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初一歷史上冊教學計劃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將帶著新的期許奔赴下一個挑戰,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教學計劃了。以使教學工作順利有序的進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初一歷史上冊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歷史上冊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的工作精神,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識記、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任務及要求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知識能力基礎方面:初一學生活躍開朗熱情,上課積極發言。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諸如:閱讀簡單材料,從圖片、表格中獲取歷史資訊,歸納整理等;但是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惰性較強,所以歷史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2、個別差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回答問題天馬行空。
3、疑難困惑:老師的最大難題是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行為的管理和規範,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的最大難題是知識點龐雜,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對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國歷史》第一冊,主要包括四個單元的內容: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闡述了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
五、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六、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影片,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
透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七、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進度表進行。
初一歷史上冊教學計劃2
一、計劃宗旨:
今學期,以學校各項工作計劃為指導,以“三自主五環高效課堂”為指標,以提高學生素質為重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重視雙基教育和能力培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強化基礎訓練,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世紀人才;在整體最佳化的基礎上,突出優生優培;強化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的研究和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國歷史》(上)共二十二課內容,分為四個單元,介紹了原始社會到南北朝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介紹了在中國古代史的大部分內容,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誤,在整個初中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確學習和全面認識中國的國情,顯得更為重要。
三、具體目標
(一)常規教學目標:
成績目標:
提高A等率,消滅C等率。
認知目標:
透過教學,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所講述的重要歷史年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線索,全面掌握所學知識。
能力達成目標: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透過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培養學生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會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想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⒈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⒉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認真備課,既備教材、教法,又備學生。
⒊嚴格落實教學常規,精心設計教案,教案的設計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學生實際。上課精講多練,努力提高課堂質量
⒋借鑑和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⒌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大課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⒍依據學生個性實施因材施教。注意對優秀生培養,定準目標,定期輔導,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更好發展。同時做好績差生的轉化工作。
⒎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努力做到整體最佳化。
⒏落實聽課、評課制度,按時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初一歷史上冊教學計劃3
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初一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二、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透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透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