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教學反思(精選8篇)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球》教學反思(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球》教學反思1
本節課,我依據《課標》理念,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設計了問題引入、經歷探究、總結提煉、激發興趣這幾個教學環節:
一、問題引入,以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我們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努力去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這一課可以直接問有關於地球的形狀。
二、將猜想、實驗、思考、交流這些探究的科學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思考過程,充分讓學生經歷,在探究中學會探究。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三、讓學生學會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靠教師講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知識結論,絕不是科學教育。
四、激發科學情趣,懂得科學道理。使得學生們親近科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從而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
不足:針對有些學生的回答還是有些操之過急,沒有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能力,我想在今後教學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決。
《地球》教學反思2
“可愛地球”,透過教學,要使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地球的知識,受到環保教育,同時培養其思維的嚴密性、靈活性、獨創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本題材與表達形式都比較嚴肅,如何寓嚴肅於生動之中,使學生得到知識、情感、能力多方面的提高,是教學難點所在。
一、抓住中心,組織教學
在教學中,提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地球母親”這一問題並進行簡單交流之後,馬上提出中心議題“實際上人類是怎樣對待地球母親的,使地球面臨著怎樣的危機?對此你有何感想?”組織學生進行自讀與小組探討。充分的讀、議,使學生全面而清楚地瞭解到由於人類對地球的無節制破壞,已使地球面臨資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機,認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在與上一環節內容的反差中,學生心靈受到較大觸動,水到渠成地發出“保護地球”的呼籲。
二、調整順序,活用文字
文中宇航員的話起到了總結前文、激發感情的作用。但當學生了解到地球的被破壞程度,便發出了類似“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也太容易破碎”的感慨,因此調整原順序,在“讀議”之後請學生讀一讀宇航員的話,不僅沒有妨礙教學程序,反而使學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也得到自然的昇華。
三、補充內容,昇華課本
課本中,講到了神舟五號飛行員楊利偉,從他在宇宙中看到地球,瞭解地球是球體。這是一個方面,為了深化我國航天技術的成果,我順勢補充了:神六、神七、神八、神九、神十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強大。由地球的熱愛的教學同時滲透對祖國熱愛的教育。補充之二,課本中介紹了世界之最,在這個環節教學之後,我播放了《中國之最》FLSAH動畫,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的也有自已許多的之最,增進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四、提出質疑,訓練思辯
辯論是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調動知識貯存,啟用思維,使其在言語交鋒中得到聽力、思維、表達、交際等多方面能力訓練,更能使觀點更趨明晰、科學。果然,在我有意的`引導下,學生起初的互不服氣、聲嘶力竭轉為互相質問、據理力爭。“我們要相信科學。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在月球上建起人造仿地球莊園!”“人類有多少,而月球有多大?”“火星之家?在建成之前,恐怕人類已經因大自然的報復而所剩無幾了!”“也許我們可以發現在遙遠的外太空,還有一個‘地球’存在,但是,有多少光年?我們要在茫茫宇宙中漂浮多久?那裡是否已經有了主人?”??學生的思辯能力得到展示與成長的舞臺,而同時,“只有一個地球”“必須保護地球”的觀念也隨之深入人心。
課堂上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最明顯的,是在辯論時,幾名課外知識豐富、思維敏捷的學生充當了主辯手,而大部分同學成了偶爾插幾句。其他同學發言不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視野狹隘,對課外知識知之甚少;
2.心中有數,但表達能力差;
3.缺乏自信,擔心說得不好而被笑話。
鼓勵學生豐富課外知識、為不善或不敢發言的同學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可以有效地彌補這一不足,使課堂的活躍性不流於形式。
《地球》教學反思3
《我們的地球》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瞭解地球的形狀及觀察認識地球儀,能透過經緯線在地球儀上找到相映的國家。
在認識地球儀這個教學環節上,一班採用了實物教學法,我手捧地球儀,津津樂道的為學生講解經線、緯線、赤道、地軸等知識。可是我發現部分學生理解困難,尤其是利用經緯線找城市,更是難上加難。我要親自一個小組一個小組的指導幫助他們尋找,重新認識講解經緯線等知識,課堂氣氛雖活躍但卻混亂,“老師幫幫我”的聲音此起彼伏。
