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讀自然主義者法布林的文字的感受一直是清新質樸,猶如從法國南部草原上吹來的和風,《蜜蜂》就是節選他的著作《昆蟲記》。這樣一篇既有文學的深邃同時又有實用文特質的好文章,我們應該在教學中關注什麼?學生的學習節點在哪?這是我在教學中應該要思考的。我在上課之前是這樣考慮:首先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其次要從中學習作者觀察、思考和試驗的方法,感受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這一點如果只是簡單的停留在概念上,學生即使學完文章也無法感受作者的態度和科學作風,只有帶領他們行走文字之中,掂量品味一些關鍵語句和詞語才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感知。
但是,現在有些教師在教學本文時,使用了大量的掛圖、影片等非文字因素的教學資料來牽引課堂和學生。我認為這是眼中干擾了學生的思考和對文字的個體化閱讀。對於小學生而言,可以適當藉助一點圖片和其他媒介來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但是大量使用就是適得其反了,要培養學生“裸讀”文字的能力,能透過自己的閱讀從中提煉文字資訊和形成獨特的審美趣味。
教學目標:
1.會寫“確、誤”兩個生字
2.學習默讀課文,感受說明時語言運用的準確,並能積累好詞佳句。
3.學習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難點:
體會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出示三組詞語
無論試驗紙袋證實減少阻力包括沿途超常
幾乎大概推測
準確無誤確確實實
2.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呢?
【設計意圖】重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法布林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呢?(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板書:聽說。師幫助學生理解“聽說”的意思。)
(1)聽說班級一位同學可以用鼻子唱歌,你聽了會怎麼做?
(2)聽說我們學校一個非常漂亮的女老師,是教體育的,你聽了會怎麼做?
(3)同學們,我們校園裡有一朵花,它的花瓣與眾不同,有圓形、心形、橢圓形等各種形狀的花瓣。聽到這件事後,你想說什麼?或做什麼呢?
【設計意圖】把“聽說”一詞放在生活的語境中讓學生感知,並且由生活中情境引發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時也為後面的閱讀和學習奠定基礎。
2.法布林在聽說了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後是怎麼做的呢?(做試驗)他做實驗的目的是什麼?(他想透過做試驗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設計意圖】前一個問是為後一問鋪墊的。讓學生在品讀文字中瞭解作者科學的研究觀,同時對學生也產生了一個潛移默化的薰陶,遇到問題要學會鑽研,這種研究不是簡單的停在想象中,而是要落實到實踐之中。這一環節的設計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的指向,真正把學生的基本能力滲透在課堂的教學點滴之中。
三、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麼他是怎麼做試驗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筆畫一畫他所做的事。
(1)交流:抓住“紙袋”“四公里”“白色記號”“二十隻”“讓小女兒在窩旁等著”引導學生明白法布林在做試驗的時候準備很充分。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試驗過程。
(3)指導朗讀
2.放飛了蜜蜂后,“我”看到了些什麼?
蜜蜂飛得很低,貼到地面了嗎?(幾乎)
3.我想,它們飛得這麼低,怎麼能看到遙遠的家呢?這是作者的一種什麼心態?
【設計意圖】此段主要體現兩個方面的理念:1.實用文的文字特質要在平日的教學中有所關注,而這一段著重寫的是作者如何“試驗”的。從敘述角度上看,有試驗的緣由、試驗的過程還有後面的結果,這是典型的實用文特質。所以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抓住體現時間的詞語來彙報。2.這一段文字在語言特色和文體風格上偏重於文學性的描寫,這樣的描寫體現了一篇優秀文章的文質之美,如:“紙袋”、“白色記號”等。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思考: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推測是什麼呢?這裡為什麼不用猜測呢?而用猜測呢?
(2)再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師:當法布林來到家的時候,他得到了什麼訊息呢?假如你是作者,聽到蜜蜂回來了你的心情會怎樣?
讓生說說“二點四十”看出他們記錄的非常準確,像這樣的數字,課文有好幾處。你能快速地找出來嗎?(將近兩點整,大約三刻鐘)
作者和小女兒此時的心情你想用什麼詞來形容?(激動、開心、欣喜若狂)你認為怎樣讀才能表達他們的心情。(指生讀,大家評議。)
四、學習第六自然段
那作者最後是怎麼得出結論的呢?請大家默讀第6自然段,找出能說明結論的句子。(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五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
1指導書寫“確、誤”
2抓住“無誤、逆風而飛、沿途陌生的景物”來理解
“無誤”什麼意思?(沒有一點失誤)
“逆風而飛”有沒有使他們迷失方向?(沒有)
“沿途陌生的景物”有沒有使他們偏離方向?(沒有)
3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旨在突破課文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作者觀察、思考和試驗的方法,感受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來說,唯有靜下心來默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這樣,在訓練學生“學習默讀這一閱讀方式”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五、反覆朗讀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同學們,讀到這裡,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還是聽說的嗎?
