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關於五年級的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五年級的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關於五年級的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欄目》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仍然擔任五年級一班和三班的數學教學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兩個班的同學數學學習上有很大進步,比較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的數學習慣基本得以養成,數學素養得到很大的提高,後進生轉化效果明顯。但是在基礎運算方面和解決問題方面還是有較大差距。

  2.優秀生和學困生情況分析:

  上學期學生基本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同學上課時能積極思考,積極發言,課堂作業認真按時完成。但還有一小部分的學生還沒養成這樣的習慣,經常上課開小差,課堂作業完成不了,各種常規習慣不到位。如一班的宮中麗、劉錦蓬、黃帥、李晶晶、龐娜娜;三班的劉穎、姜理瀚、王子程、劉奕成等。大部分學生的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對高年級學生,我們應該更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讓學生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進一步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知識的有用性,從而更加喜愛數學這門學科。

  二、教材分析

  1.本冊教材的知識體系

  本冊教材共有七個單元,包括以下內容:圓;百分數(一);百分數(二);圓柱和圓錐;比例;比例尺;統計;總複習。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數與代數:百分數、比例、比例尺

  (1)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讀寫百分數,會進行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結合具體例項理解成數、稅率、折扣與利息的意義,能運用百分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係的資料在有座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並根據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能運用正、反比例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明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係,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透過回顧整理,能系統地掌握有關整數、小數、分數、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礎知識,能熟練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會使用學過的簡便演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會解簡易方程;系統掌握所學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5)透過回顧整理鞏固已獲得的一些計量單位大小不一的表象,牢固掌握所學計量單位間的坦率,並能熟練地進行名數的簡單改寫。

  空間與圖形:圓、圓柱和圓椎

  (1)透過觀察操作等方法認識畫;會用工具畫圓;掌握圓周長和麵積的計算方法,能夠運用圓的周長和麵積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徵;掌握圓柱表面積、體積和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能夠運用圓柱、圓錐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透過回顧整理,比較系統地掌握所學幾何形體的特徵,熟練地計算這些幾何形體的周長、面積和體積,鞏固所學簡單的畫圖、測量等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統計與機率:扇形統計圖

  (1)藉助具體例項,認識眾數、中位數;會求資料的眾數和中位數,並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來描述分析資料,並能作出合理的推斷。

  (2)結合具體例項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會用扇形統計圖表示資料。

  (3)透過回顧整理,系統掌握統計圖表、統計量及可能性性等有關知識。

  習慣目標:

  習慣是一種定型行為,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創新,以實現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創造條件,教會學生思考 :獨立思考不是異想天開的胡思亂想,不能只告訴學生結論,更要讓學生了解得出結論的過程和方法,知道事物的來龍去脈和相互聯絡。透過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學會正確的思考。

  (2)培養學生正確交流的習慣

  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會傾聽他人的評價,唯我獨尊,是現在孩子的通病。教師要逐步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不插嘴;二是聽出別人的發言要點,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三是聽後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處理資訊、反思評價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習慣

  教師必須培養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係,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這樣才能在小組合作時人人有事可做,有話可說,不再放任自流或流於形式。 同時,教師要多走動和觀察、傾聽,對小組合作情況進行調控、促進,必要時還可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現的方法,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處。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習慣

  培養學生善於動手的習慣:新教材許多數學知識都是透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後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於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圓的特徵、讓學生經歷總結圓半徑、直徑、周長公式的過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應用。會解答百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關鍵: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者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圓柱表面積、體積求法。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比例尺的意義,根據比例尺計算圖上的距離或實際距離。理解眾數和中位數的意義,認識扇形統計圖。

  難點:圓的特徵、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理解成數、稅率、折與利息的含義。圓柱與圓錐的不同點。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按比例將簡單的圖形放大或縮小。選擇合適的統計量描述資料的特徵。

  4.改進教學的措施及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應採取以下教學措施:

  (1)切實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重視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中學習和理解教學。概念教學要聯絡實際,加強探索性,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3)創新的用好教材,做教材再開發的智者。情境串帶動問題串是青島版教材的一大亮點,同時也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以適應學生的認知需求。

  (4)重視分數口算、估算的平日練習。為了適應實際需要,應經常結合實際,對分數計算進行細水長流的練習,切實提高計算能力。

  (5)全面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不但要考查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否樂意與同伴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重要了解學生數學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6)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細心批改學生作業,組內開展一幫一活動,班內開展小組比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力,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7)驗算檢查,養成習慣。小數的乘除法計算可以進行相互驗算,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要進行“步步為營”或者“一步三回頭”式的檢查,重要的是使檢查和驗算成為學生的習慣,透過檢查和驗算,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認真、塌實的學習態度和作風,讓學生終生受益。

  (8)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數學能力。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數學能力,是小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蘊含的因素,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三、教學措施: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尤為重要,針對學生聽講容易走神的現象,把握好課堂節奏,不讓學生有思考空白時間,用心設計課堂的各個環節,讓有趣的探究活動吸引學生,拉回他們的注意力;發言習慣,每節課都將做到關注班級每個孩子的表現,及時落實學生回答問題情況,並在每月評出“發言小明星”激發學生髮言熱情。同時,與家長及時溝通,我們一起鼓勵孩子多發言。還要在問題的設計中進行分層,提供給各層次學生能力範圍內的問題,讓每個孩子都獲得發言的機會和空間,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健康課堂教學,講究教學方法,教學是一門藝術,精心設計適合本課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堂課都深深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形成一種樂學好問的學習氛圍。並改掉以往教學滿堂灌的方法,透過創設情景環境,讓學生逐步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每一堂課都要實行課堂改革,把自主權放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的氛圍中學習成長。

  分層教學,就應轉變教學觀念,順應改革潮流。教學中,注意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在課堂上,創設一些生活情景讓學生把學習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在一起,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貫徹“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學方針,進行目標分層,學生能力不同,在教學目標設計時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有利於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對於A層學生可以將自主探究放手給學生進行;對於B層學生,教師應給出小提示指導學生進行探究;而C層學生,教師可以給更多地關注和指導。

  學科素養小學堂的宗旨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有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意識。除具有自然語言表達能力外,而且更要具有運用數學語言(文字和口頭)表達數學思維過程和結果的能力。即,會讀數學,會寫數學,會說數學。抓住精確的數學語言與用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仍應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斷爭取把學生培養成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表達。大膽的給學生向其他同學展示他思考、解題過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