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教學設計9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摺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摺疊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6-17頁“展開與摺疊”
【教材分析】
“展開與摺疊”一課,在本單元中位於“長方體的認識”與“長方體的表面積”之間,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一節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練一練”兩個欄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探索活動,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練一練”的目的是透過想像、動手操作進行嘗試,強化長方體、正方體與其展開圖之間相互轉化的認識與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透過本節課的“展開與摺疊”,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正確的研究習慣,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課前學生調研:
參與物件:五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隨機抽取10人
問題設計:
①對於正方體和長方體你有什麼瞭解?
②給出一個正方體,讓學生動手剪開並摺疊回正方體。
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剛才摺疊的過程。
調研情況:
問題①:學生能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稜、頂點、面的特點。
問題②:在教師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有兩個學生在剪開正方體時將圖形剪散。學生在剪的過程中花費時間較長。剪開正方體後再摺疊回去,學生非常熟練。
問題③:兩個學生無法用語言描述摺疊的過程,其餘的孩子需要邊折邊說。讓學生不動手摺疊,想象說出剛才摺疊的過程學生感覺難度很大。
調研情況分析: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前,已經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知道長方體、正方體都有12條稜、6個頂點,以及長方體的6個面的形狀與正方體6個面的形狀的不同等。這些正是組織“展開與摺疊”教學內容的生長點,小部分學生對長方體已初步建立了空間感,但要在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架起一座橋樑難度是相當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學生對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缺乏認識上的經驗,存在認識上的障礙;其二,學生較難用語言來描述自己想象的立體圖形或平面圖形,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其三,大多數學生無想象的習慣,存在養成習慣上的障礙等等。故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成為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擬定加強想象、操作實踐、課件演示、焦點問題討論等方面,以達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加深對正方體、長方體特點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經歷展開與摺疊的活動過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初步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一種轉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學習,體會學科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出示漂亮的大禮品盒,引發學生研究興趣)想做漂亮的禮品盒麼?打算怎樣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並揭示課題:展開與摺疊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研究的慾望,學生和老師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為學生的後續學習作好認知和心理的準備。)
二、自主探究活動之一
1.引發猜想,喚起思考: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後會得到什麼形狀的圖形?
2.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師提出“展開”的要求:
①沿稜剪開,不能剪散
②邊剪邊想,相對的面跑到哪裡去了?
③把相對的面用相同的符號標出來。
教師巡堂,並與學生一起“展開”長方體和正方體。
(2)初步感知“展開”與“摺疊”的關係。
四人小組交流,教師相機(展開活動)提問:“為什麼把展開的圖形又摺疊回去呢?”
(3)請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各種不同的形狀的展開圖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徵:
(1)揭示展開圖的概念:
象這樣由立體圖形展開後得到的平面圖形就叫做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2)探究長方體、正方體展開的特徵:
觀察黑板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感悟:
①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各小圖形的特點
②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不唯一的特點
③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中相對面的位置特點等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使學生知道正方體、長方體的展開圖;透過觀察、思考感知展開圖的不唯一性,加深對正方體、長方體的認識;在找相對面的操作活動中,使學生充分經歷展開與摺疊的過程,進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主探究活動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圖形沿虛線對摺後能圍成正方體?
(1)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判斷。
能圍成正方體的在課本上打√,不能圍成正方體的打×。
(2)反饋、辨析。
①把你認為不能圍成正方體的找出來。說說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想象摺疊的過程)
多媒體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把不能圍成正方體的圖形先提取出來組織討論,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於學生表達,三是較易發展學生的空間感。把學生已確認不能圍成正方體的圖形又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體會不能圍成正方體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②找出能圍成正方體的圖形。
教師提出要求:能確定哪個圖形能圍成正方體的請想象一下它是怎樣圍成的;如果無法確認能否圍成正方體的請拿出老師為大家提供的學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機點撥1:你是怎樣圍成正方體的?引出其中一個小圖形不動,就是把它作為正方體的底面,其它的小圖形圍起來就得到一個正方體。同時體會摺疊方法的不唯一。
摺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摺疊與展開的過程,體會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透過想一想、畫一畫、做一做、算一算等操作活動,發現平面展開圖與立體圖形的對應關係,能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立體圖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立體圖形和它平面展開圖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教具準備:
課件、平面圖形紙、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督預示標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摺疊》。透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了有關摺疊的哪些知識?你有哪些困惑?你們的困惑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逐一解決。
出示學習目標經歷摺疊與展開的過程,體會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關係。
能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二、自學梳理,自學提綱
1、想一想,將平面展開圖(課本38頁)沿虛線摺疊成一個封閉的立體圖形,它的形狀像什麼?'