2.指導朗讀。
那麼法布林可以肯定地說(生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佈(生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
3.學到這裡,你覺得法布林是個什麼樣的人?
六、學習最後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林還得出了什麼結論。(齊讀最後一段)
2.在這個結論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認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無法解釋的是(能辨認方向的本能。)
(1)什麼是“本能”?(生下來就有的本領)
(2)作者在最後找到答案了嗎?(無法解釋的本能)
明確:同學們,科學的探究是沒有止盡的,作者在文章結尾處也沒有完全給大家一個答案,但是給了我們一個研究和試驗的空間,希望大家也可以走進生活,走到原野上,觀察蜜蜂,進一步瞭解蜜蜂。
【設計意圖】當學生對課文內涵和表達方法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時,就應當向生活延伸,鼓勵學生走向語文大課堂,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
七、拓展交流
學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八、總結
法布林曾經說過:“在對某個事情說‘是’以前”,我要觀察、觸控,而且不是一次,是兩三次,甚至沒完沒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鐵證下歸順聽從為止。
九、作業佈置:
1.把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句子抄下來。
2.課外閱讀:《昆蟲記》。
板書設計:
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我”參觀養蜂大廈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借讚美小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的精神,歌頌了勞動人民為創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課文結構精巧,用凝練的語言準確而形象地描繪出蜜蜂釀蜜時繁忙、熱鬧的勞動場面。在讚頌農民勞動時,作者又透過聯想巧妙地把”蜜蜂與勞動人民聯絡起來。
教學目標 :
學習運用讀書的記號學習課文,透過發現問題,小組研究解決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蜜蜂那種“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精神的可貴,勞動人民為創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
運用讀書的記號學習課文,自己發現問題,合作研究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
懂得蜜蜂那種“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精神的可貴,勞動人民為創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
教學過程 :
一、課前談話:聊聊小動物的話題,你過小動物嗎?
二、學習課文
1、齊讀課題學了課文,你對蜜蜂有什麼感受?你感到蜜蜂是……
指名回答並板書。
2、看板書說說蜜蜂是怎樣一種動物。
3、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回到課文中看看,在這之前,請你看一個詞提出一個問題。
三、合作研究問題
我們把初步的感受變成了一個個問題。可以出紙把研究成果寫下來。
學生小組合作研究
研究紙條:1、我們探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們可以這樣探究:
(1)仔細讀課文,並有課文上作記號找出依據來證明。
(2)可以補充一些課外資料來證明。
3、討論交流:探究後有什麼感受。
探究小組成員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彙報研究成果
1、請小組同學代表彙報2、隨機指導悟詞,如:“極好的東西”還指什麼東西?指導朗讀
師:從你們的朗讀中感受到了蜜蜂的高尚
2、蜜蜂所有的特點都集中到了一個詞“可愛”所以課題是“可愛的小蜜蜂”。
3、可老師讀了最後兩段產生了疑問,寫蜜蜂怎麼又寫人了呢?
五、學習最後兩段
1、自己讀一讀,來幫老師解決問題。
2、指名回答
3、齊讀此段出示:“蜜蜂用勞動建設……蜜”“說不定……生活呢。”
4、師:其實身邊這樣無私奉獻的從是很多的。像老師不但要教好我們,還要自己學習。請你說說還有哪些人?
六、提升寫感受
學到這兒,你有什麼要說的嗎?把你的感受寫下來。再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蜜蜂那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探究性學習的嘗試
新課程提出了“學習主題”的構建,學習主題包含內容和行為兩個側面,體驗性與結果性兩個層次。以往我們通常把學習目標侷限於內容側面和結果性層次。這堂課上,我注重行為側面和體驗性層次,把目標確定為:學習運用讀書的記號學習課文,透過發現問題,小組研究解決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蜜蜂那種“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精神的可貴,勞動人民為創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提出問題,然後再帶著問題深入課文去探究,透過自己的探究和親身體驗從而獲得答案。最後讓學生聯絡身邊的人,說說像小蜜蜂一樣勤勞、無私奉獻的人,把小蜜蜂的可愛感受內化到心裡。但整堂課下來,效果並不在想象之中,學生不太習慣積極地參與探究,探究的氣氛不濃。這正是我以後課堂教學要注意培養的方面。
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渺小”、“釀造”的意思。
2懂得蜜蜂那種“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精神的可貴,學習勞動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而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課件一個
教學過程:
一、提出專題:
1、同學們,上堂課我們學習了12課《可愛的小蜜蜂》,它是著名作家楊朔寫的一篇文章《荔枝蜜》中的一部分。我們來看一下,他省掉的開頭。(。課件出示:“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2從這一節中,你認為,我喜歡小蜜蜂嗎?(不喜歡,感覺不舒服)可你看課題,把它讀一遍,你從課題中發現,我喜歡蜜蜂嗎?從哪個詞中看出我是喜歡蜜蜂的?(可愛)
我對蜜蜂為什麼開頭不喜歡,後來卻覺得它可愛了呢?(課件出示)這就是我們今天重點要討論的東西。
提示:蜜蜂什麼地方很可愛,作者在參觀“養蜂大廈”的過程中,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用“——”畫出有關的句子,想想讀讀你體會到了蜜蜂的可愛之處了嗎?(自由朗讀全文)
二、研究專題:
板塊一
1:“我”在養蜂大廈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
一走近“大廈”,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來飛去,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建設什麼新生活呢。
你體會到蜜蜂的可愛了嗎?
