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蠟燭》的教學設計(精選14篇)

《蠟燭》的教學設計

《蠟燭》的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蠟燭》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閱讀戰爭題材的作品,可以瞭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可以看到人類意志力、智慧、體能最大限度的表現,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學習這篇課文,要注意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體驗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學情分析】

  學習課文時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著重體會人物思想情感的深度。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細細領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2、啟發學生怎樣抓住關鍵詞語,怎樣在假設、比較中品味。

  3、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理念】

  1、教師要成為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

  2、要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獲取語文素養,並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豐富人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感知形象,領悟內涵。

  2、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品味語言,揣摩細節。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注音:

  地窯( ) 揣( ) 迫( )擊炮 瓦礫( )

  堡( )壘 削( )去 聳( )立 枕( )

  鞠躬( ) 匍匐( ) 腋( )窩 閃爍( )

  僵( )硬 屏( )障 燭蕊( )

  顫( )巍巍

  2、釋義:

  聳立:高高地直立。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的東西。

  瓦礫:破碎的磚瓦片方。

  精疲力竭:形容耗盡體力,極為疲乏。

  匍匐:爬行;趴。

  永垂不朽:姓名、事件、精神等永遠流傳,不可磨滅。

  二、匯入

  1、作家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二戰期間任《紅星報》戰地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等均獲俄羅斯獎金。

  2、導語:

  往事如煙,在人們的記憶中有許多事情被時間磨蝕得犭跡斑斑,唯有一份高尚的情感深植人心,在二戰期間,有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這一幕像熱鐵烙印在人們的記憶裡,今天我們懷著崇敬之情,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這麼感人的故事,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請同學們想想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記敘了一件什麼事?

  3、整體感知全文,說說文中最令人感動的情景:

  甲生:我最敬佩老人,自己年老體弱,卻能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掩埋烈士。首先尋找彈坑,然後用雙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難的是搬動烈士的屍體,雖然距離不到十步,卻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三次,最後,終於把烈士拖到了炮彈坑裡。雖筋疲力盡了,卻仍然虔誠地掩 埋了烈士,如果沒有決心,沒有毅力,缺乏勇敢,是無法做到的。

  乙生:我最敬佩老人,在埋葬蘇聯紅軍戰士時,她像掩埋自己的兒子一樣動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的前額,多麼真誠。最能體現老人對烈士崇高的愛,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年輕戰士的墳頭,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表達其內心的情感呢?為了這位蘇聯紅軍戰士,老人盡心盡力,無私無我。

  4、全文以蠟燭為線索,以老婦人活動展開情節,脈胳清晰,課文著力描寫了哪四個感人的因素?

  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以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

  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了母子情;

  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最愛,悼念紅軍戰士。

  5、從文中發現了老婦人的哪些崇高品德?

  臨危不懼 堅強毅力 博愛真誠 無私奉獻 理清思路

  第二課時

  一、繼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品味語言

  1、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髮,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的手臂彎過來。

  “輕輕地”像是怕弄痛,又像是怕驚醒了紅軍戰士,體現了老人的愛,“很大”修飾“勁”,可見老人付出的努力。

  2、有一棵樹還沒有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雲了,單留著一人高的下半截。

  這個寫景句中的“魔手”“削”,從側面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傳神地反映了法西斯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3、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一點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燭光,“不會熄滅”“永遠燃著”是有象徵意義的,象徵著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徵著紅軍戰士為了和平而獻出了生命;也象徵著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著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4、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這句話描寫了老婦人的動作,雖然沒有說話,但是此時她的心理是極為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獻了自己全部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她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三、揣摩細節

  “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裡,慢慢地爬出地窯。”初讀“想了半天”“伸手”“摸”“揣”這些神態和細小的動作描寫好像無關緊要,細讀則覺得很有必要,雖然沒有說明一連串動作的物件是什麼,但卻更能吸引人,因為這些描寫既細膩又神秘。

  “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窯的時候揣在懷裡的東西”,又一個“摸”的細節,再次提到那件東西,儘管此時還沒有說明是什麼東西,但是“揣在懷裡”可知絕非等閒之物,作品中的兩次細節描寫,給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為這件老婦人極其珍貴的物品作了烘托。

  四、作業超市

  1、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透過她的動作表現出赤的,試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段中表現老好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2、張開想象的翅膀,抒寫心中所感。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2

  知識與技能

  理解文中“蠟燭”的內涵,學習用真實的細節來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自讀課文,由淺入深地體會文章豐富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解讀世界上最寬厚的母愛,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重點

  1.感受愛的光明、溫暖與力量,體會侵略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增強學生為全人類負責的意識。

  2.感受樸實語言的力量,探究細節刻畫的內涵。

  難點

  透過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啟發式教學、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查詢有關二戰時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1.課時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同學們一定聽說過吧。在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筆下也有燭光,我們來看看,那是怎麼樣的“蠟炬”。