一節課匆匆的結束了,卻給我留下諸多的反思。實物教學可以更直觀的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知識,但對於本節課來講,如果採用多媒體課件和實物相結合的教學裝置輔助教學,我想教學效果會更好。
為此,在其他兩個班級上課時,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根據我的述說分別在幻燈片中找到哪個是經線、緯線、赤道、地軸等。接著從地球儀上分別找出經線、緯線、赤道、地軸等。學生很快從地球儀上找到了相應的城市。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講得輕鬆,學生學得容易。
《地球》教學反思4
這是在學習《蔚藍色的地球》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地球儀,了 解經緯線,知道地球的板塊劃分等簡單地理知識的一個章節。主要是 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準備了地球儀、地球板塊圖等教具,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基礎和學習個性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學習能力也有所差距,但他們都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求知慾較強,一經點撥便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情感也易被激發。所以教具的使用為他們提供了一種更親切、直觀的表達,使課堂生動活潑,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學生的生活基礎來看,他們都是農村的孩子,處在一個資訊相對比較封閉、資訊資源比較薄弱的環境裡,許多學生沒接觸過地球儀,更不會使用地球儀,他們對經線、緯線、赤道,大洲與大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瞭解也相當有限。讓學生初步認識地球儀,知道地球的`經線、緯線、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是教學重點。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成為教學難點。針對學生實際,要想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學有所得,課堂教學就得貼近學生實際,採取動手動腦尋找、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逐漸深入、層層遞進的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地球儀,識記地球的全貌。為了讓學生記憶更深刻,可以採用讓學生當導遊的方式,介紹地球的情況,其他學生補充介紹,從而學到知識。
在學生認識經緯線的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採用玩拼圖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實際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生快速記憶、動腦動手的能力,但如果採用小組比賽拼圖,小組共同完成的形式,效果會更好。
就整體而言,本節課內容較繁多,學生學習負擔較重,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較多內容,導致小組討論、交流不夠充分,沒有發揮集體合作的最佳效果。
《地球》教學反思5
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是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之一,同時也是初中階段地理學科的重點難點之一,初中生空間知覺較差,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新課改教學理念,為了讓學生能夠自由的參與探究和創新,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讀圖提問,教育教學過程中,知識點以影象與問題相結合的形式出現,這樣的教學可使教學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可以幫助學生會員、總結、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七年級的學生剛接地理不久,掌握讀圖方法,學會收集地理資訊對今後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引入遊戲:新課程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要轉變課堂角色,有知識的傳播者轉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在學習地球有多大,地球儀時,我不急講知識點,而是為學生設計遊戲情景,透過競爭機制提高學習的興趣,最低限度的激發學生潛能,重要把知識點有難變易,學生容易理解,也把學習的主動性交給學生。
3. 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增大教學容量,也可以改變地理教學資訊的傳遞的質量,它可以透過圖、文、聲音等,使教學內容直觀化,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擴大知識面。
4. 培養合作、探究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課改下地理教育的追求,透過合作探究的學習,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挖掘學生的資源,透過交流互動的學習,同時學生還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分享學習成果,學會互相尊重。 本節課滲透新課程理念,知識點層層深入,主幹知識把握好,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不足之處:由於本節課概念較多,學生來不及消化,對所學的知識只是個感性的認識,還不能靈活運用,導致重點、難點沒有突破。
