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1

  課堂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恰當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仔細研讀課程標準是設計前提。

  對於任何一門課程,教師首先應熟知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建議,這些都是進行學科教學設計乃至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這些內容要在熟知的基礎上爛熟於心,這樣在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素材的選擇時才能遊刃有餘。在多年的教學中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我都把課標的要求當做“第一號檔案”。

  二、認真研讀教材蒐集資料是設計關鍵。

  在這一環節中,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要把教材放在首位,因為教材畢竟是全國各地專家和一線知名教師悉心編撰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兼備,進行刪減和變動時要深思熟慮,稍有不慎就會變得不倫不類。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往往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儘量用使自己眼前一亮的素材。

  三、選擇恰當的知識呈現方式是設計利器。

  所謂的難點,其實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呈現方式,許多地方還需要我們不斷思考。聽不如看,看不如做。比如,在教學《地圖》一節時,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間的曲線距離,教材上有一大段文字,我感覺不夠形象,如何把文字變成動態的操作過程而使之一目瞭然呢?後來我採取了用flash做成動畫進行演示的方式,既節省時間,又形象無比。學生在動畫的啟發下,出乎意料地想出用軟尺直接量出地圖上兩點間的曲線距離再計算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夠精確,但畢竟是一個相對簡便的方法,粗略地計算時是可以用的。

  四、體現學科特色和魅力是設計增味劑。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所以想讓學生喜歡地理,就要想方設法展現地理學科的特色美。地理是文理交叉的學科,所研究的地理環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而成的複雜系統,可謂包羅永珍。學習地理是培養學生一種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除此之外,蘊藏地理知識的美圖不勝列舉,就連我們每天使用的人民幣上也有桂林山水、迎客松、壺口瀑布等。

  教學設計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因師因生而異,也會因時因地而異,不會是千篇一律,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我們只有不斷琢磨和探索,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地理教學設計。總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在於“質實”,也在於“飾貌”。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型別與分佈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型別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佈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佈圖指出熱帶氣候型別特點及分佈。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型別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型別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影,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麼景觀?景觀有什麼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溼,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裡也有善於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為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為什麼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型別的不同點,那麼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為:終年高溫。

  不同點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為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為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徵

  3、教師活動:

  那麼這些氣候型別各分佈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型別分佈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型別:

  1. 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季風氣候:

  3. 熱帶草原氣候: 4. 熱帶沙漠氣候: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

  2、透過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使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獲取地理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教學重點: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稱及分佈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圖片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為幾級階梯?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2、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種型別?

  3、引導學生讀圖2.4(《我國地形圖》),找一找這五種地形型別在我國是否都有?(我國五種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的課題。

  (板書)地形複雜多樣

  (二)新課,合作探究:

  1、從圖2.4上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畫片分別表示的是什麼地形。

  2、提到地形:(讀圖)我國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學們在《我國地形圖》上分別找出來,並注意它們的方位、名稱及其寫法。

  活動:首先教師把中國輪廓圖畫在黑板上,然後根據學生讀圖《我國地形圖》,分別請三個學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書在黑板上。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4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佔比例。

  2、運用地圖,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特點。

  3、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

  (二)學習目標分解細化

  1、透過簡單方法估算並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佔的比例,學會科學探究的簡單方法,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2、運用地圖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特點。

  3、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以及大洋、海和海峽。

  4、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點。

  5、瞭解人類認識地球面貌的歷程,增強熱愛科學、探究地理、造福人類的信心和決心。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透過簡單方法估算並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佔的比例。

  2、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點。

  (二)教學難點

  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點。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畫圖講解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2、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圖畫圖話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工業發展的成就。

  2、瞭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產業特點、分佈及發展方向;收集資料加深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能,讀圖、析圖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分佈特點的技能。

  3、透過感知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據收集到的資訊,透過抽象、概括思維過程,形成、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進而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及分佈特點;舉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分佈特點及發展方向。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製作。

  學生:收集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的圖片,“武漢光谷”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透過一些特殊的帶“洋”的稱號,引入我國工業的發展。

  讀圖課本找出我國解放前後工業產品的增 長,瞭解我國工業品產量的增長和佈局的變化。

  板書:一、我國工業的發 展

  講解:舊中國的工業非常落後,產量少,部門不全,只有幾個大城市工業相對發達。如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等。

  轉承:課前, 同學們透過報紙雜誌或上網收集了有關高新技術產業成果的資料,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瞭解,請同學們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收集的資料並作簡要解釋。

