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通用11篇)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銳角和鈍角,會用三角尺判斷直角、銳角和鈍角。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分類和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強學生用數學思想認識事物的意識。

  3.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感受數學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於學生剛剛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的基礎之上。透過在學生熟知的情境中展開探索,在動手操作中認識、判斷銳角和鈍角,進一步拓展完善對角的認識,為以後學習三角形的分類等知識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認識銳角和鈍角。

  教學難點:

  理解銳角、鈍角和直角的特徵

  教學準備:

  課件、三角尺、活動角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鋪墊匯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課件出示例5:在圖中,你能找到哪裡有角?

  2.根據學生彙報,在上圖顯示描出六個代表性的角。(2個直角,2個銳角,2個鈍角)

  (二)在交流中複習。

  角是由什麼組成的?怎樣判斷直角?

  (三)在問題中引入。

  1.課件演示:從例5實物圖中抽取剛才描出的六個角。

  2.引發思考:這些角長得一樣嗎?你能根據它們的特點分類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物中找角,再從中抽象出角,既是對舊知的複習,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學生注意,並引發思考,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彙報,感知特徵。

  1.小組討論: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麼標準分類?說說分的理由。

  2.全班反饋,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為兩類。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類。

  (二)分類驗證,體驗特徵。

  1.驗證直角。指導學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進行正確的判斷。

  2.驗證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確方法:像這兩類角有時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屬於哪一類角的,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驗證。

  【設計意圖:從直觀感知層面入手,透過學生動手操作給角分類,交流分類的理由並概括每一類角的特徵,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接著以三角尺上直角為標準,驗證判定角的類別,直觀、形象,使學生真切體驗到三類角的特徵及相互關係。】

  (三)歸納整理,認識特徵。

  1.自主命名,發揮想象。

  像你們這樣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類,其中這一類有它特定的名稱叫直角,其餘的兩類角你們想不想為它取個合適的名字呢?

  2.明確概念,點明課題。

  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其實人們已將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銳角,比直角大的叫做鈍角。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銳角和鈍角。

  3.比較大小,深化認識。

  (1)用活動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開口拉大就成鈍角,反之把直角的開口縮小就成銳角。

  (2)揭示規律:銳角<直角<鈍角

  【設計意圖: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命名、自由做角,在活動中對三類角的特徵及相互關係有了更深刻認識和理解,同時為學生提供充分思維和更多探索的空間。】

  三、鞏固新知,理解運用

  (一)連一連

  1.課件出示:教材第41頁“做一做”第2題。

  2.獨立完成,集體講評。

  (二)找一找

  1.課件出示:教材第44頁第9題。

  2.獨立完成,集體講評。

  3.小組合作:找一找身邊的角,並說一說分別是哪類角。

  (三)畫一畫

  1.學生獨立畫一個銳角、鈍角和直角。

  2.同桌交流:說說畫法,相互判斷畫得是否正確。

  (四)演一演

  1.自由表演:用身體的四肢動作表示角。

  2.彙報表演。(這是趣味性的練習,學生只要做出動作基本符合三類角的特點就可以,不需要用直尺去比。)

  (五)想一想

  1.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直角、銳角和鈍角。(教材第44頁第10題)

  2.思考:你有什麼發現?

  引導學生從三種三角形角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上分析。

  【設計意圖:透過形式多樣、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不僅對直角、銳角和鈍角的認識更為透徹,也為以後學習三角形的分類作好鋪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輕鬆、有趣的課堂中學知識,感受數學的內在美。】

  四、梳理反思,拓展延伸

  (一)談談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二)到生活中找角,並向你的家人和同學說一說各是什麼角。

  【設計意圖:此環節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又能將數學學習從課內延伸至課外,使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絡,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2

  學習內容:

  用乘除兩步運算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於生活,並很好地為生活服務。

  教、學具準備:

  課本第31頁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學習過程:

  一、用談話的方式引課。

  問小朋友們喜歡逛商店嗎?他們喜歡,再讓他們猜猜練習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價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兒童商店,展示各種商品和單價。

  2、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開始購物。

  (1)先說說你有多少錢,準備買什麼?在組裡談談自己的購物打算。

  (2)小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營業員,有的扮演顧客。

  (3)學生開始購物。

  3、在全班交流你們購物的過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12元可以買3輛小汽車。

  B、我想買5輛小汽車。

  C、應付多少錢?