  西蒙諾夫,蘇聯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文學獎。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意圖是:透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群,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紮在希臘的德軍“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幹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作戰的局面,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有利條件。

  1.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一位飽受法西斯侵略戰爭之苦的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並拿出自己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2.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這篇通訊寫了一位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的老婦人,冒著生命危險掩埋烈士的動人事蹟,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渲,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讀了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

  這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1.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2.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燃在紅軍戰士的墳頭,老婦人又靜靜地在寒夜守護著紅軍戰士。全文就是在這樣詩意般的境界中抒寫了那“不會熄滅的火焰”,這樣的結尾又有怎樣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捨不得用”、“珍藏”等詞,可見蠟燭非比尋常的意義。老婦人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貴,今天卻把這份珍貴的感情獻給一個異國的烈士。它點燃起的火焰是“永遠不會熄滅的”。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3.整個場面莊嚴肅穆,老婦人從始至終不說一句話,這樣設計的用意何在?

  這裡既有對死難戰友的懷念,又有對老婦人高尚心靈的烘托,此時無聲勝有聲。

  4.談談結尾句的含義。

  結尾兩句話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份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份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為和平而戰是每一個人的心聲,在這共同的戰鬥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誼將永遠長存)

  5.文中有沒有對老婦人進行語言描寫?作者是透過什麼來進行人物刻畫的呢?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透過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6.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段,並說說透過這些片段你覺得文中的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老人。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無所畏懼,不怕艱難,安葬烈士,並把結婚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陪伴。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1)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而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8.如何感受《蠟燭》中老婦人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婦人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來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四是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著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寫炮火,不是籠統地寫一句就算了,幾乎隔幾行就寫炮火,叫人一直為老婦人的安危揪著心,老婦人在炮火之中的種種行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這樣寫的:“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裡。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裡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寫,情景歷歷在目,彷彿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做了細緻的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蠟燭,鄭重地說明,這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從她摸出蠟燭直到結尾,一直圍繞著燭光展開細膩的描寫。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裡、特殊的氛圍中,燭光顯示了特別的意義,造成一種詩的意境。結尾像抒情詩一般讚美燭光,讓人沉浸在這個意境之中,眼前總是那一點燭光,久久不能忘懷。

  9.老婦人是南斯拉夫人,她為什麼要對犧牲的蘇聯紅軍奉獻出自己母親般的愛?

  她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幫助他們解放的蘇聯紅軍充滿了敬意。年輕的生命為了正義的事業犧牲在她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也為他們獻出自己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10.本文以寫人為主,為什麼以蠟燭為題?

  它寄託了老婦人對蘇聯紅軍烈士的沉痛哀思,象徵了老婦人對蘇聯紅軍烈士深沉而強烈的母愛,也象徵著兩國軍民在正義的反侵略的戰爭中結下的戰鬥情誼永不磨滅,永遠流傳。此外,蠟燭還是本文的線索,它把文章的前後情節銜接了起來,使得文章脈絡清晰,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蠟燭,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了,雖然它曾經給我們的先人帶來過溫暖,帶來過光明。課文中的蠟燭在溫暖和光明之外,又多了一層象徵意義——那就是深情,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深情。

  蠟燭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橋、橋頭堡(環境)炮火、犧牲(戰鬥)屍首、等待(結果)炮火連天環境險惡第二部分(第8~42自然段)第一層(第8~11自然段):老婦人出場後的見聞第二層(第12~14自然段):老婦人慾出去掩埋屍體第三層(第15~26自然段):老婦人掩埋了烈士屍體第四層(第27~31自然段):老婦人點蠟燭悼念第五層(第32~42自然段):老婦人再次點蠟燭悼念第三部分(第43~44自然段)蠟燭點在墳頭上蠟燭燃燒不滅火焰不會熄滅國際主義精神常在以時間為順序,以蠟燭為線索

  動作描寫細膩生動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本文對主要人物——老婦人的刻畫著重在動作描寫上。例如第22自然段中“老婦人跪在那坑裡,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到底,她把坑裡的水全舀幹了。於是她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抄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第26自然段“她雙手捧起彈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這麼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等等。作者重點刻畫了老婦人對烈士遺體的掩埋,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非常吃力,然而她卻如此的認真。她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能夠不顧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識的烈士,是紅軍戰士們的英雄氣概打動了她,激勵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動作都飽含著對烈士的敬意。她之所以捨生忘我地去掩埋烈士,並把自己最珍愛的寶物奉獻給了可敬的烈士,是因為她對烈士有著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本篇課文是一篇極富感染力的戰地通訊。作者透過對慘淡的背景、細膩的動作、崇高的情感的極力渲染,熱情地讚美了南斯拉夫一位老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的深厚的愛,盡情地謳歌了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的崇高情意。本文故事情節雖簡單,但是要求準確地解讀其主題思路並非容易。在設計教學時,我遵循閱讀規律,將本文閱讀重點定為“尋找感動”上,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了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資訊的能力和分析評論人物的能力。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學會用細膩的外貌、動作、細節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透過朗讀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語言,感受各國人民在戰爭中用血肉凝結的情誼,薰陶學生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體會主人公對戰士深厚的情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

  預習課文(早讀課朗讀),積累字詞,查詢相關資料。

  2、教師:

  瞭解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和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朗讀法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開門見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東西──蠟燭,誰能告訴我蠟燭有何作用?