a、“大廈”為什麼要加引號?“大廈”指什麼?
b、“成群結隊”什麼意思?從這個詞中你看出了什麼?(蜜蜂多)再讀一讀這個句子,你還能讀出點什麼來嗎?(蜜蜂採蜜忙)
c、看到這沸沸揚揚的情景,你會想什麼?(說不定蜜蜂也在建設什麼新生活呢。)
蜜蜂當成什麼來寫了?(人)
板塊二
2:在養蜂大廈,“我”還聽到了什麼?(。課件出示)
蜜蜂這東西,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閒著。釀的蜜多,釀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可自己吃的有限。每回割蜜,給它們留下一點點,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麼,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
一隻工蜂最多隻能活6個月。活到限數,自己就悄悄死在外邊,再也不回來了。
(1)
請男生讀一讀這段話,再請女生讀一讀這段話,說說看,蜜蜂在勞動的過程中,有什麼特點?你體會到蜜蜂的可愛了嗎?
(1)勞動時間長:一年四季
整日整月
(2)勞動態度:釀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麼。這讓我想到了詩人羅隱的詩《蜂》,你會背嗎?給同學們背背看,“為誰辛苦,為誰甜”呢?
(3)
生命短暫:6個月
(2)聽了老梁的介紹,我的心不禁?“一顫”什麼意思?從第三節中找找看,我的心為什麼會一顫?
A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為什麼說蜜蜂對人無求?(需求少)
它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僅僅是蜜嗎?
它的付出需要回報嗎?那你看它有什麼品質?(無私奉獻)
B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你能給渺小找個近義詞嗎?蜜蜂哪裡渺小了?
再看看,蜜蜂什麼地方讓你覺得它很高尚?什麼精神高尚?
板塊三:
“我”從蜜蜂聯想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從課文第四節中找出有關句子。
1、由蜜蜂想到了誰?他們正在幹什麼?
2、他們辛勤地插秧,僅僅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嗎?
3、課文學到這兒,想想看,農民和蜜蜂有什麼聯絡?(1採蜜辛勤農民插秧辛勤;2釀蜜多,需求少農民也一樣)
4、我希望做這樣的人嗎?哪裡看出來的?(作者以蜂喻人,借蜜蜂來讚美為建設美好生活而無私奉獻的勞動人民,歌頌了創造美好生活而奉獻的崇高精神)
拓展:a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農民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外,還有哪些人也具有這樣的精神?(醫生、老師、郵遞員……)
b、你能用幾句話來讚美有這種精神的人嗎?
總結:每人讀一句,朗讀課文
佈置作業:《課堂作業本》
仿照4、5自然段把剛才讚美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的人的話,寫下來(注:在螢幕閱讀之後)
板書設計:
12可愛的小蜜蜂
辛勤採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進進出出飛來飛去
無私奉獻:貢獻多需求少
學習蜜蜂立志奉獻
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楊朔的散文《荔枝蜜》(螢幕閱讀。課件出示:
“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那裡四周是山,環抱著一潭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山水畫。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滿山遍野嗡嗡嗡的喧鬧得有如墟集。那些蜜蜂早上迎著晨曦,晚上趁著月色,正忙著採花釀蜜呢。
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高、香味濃。住在溫泉附近的人多半喜歡吃這種蜜。朋友送了我兩瓶。我一開啟瓶蓋,就聞到一股香味。它的色澤也很美,彷彿是玉液瓊漿。我舀了兩茶匙放在杯裡,加了水,攪拌好,一喝,很有點鮮荔枝味。十分過癮,不斷地舔著嘴唇,回味它的味道。我一向嘴饞,接著又喝了一大杯,不覺動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就是鄉里的養蜂場。當時春色正濃,花開得正歡。我一走近養蜂場。就見到成群結隊的蜜蜂進進出出,飛來飛去,一片沸沸揚揚的情景。
養蜂員老梁小心翼翼地揭開一個木頭蜂箱,箱裡隔著一排板,每塊板上滿是蜜蜂,蠕蠕地爬著。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體特別長。
老梁贊嘆地說:“你瞧這群小東西,多聽活。”
我問他:“像這樣一窩蜂,一年能收多少蜜?”
