能寫。〕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著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師:這一課的生字我們學過了,老師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文讀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後都幹了些什麼?

  (學生開啟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後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隻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後,先到哪裡?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裡。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麼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生:小猴子心裡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著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著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裡後,又到了什麼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後,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麼地方?看見了什麼?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學生唸完後,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裡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裡。看到又大又圓的西瓜,心裡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回走。看見一隻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麼?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由於課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構段方式,老師重點指導第一段,其餘幾段透過引導學生自學來理解課文,從小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黑板的板書如下:

  〔老師將課文裡的關鍵詞語,用圖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組合:橫觀為段,豎顯特點,連線起來,全文可見,使故事內容提綱挈領,條分縷析,對於幫助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定有裨益。〕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後,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字卡,複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複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隻小猴子下山後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小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著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衛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著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乾淨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絡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後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

  〔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小學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麼?(老師用教杆反映著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於什麼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老師用教杆指著詞語卡片中的“大”、“多”、“紅”、“圓”等詞)這些詞是什麼詞呢?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說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著發言)

  生:冬於,王奶奶買的蘿蔔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學校裡種的西紅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個又大又紅的氣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

  師:同學們這些句子造得都比較好。

  (老師用教杆指著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詞,讓學生讀。有的學生還邊讀邊做動作。“扛”,兩手舉起往肩上一放;“捧”,兩手在胸前做捧的動作;“抱”兩手抱成一個大圓形……)

  〔一般為說,表示相近動作的詞語,其細微區別,小

  學生不易掌握。然而,他們能夠比畫出不同動詞所表示的不同動作,可見學生對詞義理解得透徹。〕

  師:這些詞的名字叫什麼呢?

  生:動詞。

  師:對!同學們再想一想,表示動作的動詞,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為手腳和“動”最有關係,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師表揚了這個同學會想問題。接著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動詞。學生議論。老師用幻燈片打出學過的帶“扌”、“辶”、“足”部首的動詞進行復習等。)

  師:(老師小結)形容詞和動詞都能用在名詞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樣子、動作,可以把事物說得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現在我們做一個填空練習等,老師用幻燈片打出來,看誰能填上適當的形容詞或動詞。

  (同學們舉手發言,填詞)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紅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黃)的桔子

  (為了加深對形容詞的理解,教師用幻燈又打出一組題來。同學們爭著填詞。)

  (火紅的)太陽(紅紅的)果子(勇敢的)戰士

  (綠色的)森林(粉紅的)桃花(親密的)朋友

  (溫暖的)春天(又大又圓的)西瓜(天真活潑的)孩子

  〔低年級語文在進行識字教學的同時,重視詞和句的訓練,無疑應予肯定。老師採取組詞、造句,填空練習等方式,有益於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詞或詞語。至於幾種常用實詞的定義及基本特徵,學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學實踐的再檢驗。〕

  (學生做完練習等,鈴聲響了,下課。)

  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四課。課文講的是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見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後,兔子跑進樹林裡不見了,小猴子一無所獲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義以外,教材還注意到了本文的構段,並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當作這篇課文的生字來進行學習,讓識字規律可循。

  二、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認識“猴、結、掰、扛、滿、扔、摘7個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非、常”2個漢字。

  3、 瞭解故事內容。

  4、 理解並運用本課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三、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四、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加強學生對動詞的準確使用。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生字卡片、貼畫。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認識本課7個生字,正確書寫“非、常”。

  3、 大致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過程

  一、 出示謎語,激趣匯入

  1、 師出示一則謎語:“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樹是能手,擅長模仿人動作,家裡沒有山中有”。生自主閱讀並猜出謎底是猴子。(師出示猴子的圖片和“猴子”詞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學生打招呼)

  3、 這是一隻怎麼樣的小猴子?(可愛的、機靈的、調皮的……)把“小猴子”三個字讀的可愛一點,誰來試試?

  (指名讀“小猴子”,讀的機靈可愛)“子”要讀成輕聲,誰能讀好輕聲?

  4、 學習“猴”字,(出示卡片“猴”)誰有好辦法能記住這個字呢?

  預設1:“反犬旁”+“侯”(小結:“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動物有關)。識字方法:加一加。

  預設2:形聲字。

  5、 師激趣:這隻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煩了。這一天,它準備下山去玩,會有什麼有趣的故事發生呢?這個故事就藏在書本里,趕快開啟書本找到它。(師板書課題,指名學生朗讀課題。)

  二、 初讀故事,藉助故事圖瞭解故事內容。

  1、 (1)生自主朗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來到了哪些地方,請用“_____”劃出。

  2、 讀後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樹下

  (3) 瓜地裡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擺放路線圖。

  故事還藏在這些圖畫中,誰能把小猴子來到哪些地方按照順序排一排。(聽錄音讀)

  4、 師生看路線圖一起梳理故事內容: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一塊玉米地,然後再走到一棵桃樹下,接著來到一片瓜地裡,最後往回走時,看見了一隻兔子。

  三、 精讀,學習1、2自然段。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讀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線”畫出,小猴子看見了什麼?是怎麼樣的?

  2、指名學生交流,明確小猴子來到了玉米地裡,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師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師小結:前後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點。(翻開作業本P63,第三題)

  4、正音“結”,懂意義,記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標出來。

  (2)用“O”把小猴子的動作圈出來。

  6、引導學生抓住“非常高興”來體會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當小猴子看到這一片玉米地時會想些什麼,在此過程中,師對於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勵。

  7、交流“掰”和“扛”,出示圖片,並結合動作示範來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師小結識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紅,江(換一換)

  8、我會說。用“小猴子走到……看見……做了……”的句式對第一自然段再次認知。

  9、朗讀。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見……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說一說。

  2、指名學生交流,師適當小結:小猴子來到了一顆桃樹下,看到了又大又紅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師出示“滿樹又大又紅桃子”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又大又紅”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當小猴子看到桃子時會想些什麼。

  4、師出示“滿”,滿桌,滿樹,滿星,理解“滿”。(組詞)

  5、出示圖片、結合動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動作。師小結識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換一換);“摘”,摘蘋果,摘桃子,摘花(組詞)

  6、再次指名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

  7、比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關的。動作。(翻開作業本P63,第四題)

  四、指導書寫“非”“常”

  1、學生觀察,指導書寫。

  “非”:獨體字,兩根旗杆六面旗,中間拉開小距離。第二豎比第一豎長,注意同樣的筆畫在同一個字裡也有變化,在寫橫時,注意間距均等。

  “常”:加上兩根魔術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頭”和“巾字底”寬度一樣。“禿寶蓋”要舒展,口字形體小又扁。

  2、書空,範寫,練寫。

  五、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那今天我們學習了小猴子來到玉米地和桃樹下的場景,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