  師:蠟燭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賦予了什麼意義呢?

  二、介紹相關背景資料(作者及文體)

  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1、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朗讀課文(默讀),理清這篇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四、品讀課文,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齊讀。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說一句話,作者透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練筆。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透過她的動作、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細讀文章中的這段話,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引導學生從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的崇敬與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等來描寫。)

  如:

  ⑴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麼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裡過了四天的那一隻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裡,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訴人們什麼?“她想了半天”,心裡是怎麼想的?

  ⑵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屍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髮,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後,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子彈落得離老人很遠。這樣,她坐在那裡,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老婦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她做這一切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她做在那裡,靜靜地。”她想了些什麼?

  ⑶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麼不說話?為什麼鞠躬?

  3、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蘊:

  ⑴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裡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交代蠟燭的來歷,表明這支蠟燭的珍貴,有著特殊的意義。表明老婦人的至情至愛。

  ⑵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裡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麼特殊的意味?)

  這裡提到圍巾的顏色“黑色”,暗示戰爭的殘酷,表明老婦人對失去蘇聯紅軍戰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改寫“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裡?)

  原句渲染了戰火紛飛,突出了蠟燭的珍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南斯拉夫母親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改句過於平淡,表達效果顯然不夠。

  ⑷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這句話的含義是?)

  這個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讚美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4、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是一個十分勇敢、不顧生死,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不畏法西斯惡勢力的人。

  ⑴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顧生死。

  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⑷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討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朗讀,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並體會其表達效果,交流活動。

  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的房屋被炮火轟毀,他的男人死去,他視蘇聯紅軍為親人,他的愛與恨是那樣深沉。

  師:透過剛才的品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婦人對這位犧牲了的紅軍戰士的情感是怎樣的?

  師:這篇文章如此感人,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題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感人因素進行了著力描寫。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師歸納小結。

  歸納:作者著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結婚蠟燭,悼念烈士。

  六、問題探究

  1、那麼,這裡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⑴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⑶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2、文中幾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什麼作用?

  五次,表現出法西斯的殘酷和老婦人的勇敢。

  七、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鬥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牆,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著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處。

  2、進一步學習人物的塑造方法,並訓練初步賞析人物的能力。

  3、認識戰爭的殘酷性,從而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意義深刻的語句。學習結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文章卻是什麼的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境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婦人的形象。同時也領略燭光的象徵意義,啟發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思想。教學中對於二戰中納粹的暴行可以有適當的介紹,當有助於學生的認識。

  【課前準備】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者是根據拼音寫漢字:

  貝爾格萊( )德 ( )曉 衰( )老

  屏( )障( ) ( )躬

  2、辨析下列多音字:

  ⑴ 散:散( )文;散( )步

  ⑵ 削:削( )去;剝削( )

  ⑶ 間:間( )距;間( )歇

  ⑷ 迫:迫( )擊炮;急迫( )

  ⑸ 晃:晃( )眼;搖晃( )

  ⑹ 堡:堡( )壘;十里堡( )

  ⑺ 揣:揣( )在懷裡;揣( )測;掙揣( )

  3、辨析形似字:

  ⑴ 瓦礫( );閃爍( );眾口鑠( )金

  ⑵ 契( )約;挈( )帶;鍥( )而不捨

  ⑶ 地窖( );窯( )洞;窟( )窿

  ⑷ 枝柯( );孟軻( );坎坷( ); 苛( )刻;

  百舸爭流( )

  ⑸ 揣( )測;踹( )開;喘( )氣;

  湍( )急;祥瑞( )

  4、詞語積累:

  ⑴ 燒灼:燒、燙,使受傷;

  ⑵ 珍藏:認為有價值而妥善地收藏;

  ⑶ 穿越:透過;穿過。

  ⑷ 目睹:親眼看到。

  ⑸ 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⑹ 瓦礫:破碎的磚頭瓦片。

  ⑺ 地窖: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⑻ 匍匐:爬行。

  ⑼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

  ⑽ 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

  ⑾ 聳立:高高地直立。

  ⑿ 柔和:溫和而不強烈。

  ⒀ 閃爍:(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

  ⒁ 肅立:恭敬莊嚴地站著。

  ⒂ 顫巍巍: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

  ⒃ 肅穆:嚴肅安靜。

  ⒄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5、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主要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俄羅斯問題》,詩集《友與敵》,長篇小說《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等。1949年訪問中國,並於次年出版了描寫中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的《戰鬥的中國》一書。