  D、應付20元。

  4、請表演的D同學說說他們是怎樣算出來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請一小組上黑板前展示他們的購物過程。

  6、小組相互交流。

  7、師生小結。

  三、學生獨立完成第31頁的“做一做”。然後根據“做一做”的圖提出能用乘除兩步運算的問題並相互解答。

  四、全課總結。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鈍角,知道用直角和銳角拼出的一定是鈍角。

  2.進一步鞏固對直角、銳角、鈍角的認識,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經歷完整的活動過程,培養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美。

  目標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項內涵豐富的數學活動,又是安排在第三單元最後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它既能鞏固學生對直角、銳角和鈍角的認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積累學生活動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還能使學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點,為後續學習作好鋪墊。

  教學重點: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鈍角,知道用直角和銳角拼出的一定是鈍角。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角的知識拼角。

  教學準備:

  課件、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活動前——充分準備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義

  1.觀察一副三角尺中兩個三角尺中的角分別是什麼角?

  2.給一副三角尺上的每個角編號。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編為A尺,其中的直角為A尺直角,另兩個銳角分別為A尺①號銳角和A尺②號銳角;另一塊三角尺編為B尺,它的直角為B尺直角,另兩個銳角分別為B尺①號銳角和B尺②號銳角。

  (二)複習舊知,激趣引入

  1.銳角、直角、鈍角有什麼關係?(銳角<直角<鈍角)

  2.三角尺上直角、銳角都有,就是沒有鈍角,你能用它們拼出一個鈍角嗎?(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動前學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義,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兩塊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麼特點。同時調動銳角、直角、鈍角之間大小關係的知識,為“拼角”作好準備。】

  二、活動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

  (一)小組討論,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

  2.學生動手拼角並畫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二)彙報展示,師生交流

  1.組長彙報。

  2.挑選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鈍角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

  (三)作品分類,討論質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將它們按一定的規律分類嗎?

  2.討論交流:一類是銳角與銳角拼成的,另一類是直角與銳角拼成的。

  3.質疑:銳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嗎?(不一定)直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嗎?(一定)

  (四)驗證鈍角,最佳化拼法

  1.交流驗證方法

  目測——看上去比直角大

  測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與銳角一定能拼成鈍角

  2.總結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個直角與一個銳角一定能拼成一個鈍角。

  【設計意圖:透過“用一副三角尺拼一個鈍角”的活動,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類討論中質疑,在驗證最佳化中昇華。理解根據直角和鈍角的關係,以直角為基礎和銳角去拼的優勢。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三、活動後——運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頁“做一做”

  1.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鈍角。

  2.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直角。

  3.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兩個,拼出一個銳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組交流,再全班彙報展示。

  (二)從兩副三角尺中選三個,拼一個鈍角。

  同桌合作拼角,並畫下來,再全班交流討論。

  (三)教材第45頁練習八的第13題。

  綜合運用銳角、直角和鈍角的知識,用七巧板上的圖形靈活拼角。

  【設計意圖:運用拓展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礎上,用兩副三角尺中的兩塊拼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層次用兩副三角尺中的三塊拼角,發散學生的思維;第三層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種圖形拼,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數學美,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活動總結

  (一)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二)拓展延伸

  1.鈍角去掉一個直角是什麼角?鈍角去掉一個銳角是什麼角?為什麼?

  2.你還想到了……

  【設計意圖:透過談收穫歸納總結全課,讓學生感受學習成功的快樂,同時提出幾個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數學內在的興趣。】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猜測、實驗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簡單推理的經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猜的方法。讓學生對數學推理有初步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圖片:師:同學們知道這是誰嗎?