標出圖中各個面的名稱,觀察想象哪些面存在相對關係。
2、畫一畫,如果開一扇天窗和一扇門,可能在什麼地方?
3、做一做,將附頁3中的圖1剪下來,並沿虛線折一折,請同學們在摺好的房子上標出門和天窗的位置。
4、算一算,這座小房子各邊的實際長度是圖上相應長度的100倍,它的底面積是()平方米;其它面的面積是多少?
三、小組答疑
圍繞自學提綱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每個成員將自己的學習成果獎給其他同學聽,發現錯誤,幫助修正。
四、展示評價
哪個小組願意將你們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大家?各小組代表彙報,接受老師和同學們的質疑、評價。
五、聯絡拓展
智慧老人為同學們準備了闖關題,如果我們能順利闖關,就可以參觀小熊的房子了,大家有信心嗎?
1、出示練一練第一題。(學生演示回答)
2、出示練一練第二題。(學生折一折,然後判斷,教師訂正)
3、讓學生在小熊房子的平面展開圖上標出小鳥、煙囪和窗戶的大致位置。
六、總結導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自己表現怎樣?
作業:利用所學知識做一個喜歡的立體圖形,並在班上展示。預習下節課將要學的知識《體積與容積》。
摺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在學生動手的基礎上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
透過摺疊,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願意交流合作,喜歡數學的情操,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重點】
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
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書第38頁的圖形,並讓學生準備這樣的圖形。按虛線摺疊成一個封閉的立體圖形,它的形狀像什麼?(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教師引導學生先想象這個平面展開圖摺疊以後像什麼。)
二,畫一畫。
動手操作,將附頁3圖1剪下,按虛線摺疊後,形狀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透過摺疊後的小房子來確定天窗和門的位置,然後在平面圖上畫出來(天窗可以在平面圖中上數第二個或第三個長方形內,門可以在第一個或第四個長方形內,也可以在兩邊的五邊形內。)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這個問題進行拓展,首先將附頁3圖1中的各個圖形標上號碼,長方形從上到下依次為1,2,3,4,5,左邊的五邊形為6號圖形,右邊的為7號圖形。然後,提出挑戰性的問題:(1)與圖形6相對的聲納個圖形?(2)和圖形1相對的是哪個圖形?藉助想象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練一練。
1.第39頁第1題。
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斷,然後透過動手操作,討論並交流,得出結論。
2.第39頁第2題。
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對應關係,有多餘資訊。學生獨立完成本題,教師允許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五、課堂總結。
六、課後作業:第四題
【板書設計】
摺疊
測量——計算——虛線——摺疊
教學反思:
《摺疊》這課思考良久之後,還是上了下來,感覺挺難上的。這課設計為一節活動課,課堂組織比較亂,沒有調控好。第一次在上的時候,對課本第39頁“做一做”的處理是挺粗糙的:學生先思考判斷後摺疊驗證,再閉眼回想摺疊過程。“回想”這個步驟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究竟學生有沒有回想思考我還真顧不著。如果沒有實物操作,如何引導學生看平面圖想象摺疊過程?有沒有一個簡單、好的步驟?第二次在上,我引導學生先定一個“中心圖”,即一般情況下把周圍連線最多小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圖形定為下底,後把“中心圖”周圍的圖形依次摺疊,“中心圖”上邊的為後面,下邊的為前面,左邊的為左面,右邊的為右面,最後一個為上面(如果哪一邊沒有的當然不折)。這種摺疊順序降低了學生想象的難度,可以讓他們有目的、有次序地空間思考。這樣下來,教學難點在這裡突破了,課堂也更有效。
摺疊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展開與摺疊”是七年級《數學》(上)中繼“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之後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本章教材的編排順序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是從學生生活周圍熟悉的物體入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多面體可由平面圖形圍成,而立體圖形可按不同方式展開成平面圖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養成研究性學習的良好習慣,為後續章節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透過觀察、比較及小組的討論、合作,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簡單的立體模型
教學難點:準確判斷出可有效展開或摺疊的圖形並能合理製作。
學生分析:
學生在小學學過簡單立體圖形及其側面展開圖,上節又學習了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對立體圖形已有一定的認識。七年級學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慾較強的特點,學生間相互評價、相互提問的積極性高。對展開與摺疊的實踐及探究活動參與熱情應該是比較高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展開與摺疊活動,瞭解稜柱、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操作實踐活動,能認識稜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據展開圖判斷和製作簡單的立體模型。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展開與摺疊、模型製作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動手實踐實驗製作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自己的思維與方法.