  第一課時

  〖匯入〗

  講析二戰歷史。轉入新課。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戰地通訊。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焦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整體把握〗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從“方場的`一邊”,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裡去了”,即第31段)寫老婦人埋葬紅軍戰土。

  第三部分(從“拂曉前”即第32段至結尾)第二天當紅軍們準備找契柯拉耶夫的屍身時發現了那個墳堆,而且老婦人再次送來蠟燭。

  亦可如下劃分:

  第一部分(1~7段):寫蘇聯紅軍要偷襲橋頭堡時,有一位戰士犧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寫老婦人育乞西親眼目睹這位戰士犧牲的經過。

  第三部分(14~31段):詳寫老婦人育乞西置生死於度外,安葬紅軍烈士,還在墳堆上點上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

  第四部分(32~44段):寫蘇聯紅軍尋找戰士屍體時,卻發現墳堆、老婦人和燭光。

  本文為什麼要以蠟燭為題:

  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具體分析〗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開端

  1、事件發生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起因是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一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士。

  2、在第一部分的敘述中,有環境描寫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從這句描寫中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側面反映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渲染了氣氛,也為下文戰士的傷亡和犧牲作了襯托

  3、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國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再次交代了戰場上環境的危險,這也是為下文做好鋪墊。

  二、分析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敘述的地點發生了轉變,以老婦人的住處為中心進行交代。

  1、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婦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礫”“磚瓦半掩著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人口”,老婦人就住在這地窖裡。是戰爭使她無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婦人對戰爭是無比的憎恨。

  2、接著以老婦人所看到的情景來交代19日早晨發生的事情:當她發現有一位紅軍戰士已經犧牲在方場時,她決定去埋葬這位紅軍烈士。從她“爬出地窖”到後文的為烈士埋葬,這是全文的重點內容,具體而且感人。

  3、老人不忍看到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於是她置生死於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不顧體衰,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裡的積水,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並捧土堆成墳堆。

  4、最後老婦人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上。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5、文章中多次寫到炮火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響起來,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第10段)第二層被炮火轟毀了,她就搬到樓下去住,住在樓下的人早已搬得一個不剩了。後來樓下也毀了,老婦人才搬到地窖裡去住。

  (第11段)她從地窖裡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裡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老婦人被這一震,耳朵也聾了,腦袋碰在牆上,失去了知覺。

  (第13段)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來的樹木的枝條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第20段)天氣很冷,四下裡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第24段)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答:突出老婦人在炮火中種種行為的感人力量。同時,炮火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響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國同盟的友誼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卻步了。

  6、第17段:中關於”她“的動作描寫的詞語有哪些?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答:穿,翻,看見,理,彎,坐。反映的感情:對年輕戰士的哀憐、嘆息。

  7、老婦人能夠捨身掩埋紅軍戰士的動機是什麼?

  答:動機:痛恨法西斯,熱愛自己的祖國。(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育西乞為他堆的,她不忍心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

  8、文章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老婦人的身體不是很好?

  答:兩次“休息”“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顫巍巍”等詞。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籠統地說“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裡”,那就不夠感人,作者是這樣寫的:“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裡。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裡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述,情景歷歷在目,彷彿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9、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掩埋之前“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作了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10、閱讀第28段,“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壞裡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不捨得用,珍藏到今天。”

  ⑴ “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來代替,為什麼?

  答:不能換。“摸出”與後邊的“揣在懷裡”相呼應,說明老婦人把這支大蜡燭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著拿出來。說明她非常珍惜這支蠟燭。

  ⑵ 為什麼要交代這支蠟燭的來歷?

  答:補充說明這支蠟燭的來歷,才能說明這支蠟燭對老婦人來說是多麼珍貴,也才肯附托出老婦人的這種行為是多麼偉大,令人敬佩。

  三、小結課文 略。

  四、佈置作業 略。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5

  【創意說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不可或缺。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摹寫。閱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有些描寫物件相同的反覆摹寫進行歸類、比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這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教學步驟】

  一、尋找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2、目的尋讀,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3、意見綜合:

  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與描寫。

  二、歸類

  按內容將這些描寫歸類集中,如:

  1、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

  ⑴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⑵ 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⑶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⑷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⑸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⑹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⑺ 天氣很冷,四下裡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⑻ 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⑼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⑽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⑾ 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2、對蠟燭的六次描寫:

  ⑴ 她又在衣袋裡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⑵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⑶ 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⑷ 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杆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鏽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⑸ 他們圍著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⑹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3、對黑圍巾的四次交代:

  ⑴ 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裡的東西,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⑵ 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

  ⑶ 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⑷ 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2、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雖然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文章卻極為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境背景,讓學生感受老婦人的形象。同時領略燭光的象徵意義,啟發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匯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的戰場上,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整體感知

  1、出示老婦人插蠟燭的圖片,讓學生表述老婦人在墳前做了哪些事情?