  師:誰來介紹一下柯南?

  生:柯南是一名偵探。

  師:“對呀,柯南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偵探,是一個破案高手,他在破案當中經常用到推理。今天陳老師把柯南邀請來到了2(2)班,和同學們一起來玩一玩推理的遊戲——猜一猜。(板題)

  師:柯南還帶來了禮物給我們班的小朋友呢,禮物就在我手上,你們猜一猜禮物在我的左手還是右手?猜到的同學,禮物就送給他!

  生1:禮物在教師的左手。

  生2:禮物在教師的右手。

  意見不同,原來缺少一條資訊。

  師提示:“我的禮物不在左手上,你能猜出禮物在我的哪一隻手上嗎?誰願意說說你是怎麼推斷出來的?”

  生:因為老師說禮物不在左手,那麼禮物就在右手。(師相機板書:不是——就是——)

  師引導小結:只有兩種可能,禮物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不是左手,就是在右手。

  二、串設情景,感受推理的過程

  1、第一次猜書的遊戲

  師:同學們真聰明,就像是一個小小偵探一樣。下面小柯南想考一考大家了,請看題:歡歡和樂樂兩人手裡分別拿著語文書和數學書,柯南想讓你們來猜一猜,他們是拿著什麼時候書?你能猜出來嗎?

  生1:我猜歡歡拿著語文書,樂樂拿著數學書。

  生2:我猜歡歡拿著數學書,樂樂拿著語文書。

  師:是的,有兩種情況我們不能確定,我們要怎樣才能猜出來呢?(多加一個條件),咱們看看樂樂說些什麼?

  出示樂樂的話:我拿的不是數學書,請同學們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讀:我拿的不是數學書。

  師:現在你們能猜出他們分別拿著什麼書嗎?

  生:歡歡、樂樂都有可能拿著語文書和數學書,但樂樂不是拿著數學書,那麼他就是拿著語文書,拿歡歡只能是拿著數學書。

  師小結:同學們剛才說的很好,當我們猜兩種物體時,如果不是其中一種,就是另一種。(板書:不是其中一種,就是另一種)

  2、第二次猜書的遊戲

  師:柯南說:“兩個人兩種書你們懂得做了,那麼3個人3種書你們會猜嗎?,小麗、小紅和小剛三個人分別拿著語文書、數學書、社會書,請你們來猜一猜小麗她拿著什麼書?

  生1:小麗可能拿著語文書。

  生2:小麗可能拿著數學書。

  生3:3種書都可能。

  師:有這麼多種情況,能猜得準嗎?

  生:不能。

  師:那怎麼辦呢?

  生:要給一些條件。給提示!

  出示:小紅說:我拿的是語文書,小剛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同學們讀一讀他們說的話。

  師:現在再猜猜他們分別拿著是什麼書?先在4人小組裡交流想法。再讓兩、三名學生回答。

  師:我們應該怎樣猜?先猜誰的?

  生1:因為小紅說拿的是語文書,所以我們先確定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那麼剩下小麗和小剛他們都可能拿著數學書或社會書。又因為小剛說他不是拿著數學書,那小剛就是拿著社會書,那麼最後小麗是拿著數學書。

  師:說的真清楚,掌聲表揚!誰還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猜的?

  生2:先確定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那麼小麗和小剛他們可能拿著數學書或社會書,再來肯定小剛,小剛說不是拿著數學書,就是拿著社會書,最後小麗拿著數學書。

  師:xxx的思路真是清晰啊,說得真好!掌聲表揚!

  師:對比分析:剛才第一次猜書與第二次猜書有什麼區別?

  師:猜兩種書時,怎麼猜?

  生:不是……就是……

  師:猜三種書時,怎麼猜?