  學生活動:學生在投影儀上展示資料。

  (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初步的認 識,展示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教師引導:其實,我們從網際網路上收集資料就是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了我們收集資料的方式,體會到網際網路帶來了一場新的學習革命。那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呢?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工業相比有什麼特點?分佈如何呢?發展方向怎樣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了解的內容。

  板書: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出示課件、提問:“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 紹我國 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搶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資訊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

  [出示板書]1.高新技術產業[

  [出示課件、教師承轉]透過觀看中關村的影片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填寫下表。

  專案 高新技術產業 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週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學生活動](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

  [出示板書]2.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教師承轉]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電子和資訊類產業、生物技術類、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正在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佈情況是怎樣的呢 ?[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佈的特點。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學生搶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

  [出示板書]3.高新 技術產業分佈的特點:大分散、小集中。

  [教師承轉]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

  [學生搶答]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教師承轉]高新技 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學生討論]

  [教師指導]問題(1)高新技術 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問題(2)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問題(3)國際網際網路快捷的資訊傳遞方式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

  [例項分析討論]最近幾年,電子通訊、生物工程、軟體行業成了各路求職人員眼中的“香餑餑”,相比之下,鋼鐵、紡織、機械製造等傳統工業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傳統工業“老氣橫秋”,不如所謂“朝陽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有前途。你有什麼看法?

  [學生探討、教師提示點撥]運用資訊科技能有效縮短一個產品從開發、 生產到銷售的週期,保證企業產品能緊跟市場需求。資訊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工業生產擺脫了“找米下鍋”的局面。奈米技術在材料、醫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帶動了新產品的開發;環境技術使工業發展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併為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創造了條件;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用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促進 社會產業結構越來越多元化、高效化,為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學習方法,在交流中展現個性才能。)

  [學以致用]1992年,經批准設立的臨沂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將對臨 沂市的經濟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借鑑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你有什麼建議呢?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結]傳統工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將闖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憑藉高新技術,傳統工業重振雄風指日可待。

  【作業設計】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佈特點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6

  一、學習目標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例項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透過對天氣和氣候的感受對比,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透過收看媒體天氣預報,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3.用例項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提升環保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並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例項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1.認識衛星雲圖,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2.理解天氣與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3.理解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質量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1.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百度資料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2.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閱讀思考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透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過程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能力目標 透過對相連證據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

  情感目標 透過從材料到總結分析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透過名人的故事,激發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要求:

  瞭解海陸變遷的原因

  瞭解大陸漂移假說以及其形成的條件

  教學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地質現象

  教學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教學方法:材料演示 由現象到推理總結出的本質原因的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海陸是變遷的

  師: 世界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麼意思?

  生:大海變成田地,田地變成大海。比喻萬事多變化大。

  師: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古人久已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麼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圖片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1、地中海的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將消亡。

  2、喜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麼問題?

  3、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總稱活動的遺蹟反映了該海域已往是什麼狀態?)

  4、荷蘭的國土面積在已往的百年中為何在不停擴大?

  師:請同學們總結海陸變遷的方式?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1.地殼變更;2.海平面升降;3.人類的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變的呢?

  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閱讀《魏格納與大陸飄移假說》。

  生:閱讀。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及其合理性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驗證假說,分組討論

  師:結合學生學生所觀察的作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線在一起的。要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1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終身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並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麼啟發呢?

  生:科學解釋的前提是認真的觀察分析總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現在咱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它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後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結構。

  師:對照現在的世界地圖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麼變化?

  活動:分組討論。

  總結:

  生:之前沒有大西洋,後來非洲、歐羅巴洲與南北美洲逐步漂移開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漸縮小。

  師:太平洋將來會怎樣呢?

  生:會消失。

  師:據科學家考證,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地下埋藏著大量的煤礦,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活動:討論。總結:

  生:煤是樹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樹是生活在溫暖潮溼的地方。說明南極大陸之前不在這裡,而是在1個溫暖多雨的地方,後來才漂移到這裡的。

  師:所有剛才咱們討論的問題都可以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的成立,魏格納用生命代價收集證據,驗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正確性。

  練習: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麼?

