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的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閱讀、欣賞、批判反思的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欣賞雖然位置偏次,卻是精要之處:首先,欣賞是閱讀主體對文字的整體把握,刪繁就簡,直擊要處。其次,欣賞是閱讀主體對文字的審美觀照,是能動的內在審美需求、審美傾向的自主情意活動和價值取向。學生會把自己的創造愉悅的拿出,與大家共同交流。他們走入了文字,就會有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對古詩的欣賞、感悟會更深入。

  [教材分析]

  《石灰吟》《墨梅》是蘇教版第十二冊第六單元第20課的教學內容。《石灰吟》是明代詩人于謙的作品,詩人讚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抒發了詩人不同流合汙,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則是元代詩人王冕的作品,詩人借墨梅為喻,在素潔的梅花上寄寓了他鄙視流俗、貞潔自守的高尚情操。兩首古詩由七言絕句組成,均為詠物詩,都是借寫某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處事觀,在寫法很相似:託物言志。

  [學情分析]

  這是一組表達自己人生處世觀的詠物詩,與一些寫景詩不同:對於寫景詩,學生比較容易讀懂,還可以領略到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教師只要讓學生說一說,演一演就可達到教學目的;而對於詠物詩,學生讀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詩歌寫了什麼,但其中蘊含的深意,學生處在似懂非懂狀態之中。學生與文字之間存在著距離,這種距離可能有時間上的,歷史上的,知識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學生由於自己的知識水平閱歷的限制,人生體驗的缺乏,他們面對精彩的文字,可能是毫無知覺的,因而對詩歌的深層探究不一定到位。

  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為學生拉近與文字的距離積累資本,進行適時的催化。催化不就是一種引導嗎?學生拉近與文字的距離,可以從文字的空白處開始。這種空白學生有時是難以發現的,所以它需要一個起點。因而,重新組合古詩的教學順序,改變傳統的“導—扶—放”的教學方法,我嘗試採用對這兩首古詩的“比較”來學習這一課,試圖獲得意外的課堂效果。

  [教學流程]

  一.初步閱讀,感知詩意

  1.認識作者,瞭解詩人是什麼樣的人。

  2.聽教師範讀,初步感知詩意和詩情。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讀通,讀順古詩。指導學生按古詩的音韻節奏讀好詩句。

  4.學生自學古詩,常識理解詩意。師生再交流,明白古詩的內容。

  二.比較閱讀,把握詩蘊

  (一)、朗讀匯入,帶入情景。

  師:同學們!兩首詩的意思我們弄懂了,現在我們就來欣賞它。請大家高聲朗誦這兩首詩。

  (全體學生大聲朗讀。)

  (二)、抓住名句,比較閱讀。

  1.你對哪首古詩最感興趣?說說你的理由。

  2.請同學們找出這兩首詩中你最喜歡,最感興趣,最想收藏的句子。並說一說你為什麼選這句。

  (引導學生抓住“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來進行體會。著重抓“清氣”、“清白”、“粉身碎骨”等詞語。)

  (新課標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是一個勞動者、求索者、設計者”。由此看來,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應當是積極的、主動的,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取決於他們在課堂上付出勞動的多少,取決於他們的求索的精神。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尊重理解學生為前提,樹立師生平等的對話關係,從容地面對學生真情流露時的“百家爭鳴”。)

  3.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聯絡實際,從這首詩中讀到了這些,說明這首詩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一種財富。也就是說,這首詩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4.同學們!聽了你們的發言,我也想衝動一下,把我的想法說一說,不知你們可不可以,願不願意給我這個機會?

  (新課程中提出教師的角色是協作者,是引導者,是學生的朋友。“我想把我的想法和大家說一說,不知同學們願不願意給我這個機會?”教者把自己也當作“普通一生”,當作學生的朋友,真誠懇切。在教學中,新課程的理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體現:老師的權威消解了,師生關係融洽了,學生的膽子變大了,自由表達的願望強烈了,個性化的表現越來越多了。)

  (三)、講解“留” ,“流”字,理解重點。

  1.教師引導:這兩首詩都有一個非常傳神的字,那就是“留” ,“流”。請把這兩句找出來讀一讀。

  (學生讀詩句。)

  2.兩者有何不同?

  (明確:一個是“只流”,一個是“要留”;一個是“留香氣”,一個是“留清白”;一個是為了“滿乾坤”,一個是“在人間留”。)

  3.這兩個字表達一種什麼意思呢?

  學生交流。

  明確:都是用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石灰吟》中詩人願意像石灰那樣不怕磨練,敢於粉身碎骨,是為了把清白永留人間,潔身自好。《墨梅》中詩人借墨梅的不畏嚴寒、清香四溢的特性,來表達自己對貞潔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嚮往。這兩個字,顯示了兩位詩人的民族氣節、高尚情操。

  ( 新課程的實施,使課堂氣氛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熱點。“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光‘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要尊重多元,珍視個性,讓學生思維肆意馳騁”這是新課標的要求,面對詩中“留“的問題,讓學生先找再說也自己的想法,這樣激發學生多元化思考,這正是張揚個性的必要手段。)

  (四)、聯絡生活,拓展詩蘊。

  1.石灰是這樣,墨梅也是這樣,把自己奉獻給別人,像這樣的人或物你還想到哪些呢?

  2.讓我們飽含深情再次齊讀兩句精句。

  (學生齊讀)

  三.欣賞閱讀,體味詩情。

  1. 教師再次誦讀。

  2. 學生自讀、背誦。(要求學生用剛毅的語氣讀出豪邁的氣概。)

  3. 配樂朗誦。

  (詩歌的教學重在朗讀,無論是學前、學中,還是學後,都需要強調朗讀。尤其是學後的朗讀,是學生在朗讀中的“再創活動”,透過自己的聲音形式來表現古詩的思想、語言的音韻美,同時學生讀時更能夠出感情、出真情,是感悟交流後的真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