情感與態度目標:初步獲得動手製作的樂趣及製作成功後的成就感;在製作實驗的過程中感受生活中立體圖形的美,增強美感。
教輔工具:多媒體、、三角板、圓規
學生課前準備:繪圖的基本工具、紙板、剪刀、粘膠
教學流程:
教學活動1教師提出問題:你能將下面的紙板,為一廠家摺疊出如圖所示的產品包裝盒嗎?
(學生運用實物模型,嘗試動手操作。可以小組形式探討、交流有效、合理的操作方案。)
教學活動2請學生提問:透過動手製作及觀察後,你能對這個包裝盒的外觀提出幾個問題嗎?(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也讓思維發散開來。)
學生開始分小組觀察、討論並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可請部分學生公佈所在小組提出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提出下面的主要問題:(教師把這些主要問題投影出來)
(1)這個稜柱的上、下底面一樣嗎?它們各有幾條邊?
(2)這個稜柱有幾個側面?側面是什麼圖形?
(3)側面的個數與底面多邊形的邊數有什麼關係?
(4)這個稜柱有幾條側稜?它們的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
教學活動3下面四個圖形中有沒有經過摺疊可以圍成一個稜柱的?
(學生對圖形進行摺疊操作,分小組探討後,各小組代表自由對動手實踐後的結果進行闡述或交流。)
教學活動4將教室裡的粉筆盒的表面沿某些稜剪開,展成一個平面圖形,你能得到多種不同的平面圖形嗎?試一下,越多越好。
(學生分小組開展想像、探索,再動手操作。可引導學生從粉筆盒的不同部位剪開,各小組中心發言人闡述及展示所得到的圖形,並對其他師生提出的相關置疑進行答辯。)
教學活動5想一想:把上面的粉筆盒換成圓柱形易拉罐、圓錐形冰淇淋外殼後,類似沿著自己在上面所標識的虛線剪開展成一個平面圖形,又會得到什麼圖形?請同學們展開想像,並把想像出來的圖形草圖畫在紙上。
(學生分小組動手討論交流,開展想像、探索.各小組自由闡述及展示所得到的圖形。)
摺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經歷摺疊與展開的過程,明確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2、能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體會參考資料的數學思想。
3、提高合作意識及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課前準備:
課件,相關圖形的展開圖
教學過程:
一、觀察摺疊、情境匯入
1、 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請同學們看大螢幕,(出示三稜柱展開圖)展開你的想象,誰能一下子就說出它能折成什麼立體圖形?
2、 課件演示
3、 揭示課題:有趣的摺疊
二、探究摺疊奧妙
1、想一想。
出示教科書第78頁的圖形,想象這個平面展開圖摺疊後的形狀像什麼?
2、動手操作
將教材附頁3圖1剪下
來。按虛線摺疊成一個封閉的立體圖形,它的形狀像什麼?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操作後彙報。
3、試一試
剛才摺疊出來的是一個倉庫模型,它各邊的實際長度是圖中相應長度的100倍,你知道這座倉庫的佔地面積嗎?