  生:知道小紅拿什麼書,可以放在一邊,再猜另外兩個。

  師:對了,猜兩種物品時,有兩種可能,不是其中一種,就是另外一種。猜三個物體時,先確定已經知道的,把先知道的條件放在一邊,再按照猜兩種物品的方法來猜。(師適時板書:猜兩種物品:不是其中一種,就是另外一種。猜三種物品:先確定已經知道的,再接猜兩種物品的方法。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88頁例5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實驗,使學生鞏固已學過的各種規律及找規律的方法,能靈活運用發現的規律與所學的知識進行推理,確定後續或缺失的圖形。

  2、熟練掌握並運用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重點:

  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從不同的起點,方向觀察,找到規律。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創設情境:

  1、複習舊知: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前面我們學習了找規律的哪些知識?(讓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加以引導與整理。)

  2、情境創設:看來大家對我們學習的找規律的知識已經基本掌握了,那麼,你能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幫助小紅解決她遇到的難題呢?(課件呈現例5的手鍊圖。)

  (二)引入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規律——穿珠子。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同時設定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二、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一)閱讀理解:完整呈現例5

  1、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讓學生與同伴先說一說。

  2、你認為在這個題目中,哪個詞語最關鍵?

  3、師:對,關鍵詞就是“按規律”,那她是按什麼規律來穿的呢?學生可能會說出:

  (1)這串手鍊是用2顆黃珠子、1顆藍珠子為一組,依次重複穿出來的。

  (2)這串手鍊是用1顆黃珠子、1顆藍珠子、1顆黃珠子,為一組,依次重複穿出來的。

  對於學生所發現的規律,教師都應給予肯定,並引導學生說出:第一種規律是從左往右觀察得到的。第二種規律是從右往左觀察得到的。

  4、題目讓我們幫小紅解決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說出:手鍊斷了,掉了兩顆珠子,問掉的是哪2顆珠子。

  (二)分析解答

  1、我們剛才找到的規律是什麼?那我們能不能利用我們發現的規律來解答呢?

  2、引導:你從哪邊開始看?(左邊)所以找到的規律是黃黃藍為一組重複排列。掉的珠子應該是1顆藍色的,1顆黃色的。(課件演示,圈一組)

  3、你還有不同的發現嗎?從右邊開始看,發現的規律是黃藍黃為一組重複排列,掉的珠子應該是1顆藍色的,1顆黃色的。(課件演示,圈一組)

  4、師小結:我們發現,從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規律是不一樣的,

  (三)回顧反思

  1、我們的解答正確嗎?如何證明是正確的呢?引導學生說出:要動手擺一擺,看看是否正確。

  2、同桌合作:利用學具擺出她的手鍊,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規律。

  3、彙報結果:學生彙報時,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得出:透過擺一擺,證明剛才同學們的回答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在這幾個環節中,教師既要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繼續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的同時,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4、整理小結

  (1)說一說:師:剛才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先怎麼做的?

  (2)師生共同小結(師板書):

  ①認真審題,發現規律;

  ②找準起點,圈出一組;

  ③按照規律,補上珠子;

  ④動手操作,檢驗解答。

  (四)練習反饋

  課件呈現P88的“做一做”

  1、小英也穿了一串手鍊,但掉了3顆珠子,你們也來幫幫她,好嗎?

  2、引導學生利用以上的解答步驟來獨立解決問題。

  3、交流反饋:請學生代表說出自己的解答步驟,師生給予評價。教師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設計意圖:透過小結與反饋練習,讓學生再次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進一步鞏固利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體會所學數學知識的價值。】

  三、實踐應用,鞏固拓展

  (一)基本練習

  P90練習二十第9題。

  本題與上面的兩題相比,規律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組相同的珠子簡單的重複,但在顏色與形狀上稍稍複雜一點,所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二)提高練習

  P89練習二十第4題:

  1、讓學生按照以上的解題步驟去完成。

  2、在說規律時,著重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黃珠數量不變,藍珠數量是依次增加的。

  (三)拓展練習

  P91練習二十的“思考題”:

  1、以小組比賽的形式完成。

  2、交流彙報,展示成果。

  【設計意圖: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不斷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與理解,不斷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與推理能力、概括和歸納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得到發展與提高。】

  四、回顧小結,提出希望

  (一)回顧小結:本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二)師生共同梳理: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三)知識延伸:處處留心皆學問,如果我們能在以後生活與學習中都能做一個有心人,那麼你將會發現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規律。

  【設計意圖:透過師生共同梳理,讓學生對本課與本單元的知識結構能有系統的認識,同時教師適時地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提出希望,讓學生今後的學習充滿信心,更加期待。】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藉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匯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麼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錶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錶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裡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資料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透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麼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麼事。

  (三)小結

  師: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裡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透過鐘錶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麼?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裡,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後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資訊。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透過互相交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符號感。

  3、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和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進入有趣的數學廣角。(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

  (1)師: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紅。週末到了,小紅的班上要組織一次遊樂活動,她想邀請大家去參加,你們願意嗎?不過小紅有一個小小的請求,當她遇到困難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幫助她。

  師:既然是參加遊樂活動,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穿什麼衣服。

  小紅的衣櫃裡放著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圖片),她可以怎樣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穿法

  學生活動策略:

  ①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擺一擺。

  ②引導討論:有這麼多種不同的穿法,怎樣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複呢?(教師結合課件演示,介紹連線法。)

  ③組織學生討論:上裝的件數和下裝的件數,與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麼關係?

  (2)媽媽為小紅準備了豐盛的早餐:

  飲料有:牛奶、豆漿

  點心有:蛋糕、油條、餅乾

  如果飲料和點心只能各選一種,小紅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學生活動策略:

  (1)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連線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闖五關。

  第一關:幫小動物組數

  教師出示三隻小動物手拿數字卡片的畫面,提問:用數字卡片4、5、6可以擺出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

  學生活動策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數字卡片在數位順序表中擺一擺,並作好記錄。

  (2)各小組彙報後,教師指定幾名學生彙報自己的想法。進而引導學生髮現組數的規律。

  第二關:走路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出示情境圖,告訴學生:從學校到少年宮有A、B兩條路可走,從少年宮到動物園有C、D、E三條路可走。提問:從學校經過少年宮到動物園,一共有幾條路可走?

  學生活動策略:學生拿出課前老師發的線路圖,自己用筆畫一畫。

  第三關:足球比賽中的數學問題

  2004年亞洲盃A組有4個球隊參賽,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學生活動策略:教師請學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個球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比賽場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來。

  第四關:握手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出示畫有四位小朋友的圖片,提問:每兩個人握一次手,四個人一共握幾次手?

  學生活動策略:每個小組選出四位同學實際做一做。

  第五關:佳佳的密碼箱。

  教師出示情境圖,告訴學生:佳佳的密碼箱中的密碼是一個兩位數,左邊有數字1、2、3,右邊有數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設好的密碼給忘了,她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開啟?

  學生活動策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所有可能的結果。

  在此題的基礎上拓展:

  ★如果左邊的數字有1、2、3、4,右邊的數字有5、6、7、8,佳佳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開啟?

  ★如果左邊的數字有1、2、3、4、5、6、7、8、9,右邊的數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試多少次才能把密碼箱開啟?

  三、課堂小結

  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四、機動練習

  如果老師想給今天這節課表現最好的三位同學照一張合影,請同學們思考,三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師也參加進來,四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同學們課下思考。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遊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隻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裡有多少?(課件呈現滿螢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麼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後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隻,然後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隻?該怎麼列式?

  [說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於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透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於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並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說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並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侷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麼原因啊?

  5.透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裡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說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聯絡。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遊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遊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遊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說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於120,卻為什麼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透過爭論後,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遊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麼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透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範,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並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並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並透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並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資料並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徵、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後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在屬小學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密切關係,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透過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透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並掌握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五、課前準備:長6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實驗記錄表,實物投影。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學習面積單位有什麼用?