老梁說:“能收幾十公斤。蜜蜂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閒著。它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把剩餘的儲存起來,作為囤糧。每回收蜜,給它們留下一點點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從來不計較什麼,還是繼續勞動。”
我想起一個問題,問道:“一隻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隻能活六個月。”
我說:“原來壽命這樣短。你不是常常要到蜂房外邊打掃死蜜蜂嗎?”
老梁搖一搖頭說:“蜜蜂是很懂事的,到時候,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邊,再也不回來了。”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命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美的生活。蜜蜂是卑微的,卻又是多麼崇高啊!
我信步走在稻田的小路上,看到農民忙碌地在水田裡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上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當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
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習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項什麼試驗。
2、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的。
3、透過體會“推測” “幾乎” “大概” 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學習積累語言。
過程與方法目標:組織學生在默讀中邊讀邊想,理解並深入課文學習。師生共同理清試驗的各個環節,在分析比較中學習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究精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點:
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樣做的,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教學難點:
培養觀察習慣,學習探索精神。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蒐集蜜蜂的資料。教師準備:法布林的常識和他的《昆蟲記》。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明確要求
1、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蜜蜂》,齊讀課題。
2、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看誰注意力最集中,不出聲,不指讀。思考:
A、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生答)法布林為了驗證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試驗,證實蜜蜂確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B、課文哪些地方寫試驗的過程,哪些地方寫試驗的結果,哪些地方寫了作者的結論。
(2段寫過程,345段寫結果,6段寫結論)
3、引入:為了驗證蜜蜂是否具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樣做試驗的,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
二、抓住重點,感悟試驗過程。
1、作者是怎樣做試驗的呢?默讀課文第二段,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提示:
(1)法布林的這項試驗是怎麼做的 ?用筆畫出相關的句子。你能用“先 ……接著……然後……最後……”來說一說嗎?
(2)從法布林的做法裡,你有什麼發現或感受?
(3)這個試驗中,能不能減少其中的一個環節?為什麼?
3、分組學習,教師指導。
4、指名說說,全班交流。(1、先在自家花園裡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紙袋裡。2、接著做了白色的記號,3、然後讓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4、最後法布林還把蜜蜂放在紙袋裡走了兩裡多路。把蜜蜂放出來。)
5、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歸納板書:(捉蜜蜂 做記號 女兒等 走兩裡多路放飛蜜蜂)
6、從法布林的做法裡,你有什麼發現或感受呢?讓學生明白他這樣做的目的。選自己家的蜜蜂(是為了便於觀察),做上記號(與其他蜜蜂區分,使試驗真實),讓女兒守在蜂窩旁(掌握飛回來的時間),二十多隻 (比較分析,得出較準確的結論。)
7、說說在這個試驗中,能不能減少其中的一個環節,要陳述理由。(不能少。少了任何一個環節,得到的結論會不準確)
8、小結:是啊,難得作者考慮得如此細緻周到,這充分體現了作者做事非常嚴謹,對科學求實的作風。讓我們來齊讀課文的第二段,一起去感受法布林做事嚴謹的科學態度吧。
三、品讀課文,探究試驗結果
1、師: 那麼試驗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再一次快速默讀課文3、4、5段。
2、現在老師先請三位同學來讀讀這三個自然段。其他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想。
3、指名交流:(預設:蜜蜂飛回來了。二十隻蜜蜂,有十七隻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畫出有關的句子。
4、學生彙報,教師隨即點撥,出示句子。
(1)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衝過來 ,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有兩隻蜜蜂飛回來了!它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裡,滿身都是花粉呢。”
A、如果你當時看到這兩隻歸來的蜜蜂,你是什麼心情?會對它們說些什麼?(預設:真是太高興啦。小蜜蜂啊,真沒想到,你這麼快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我也以為你們回不了家了。)
B、是啊,作者“我”在回家的路上,也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呢?
推測是什麼意思?聯絡上文,出示句子: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象在尋找回家的方向。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我想,它們飛得這麼低,怎能看到遙遠的家呢?
C、如果是你,你會有怎麼樣的推測?說說你的想法。預設:想想蜜蜂在飛回來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或危險。
D、蜜蜂竟然飛回來,難怪小女兒這樣激動。指導用激動的語氣讀,女生齊讀。
(2)第二天我檢查蜂窩時,又發現十五隻背上有白色記號的蜜蜂。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了家。
A、“準確無誤”是什麼意思?蜜蜂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準確無誤地飛回來的?
完全正確 沒有差錯)聯絡上下文理解。是的,逆風沒有使它們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環境沒有讓他們偏離方向,他們準確無誤地回家。)(儘管…… 但)這是一組關聯詞)。說明蜜蜂不僅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還很強。
B、指導朗讀。男生齊讀。
5、這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試驗,那麼作者又是應用怎樣的語言來寫的呢?請同學們看大螢幕:比較句子: 這樣改行嗎?為什麼?從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的準確無誤。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蜜蜂肯定找不到家了。
6、放手默讀課文,像這樣用的準確的語言課文中還有很多,你能試著找到幾處嗎?