(1) 獨立思考
(2) 小組交流
(3) 彙報:關鍵是要確定小倉庫的長和寬是多少,求出底面積,再用這個面積
乘100再乘100。或者先將長乘100,寬乘100,求出實際的長和寬是多少,再計算。
4、 畫一畫
在平面展開圖上將窗戶、煙囪和小鳥的大致位置標出來。
教師展示平面展開圖,學生畫一畫,指名板演。
問題拓展,首先將附頁3圖1中的各個圖形標上號碼,從上到下依次為1,2,3,4,左邊的五邊形為5號圖形,右邊的為6號圖形。然後,提出問題:圖形1與誰是相對的面?圖形3呢?圖形5呢?
三、鞏固應用
基礎:
1、第1題。
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斷,討論並交流,得出結論。
說一說你判斷的理由,圖形①是長方體展開圖,那為什麼不是第2個、第3個長方體的展開圖呢?
2、第2題。
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對應關係。學生獨立完成。引導學生把展開圖和立體圖形結合起來分析。
綜合:第3題。
1、 哪個能摺疊成正方體?先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再將附頁3中的圖2剪下來折一折。
2、 把能折成正方體的相對的面標出來。
3、 說一說你找相對面的方法。
四、小結
小組合作交流,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有趣的摺疊
展開圖 立體圖形
摺疊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安排在第二單元“長方體的認識”之後、又在“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本章教材的編排順序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知識的鏈條結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透過學生不斷展開與摺疊的操作活動,認識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從而加深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的認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後面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等知識作好鋪墊。教材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特別強調動手操作和展開想象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首先透過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盒子剪開得到展開圖的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由於學生沿著不同的稜來剪,因此得到的展開圖的形狀也可能不同,讓學生充分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同的展開圖,體會到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問題,會有不同的結果;然後,教材安排了判斷“哪些圖形沿虛線摺疊後能圍成正方體、長方體”的活動,這個內容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有些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者應先引導學生透過想象摺疊的過程和摺疊後的圖形來幫助學生建立表象,再透過動手“折一折”活動來驗證猜想,讓學生在反覆的展開和摺疊中,體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相互轉化過程,感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建立展開圖中的面與長方體或正方體中的面的對應關係,滲透轉化和對應的數學思想,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多角度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並且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體驗發現與成功的喜悅。
教材的意圖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和策略,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數學知識,這樣做的意義就在於將學生的獨立思考、展開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討論,分析判斷等探索活動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不斷獲得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學情分析】
1、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在第一學段直觀地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計算,在這個基礎上又進一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但對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還不能有機地聯絡起來,因此,在教學中要透過操作和想象,讓學生親身經歷和充分體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建立展開圖中的面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的對應關係。
2、五年級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敢於質疑、大膽實踐的性格特徵,分析、思考、歸納、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質疑、探究、討論、合作的意識比較強,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也有一定的經驗,因此,學生都非常願意在老師的指導下,透過操作和想象,透過合作與交流,自主探索和研究知識,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3、學生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肯定存在差異,接受能力和思維方式也不同,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允許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及時加以方法的指導,能夠在想象的基礎上透過操作驗證掌握新知,對於思維水平較高、空間觀念較強的學生,如果在沒有操作的基礎上,只通過想象直接判斷,應給予肯定和鼓勵。例如“先想後剪”這個環節,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而不要求學生一定達到剪出來的展開圖和想象中的一樣;又如“根據平面圖形判斷能否圍成立體圖形,並說明理由。”和“找到立體圖形與平面展開圖的對應面”的練習,這兩個練習對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求比較高,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呈現出來的思維結果會出現不同層次:有些學生是在想象和操作的基礎上,才能說出不能圍成立體圖形的理由,能圍成的在展開圖中標出對應的是立體圖形中的哪個面;有些學生只在必要時藉助學具;還有些學生不借助學具的操作直接就能判斷出來。因此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和進步。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展開與摺疊活動,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感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建立長方體或正方體中的面與展開圖中的面的對應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經歷和體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相互轉化過程,滲透轉化和對應的數學思想,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多角度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探索知識的強烈願望和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並不斷體驗數學活動中探索過程和創造過程帶來的樂趣,建立正確的數學學習觀。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鋪路架橋
1、出示長方體盒子,
師: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幾個面?幾條稜?它的面和稜各有什麼特點?
