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形狀變了教學設計

形狀變了教學設計

形狀變了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本課先從“玩跳跳球”場景展開,讓學生觀察跳跳球的變化,發現形變。教材再進一步設計觀察活動:身邊常見事物是否都會發生形變。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力不能使硬的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嗎?”基於認識基礎,多數學生會給出這樣的結論:力可以改變軟的物體的形狀,但不能改變硬的物體的形狀。基於此,教師可根據制訂的計劃,引導學生進行實驗,並做好記錄,並對這一結論進行反思,從而得出正確結論,達成知識目標:“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

  【教學目標】

  (1)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培養敢於猜想、尊重證據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準備】

  (1)材料準備:跳跳球、橡皮筋、塑膠瓶、玻璃瓶、水、玻璃管。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跳跳球

  師:(出示跳跳球)同學們,這個跳跳球怎麼玩?

  生:(學生演示。)

  (設計意圖:學生演示能更好地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快、更好地聚焦課堂。)

  二、觀察活動

  師:跳跳球有什麼變化?

  生:(學生說出跳跳球的變化。)

  師:(PPT出示氣球、橡皮筋、塑膠瓶、桌子)如果我們給它們用力,它們會發生變化嗎?

  生:(學生實驗,並做好記錄。)

  生:(實驗結束,彙報交流。)

  (設計意圖:透過體驗、觀察,幫助學生髮現力可以使物體變形,併產生問題:力能改變硬的物體的形狀嗎?)

  三、實驗驗證

  師:(PPT出示兩個裝滿水的瓶子,一個塑膠瓶,一個玻璃瓶)

  (PPT出示實驗方法:)

  請你用力擠壓瓶子,觀察瓶子的`玻璃管裡的水柱有什麼變化,並寫在記錄單上。

  生:(彙報交流。)

  師:玻璃管裡的水柱變化說明了什麼?

  生:(根據實驗現象,嘗試解釋,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透過實驗讓學生知道力可以使物體形狀發生改變。軟的物體變化比較明顯,硬的物體變化難以用肉眼觀察,但可以藉助其他物體幫助我們觀察。)

  四、反思評價

  師:這次探究活動你做得好不好?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教師透過問題指導幫助學生對本次探究活動過程進行反思和評價,培養學生的反思評價能力。)

  【教學反思】

  本課透過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加上老師恰當的指引,使探究變得更加有序。本課引導學生經歷了“問題-猜想-計劃-實驗-結論”的完整探究過程,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及時進行反思,使學生反思與評價的能力得到提升。

  【總結點評】

  教師要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情境,寓教於樂,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如果沒有教師恰當的引導,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容易忘了要探究什麼,要如何表達。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細緻的引導,包括在實驗中加強指導,在表達過程中進行耐心的引導。同時也要注意避免過度引導,避免學生產生過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