7、交流,螢幕顯示句子,讀一讀
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幾乎要……大概……我想……
四、研究結論,激發探究
1、法布林透過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出示、齊讀最後一段)
2、讀到這裡,你還有什麼疑問?和你的同桌說一說。(預設:其他三隻為什麼不能準確地回家?我無法解釋的本能是什麼?蜜蜂又是靠什麼準確無誤的回家的呢?法布林為什麼無法解釋呢?
3、小結: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非常好,說明你們很善於思考。希望課後你們能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解決這些疑問。看來,自然界的確有無數解不開的奧秘。由於法布林生活在離我們現在100多年前,當時的研究條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釋這種本能。在幾十年後,有一種研究結論,你們聽聽有沒有道理。電腦出示資料。
如果你們對蜜蜂感興趣,還可以自己去查詢資料,自己再做一番研究。
五、作業佈置,拓展延伸。
1、討論:作者從試驗中得出了什麼結論,是怎麼得出的?
2、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蜜蜂的有趣知識?將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蟲的相關知識製成一張手抄報,與同學們一同分享。
3、特向你們推薦《昆蟲記》。這是法布林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的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和試驗,真實記錄昆蟲的本能與習性的鉅著。
板書設計:
14 蜜蜂
法布林
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試驗捉蜜蜂
做記號嚴謹 求實
女兒等
走兩裡多路 放
結論不是超常的記憶力 而是本能
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蜜蜂、檢查”等詞語。
2.默讀課文,能梳理並按順序說出實驗過程,感受法布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3.運用多種形式,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多種方式,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
2.能梳理並按順序說出實驗過程,感受法布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植物王國的奇妙,這節課我們將走進昆蟲世界,探究昆蟲世界的奧秘。今天我們的探究物件是蜜蜂。(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初讀讀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標註自然段序號。圈畫生字,讀準字音。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多種形式認讀。(單個讀,齊讀,男、女生接讀等)
(2)學習生字。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4)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作者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親自捉了二十隻左右的蜜蜂,做了記號,放在紙袋裡,帶到四公里之外放飛,結果至少有十五隻蜜蜂飛了回來。作者由此得出結論:蜜蜂能飛回來,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5)課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敘的?(實驗的目的-實驗的過程-實驗的結果)
(6)辨析:實驗與試驗的區別。(試驗指為了解某物的效能或某事的結果而進行的嘗試性活動;實驗是設計來檢驗一個理論或證實一種假設而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動。)
3.指名讀課文第1自然段。
4.法布林在聽說了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後是怎麼做的呢?(我想做個實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說明他不盲信,講究事實,有著嚴謹的科學態度)
5.過渡:作者是如何做這個實驗的呢?實驗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下節課我們再共同學習。
三、書寫指導
1.(課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你認為這些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寫錯的?
2.學生互相交流怎樣寫好這些字。(教師重點指導:“蜜蜂”不要寫成“密峰”;注意“辨”與“辯、瓣、辮”的區別。)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請大家默讀課文,說一說:法布林做了一項什麼實驗?這次實驗是怎樣進行的?結果如何?(自由舉手回答)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二、細讀感悟,經歷探究
1.法布林是怎麼做實驗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筆畫一畫他做實驗的句子。(捉蜜蜂、放紙袋、做記號、四公里外、放蜜蜂)
2.引導學生用“先……接著……然後……最後……”來說一說實驗過程,同桌互相補充。
3.質疑探究。
(1)法布林為什麼在放飛的蜜蜂背上做了白色的記號?(為了證實飛回來的蜜蜂是他放出去的)除此之外,他還做了些什麼呢?(法布林還讓自己的女兒在蜂窩旁邊等著,這樣就可以準確的知道蜜蜂是什麼時候飛回來的)
(2)從法布林的做法中你想到了什麼?(做實驗應該考慮細緻周到,這樣才會得到科學的結論)
(3)法布林來到陌生的地方放飛蜜蜂時,看見它們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林,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怎樣推測?(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評議)
(4)放飛了蜜蜂后,“我”的想法是什麼?(“我”想,它們飛得這麼低,怎麼能看到遙遠的家呢?)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呢?(同桌互相討論)
(5)從這裡你體會到了什麼?(法布林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4.再次默讀第2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實驗步驟任意去掉一個行嗎?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彙報。(體會法布林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細讀感悟,探究結果
1.學習第3—4自然段。思考:實驗的結果怎樣?這些蜜蜂能回到它們的家嗎?
