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金字塔》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10個生字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說明方法
3、熱愛大自然,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說明方法
2、理解生態金字塔的構成以及它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係
教學難點:
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一份
2、學生課前預習,收集有關生態金字塔的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多媒體播放有關生態環境的短片;同學們看到了什麼?說說你的感受。
2、教師相機激情匯入:
在非洲廣漠的原野上,羚羊在奔跑,獅子在遊弋,蒼鷹在盤旋……儘管它們的生存方式不同,但幾千年過去了它們卻都能在這片大草原中生存下來,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在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中找到答案。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質疑自學
1、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學生可能會問:什麼是生態金字塔?生態金字塔是怎麼樣構成的?
2、帶著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3、試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落大意
4、學生說分段情況
三、研讀賞析,理解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1、2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讀懂哪些內容,還要哪些內容自己不理解,邊讀邊在書上勾畫。
2、反饋交流。透過反覆朗讀,品味有關語句,聯絡上下文,理解有趣的生物現象
1)第1自然段的後兩句就向大家介紹了生物世界的.一般規律。(“不被”或者“少被”這些詞語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理解)
2)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句,在讀熟的基礎上,透過板書或畫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其意思。
3、生物世界真的是這樣嗎?自由讀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樣舉例說明的。
4、交流反饋,讀文畫示意圖,加深理解
1)第2自然段的前4句列舉事例來說明各個等級生物的數量的多少
雜草的數量大於並養活——食植物性動物
食植物性動物數量大於並養活——食肉性動物
2)學習作者的說明方法。在讀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辨別
“一隻甲蟲,地下1平方米的採食空間便可以滿足它的能量和營養的需要,而鷹則需要在幾十平方千米的範圍內覓食才能得到足夠的食物。”
這句把“甲蟲”和“鷹”的採食空間和活動範圍做比較,用“1平方米”和“幾十平方千米”這些準確的資料加以說明,因此這句採用了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說明食植物性動物和食肉性動物的不同。
3)畫圖理解
鷹
山雀
蜘 蛛
甲 蟲
青 草
4)領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課堂練習
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