2、再出示一個正方體盒子,
師:正方體又有幾個頂點?幾個面?幾條稜?它的面和稜各有什麼特點?
3、師:如果確定了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其中一個面為底面(下面),你能很快說出其餘的 五個面各是什麼面嗎?請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設計意圖:一是為後面的教學活動做好知識上的鋪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一定是六個面,沿著不同的稜剪開長方體或正方體,得到的平面展開圖也不同;二是為後面的教學活動作好方法上的鋪墊:在摺疊時,先確定其中的一個面做底面,然後透過想象或操作,能很快推斷其餘的五個面各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哪一個面,從而判斷能否摺疊成長方體或正方體。)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1、師(指著長方體盒子):誰有辦法把這個立體圖形變成平面圖形?
生:可以剪開。
師:怎樣剪最好?
生:沿著稜剪。
2、學生動手剪,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並把一個剪得好的長方體展開圖展示在黑板上。
3、師(指著正方體盒子):這個正方體的盒子能否剪成這樣的平面圖形?
生:能。
師:請同學們試一試。
4、學生繼續剪,把一個剪得好的正方體展開圖展示在黑板上。
5、師(指著黑板上的展開圖):像這樣沿著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稜剪開,使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完全的展開,得到一個六個面互相連線的平面圖形,我們叫做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
6、師:學到這裡,你有什麼疑問嗎?
這時,學生會紛紛舉手。
生:我剪出來的平面展開圖和黑板上的展開圖不一樣,而且和我周圍同學剪出來的展開圖也不太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師:同學們是不是都有這個疑問?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沿著稜剪開可以轉化成一個平面展開圖,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同時,因為學生會沿著不同的稜剪開,所以剪出來的平面展開圖會不一樣,這樣學生自然就產生對新知的疑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的願望和興趣,使學生從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積極主動投入到後面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正方體的展開與摺疊:
正方體的展開:
1、師:相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剪出來的展開圖為什麼會不一樣呢?誰來幫忙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片刻)
師:為了找到其中的奧妙,我們先來研究正方體的展開圖。
2、小組內討論交流,自主探索。
師:回憶一下剛才你是怎麼剪的?為什麼會不一樣呢?把你的剪法和想法與小組內的其他成員交流。
學生體會到:因為沿著不同的稜來剪,所以會得到不同的平面展開圖。
3、師: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再來剪一次看看。
(剪之前要求學生思考:你準備沿著哪幾條稜來剪?想象一下剪出來的展開圖會是什麼樣子?然後才動手剪一剪。)
4、剪完後
師:看看剪出來的展開圖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樣子?和你第一次剪出來的展開圖一樣嗎?
師把學生剪出來的和黑板上不一樣的展開圖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如果學生中沒有把11種情況全部剪出來,老師可以補充上去,但不要求學生掌握這十一種剪法。)
5、師:你們真是棒極了!同一個正方體居然剪出了這麼多不同的展開圖!看來,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嘗試、體驗,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設計意圖:兩次剪的目的和要求都不一樣,第一次剪是初步感知由“體”轉化成“面”,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第二次剪是在學生感到困惑,認知衝突被激化,內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探究知識的願望時,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探究交流、展開想象,初步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再一次透過操作加以驗證,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6、正方體的摺疊:
師:我們能否把這些正方體的展開圖摺疊成原來的正方體呢?
師:同桌互相折一折,邊摺疊邊說一說是怎麼折的?摺疊前的展開圖中的每個面對應的是摺疊後的正方體中的哪一個面?