  點撥:老婦人在墳上插上了他珍藏了45年的那支結婚喜燭,並點了起來,對著燭光兩臂交抱在胸前,然後為之製作擋風的屏障不使其熄滅。表現了他敬仰正義之師,熱愛紅軍的思想感情。

  2、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並說說你感動的原因。

  3、作者為什麼要補充交代這支蠟燭的來歷?

  點撥:這是為了突出這支蠟燭的特殊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三、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討論:說說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讓學生暢所欲言)

  點撥:老婦人飽受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無所畏懼,不怕艱難,安葬烈士,並把結婚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陪伴。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四、情感體驗:這篇通訊非常感人,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點撥: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2、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3、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4、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五、修辭手法的探討:反覆

  1、炮火(11次描寫)

  為人物活動設定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蠟燭(6次描寫)

  象徵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3、黑圍巾(4次交代)

  表達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給予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老婦人的動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體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六、小結:

  《蠟燭》是一首讚美詩,它體現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七、拓展: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麼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裡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7

  一、學習目標

  1.情感朗讀,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抓住細節描寫,感受南斯拉夫母親崇高的精神品質

  3.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學習的重難點

  1.重點:分析人物細節,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和品質。

  2.難點:“蠟燭”的特殊含義

  三、學習準備:

  1.掌握本文的生字詞讀音和意思。

  2.查閱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啟發匯入。

  (二)初讀課文,解讀人物。

  1.用“我被 所感動,原因是 ”的句式說話。以引導他們從內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並請學生進行配樂朗讀相關語段。

  2.探究老婦人的形象。

  Ⅰ動作描寫①教師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分析。②學生自己找一句或兩句進行賞析③

  Ⅱ心理揣摩①幻燈片出示相關語句讓學生揣摩②全班交流。

  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透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為什麼不說話?她心裡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為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裡又是怎麼想的?

  Ⅲ環境描寫①找到相應的環境描寫,理解體會作用。②播放相關影片

  (三)深入研究,理解主題。

  1.思考:課題可以改成“老婦人”嗎?為什麼?

  2.出示文章最後一段,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3.昇華主題:呼喚和平,珍惜和平。

  (四)自主質疑

  1.學習了本文,你還有哪些疑問?

  2.互動釋疑

  (五)推薦茹志娟的《百合花》

  (六)佈置作業

  完成一篇讀後感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8

  【設計理念】

  1、在故事情節中理解詞句的含義。

  2、在具體細節中體會人物的品質。

  3、在導演劇本中習得語言的精妙。

  【學習目標】

  1、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說出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透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題,瞭解二戰資料

  師:中國的漢字最有想像力,看螢幕上的兩個字(投影出示:戰爭)看到這兩個字你的腦海裡會想像到什麼?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戰資料:

  師:這些數字是那麼地觸目驚心。而侵略者的行徑同樣激起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極大仇恨。從老人到孩子,他們都參加了反法西斯的鬥爭。

  2、匯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理解故事內容

  師:有人說把書從厚讀到薄,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文能力,也就是歸納概括的能力,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那麼誰能用簡練的語言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嗎?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深入閱讀,體會人物語言

  師:下面讓我們再來大聲讀讀課文,看看為了保護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做的?找出相關的句子,劃下來。(生讀課文,交流。)

  1、伯諾德夫人的表現:

  投影出示:

  伯諾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盞油燈)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吹熄了蠟燭。)

  師:母親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生答)她為什麼這麼焦急?(生答)

  投影出示:

  蠟燭點燃了,萬一燒到金屬管,將意味著( ),意味著( ),意味著( )。

  師:是啊,蠟燭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的蠟燭彷彿成了這個屋子中最可怕的東西。儘管母親內心焦急,但當時的語氣又是怎樣的?生答。

  師:哪位同學帶著平靜的語氣來讀讀母親的話?指名讀。

  師:同學們,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沒有露出一點蛛絲馬跡,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母親?