  大陸漂移學說是誰提出來的

  總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依據和驗證過程,透過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來驗證假說的正確性。最後由老師總結得出結論。

  課後反思:教學設計體現了一定的駕駛教材的能力。如在一開始上課時就透過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有海洋動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古人類活動的遺蹟”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問題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帶領學生一起深入學習,在講授大陸漂移時採用動畫效果,使學生清晰地看到大陸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記憶,學生樂於接受。

  本節課的教學細微的改進在教學效果上能出現巨大的差別。雖然一個很小的改變對於老師來說沒有多大差異,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所以透過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是每一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效”,特別在教學上,每一個細節都能夠改變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重視每一個細節的設計,全面、多方位考慮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握好每一個細節,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從本節課的實施情況來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對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有些拓展知識可能對初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太適合。

  這堂課雖然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還有待於提高。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一、海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的變動;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類的活動(填海造陸)

  二、大陸漂移假說

  海陸的變遷的例子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瞭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佈的差異。

  2.學會用網路查閱資料,能夠進行資訊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瞭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透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佈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佈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佈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於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透過人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路,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路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複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係。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麼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麼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後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佈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佈1.我國的種植業分佈在哪裡?以種植什麼作物為主?為什麼這樣分佈,與什麼有關係?2.畜牧業主要分佈在哪裡?畜牧業的分佈與降水有怎樣關係?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麼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佈在哪裡?屬於什麼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於什麼乾溼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佈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裡?(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範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麼這樣分佈。(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並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並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瞭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後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佈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佈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佈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9

  一、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標要求為指南,以人教社(20xx版)教材為依據,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認真落實該學科的教學常規,切實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積極參與有深度的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達到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任務。透過引導學生學習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地理知識,達到讓學生自覺形成地理思想,培養學生濃厚的學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年任八年級6個班的地理教學,學生學地理的能力總體上講,層次差別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時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學生稍差些,在知識點的掌握和分析問題能力上,有三個班較好,一個班其次,兩個班較差一些,針對這些情況,本學期要有改進,加大轉差力度,儘量縮小層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優生,70%的合格。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1. 透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資訊,透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佈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 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 3. 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資訊,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的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德育目標:

  1.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關心家鄉和祖國的建設,增強對祖國和民族發展的責任感。

  2.正確認識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理解和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3.進一步樹立協調人地關係的觀點、地區差異的觀點、因地制宜的觀點、地區發展潛力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進一步學會運用這些科學觀點分析和解決一些地理問題。

  4.正確對待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進一步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依法規範自身行為和影響他人,並以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

  5.進一步感受、體驗和欣賞地理環境中的和諧美,進一步增加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進一步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進一步體會人地關係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

  2、讀圖分析能力和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難點: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五、教學措施

  (一)

  (1)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採用各種形式,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合作的空間,培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

  (2)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提高讀圖能力,並且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

  (3)做到精講精練,重知識體系、結構、聯絡和思維方法及解題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帶水,要講究教學技巧和藝術,提高課時效率。訓練題要做到精選練、重基礎,提倡微型題訓練,講練結合,鞏固與提高並進。

  (4)要善於把握重、難點教學,指導學生抓住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活學活用。複習時,切忌要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機械背誦,應把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和歸納,讓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啟用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做到“寬口徑、粗線條、廣輻射”;

  (5)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課,緊握集體智慧和力量,注重實效。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標,上好每一節課;

  (6)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7)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隨時隨地做好地理知識的資源收集和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8)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組,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9)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0)每次檢測後,要切實做好質量分析總結,注重查詢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二)學困生意見

  1、首先要摸清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補救知識,激發學習動機,增強信心,教給學習方法。

  2、在班內可以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讓後進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3、讓後進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如當眾在班上表揚該同學或向家長彙報學生在學校的進步。

  4、在平時應多加強對學困生的檢查督導。

  透過本學期的轉化,本班學困生能基本掌握學習的方法,能樹立學習態度,對於掌握基本技能起到推動作用。引導學生,樹立學生要學、肯學、苦學的思

  想,努力徹底地改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使本班學困生轉化率達到90%。

  六、教學進度表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10

  開學了,又步入了新一輪的教學工作。八年級上冊的地理知識,相對於上冊而言,要簡單易學了許多。一方面,因為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學習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為七年級下冊地理相對於七年級上冊而言,難度要小了許多,內容上也更具體、更直觀,便於記憶和理解。

  一、班情分析

  透過上期的地理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學習地理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讀圖、分析、判斷和理解的能力。對地理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經驗,初步形成了簡單的地理的知識系統,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地理興趣濃厚,也很樂意去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樂意去探索和發現身邊的地理知識。我所任教的班中,成績相對比較平衡,上課氣氛活躍,上課看上去狀態也好,但落實不夠,經過上期後半學期的狠抓,成績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

  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瞭的瞭解,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較為詳盡的瞭解。同時透過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學生知道世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瞭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絡,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 2、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考試抓。 3、更多注重平時讀圖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三、教材分析