《地球》教學反思6
低段的《品德與生活》與高段的《品德與社會》的區別:實際上就是低段注重品德的“生活性”而高段注重品德的“社會性”。今天我參加了本校的教研公開課,執教的就是社會性很強的五年級的《我們的地球村》的第二課時。
在上課前我一直在思考要怎樣才能上好一堂社會性的地理類品德課呢?地理類品德課教學除了引領學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如何體現這類課程的品德味?因為他有別於完整意義上的地理課,所以我在教學中為了體現他的品德課特質,不僅在引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深度感受地理的魅力,還設計激發學生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保護地球的心靈。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是一個學習、感受、內化的過程,學習就從普普通通的談話、回顧開始的,利用小班活動、自主設計問題、同桌交流、全班彙報等形式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但我深知這是一堂存在許多問題的品德課,首先是就是我的教學設計還存在問題。課堂節奏安排得過滿,造成有些活動學生展示得少了。
其次就是認識不夠。品德學科不受重視,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於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家長認為可有可無的課程,所以在課前我佈置的預習沒達到預期的效果。
還有就是課前我準備不充分。對學生的瞭解不夠,沒進行磨課,積極尋求同仁的幫助指點,及時查詢原因。
總之,我還是希望把活動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地球》教學反思7
這節課的教學中,既“放手”讓學生做題、講題、評價、歸納,又及時地給予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規律,培養運用和解題能力,但過程中一些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應該高度重視並儘快加以解決。
1、少部分學生一輪複習的效果不夠明顯,且對基礎知識梳理有輕視現象,在接受提問檢查時,又完成的不到位。對於這部分學生,複習的起點不能一下子拔高,應根據其基礎狀況,既設定合適的目標,又佈置適合的學習任務,突出分層要求。平時要多問,多檢查,而且檢查的方式要多樣化。
2、學生對一些基本的應用規律和解題方法有所生疏、儘快幫助學生進行適應性恢復,並透過精選的針對性習題加以“喚醒”和鞏固。
3、評講過程中要求學生勤動腦、動口、動筆,儘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討論中來,自己說出需求,由學生相互解答、補充,老師適當加以點撥和引導,從而儘可能幫助有問題的同學解決問題,讓有能力的同學得到展示和提高。
4、由於課後學習時間的緊張,學生學案的提前完成狀況不好,影響了課堂的節奏(略顯緩慢)。學案的設計要精煉、精細,讓學生儘量提前完成,並及時批閱,發現共性問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加以點評,提高課堂效率。
《地球》教學反思8
《地球》是粵教科技版五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章安排1課時教學,位於第一章學習的開始,該年級的學生基本具備進行簡單實驗,詳細計算、科學推理的能力。教學要求是讓學生知道地球的大小、表面及內部構成、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等科學知識。本節教學既抽象又具體。透過學習,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在重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是激發學生髮散思維的方法,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不要忽略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我校智趣教學環境下的教與學使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成為現實,但也不能忽視教師在學生協作學習活動中的指導作用。透過小組合作,使學生能從簡單實驗中歸納出:地球是球形。並設計“地球假設是其它形狀”的實驗。在整一個探究過程,學生是處於一個自主探究思、考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充分體驗科學課的探究性和開放性,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享受探究的快樂,分享探究的成果。
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教師從講臺走下來如何面對學生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如何控制學生小組討論的節奏,如何因勢利導激發學生更廣闊的思維,如何對學生的活動收放有度,如何對學生的思考評價到位,以及如何協調資源的大量、多樣化掩蓋分析思考過程的矛盾等這都是我所疑惑的問題。在設計本課時,我把“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實驗”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程教學當中,透過“輪船出海和返航時桅杆消失不同現象”這個現象,引起學生一系列思考、猜測、探究的活動,從而達到預期學習目的。透過學習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體會科學進步是勞動人民辛苦實踐觀察總結的結果。培養事實求是、嚴謹學習的科學態度。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
1、進入課堂時氛圍還沒有營造出來,所以學生顯得有些拘謹。雖然心中有數但不敢回答。
2、在教學”目前不能移居“這一環節上,我有意迴避了“地球的形成”忽略了學生的思維。
3、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還不夠紮實,主要體現在教學節奏上過於快速。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