  板書:

  勇敢,機智

  師指導學生讀出母親的勇敢與機智。

  2、兒子的表現:

  師:蠟燭被吹熄了,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可輕鬆的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蠟燭又一次被點燃了。面對越來越危急的情況,伯諾德夫人的兒子又有了怎樣的表現呢?自由讀描寫傑克的語句。

  (生讀課文交流。)

  投影出示:

  傑克(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燭臺)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個火吧。

  師:以天冷為由也想把這半截蠟燭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沒有成功。你覺得傑克的表現怎樣?師板書:

  勇敢、鎮定、從容。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生答。

  師:能說說什麼是若無其事嗎?生答。

  師:在敵人的面前裝著不在意的樣子有多難呀,可是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子漢,傑克在危險到來的時候如此從容、冷靜。他的表現讓我想起了巴頓將軍的一句話:誰都害怕戰爭,但只有懦夫才會讓自己的恐懼戰勝責任感。你能帶著對他的敬佩之情讀讀傑克的話嗎?生讀。師評價。

  師:那請同學們再設想一下:傑克去柴房後還會不會再回來?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學習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情感:透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板書課題:6、半截蠟燭

  2、學生質疑釋疑:這篇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二、自讀課文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2、出示詞語,朗讀 伯諾德夫人 強盜 絕密 絕妙 蠟燭 熄滅 秘密 點燃 厄運 搖曳 傑奎琳 盯住 鎮定 樓梯

  3、學生交流詞語意思

  三、理清課文脈絡

  1、自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四、作業

  1、描紅 2、抄寫詞語 3、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複習 聽寫詞語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1、2自然段

  1、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呢?請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 這是裝著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非常重要,因為它關係到國家利益,關係到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讀課文,想一想這個藏情報的辦法是一個什麼樣的辦法?(絕妙的辦法)

  4、妙在哪兒?

  蠟燭的位置顯眼,誰也不會想到主人會把絕密的情報藏在眼皮底下的蠟燭裡,所以“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5、指名讀第二自然段最後兩句話,想想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什麼?

  (1)、伯諾德夫人機智沉著。

  (2)、伯諾德夫人對情報收藏工作十分負責任。

  (3)、辦法巧妙。

  (二)學習第3——7自然段

  1、過渡:一天晚上,屋裡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他們坐下後,一箇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少校軍官面前。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2、在這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請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3——7自然段,說說他們一家人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機智、勇敢)

  3、默讀課文,圈出描寫伯諾德夫人全家人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有關詞句,感悟每個人的機智與勇敢。

  4、分角色朗讀3——7自然段

  小結: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懷著對祖國的熱愛,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最後憑著他們的勇敢與機智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三、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

  四、請學生表演課本劇

  五、作業:回家給父母講講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動補充進去。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瞭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險的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險境中的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沉著、勇敢、和機敏,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增進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

  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2分鐘)

  1、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誰來說說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之處?(裝有情報)

  2、是呀!正是這與眾不同的半截蠟燭,引發了一場沒有硝煙而又驚心動魄的戰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精彩的戰鬥過程.

  二、出示教學目標:(1分鐘)

  1、學習課文,瞭解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跟德軍周旋的。

  2、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自學導航:(10分鐘)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3-7自然段,完成練習:

  1、說說伯諾德夫人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用曲線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心理活動的句子,用直線畫出描寫她動作神情的句子。體會人物的特點。

  2、想想大兒子傑克又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體會人物的特點。

  3、找出小女兒傑奎琳的語言、動作的句子,想想從中反映了人物的什麼特點?

  四、交流探討(15分鐘)

  1、當德軍點燃蠟燭後,伯諾德夫人是怎麼想的?怎樣做的?又是怎樣說的呢?

  出示句子:(1)“伯諾德夫人知道……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指名讀,理解句子意思,體會伯諾德夫人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點出重點詞指名讀。

  出示句子(2)“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把蠟燭吹熄。”指名讀,現在你從伯諾德夫人的言行中又體會到什麼呢?(鎮定機智、臨危不懼)抓住哪些詞讀好?(急忙,輕輕)

  2、引讀過渡: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似乎”是什麼意思?能去掉嗎?為什麼?

  是啊,危險過去只是暫時的,但輕鬆的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此時大兒子傑克再也坐不住了,他又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呢?

  出示句子:(3)這時候,大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屋子裡頓時暗了許多。

  指名讀。你體會到什麼?(大兒子傑克的機智)把你的體會告訴大家好嗎?

  出示句子:在鬥爭的最後時刻,他從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著。指名讀:從這句你又感受到什麼?讓我們再次聆聽你的朗讀,分享你朗讀的感受。

  聯絡上下文,說說即將到來的厄運是什麼呢?指名說。

  引讀:“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面對即將到來的厄運小男孩是如此從容,如此鎮定,真讓人佩服呀!誰再讀讀這一句?

  3、這一段中還有哪些句子讓你體會到氣氛的緊張?

  出示句子: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屋子裡最可怕的東西。

  大兒子傑克與德軍的周旋真是驚心動魄呀!指名學生透過朗讀把緊張的氣氛讀出來。

  過渡:我們似乎聽到了伯諾德夫人砰砰的心跳聲。出示句子:“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蠟燭上。”句子中的“似乎”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這時候小女兒傑奎琳用她的聰明才智保住這半截蠟燭,保住了情報,化驗為夷。

  4、我們來分角色朗讀第六自然段,同桌練練

  5、評價“嬌聲”(嬌聲讀好了有什麼作用?)