  難點: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

  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本教材共5章,包括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本章主要內容是瞭解亞洲地理位置,學習並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等知識。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難點是比較亞洲的氣候以及影響其氣候的因素。

  第七章 我們臨近的地區和國家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並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的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的地形與氣候。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的影響。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地區和國家

  本章主要是學習並掌握東半球的一些國家,如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亞。瞭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氣候、經濟文化等。本章的重點是掌握以上各國的地形特點和典型的氣候特點,掌握各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難點是各國的農業帶的分佈。

  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並掌握美國、巴西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兩國的地形與氣候。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的影響。

  第十章 極地地區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創設教學情境,設定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絡,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

  3、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資訊,並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因材施教,精編習案,儘量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5、每一章進行小測驗,時而溫習,加強鞏固。

  6、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強化學生的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宏觀上把握地理單元的知識。地理基礎知識和資料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必要的儲備。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教學。

  7、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領到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8、擬好複習計劃,制定複習提綱,組織複習。每次月度考試後,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教學和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並解決。

  9、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科特點,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後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瞭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註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遊)確定所選擇的地圖型別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影象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係。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匯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資訊,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麼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註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儘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麼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遊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製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製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後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範準確,特別是註記,應該字型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資訊。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資訊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麼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資訊?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評價後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佈圖、農作物分佈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佈圖、鐵路、公路分佈圖、旅遊景點分佈圖、商業中心分佈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徵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製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湧現,電子地圖、遙感影象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資訊,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詢和獲得所需的地理資訊,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後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覆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後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資訊,要善於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裡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麼樣的地圖,為什麼?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週後,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型別。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閱讀圖文資料,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會在地形圖上判斷某一點的海拔,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

  2.對照山地模型繪製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坡度陡緩和等高線疏密的關係,學會判斷坡度的陡緩。

  4.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等高線地形圖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頂的特點,並準確地識別。

  5.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型別。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並讀出某點的海拔,計算兩地的相對高度。

  2.繪製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別坡度的陡緩。

  【教學難點】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別坡度的陡緩。

  3.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製地形剖面圖。

  4.根據地形剖面圖判斷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呈現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實踐感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匯入1:設疑激趣

  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土地上,珍藏著無數美麗而神奇的天然藝術作品。有廣闊無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高原和物產豐富的盆地。但是能夠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的地圖卻是平面的。那麼,如何將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轉化到平面圖上,地形圖又是怎樣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這一節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地形圖的判讀”。

  匯入2:故事匯入

  電影《紅河谷》裡的片斷:紅河谷裡的藏族人抓到了兩個前來勘探地形的英國人,從他們身上搜出來一幅圖,兩個英國人撒謊說他們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們畫的是一隻只的蝴蝶。後來就是這幾張蝴蝶圖帶來了英國的軍隊。這幅圖到底是什麼呢?(等高線地形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地形圖判讀的相關知識。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慾,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透過講述時事政治,對於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並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複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開啟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定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佈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影片和影象資料瞭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透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並說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裡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麼不同?你有什麼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佈的特點。

  2.透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3.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製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及相互位置關係。

  4.透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探究互助,遊戲激趣等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

  與課堂教學與經歷整理、分析、歸納、總結的學習過程,領悟合作、互助、討

  論、交流的意義,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

  2.教學過程:採用直觀教學原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動眼、動腦、動手、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

  研究的結果。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全球海陸面積的比例,海洋和陸地分佈的特點。

  2.透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教學難點】

  1.透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稱及空間分佈。

  2.透過學習七大洲、四大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1.地球儀、世界地形圖、自制各大洲輪廓剪紙圖片。

  2.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探究活動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同學們,我國航天英雄楊利偉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嗎? (不是)那麼你們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嗎? (加加林)他說: “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該叫作‘水球’,而不應叫‘地球’。”這是為什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世界的海陸分佈》。

  設計意圖:透過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講授新課』: 第二節世界的海陸分佈(板書)

  「活動一」:創設情境組織辯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1.提出問題:觀點A:應該繼續稱我們居住的家園為“地球”;觀點B:應該把地球改為“水球”更為準確?

  2.學生辯論:把全班分兩大組,雙方展開辯論,並讓學生說出證明各自觀點的理由。

  3.印證觀點:教師對雙方的辯論給予評價鼓勵後印證雙方的觀點。①出示地球儀:藍色表示什麼?(海洋)

  ②投影展示東西半球,東西半球分界·線是什麼?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麼顏色?說明了什麼?