指名叫學生展示:邊折邊說。
(這一過程是讓學生經歷從“面”轉化成“體”的過程,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與其展開圖之間的關係,知道了立體圖形是由平面圖形圍成的,建立立體圖形中的面與展開圖中的面的對應關係,發展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在操作實踐過程中掌握了摺疊的方法,就是先要確定好其中的一個面作為底面,再把其他5個面圍著底面來折,為後面的教學難點掃除障礙,鋪平道路。)
7、練一練: 哪些圖形沿虛線摺疊後能圍成正方體?給能折成正方體的圖形打上“√”。
(電腦出示書上的六個平面圖形)
(1)獨立思考、想象。
(2)分小組討論、交流、驗證。小組內每個同學先說說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再拿出學具a折一折,驗證一下。
(3)請判斷快的小組來說一說是怎麼判斷的? 生:正方體的展開圖一定是6個面,而②號是5個面,⑤號是7個面,因此首先用排除②號和⑤號,剩下的4個展開圖則先透過想象,再用學具實際折一折就知道了。 (電腦再次演示其餘4個圖形的展開與摺疊過程。) 師:剩下的4個面如果不用學具你能很快判斷出來嗎?想想看有什麼好辦法? 學生再次討論交流,得出:先任意選定其中的一個面為底面,再透過想象很快找到其他的面對應的是正方體的哪個面,並在圖上標出來,比如①號展開圖(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如下圖),有兩個 “上面”,少了一個“後面”,因此①號不能圍成正方體,又如③號圖(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如下圖),正好可以圍成正方體的六個面,因此③號圖能圍成正方體。
(4)師: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試一試
(5)師:我們今後要判斷一個展開圖能否圍成正方體,不僅要看它的面的個數,還要看面的什麼?生:位置。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等,讓學生經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探究、解決數學問題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同時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又不僅僅停留在實踐操作上,而是引導學生更深一層次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展開圖上的面與正方體上的面的對應關係,這正是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的一個絕好時機。)師:透過前面的展開與摺疊活動(板書課題),我們認識到立體圖形可以轉化為平面圖形,平面圖形也可以轉化成立體圖形,(板書“體”“面”轉化)知道了展開圖上的面與正方體上的面的對應關係。那麼長方體的展開與摺疊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三)長方體的展開與摺疊
1、師:剪之前想一想:你最想得到什麼樣的長方體展開圖?你打算沿著哪幾條稜來剪? 師:先想象,再和同學說一說你想象中的展開圖的樣子,然後實際剪一剪,看剪出來的展開圖是不是你最想得到的。
2、學生操作,剪完後在小組內交流各自是怎樣剪的?展開圖是不是一樣的?師把不同的展開圖展示在黑板上。
3、師:你能把展開圖摺疊還原成原來的長方體嗎?學生展開,摺疊,再展開,再摺疊,在反覆的展開與摺疊中找到展開圖中的各個面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並在展開圖中標出來。
練習:想一想,螢幕出現的圖形中,哪些圖形沿虛線摺疊後能圍成長方體? (電腦出示題目)
(1)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透過想象,然後用學具來驗證。
(2)師:③號圖形和④號圖形為什麼不能摺疊成長方體呢?學生藉助學具的直觀演示說一說理由。 生:③號圖形有兩個正方形的面,這兩個正方形的面一定是相對的兩個面,不可能會連在一塊的,所以一定不行,④號圖形的六個面都是相同的長方形。 師:你們在沒操作前大都認為可以摺疊成長方體,但是透過操作發現不能,這是為什麼呢? 生:因為長方體的六個面中最多有4個面是相同的,不可能有六個面都是相同的長方形。
(3)師:在展開圖中標出每個面分別是摺疊後的長方體的哪一個面?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對“正方體的展開與摺疊”有了充分的感知和認識,所以對“長方體的展開與摺疊”容易掌握,這個過程再次透過操作和想象,讓學生親身經歷和充分體驗展開與摺疊的過程,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的關係,加強感悟立體圖中的面與展開圖中的面的對應關係,滲透轉化與對應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全課總結 師:在這節課裡,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師:在小組內談談你在這節課的表現如何?你有什麼感受? (設計意圖:目的是透過提問和自由發言,師生共同梳理本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使所學知識進一步條理化、清晰化、系統化,同時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的進行反思,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笑笑製作了一個如下圖所示的正方體禮品盒,其對面圖案都相同,那麼這個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可能是( )。(電腦出示題目)
(設計意圖:學生能根據“立體圖形中相對的兩個面不能連在一起”來判斷,進一步掌握找相對面的方法。)
