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範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範文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主要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和隨筆。本文是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倫理學方面的隨筆。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篇議論文。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此類論述性文章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探究、審美與應用能力。學生能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絡,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這之前接觸到的關於父母之愛類的文章側重於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會科學論文,它把父愛、母愛上升到哲學高度來理性分析,學生以前未接觸過,又加上是外國人寫的,他的西方思維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對學生來說十分陌生。所有這些都會造成閱讀文章時理解上的障礙。但是可以說學生對父母是最為熟悉,對父愛、母愛也體驗最深,所以如果學生聯絡自己、同學乃至同齡人的實際閱讀這篇文章,應該能夠讀懂。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

  2、理清作者思路,瞭解作者的觀點,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過程與方法:

  1、透過篩選資訊,區別父愛與母愛,重新審視愛。

  2、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解讀評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享受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教學重點:

  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聯絡實際,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匯入新課

  歲月在不經意間從身邊劃過,在每個匆忙的身影背後,父親關愛的目光越來越遠,母親熟悉的話語漸漸淡忘,在你身心疲憊的時候,駐足下來,讀一讀書中的溫情故事,你會有感動的心跳。“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天下父母之愛,其實都在一針一線、一封家書、一件小事之中。母愛是溫暖的外衣,時時關愛著你的身體;父愛是貼身的背心,刻刻包圍著你的心。父愛母愛是你身上的兩重衣,無時無刻不圍繞著你的前後,無論你遠隔千山萬水,還是在天涯海角,父愛母愛都在你身上緊緊纏繞。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給孩子一個遮風避雨的溫暖巢穴,同時也給他們一雙能夠展翅高飛的羽翼。可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之愛的重要性。當然,這些只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那麼,我們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愛在我們成長之路上的作用呢?請看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從最熟悉的感悟入手,營造情境,有助於學生很快入文學習)

  二、簡介作者,背景探尋。(多媒體展示)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課前發放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為學習課文做準備)

  三、速讀課文,篩選資訊。

  在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文章旨在告訴我們“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權威,他成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闡述這個問題的?(引導學生篩選資訊,找出關鍵語句;透過小組內部討論交流,能達成共識的小組內部解決,解決不了的,向老師請教。後教師予以點撥)

  明確如下:(多媒體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愛的能力的`發展。

  成長過程: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第二部分(第4~7段):愛的物件的發展。(母親父親)

  現象:先理解母愛,再認識父愛

  原因:母愛無條件,父愛有條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總結全文:構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快速閱讀,明確文章的思路,為下一步質疑做準備 )

  四、深入研讀,質疑探究

  1、文章標題為什麼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而不是“父母對孩子之間的愛” ?

  明確: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把父愛、母愛上升到哲學高度來理性分析,即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讓學生從理論高度,重新認識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透過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提煉出了愛的價值,也喚起人們施與愛給別人,才能得到愛。

  2、細讀第一部分內容,從文字中篩選資訊,認識成長過程中人對愛的情感變化情況。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對愛情感變化特徵表(多媒體顯示)

  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難的詞句,請提出來,大家互相探究解決。 透過以上的閱讀歸納,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4、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幾個有意義的問題,共同探究。

  (多媒體展示題目)

  ① 母愛與父愛各有哪些特點?二者有何區別?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引導學生尋找關鍵句)

  明確:特點與區別:

  母愛:無條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無法贏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從身體上和心理上給孩子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愛: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優缺點:

  母愛:(優點:)偉大,為人所渴求。(缺點:)不需努力,無法贏得。

  父愛:(優點:)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點:)必須努力獲取,否則會失去。

  ②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裡?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前者是一種不成熟、幼稚的愛,後者則是成熟的愛。“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得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③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④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而“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這兩個觀點你同意嗎?聯絡實際,談談你的見解。(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讀課文,旨在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體會表達。

  透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定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並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談感受。可由剛入學時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絡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後,有什麼啟發,今後該怎麼去做――父親節剛過,讓同學說說他們為父母所做的事――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六、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風風雨雨,大家已走過了十六七載了,在這中間,總有許多的愛包圍著大家,有來自你們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多媒體播放《感恩的心》)

  2、弗羅姆教會我們愛的藝術,那麼我們現在就學著去愛人,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給親愛的父母或家人寫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頭,或者直接讀o他們聽。

  附: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能力的發展: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愛的物件的發展。(母親父親)

  構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