  生:測量面積

  出示長方形紙板

  師:要測量它的面積,你認為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如何測量它的面積呢?

  學生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

  師: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測量操場的面積,教室的面積;草地的面積;等等,也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去量,那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尋找一種更好、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複習舊知的目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握好教學的起點,抓住生活中的幾個場景,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大膽的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和什麼有關係?

  (學情預設:根據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出現這幾種情況:和長有關、和寬有關,和長、寬都有關,和周長有關)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慾望,也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究,敢於猜想的精神)

  (三)、實踐探究,合作交流

  師: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帶上老師溫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導學提示:

  1、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建3個長方形,完成實驗記錄表。

  2、 仔細觀察記錄表,你發現了什麼?

  3、 嘗試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表達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學情預設: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合理分工,有序地開展實驗)

  (設計意圖: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藉助導學提示經過啟發,獨立思考,討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叢冢提高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到臺前展示實驗記錄,併發言

  (學情預設:各小組介紹搭建的3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透過三次實驗,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對錶達流暢,思路清晰的小組給予表揚)

  如:我們組共搭建了3個長方形,第一個長方形的長是3釐米,寬為2釐米,面積是6平方釐米;第二個長方形的長是4釐米,寬是3釐米,面積是12平方釐米;第三個……透過三次實驗,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

  (五)、解決問題

  1、實踐活動

  在我們這間教室裡,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的,請大家任選一個,先估計它的面積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計的和算出的面積是不是較接近。(學生操作活動,並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它們的面積)

  2、前幾天,老師新換了一個辦公桌,它的長是14分米,寬是8分米,我想給這張辦公桌配一塊玻璃,需要買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題:

  這是一塊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以及數學的價值,既豐富了敘述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另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表面並不是長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積怎樣求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呢?再如三角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它的面積呢?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課後研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七、教學反思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採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透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透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由於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

  透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教者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並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例2~例3。

  教學目標:

  1.透過操作和語言表達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逐步培養學生“說”操作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維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問題。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觀察填空。

  指名學生回答,並講一講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個5等於10(只)的思考過程。

  2.擺小棒。

  老師在投影儀上擺5根小棒,然後問:老師擺了幾根小棒?(5根)

  提問:誰願意到上面來擺小棒?

  請一名小朋友到投影儀上來擺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擺小棒。

  如果小朋友們擺的小棒是老師的3倍,應怎樣擺?(學生繼續操作。)

  提問:你是怎樣擺的?一共擺了多少根小棒?

  學生擺的根數是老師的3倍,就是擺5的3倍,5根5根的擺,擺3個5根,一共是15根。

  板書:3個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結:我們剛才一起復習了有關“倍”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做好知識和探究方法的準備。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擺小飛機,認識“倍”。

  師:(用5根小棒擺出一架飛機)小朋友們想不想擺小飛機呀?

  (請一名小朋友到投影儀上擺小飛機,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擺小飛機,教師指導。)

  組織彙報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擺了小飛機幾架。

  學生(可能)的擺法:

  用1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2架;用15根小棒擺了小飛機3架;用2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4架……

  (老師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師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擺小飛機3架,也就是說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著提問:誰能說一說用10根小棒擺了小飛機2架,就是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幾倍?用20根小棒擺呢?

  讓學生多說一說,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用小棒擺小飛機再說一說的活動,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在擺小飛機的活動中,經歷了動手操作和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做所想的過程,逐漸抽象出了“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認識了“倍”概念,訓練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再擺一擺,把對“幾倍”的理解轉化成“除法”問題。

  教師用投影出示下圖:

  師:老師用5根小棒擺了小飛機1架,小朋友們準備用多少根小棒來擺小飛機?(15根)小朋友擺小飛機用的小棒數是老師用的小棒數的幾倍?(3倍)

  (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因為5根小棒擺1架小飛機,所以15根小棒可以擺小飛機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師:誰能把這15根小棒迅速地擺一擺(不用擺成小飛機樣子),能夠讓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來呢?