2、下面是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圖,找出相對的兩個面,並分別標出對應的是長方體中的哪個面?(書上第十七頁練一練第二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立立體圖形中的面與展開圖中的面的對應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3、有一正方體木塊,它的六個面分別標上數字1——6,這是這個正方體木塊從不同面所觀察到的數字情況。請問數字1和5對面的數字各是多少?(電腦出示題目)
4、下圖是一個正方體展開圖,正方體的六個面分別寫上“祝你學習進步”六個字,請你說出每個字相對的面上的字是哪個字?(電腦出示題目)
摺疊教學設計7
課前準備:
白卡紙或較硬的紙一小張,剪刀、鉛筆、直尺、圓規等。
教學目標:
1、學習製作綵球才環的方法,掌握摺疊裝飾技巧,鍛鍊動手能力。
2、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慾望。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組織教學
二、授新課
1、引導學生欣賞各種綵球
看書欣賞書中圖片,瞭解各種綵球。
分析綵球的組合
2、講解小花瓣的摺疊方法
小花瓣已完成的,逐個組合,粘結。
粘好的綵球穿上線繩和小珠子。
3、學生作業,老師輔導
提醒學生選擇紙的大小。對有困難的同學隨時指導和示範。
三、課後小結
請同學們一同舉起自己做好的綵球,大家共同欣賞。
第二節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授新課
1、引導學生參看課本欣賞花環。
分心花環的組合
分為環狀物、綵帶、其他狀物。
2、講解示範
卡紙環的作法
永遠歸直接在硬紙卡上畫環,剪刻同樣大的兩個環。
兩環之間填充一些海棉、棉花、絲帶。
用單色彩帶為環狀物纏第一層底色,順序產值上部正中打結固牢。
3、學生作業,老師輔導
彩紙容易破損,要寧在勿寬。
三、課後結
請同學們用自己做的花環佈置節日中的班級
摺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與摺疊的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相對位置的過程,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表面的展開與摺疊。
2、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表面的展開與摺疊。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準備:
正方體的盒子。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教師讓學生拿出正方體的盒子並沿著稜剪開,把正方體展開成6個面和把6個面折疊成正方體。複習上節課學習的有關內容。
二、課堂練習:
1、學生做課本17頁第1題。
教師把正方體盒子6個面分別按照題目中的要求標上1、2、3、4、5、6個數字,讓學生找一找每個數字相對的面哪一個?
2、學生做課本17頁第2題。
讓學生把長方體盒子的6個面展開標上數字,然後找出每個數字所對應的面上是多少?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展開與摺疊每個面相對的面上的數字是多少。
摺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2、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透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透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學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
課時計劃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我的設計
一、嘗試準備:
一些平面圖形與一些立體圖形之間究竟有沒有聯絡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1、把一個正方體的表面沿某些稜剪開,展成一個平面圖形,能得到哪些平面圖形?請與同桌進行交流。
2、全班交流、小結
二、嘗試探究
1、先想一想,再動手操作確認,下列圖形經過摺疊後能否圍成一個正方體?
2、下圖是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圖,請說出1號、2號、3號面相對的各是幾號?
3、以下哪些圖形可以摺疊成一個長方體?
4、下面是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圖,找出相對的兩個面,並分別標上記號。
三、嘗試練習
1、下面圖形中,哪些是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
2、下圖是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圖,標註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體的正面,標註數字3的面是正方體的什麼面?
3、下列圖形哪個不是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五、佈置作業
1、下圖是一個正方體的展開圖,標註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體的正面,如果正方體的左面與右面所標註代數式的值相等,求的值。
2、試畫出能摺疊成正方體的平面圖。
參考:
3、一個正方體木塊的稜長是3釐米,表面塗滿紅油漆,把它切稜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體若干塊,在這些小正方體中,三面塗有紅油漆的有幾塊,一面塗有紅漆的有幾塊?
動手剪開自己準備的正方形紙盒。
1、先想,再用附頁1中的圖形試一試。
2、先判斷,再用附頁2中的圖2試一試。
1、先想一想,再用附頁2中的圖1試一試。
2、獨立完成,然後交流。
展開想象,進行判斷、交流。
板書設計教學後記
展開與摺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