(1)作者認為蜜蜂能回來嗎?(不能)你從什麼地方讀出來的?(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這時候颳起了狂風,蜜蜂飛得很低,“我”想,它們不能看到遙遠的家。)
(2)第一批迴來了幾隻蜜蜂?(兩隻)這麼長的路途,它們用了多少時間?(三刻鐘,一刻鐘是十五分鐘)
(3)小女兒看見“我”回來了,她的心情是怎樣的?(激動、興奮)如果此時你看到這兩隻歸來的蜜蜂,你是什麼心情?會對它們說些什麼?帶著自己的感受讀第3—4自然段。
2.學習第5—7自然段。思考:第二天,法布林在檢查蜂窩的時候,又發現了什麼?(十五隻身上有白色記號的蜜蜂)這樣,至少有十五隻蜜蜂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了家。
(1)蜜蜂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飛回來的呢?(出示相關句子,教師總結:逆風而飛,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
(2)學生朗讀課文第7自然段。(體會作者對蜜蜂的讚歎)
3.學習第8自然段。默讀課文。
(1)法布林透過這個實驗證明了什麼?(學生討論:法布林證明蜜蜂確實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學生自由交流,教師小結: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蜜蜂並不熟悉,而且它們被悶在紙袋裡走了四公里路,也根本看不到周圍的景物。
(2)思考:蜜蜂能辨認方向,靠的是什麼呢?(生討論,師總結:法布林還不知道原因,所以說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3)你們同意法布林的這個結論嗎?請結合他做實驗的方法,談談自己的看法。我們要向法布林學習什麼?(學習法布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再思導疑,再激興趣
1.你認為將來這個“無法解釋的本能”會有科學的解釋嗎?(師小結:相信法布林和其他科學家一定會不斷地去研究、觀察,解開其中的秘密的。)
2.誰能說說從今天的學習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發?(做事嚴謹,實事求是)
五、拓展訓練
其實蜜蜂身上還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識等著愛思考、細心觀察的孩子去發現呢,讓我們一起到書籍中、生活中,用我們的實踐和智慧來解開謎團吧。
[教學板書]
14.蜜蜂
實驗目的:驗證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實驗步驟:把二十隻左右的蜜蜂悶在紙袋裡帶出四公里做上記號放出,讓小女兒在蜂房旁等著。
實驗結論: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先讓學生歸納實驗的幾個步驟,從實驗步驟的重要性來引導學生推論法布林是一個細心、嚴謹的人。我在讓學生了解了實驗步驟後,又創設了一個開放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獨特思考,給出了有創造力和個性化的答案。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6
備課思路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然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這篇課文語言嚴謹,層次清楚且邏輯性強。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3.解課文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激發學生動手探究自然奧秘的興趣。
4.蒐集資料,進一步瞭解有關蜜蜂的知識。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課,應在不斷培養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瞭解作者觀察,思考和實驗的方法,感受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2.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麼做的,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激趣匯入
1.上堂課我們領略了植物王國的奇妙,這堂課我們將走進昆蟲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蟲世界的奧秘嗎?
2.板書課題。今天要探究的物件是蜜蜂。對於蜜蜂,你知道些什麼嗎?
3.把自己從書上或網上查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林的資料,師生交流。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初讀,處理生字。
對於昆蟲的瞭解,同學們知道的真多,說得也很流暢。但是還不知道讀課文讀的怎麼樣呢?要想讀得正確、流利,首先要把一個個“攔路虎”消滅掉,先自己讀一遍課文,把自己的“攔路虎”圈出來。學生自由讀文,圈畫生字。同位幫忙消滅“攔路虎”。
2.檢查生字
大概、阻力、包括、沿途 、超常陌生、準確無誤、逆風而飛
多種形式檢查,單個讀,齊讀,男、女生接讀等。
3.檢查句子,
課文中出現了好幾個多音字,我們在讀課文的時候,要注意把字音讀準,你注意到了麼?先出示三個帶有多音字的句子,還需要看看書的同學,馬上在課文中找出句子練一練吧,一會兒請自信的孩子來試著讀一讀。
“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
“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
“儘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三、生生互動,解疑促讀。
1.句子讀得真不錯,連著幾個有難度的多音字也讀得準確無誤。不知道課文讀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讀課文,不讀的孩子,仔細聽,想一想課文說了一件什麼事。(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
指名說(做試驗;測試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適當引導說完整。
2.請同學們找一找,課文那些地方寫試驗的過程?哪些地方寫試驗的結果,哪些地方寫了作者的結論。
四、書寫指導
1.“途”是半包圍結構的字,注意捺劃的指導。
2.“辨”是左中右結構,注意中間部分與辯、辮分開。
指導學生根據字形結構的特點,把字寫正確、寫端正、寫勻稱。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課後詞語。
2.閱讀法布林的《昆蟲記》。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複習生字詞語。
2. 默讀課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法布林在聽說了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後,是怎麼做的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二、朗讀感悟
1.學習第二自然段
引入: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法布林想對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要做一個試驗,具體的實驗步驟是什麼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自然段。
(1)默讀第二自然段,劃出相應的句子。
(2)交流試驗的具體步驟
你能用“先……接著……然後……最後……”來說一說嗎?