  五、課堂練習6分鐘)小組同學合作,將故事演一演。

  六、小結:(1分鐘)多麼了不起的一個家庭!一家三口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在這場戰鬥中憑著他們的鎮定與機智最終戰勝了敵人,真讓人敬佩。

  七、課堂作業:(5分鐘)

  練筆:課文中運用了大量心理描寫,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膩地刻畫,當傑奎琳把蠟燭拿上樓去,一家三口心裡又會怎樣想呢?展開想象的翅膀,選擇一個人物,寫出他(她)此時的內心獨白。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3.體會伯德諾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機智勇敢和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透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描寫,體會它們強烈的愛國精神。

  2.初步瞭解劇本的基本形式和表現手法。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閱資料、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法國人的殘酷迫害。

  教學過程:

  一、瞭解背景,匯入新課

  (1)1939年,德國法西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數國家染上戰火,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被捲入戰爭,傷亡人數達5120多萬。在這場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二戰期間發生在法國的一個真實而又感人的故事《半截蠟燭》。

  (2)(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題目“半截蠟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初讀劇本,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文章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之處?

  (2)師生交流反饋。

  1.課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位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

  2.文章主要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內容。對話之前一般有個括號,提示這個人說話時的動作或神情,或者說明他們當時正在幹什麼或當時的情景。

  教師小結:是啊,劇本就是透過人物對話和提示語來推進情節,刻畫人物的。這樣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而且領略到人物語言的獨特魅力。

  三、細讀劇本,品味人物

  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伯諾德夫人一家參加了秘密情報傳遞工作。他們為了保住半截蠟燭中的情報與闖進屋子的德國軍官展開了一場特殊的戰鬥。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個驚心動魄的夜晚,看看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麼與敵人進行周旋的。請同學們默讀劇本,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一家動作、語言、神態的詞句,想一想從這些詞句當中你體會到他們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人物特點。

  1.預設一:感悟“伯諾德夫人”

  (出示)句一:伯諾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盞燈)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電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吹熄了蠟燭)

  ⑴從動作中體會

  ①從“急忙”你體會到什麼?

  ②為了不暴露情報,伯諾德夫人急而不忙,立刻取出一站油燈,在敵人面前她顯得那麼鎮定自若。

  ⑵從語言中體會

  ①面對狡猾兇狠的敵人,伯諾德夫人是怎麼說的?

  ②請同學們輕聲讀讀這句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想一想應該強調什麼字眼。

  ◇突出“亮”字,強調油燈比蠟燭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蠟燭換下來。

  ◇強調“燈”字,突出了“燈”,才能吹熄蠟燭。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解釋、負責、無奈、小心翼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感悟伯諾德一家的勇敢機智;

  2,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揭題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特別的課文,它是一個劇本。(板書:劇本)關於劇本,你知道些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

  2,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個劇本《半截蠟燭》(板書課題,齊讀)。你有什麼問題?(預設:寫了半截蠟燭什麼事?為什麼以半截蠟燭為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件什麼事?(建議概括時用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同桌互說,指名說。

  2,請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

  3,交流分法及理由。

  三、 學習第一部分——藏秘密

  1,課文為什麼以“半截蠟燭”為題?(預設:全文以半截蠟燭為線索,半截蠟燭很重要。)滲透可以以重要事物或主要線索為文章取標題。

  2,請畫出表示半截蠟燭很重要的句子。

  3,交流

  (1)這支蠟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從現在開始,我們得為它的安全負責。為了有一天能把德國佬趕出去,我們得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它,懂嗎?

  從哪些詞語讀出重要?有感情朗讀。

  (2)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

  從這句話讀出了什麼?有感情朗讀。

  (3)伯諾德夫人家裡,昏暗的光線,一張孤零零的長桌,坐在桌邊的伯諾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小金屬管封在一小截蠟燭中。

  從哪個詞體會到蠟燭重要?“小心翼翼”是什麼意思?造句。

  四、 學習第二部分——護秘密

  1,你猜,金屬管理可能藏著什麼秘密?

  2,正是有關國家的生死存亡,伯諾德夫人才想到這個絕妙的辦法。這個辦法就萬無一失了嗎?(不是)為什麼?

  3,同學們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三個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眼見蠟燭燃起來了,伯諾德一家的心情如何?

