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潮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潮教學反思1

  觀潮這是一篇關注風景的散文。這篇文章語言優美,詞句豐富。異常的是“漲潮時”部分,它生動地描繪了錢塘江的大潮。它讓人感覺置身於現場,聽到聲音,看到風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技能競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關注閱讀的情況“當潮水來臨時&rdquo。下課後,感覺效果不錯,有很多感覺和經歷。回顧全班教學,本課主要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是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二是全班充分重視閱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貫徹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三是合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從全班的教學可以看出,經過充分的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實現了自我學習和自我理解,透過自我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透過自由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地位。

  “閱讀和深入討論中的理解”學生們不僅理解了課文,還體驗了祖國壯麗的山川和祖國語言的美麗。經過聽力訓練,學生了解了寫作方法的順序和特點,這一難點也得到了突破。總體而言,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實現。缺點是在閱讀、理解和品味的前幾個環節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由於時間不夠,語言積累環節不夠,如句子對比、背誦方法指導、習語積累訓練等。我想可能是我的教學設計安排能力太大了。由於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上做了一些臨時的調整或縮減。在未來的設計和教學中,我需要注意這些因素。畢竟,我可能總是認為設計是完美的,但在實現中會有很多變數。此外,稍有不足的是,與平時課堂相比,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不夠活躍。除了客觀原因外,我認為我的教學吸引力需要提高。俗話說,玉是有瑕疵的,沒有人是完美的。經過這次教學,既有滿足感,也有缺點,但它們將是我的收穫和收入。

觀潮教學反思2

  《觀潮》這篇課文裡,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思考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絡上下文,並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讓學生聽範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並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影片,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湧動的速度。透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影片,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上《觀潮》這課,是我第一次開始在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這學期教室裡剛裝上多媒體)在上完這課後,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運用過早時可能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時也應思考“因課施教”。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趣味,讀得津津有味。

  經過讀,讓學生自我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裡,經過不一樣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我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詞的理解

  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二、對學生的理解

  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教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待加強!

  三、讀的方面

  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期望在以後的課堂改善!

觀潮教學反思3

  《觀潮》這篇課文裡,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思考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絡上下文,並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讓學生聽範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並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影片,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湧動的速度。透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影片,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

  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文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後來寫,又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我把重點放在了“為什麼說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這一個問題上,讓學生去讀書,孩子們首先找到的是描寫潮來時雄偉壯觀的句子。我們透過找到關鍵詞“午後一點左右、再近些、越來越近、過一會兒、霎時”熟讀的基礎上,掌握記敘順序。然後我讀學生們閉著眼睛聽,想象畫面。大家交流哪一句讓你感受到什麼,彷彿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此處比較精彩,學生們都能暢所欲言。

  但錢塘江大潮的“奇”並不只在“壯觀”,還在“一年一度”。這部分資訊在文中第二段,所以在學習完第三自然段之後,我們再來看剛剛被學生們漏掉的第二段。重點理解“一年一度”,這樣再讀到“人山人海”和“等著、盼著”就能更好的體會人們觀潮時急切的心情。

  最後的口語表達一是讓學生完整的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錢塘江大潮來前、來時和去後的壯觀景象,二是鍛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

  不足:讀寫結合沒有充分挖掘,這是一個很好的寫景例子。但是在課上並沒有進行相應的片斷練習。如果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動態場景,讓他們試著去抓住主要特點和程序變化去寫一寫,我覺得會更好。

觀潮教學反思4

  《觀潮》是一篇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透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學生透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不但要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課堂中不是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要透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感悟得到知識。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所以在課堂的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跟著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透過圖片欣賞感受潮來時的壯觀景象。激發起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感而發,都感受到當時的雄奇壯麗,氣勢非凡。

  二、指導朗讀,感受景象

  課堂中我注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講自己的體會,感悟透過自己的朗讀來表達,透過朗讀來感受當時的景象。首先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來讀一讀,讀後再談一談感受如何,接著我讓學生來觀看圖片,感受當時的景象,再次讀一讀課文中相應的句子,此時學生的感情更為豐富。接著由我來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腦海中邊浮出當時的畫面,更進一步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