(3)試驗的步驟能不能去掉一個?為什麼?
(4)你想對法布林說什麼?
(5)放飛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麼?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呢?可見法布林是個什麼樣的人?
2.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教師引入:試驗的結果怎樣?這些蜜蜂能回到它們的家嗎?請同學們閱讀三、四自然段。
(1)作者認為蜜蜂能回來嗎?你從什麼地方讀出來的?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
(2)第一批迴來了幾隻蜜蜂?這麼長的路途,它們用了多少時間?
(3)此時你看到這兩隻歸來的蜜蜂,你是什麼心情?會對它們說些什麼?
這時,小女兒看見“我”回來了,她的心情是怎樣的?(激動,興奮,意外)帶著自己的感受讀句子。
(4)指名學生多人次地帶著這種高興,激動、甚至有點意外的心情朗讀。
3.學習第五、六、七自然段:
引入:同學們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請讀第五自然段。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2)第二批又飛回來幾隻蜜蜂,你是從第幾自然段讀出來的?你們認為它們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大概用了多少時間。
(3)換位思考:現在你就是飛回蜜蜂中的一隻,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難,也可以是巧遇。)
(4)可愛的小蜜蜂們,你們辛苦了,看到你們平安的歸來,我是多麼高興啊!你們看作者是怎麼誇讚這些小蜜蜂的?你覺得讀時要注意哪些詞語?
(5)學生再一次體會讀。
4.學習第八自然段:
(1)學到這裡,同學們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們怎麼會有這種能力的?讓我們看看本文作者法國生物學家法布林是怎麼說的。
(2)學生多遍朗讀第八自然段。課件出示句子,再用不是…而是…說話
(3)你們同意法布林的這個結論嗎?請結合他做試驗的方法,談談自己的看法。(釋出而透過實驗證實了蜜蜂確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蜜蜂靠的不是超強的記憶裡,而是、這種本能作者就是是生物學家,在當時他也無法解釋清楚,從這裡可以看出釋出而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要向法布林學習什麼?
三、拓展訓練
其實蜜蜂身上還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識,等著愛思考、細心觀察的孩子去發現呢,你願意做這樣的孩子嗎?(課件出示:蜜蜂的分類、蜜蜂的語言、蜜蜂採蜜)
四、實踐遊樂園
還有哪些動身物不會迷路?它們憑藉什麼來判斷方向,認識路線呢?
蜜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7
一、說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組第二篇精讀課文,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然後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這篇課文語言嚴謹,層次清楚且邏輯性強。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理念,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證實、飛散、幾乎、大概、減少”等詞語。2、學習默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感受語言運用的準確,並能積累語言。3、學習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根據以上的教材分析,我認為透過悟讀課文,體會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基於本課文字的特點,我選用“對話教學法”為本課的主導教學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時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我以提問、討論等對話形式雙向或多向溝通訊息,交流思想;如本文開頭,將“聽說”兩個字去掉行嗎,在討論交流中發展學生對感受科學求實作風。此外,我還運用讀中感悟法和多元資訊教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法。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瞭解怎樣做試驗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讀、思、劃、議,透過自主學習和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明白科學試驗的嚴謹態度。
三、教學過程
為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計劃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理清文脈。第二課時:深入研讀課文,體悟法布林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共分四個板塊:
一、複習詞語走進試驗
二、瞭解試驗結果激發探究慾望
三、細讀試驗過程體會嚴謹作風
四、回讀拓展
(一)、複習詞語,走進試驗
1、課伊始,我首先聽寫詞語,要求正確、工整。
無論試驗紙袋證實大概減少阻力推測包括確確實實準確無誤沿途超常
2、聽寫結束之後請自己修改。
3、引導學生能夠運用以上詞語回顧課文內容。
過渡:此時此刻你們是不是很想探個究竟,到底這是個怎樣的試驗呢?一起到法布林的花園去看看吧。
【回顧這一環節我選用聽寫詞語,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式,既讓學生對文字由一個整體的回顧,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訓練了詞語的運用,無疑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訓練的程度。】
(二)瞭解試驗結果激發探究慾望
1、接著教師引讀第一自然段: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我想做個試驗。
這裡我緊緊抓住“聽說”一詞研讀句子:
引讀後,我故意漏讀“聽說”一詞,當學生髮現後,我問:為什麼法布林一定要寫上“聽說”這個詞呢?討論中引導學生明白:是聽說的,就不一定是真實可靠的,法布林一定要親自試驗一下來驗證所聽說的,這說明他做科學研究不輕信盲從,非要探個究竟不可。
2、試驗的結果是怎樣的呢?默讀第五自然段,劃出相關語句。交流試驗結果: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儘管它們逆風而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這裡我抓住“準備無誤”“確確實實”研讀句子。“無誤”是指什麼?(預計學生會說:逆風沒有迷失方向,陌生景物沒有偏離方向)。還可以換個詞嗎?(預計有:萬無一失不失毫釐不差毫髮)引導用確確實實的語氣朗讀。【這裡,我將試驗結果首先呈現,蜜蜂確確實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那麼,試驗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是不是具有科學性呢?一系列的問題將在學生腦海中形成,這樣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慾望,同時這裡也是朗讀訓練點,將詞語的理解溶入了個性化的朗讀體驗之中。】
(三)細讀試驗過程體會嚴謹作風
這一板塊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第二自然段的文字中,作者詳細地記錄了做試驗的過程,而且每個步驟都具有代表性,可謂是缺一不可,這正是體現了作者科學的研究態度;同時這一段中,作者還將自己的推理過程融入了細緻的觀察中,這在語文學科中較少見到,我主要分為兩個小板塊進行教學:1理清實驗過程2明白推測依據
第一板塊:理清實驗過程
1、請同學們自由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邊讀邊劃出試驗的過程可以分為哪幾步?想想從他做試驗的過程中,又能感受到他是怎樣對待科學研究的?