  4,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伯諾德一家與敵人展開了周旋,他們是怎麼與敵人周旋的?讀課文第二部分。

  5,總的交流三人計策(換油燈、搬柴、上樓)

  6,細讀第二部分,思考你最佩服誰?交流,談三人的聰明之處。

  重點(1)傑奎琳 沉著冷靜 (動作、神情的掩飾、語言上的恭維、降低防線)

  (2)伯諾德夫人 不動聲色 (讀伯諾德夫人的話)

  (3)傑克 若無其事

  7,分角色朗讀三人的語言,關注括號裡的動作、神態。

  五、 小練筆

  1,伯諾德夫人一家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敵人巧妙周旋,冒著生命危險守住了秘密,不久後戰爭勝利了,法國人把德國佬趕出了法國,他們一家是這場戰爭中的有功之臣,如果你是當時的法國總統,你會把獎頒給誰?為什麼?

  2,寫頒獎詞

  4,交流

  六、 瞭解劇本特點

  1,瀏覽課文,思考劇本與一般文章有什麼不同?

  2,交流小結

  (1)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2) 以對話推進情節發展

  (3) 以對話為主,同時寫出當時環境,人物的神態及動作。

  七、作業:準備表演《半截蠟燭》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13

  半截蠟燭(第一課時)

  教學基本過程:

  一、課前交流: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讀一組詞語、(出示:英勇無畏、奮不顧身、臨危不懼

  鎮定自若、捨己為人、捨死忘生、視死如歸、勇者不懼、勇往直前、)

  2、這些詞都是形容勇敢的優秀品質的,它們讓你回憶起了哪個勇敢的人?、(生做簡單介紹,讀了這些詞語,我想起了(什麼樣)的(誰)。)

  二、認識主人公:

  1、“勇敢是氣魄的再生,是人生航船上快樂的風。”今天,老師就帶著同學們去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位勇敢的家庭婦女和她的兩個孩子,知道他們是誰嗎?(指名生回答,指導讀好“伯諾德、傑克、傑奎琳”。)

  三、匯入課題:

  1、這個故事發生在那個一個漆黑的夜晚,三個強盜似的德國軍官,闖進了伯諾德夫人的家,並點燃了放在桌上的“半截蠟燭”(出示課題,齊讀,指導“截”字的寫法)。

  四、初讀課文:

  1、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請同學們將課文開啟,快速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試著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這是半截怎樣的蠟燭?(指名)

  3、誰能試著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五、理清脈絡:

  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請同學們在讀課文完成填空。

  當_____時,伯諾德夫人_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當_____時,大兒子傑克_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當_____時,小女兒傑奎琳____(怎麼做)_____(結果怎樣)

  六、精讀感悟:

  同學們,伯諾德夫人為什麼要將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默讀課文

  1、2小節,找出其中的答案。

  2、為了保護情報,諾德夫人一家不計任何代價。自己小聲閱讀第3小節,、伯諾德夫人一家遇到了怎樣的危機?伯諾德夫人又是如何與敵人周旋的呢?

  3、交流遇到了怎樣的危機。這意味著什麼?(出示相關的句子)、4、如果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5、是的,孩子們都嚇壞了,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可怕的危機。

  6、勃諾德夫人是這樣與敵人周旋的呢?(指名說,出示相關語段。)、(1)出示:“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

  追問:假如你伯諾德夫人,你會以什麼樣的語氣說這句話,重點強調哪個詞?為什麼?

  A“亮”

  B“這盞燈”、C“瞧”、D“先生們”

  (2)再仔細朗讀這段話,看還有哪些詞語能讀出伯諾德夫人的鎮靜,機智?

  (3)短短的一句話,讓你認識了一位什麼樣的伯諾德夫人呢?

  (機智、勇敢、果斷、鎮定、臨危不懼、愛國??)

  7、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七、小結:

  伯諾德夫人和她的孩子們能夠化險為夷嗎?下節課我們繼續交流。

  《蠟燭》的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

  《蠟燭》是前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作品。作品刻畫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文中只有關於她的動作描寫,沒有語言描寫。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可以感受人物的心靈,感受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的至情至愛。作品突出蠟燭這個細節,賦予作品一種亮色。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讚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根據課文特點,要著力探究這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心理活動,根據她的一舉一動感知她的內心世界,並從字裡行間體味在冷靜的敘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揣摩語句意思。

  2、根據課文特點,著重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領會戰爭的殘酷,體會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

  【教學重難點】

  1、揣摩語句意思。

  2、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學生簡介作者背景,教師適當補充

  二、整體感知

  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注意把握記敘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讀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動不已,請找出來,在小組中討論。

  2、學生找出自己感動的片段並朗讀、分析。

  3、老師總結:感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1)題材感人:

  戰爭、炮火、蠟燭、燭光等。

  ⑵事件感人:

  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在墳頭上的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

  四、精細探究

  1、教師指定探究問題:

  (1)揣摩語句(課後第二題)。

  (2)試分析蠟燭有什麼特殊意義。

  2、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3、各小組代表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五、拓展延伸

  透過細緻的動作描寫,設想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六、佈置作業

  把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整理在練習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