  三、品讀課文,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

  這篇課文作者在寫的時候抓住特點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教學過程中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句來品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為寫作文打下更好的基礎。例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並找出描寫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先讓他們讀一讀,接著讓他們說說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裡?學生很快能回答出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但是對於這樣寫的好處,學生回答的不夠好,這樣寫能具體形象地寫出從近處看到的錢塘江大潮,聽到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讓學生在以後的寫景作文中也可採用這種修辭手法,將景物描寫的更加具體形象,生動。

觀潮教學反思5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影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著播放潮來時的錄影,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影,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透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透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透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透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

觀潮教學反思6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了兩課時完成了本課書的學習。

  在第一課時中,給學生布置了課前研究任務,讓學生預習時更有方向,將課文讀到最好水平,積累字詞。並要求學生思考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進行描寫的,寫一寫初讀感受。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有敷衍了事的情況,對於讀課文只是讀一遍,或者直接沒有讀,不清楚如何讀文才是讀到最好水平。針對這一情況,我在課堂上著重尋找榜樣,尋找到課文讀的好的同學,讓他們來交流,怎樣叫做將課文讀到最好水平,進行示範。讓其他學生進行模仿、學習,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在第二課時課前,我再次檢查學生讀文情況,學生能夠流利通順地進行朗讀。在交流字詞時發現學生積累較多,但錯別字的情況尤為嚴重。因此在平時示範、書寫、講授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的書寫情況,糾正錯別字。學生能夠在初讀文章時發現文章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人們觀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景觀。但在潮來時按照空間順序,由遠及近描寫潮來的壯麗景色,卻無人問津。因此在第二課時中,還將注重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能力。整堂課中,學生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觀潮教學反思7

  在教學設計中應瞭解更多的課外知識八月半是最佳觀潮時間。其實,錢塘江湧潮變化是有規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徑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氣候等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颱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因此,我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讚頌錢塘江潮的千古名句,以及查閱有關潮汐潮汛的資料,瞭解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這樣學生才能學得更活、知識面更廣。

  上完課後提醒學生在新聞中或者在網路中收看錢塘江大潮以便於更直觀的瞭解,更多的感受。更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以後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方法進行閱讀教學,不同的切入點,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比如說這一課可以抓詞語、可以按潮來的順序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學生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觀潮教學反思8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啟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個性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資料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裡,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此刻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主角,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簡單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主角,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用心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

  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搞笑,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裡,透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務必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影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到達“入境”的效果。之後播放潮來時的錄影,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影,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資料;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背誦,既幫忙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能夠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到達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到達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透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簡單,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潛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觀潮教學反思9

  這周學習了《觀潮》一文,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因課文描述的景象學生很難見到,教學時,我有意安排了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如: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在學生自讀、感知全文之後,我又引導學生重點讀讀這一部分。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談感受,鼓勵學生並引導學生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的群的驚奇。教師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同時還透過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

觀潮教學反思10

  1、突出朗讀訓練。教學中採用了齊讀、默讀、引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挖掘觀潮人群情緒的變化,透過情緒的變化體現“天下奇觀”。如潮來前引導學生抓住“昂首東望”“等著”“盼著”等詞語,說明人們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觀”的風采。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環節做得不夠好,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提高。

觀潮教學反思11

  美具有規範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強制的,而是順其自然天成的。這種規範,是自然與社會向統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這個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聯絡起來。教育和美有著共同的衝動,那就是把自由賦予人,在這個目的面前,它們又互為手段。在教育的王國裡,也像在美的王國一樣,遵循著“經過自由給予自由”的基本法則。

  本課中,在欣賞錢塘潮之美上,教師給聽眾最大的印象即在於此——他不是經過強制的手段,經過外力把美灌輸給學生,而是經過品讀、感性的材料(錄影),點撥、引導,把學生關於潮水、關於壯觀的審美經驗挖掘出來,自我感受和欣賞錢塘潮之美,並對文字進行“二度創作”。