2、試驗的過程是怎樣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捉蜜蜂—做記號—叫女兒等—走兩裡多路—放蜜蜂。引導學生用“先……再……接著……然後……最後……”理清試驗脈絡。
3、你能從試驗中感受到什麼?學生交流感受,教師相機點撥,並指導讀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中明白法布林捉自家花園的蜜蜂的用意:是為了便於觀察。
(2)做上記號,是為了方便與其他蜜蜂區分開來,試驗的真實性。
(3)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是為了掌握蜜蜂飛回來的時間。
(4)捉二十隻蜜蜂是為了比較分析,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
(5)走兩裡多路,使試驗結果有說服力。
4、再次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去掉其中的一步行嗎?為什麼?再將你的思考結果在組內進行交流。交流中明白,如去掉做白色的記號的這步,就體現不出試驗的真實性。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的小組討論與全班交流可以讓學生在生與生、師與生的合作學習與交流中,逐步體會作者嚴謹的科學作風。
5、讀到這裡你想說什麼或你想對法布林說些什麼?
學生透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心中的情感早已溢滿於胸,噴薄欲出了。此環節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好地表達自己個性化閱讀體驗的機會。更讓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得到一次昇華。
第二板塊:明白推測依據
我是這樣過渡的:法布林不僅有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他還認真觀察,用心思考。
1、請再次默讀課文2—3段,想一想法布林放出蜜蜂后做了什麼?為什麼推測蜜蜂可能回不到家了呢?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討論。(交流中明白,法布林放出蜜蜂后還觀察蜜蜂的活動狀態,同時積極動腦思考,蜜蜂這樣活動的原因。;交流中還要抓住“幾乎、大概”體會用詞準確性。)
2、為什麼“我”這樣推測呢?交流中明白,我之所以這樣推測有兩個原因。1蜜蜂向四面飛散2飛得很低,看不到遙遠的家。從中你有什麼體會?教師相機將學生的語言歸納總結:科學講究嚴謹的態度和求實的作風,凡事要有根有據,此外還需要有用心思考的探究品質。
3、回放試驗結果。這樣,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指名讀齊讀
(四)回讀課文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學們,讀到這裡,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還是聽說的嗎?那麼法布林可以肯定地說(生接讀: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裡,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此時他的心情多麼地激動,他興奮地對人們說,生再讀
2、學習最後一段。
除此之外,法布林還得出了什麼結論。學生齊讀最後一段,師帶領學生小結在這個結論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認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無法解釋的是——辨認方向的本能。)這個結論讓你想到些什麼?鼓勵學生多元思考,比如:什麼是本能,資料袋裡說的蜜蜂會跳舞,它們就是這樣認路的嗎?怎樣才能尋找到真正的原因?【《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緊扣末尾這一結論,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學生去主動地發現、自主地探究。】
3、拓展教師講述奧地利生物學家費裡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學們對蜜蜂的知識感興趣,可以去查查資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資料的適時補充,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距離孩子年代久遠的事實,從而更好地感悟法布林求實嚴謹的科學作風。
作業佈置:
(1)把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句子抄下來。
(2)課外閱讀:《昆蟲記》《木木的昆蟲日記》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引領學生充分接觸語言,積累語言,體悟語言,進而運用語言。
四、板書設計
蜜蜂
試驗捉蜜蜂—做記號—叫女兒等—走兩裡多路—放蜜蜂
本能準確無誤?
【抓住試驗這一關鍵詞,展現課文脈絡,揭示課文主旨,“本能”後面加一問號,更激發了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