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下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下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下

  生物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透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透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初一生物教學計劃下希望能幫助到你!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下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說出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2、能夠舉例說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3、知道蕨類植物在人類經濟生活中的價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透過使用放大鏡或肉眼觀察蕨類植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透過對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比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學習蕨類植物的知識及其經濟意義,使學生進一步關注生物科學知識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瞭解蕨類植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2、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

  難點:對蕨類植物的觀察結果的分析

  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透過對具體幾種常見蕨類植物的觀察,讓學生分析總結出蕨類植物的特徵。由於學生對蕨類植物不是非常地瞭解,所以可以利用實物、錄影、投影等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建立直觀的感受,以鍛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並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

  手段:採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匯入:

  出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孢子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組織學生觀察。

  提問:請分析所給植物與前一章所學的被子植物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組織學生進行分析、總結。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見附錄)。

  (5)這些植物具有哪些共同之處?

  3、組織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4、組織學生透過觀察結果的彙總、分析,得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莖,而是它的複葉;地下部分是地下莖和根。

  (2)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二)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蕨類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影、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佈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二、講授新課:

  (一)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1、出示錄影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蕨類植物,如:鐵線蕨、卷柏、腎蕨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境。

  2、組織學生按照實驗四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蕨類植物是錄影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蕨類植物?

  (2)觀察所給蕨類植物的外形、顏色,並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蕨類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三、總結;

  提出問題:

  蕨類植物的哪些結構與它的生活環境相適應?哪些特點說明它沒有種子植物進化的高等?

  組織學生回答並及時進行糾正。

  教師補充講解:所出示的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不是靠種子來繁殖的,而是在一定的生長時期產生另一種生殖細胞-孢子來完成繁殖後代的。我們把這類植物統稱為孢子植物。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孢子植物中的三大類群: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下篇二

  一、初一生物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初一學生,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初一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透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透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透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結合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我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