  教育是美的實踐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性趨向於引導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發展(這正是我們此刻的學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該課文是審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該教師也充分發揮了自我的審美素養,經過讀、聽、看,在課堂上很好地營造了審美的氛圍。

觀潮教學反思12

  《觀潮》一課是升入四年級學習的第一篇課文,課文透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本課我主要採用“讀中感悟,議中深入”的學習方法,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在實際教學中:

  一是突出朗讀訓練。教學中採用瞭如齊讀、默讀、引讀、指名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是抓重點詞語挖掘觀潮人群情緒的變化,透過情緒的變化體現“天下奇觀”。如潮來前引導學生抓住“昂首東望”、“等著”、“盼著”等詞語,說明人們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觀”的風采。又如潮來時,抓住“人聲鼎沸”、“人群沸騰”來深層理解,所以出現這種令人激動的場面,是因為“天下奇觀”即將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三是著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瞭解作者的觀察順序,舊知識與新知識較好地進行銜接;既側重分段的訓練,又複習了分層的知識;很好地注重了字、詞、句的訓練等。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過多造成的,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

觀潮教學反思13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一、是感知“天下奇觀”。

  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觀潮》這篇課文介紹了農曆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湧來時的雄偉壯觀、驚心動魄的景象。“奇”,作為主線始終統領全文。潮來之前,作者透過觀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寫,從側面突出了一個“奇”。潮來之時,作者把潮水由遠及近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織在一起描寫,再現了大潮勢不可擋,進一步突出了一個“奇”。潮頭過後,餘波“漫天卷地地湧來,風號浪吼地離去”,可見潮頭雖去,氣勢猶在。留給我們的仍然是一個“奇”。

  二、是以讀貫穿全文,想象感悟。

  讀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角!語文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閱讀文字,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為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

  三、是圖文結合,情感收場。

  在大量的讀、說,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出示了錄象,觀看錢塘潮水,加深對課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說:“站在觀潮臺,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說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幾句話),進行了交流。說的就是感受、感嘆、神往……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己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的不太好。

  一是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級過渡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再是對學生的理解,由於剛接過這個班,對學生的學習等各個方面情況還不熟悉,有些包容,只對出現的問題點到為止。在讀書時對於生生互動、點評做的還不夠好。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正。

觀潮教學反思14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語文開篇之作《觀潮》,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順序特點時,學生在總結“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不是特別的精確。

  當學生只說到時間順序時,我馬上繼續發問:從哪兒看出來是時間順序的?學生說到:有表示時間的詞語“早上”“午後一點”“過了好久”。

  “早上的時候潮來了嗎?”

  “沒有來。”

  “那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事情總結為什麼?三個字概括一下。”

  “潮沒來?”

  “潮還沒來,那我們可以稱為叫潮來什麼?”

  同學們有點暈乎乎的了,我馬上反問到:早上你準備來上學,但是還沒有到學校,那段時間可以稱為叫上學前,對吧?”

  “潮來前?”

  這樣遞進式的發問,使學生的思維緊跟課堂的節奏,看著他們一個個求真的眼神兒,感覺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成的課堂。

  突然想起徐文祥老師執教《少年閏土》一課時的不斷髮問,學生緊跟步伐,絲毫沒有時間鬆懈。

觀潮教學反思15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文中寫了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本節課重點學習潮來時,透過觀看影片、聽課文錄音、看課件聽聲音、觀潮形的方式調動起學生的聽覺、視覺,讓學生一睹大潮的風采。然後讓小組討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然而小組討論卻沒有發揮它應有的效果,小組討論不積極。

  學完文章後透過影片讓學生了解了潮的成因及錢塘江潮的成因,拓展了學生的知識。

  縱觀整節課,課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本該讓學生多種形式朗讀的環節沒有完全展示。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注重時間管理,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時間。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給學生搭設了的學習舞臺,然而課堂上卻只有部分學生按照老師的引導盡情地發揮、表演。在以後的課堂中應著重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一些學生不習慣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課堂,在以後的教學中應鼓勵那部分不愛發言的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參與課堂。

  一節課結束了,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高度重視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逐漸完善自己的課堂。當然了,僅靠自己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在以後的工作中還需多向前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