  板書:15是5的(3)倍

  請小朋友在投影儀上擺出下圖,並說一說。

  學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裡面有3個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書:15根裡有3個5根

  師:如果你們用20根小棒來擺小飛機,所用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20根是4個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像上面擺小飛機就是求15是5的幾倍。想:15裡面有幾個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說明“倍”是一種關係,不是計量單位,所以3後面什麼也不用寫。板書:15÷5=3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擺小棒,應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把“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成“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問題。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提高了思維質量。

  3.想一想,說一說。

  (1)蘋果3個,梨6個,梨的個數是蘋果的幾倍?(6裡面有幾個3,用除法算6÷3=2。)

  (2)蘿蔔6個,茄子2個,蘿蔔的個數是茄子的幾倍?(6裡面有幾個2,用除法算6÷2=3。)

  [設計意圖]讓學生由實物聯想到倍數關係,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3)擺圓片。(動手操作,再說一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幾倍。)

  a.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8個○。

  b.第一行擺9個○,第二行擺3個○。

  (4)8裡面有( )個4,8是4的( )倍

  12裡面有( )個3,12是3的( )倍

  24裡面有( )個6,24是6的( )倍

  42裡面有( )個7,42是7的( )倍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讀課本第54頁至55頁的內容。

  2.學習例3(思考回答問題)。

  (1)仔細看圖,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2)引導學生想一想,怎樣解決“唱歌人數是跳舞人數的幾倍”。

  (3)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4)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組織學生集體訂正。

  (5)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根據學生的問題、思路引導分析解決。)

  3.引導學生完成“做一做”。

  4.歸納小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突出學生的自主參與,獨立思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學習探索。

  四、鞏固訓練

  1.練習十二第1題。

  要求學生認真看圖。(1)圖中有些什麼動物?(2)分別是多少隻?(3)獨立分析解決,小鹿的只數是小猴的幾倍?(4)為什麼這樣列式?(5)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2.獨立完成第2題。

  小學學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6~87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藉助已有經驗探索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理解算理,能正確地用豎式計算小數乘小數。

  2、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感受轉化思想的魅力,增強學好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下面各題。

  5×0.520×0.41.1×4

  0.39×1001.8×10×10237÷100

  [評析:口算練習應貫穿計算教學的始終,加強口算練習,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筆算能力。這裡的基本練習,還為學生學習新知找出了理論依據和最近發展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房間、陽臺平面圖)

  師:小明家最近換了新房子。同學們請看,這是小明房間和陽臺的平面圖。根據圖中的資料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房間的面積有多大?陽臺的面積有多大?房間和陽臺一共多少平方米?……)

  師:同學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果要求房間的面積有多大,該怎樣列式呢?(板書:3、6×2、8)這道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習的小數乘法有什麼不同?(兩個因數都是小數)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小數乘小數

  2、估算。

  師:同學們不妨先估計一下小明房間的面積有多大。

  學生的估計可能有下面幾種情況:①3×3=9。把3、6和2、8分別看成與它們比較接近的整數,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積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把3、6和2、8分別看成與它們最接近的整數,把兩個數都看大了,所以面積比12平方米小;③3、6×3=10、8。面積和10、8平方米接近。

  透過交流,讓學生明確房間的面積一定比12平方米小,並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試算。

  師:3、6×2、8的積究竟是多少?你能試著用豎式計算嗎?

  教師巡視,瞭解試做情況,並給試算有困難的同學以引導、提示:把兩個小數都看成整數計算。

  教師選取不同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師:根據估計的結果,大家一致認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學們真善於動腦筋思考。看來問題的關鍵是積的小數位數。

  4、明理。

  師:誰願意說一說3、6×2、8的積為什麼是兩位小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解釋:①把3、6米和2、8米分別寫成分米作單位,算出面積1008平方分米,再還原成平方米作單位,所以積是兩位小數;②運用積的變化規律和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兩個因數分別乘10,算出的積1008就等於原來的積乘100,要得到原來的積,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積是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