  ③展示: “南北半球”圖觀察是否藍色面積大?

  小結:透過以上的觀察和印證,無論怎樣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積大於陸地面積。地球正如宇航員看到的,確實是個水球,但是人類生存在這個水球的陸地上,所以人們還是習慣把我們的家園叫“地球”。

  設疑:那麼,地球表面陸地和海洋分佈有什麼特點?

  讀教材“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海陸的面積比例各佔多少? 學生總結:海洋佔71%,陸地佔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陸地”。(板書)

  (拓展延伸)同學們,今天我們瞭解的地球表面海陸分佈情況,是無數的科學家及像楊利偉這樣的航天英雄拼搏奮鬥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地球還有很多未被人類認識的領域,需要你們不斷努力學習,為將來去發現和探究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承上啟下對所學知識形成系統印象,將孤立的知識點穿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指導學生讀圖總結地球上水多於陸。提出疑問,調動學生好奇心;鍛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活動二」:採用“分組搶答”的形式,理解有關概念。

  1.學生閱讀課文,瞭解有關大陸、大洲、島嶼、大洋、海以及海峽的有關概念。

  2.課件展示:大陸、半島、島嶼、海洋的景觀圖,並讓學生在世界地形圖上找出相應的位置。(看誰找的又快又準)

  3.各組代表提問本組成員進行搶答: (1)說出大陸、島嶼、半島和大洲區別。 (2)說出大洋、海和海峽的區別。

  4.各組選一名代表,將上課前剪好的大洲輪廓,在組內進行辨別加深學生對大洲輪廓的印象。

  設計意圖:文字與圖結合,分組搶答辨認。加深對概念的認識。並做到生生互動。

  「活動三」:以遊戲的方式完成:

  1.選五組代表,分別演示將課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滑鼠拖動到相應的位置上。規定當某一組代表演示時,其他代表轉身不看。看哪個組完成得好。

  (答對,你真棒5分。答錯了,要認真啊)

  2、拼圖遊戲:用大洲輪廓圖各組進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評出最快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靈活運用地圖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對位置關係。透過遊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探索精神。

  「活動四」:以“分組討論”形式完成下列問題。

  1.讀世界地形圖,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麼作為分界線?

  2.分別說出亞歐、亞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3.學生看世界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討論後各組代表訂正答案,並選出優秀小組)

  ①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

  ②分別說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別說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於哪個半球?亞洲、歐洲、非洲主要位於哪個半球?

  ④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順序排列。

  「活動五」:組織全體學生動手參與,用“簡單幾何圖形”在一張白紙上進行“一筆畫世界”的繪圖比賽。(可選幾幅畫的較好的讓學生傳閱,給予鼓勵)教師巡視查閱後,並引導學生對照找出自己圖中的問題進行校正。

  『達標練習』:(練習題三)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15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實現課堂教學現代化、樹立校本教研意識為中心,整合各項常規工作,為全面提高教師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本計劃制定的依據:

  1、學科教學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地域性、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中學地理課程是使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基礎知識和能力、認識地理環境、學會地理思維、樹立環球倫理觀念、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的一門基礎課程。

  2、學生現狀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進入到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系統思維能力,同時初中已開始分科學習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他們的實踐、體驗活動開始涉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較為複雜的社會現象或社會事物。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一階段的實踐、體驗是在小學基礎上的遞進。

  三、本計劃應達到目標和力爭達到的目標:

  七年級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知道有關世界海陸分佈、氣候和海洋的基礎知識,以及世界人口、人種和國家等概況。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瞭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絡,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八年級中國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透過中國地理的教學,使學生獲得中國地理基礎知識,並具有初步的科學地理觀,瞭解基本國情,熱愛祖國,熱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承擔的任務,為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地理知識基礎。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緒言第一章第一節

  2第一章第二節

  3第一章第三節

  4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5單元測試講評國慶放假 6 第二章第一節 7 第二章第二節 8 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9 第三章第一節 10 期中複習 11 期中質量檢測 12 第三章第二節 13 第三章第三節 14 第三章第四節 15 綜合探究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16 第四章第一節 17 第四章第二節第三節(1) 18 第四章第三節(2) 19 綜合探究單元檢測 單元測試 20 第五章

  21 期末複習 22 期末複習 23 期末質量檢測 周次 教學內容 備註 1 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節 2 第一章第三節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 3 第二章第一節 4 第二章第二節 5 第二章第三節 6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7 第三章第一節第二節8 第三章第三節9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10 期中複習 11 期中質量檢測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