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著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說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歡慶》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匯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 ……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著”、“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字深層,提高閱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字內在的意義,文字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字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字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著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著對閱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字,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閱讀中我透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說說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字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蘊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著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閱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字,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說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說是潔白,而不說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 ……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開啟,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著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說,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著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閱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匯入,讓生觀看了錄影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說“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說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____”這樣的說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說“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著!”“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裡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 ……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說著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字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四個太陽》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滿意之處: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錄音讀、師範讀、自由讀、同桌對背,小組背、男女生對背、集體背誦等多種形式,還透過富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創設情境,培養說話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上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聯絡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說一說,議一議:為什麼要給春天畫個彩色的太陽?

  二、不滿意的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

  課改後,語文教師該怎樣教,學生該怎樣學,參加課程實驗後,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力求讓學生快快樂樂學語文,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

  教學本課,滿意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讀一讀

  “愛讀書,多讀憶,讀好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非常樂意地去讀書呢?為了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我採用了“自由讀、欣賞讀、表演讀、比賽讀”等形式,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中去。

  二、記一記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天性,”教學中很多環節我都讓學生透過表演來理解課文、感悟課文,學生在表演中學會生字,懂了課文。課文表演完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想像表演的內容:“原來愛在小路上散步的其他小動物(蛇、公雞、猴子等)也來到了小路上,你就是其中的小動物,看見美麗的小路不見了,你想說什麼呢?注意了,你們的表演要儘可能地和課文中的不一樣,這可有點不容易,先想一想,想好了,你就舉止手,我請你來演一演。”此時,我感覺到:學生的表演慾望達到了高潮,個個爭先恐後要上臺表演;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真正快快樂樂學語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本課的朗讀水平還有待於提高,大部分學生在朗讀時不能準確讀出語氣,不能做到有輕有重,沒注意到停頓,有個別後進生甚至還不能把課文讀通讀順。

  2、學生在識記生字時,只選擇一些簡單的生字來記,對於個別較難記的生字(如“鼻”“鹿”等字)無法識記,沒能在“記”上動腦子。

  3、在“演一演”這個環節中,有些膽子小的同學不敢演,沒能進入角色之中。

  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鼓勵學生課外多識定,並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荷葉圓圓》教學反思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著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閱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為開放,讓學生的閱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夏夜多美》教學反思

  《夏夜多美》是一年級下冊的一個童話故事,孩子們喜歡讀童話故事,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慾。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滿意之處: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他們成為語言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老師成了學生的學習夥伴和幫手,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課堂就會時時處處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來指導老師這一片段,學生的主動性和表現欲被調動起來,爭相向老師挑戰,小導演的指導聲情並茂,談得有情有理有節,令我欣喜不已!

  二、富於彈性而開放的課堂,豐富靈活的教學手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情緒,對難點的理解用色彩鮮豔的動畫來演示幫助,頭飾的設計,音樂與課本劇表演相得益彰,課堂一片歡聲笑語。

  三、評價方式的改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是深遠的。課後我細心觀察生活中的同學關係密切了,小夥伴們懂得互相幫助,心貼得更近了,自信心也更強了。

  不滿意的是:實踐是語言教學的核心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當學生充分朗讀、盡情表演之後,如果能增加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短文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就更好了。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孩子的創造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於創新的緊迫,提高課堂駕馭的能力,與學生同進步前進,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在這漫漫之路摸索,不斷前進中,我覺得,要上好課就應該瞭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圖、錘鍊學生。

  開學初,我瀏覽了下新書,根據教材及我班學生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儘可能的體現編者意圖。在備課時,認真研究課文,根據大綱、編者意圖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去追蹤作者的思路,與作者產生共鳴。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賴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先要反覆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歸納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這方面,我自認為做的還不錯。

  其次就是設計好教學環節。我認為,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著問題去讀。杜絕“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讀法。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著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絡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一節不錯的課。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時明明是A想法,上課時卻變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錯,不成熟,令我汗顏。

  有人說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這樣學生就會從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和感染,課堂也將不再空乏,學生也將不再是可憐的傾聽者。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透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前,我讓孩子在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蒐集有關故事情節、故事人物的資料。而在上課時,不僅講授課文知識,還訴說了一些課外的知識,激發孩子課後閱讀《魯迅》的興趣,為閱讀打下伏筆。

  一學年以來,我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學習相關理論,積極摸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課前,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詢資料,精心備課,課上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組內每一成員都能紮紮實實做好常規工作,做好教學的每一件事,切實抓好單元過關及期中質量檢測,真正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提高改進教學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此刻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必須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到達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務必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用心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務必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用心參與的習慣;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務必要求有必須速度,務必規範、整潔地寫字。務必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必須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好處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務必進入“主角”,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薰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複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樣上?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完美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資料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必須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到達。(課外閱讀量,課程標準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超多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好處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資訊上,透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構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構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潛力。學生只有具備了必須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潛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次。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aoe》教學反思aoe的教學,這是漢語拼音單韻母教學的起始課。對於已經上過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來說,這些拼音他們都已經會讀了,因此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在aoe的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中掌握知識,教學主要顯示幾個特點:

  1、利用故事,創設情境從圖入手,我先把aoe情境故事放給孩子們聽,讓他們自己發現故事中出現的拼音寶寶。而後在根據課本上的圖讓孩子們對這三個單韻母有所認知。如,第一幅圖:小女孩張大嘴巴發出的聲音就是字母“a”的音。張大嘴發“a”要響亮。這樣初入學的兒童易於接受,知識給的很自然,重點觀察小女孩的頭,以配合字母“a”的字形記憶。

  2、藉助兒歌,識記字形兒歌由於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點而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在教學中,我們緊緊抓住這一特點,把大量的兒歌引入課堂,使兒歌成為提高漢語拼音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ɑoe”時,教學朗讀兒歌:“嘴巴張大ɑ ɑ ɑ,嘴巴圓圓o o o,嘴巴扁扁e e e。”

  3、聯絡實際,掌握四聲抽象、死板地給學生講,什麼是四聲,學生很難理解,就算老師反覆示範四聲的朗讀,效果也不會很好。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故事正好是學生最喜歡,最願意接受的方式。我覺得課本中的圖畫很直觀,一方面是汽車的行駛路線,像四聲的形狀,學生一目瞭然,一下子就能把四聲記住,同時,我邊講還邊讓學生比劃四個過程(四聲),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掌握了四聲的寫法。另一方面,我和學生簡單地分析了汽車行駛過程中所花費的力氣,目的也是為了滲透四聲的發音方法。所以,我試著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讀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在作文教學中碰到最大的難題是大部分學生無從下筆,不喜歡作文課。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將是作文教學面臨的最大難題。每次作文課上課前,學生都流露出厭煩情緒,嘆聲一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寫不好,無事可寫。試想,每次作文,學生都能瀟灑行文,輕輕鬆鬆寫出一篇好文章的,作文教學自是一件易事。

  解決這一難題,須從根源上找原因。教學中發現學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內容空洞無物,缺乏創新;

  二、沒有真情實感,空喊口號;

  三、語言乏力,品之無味。

  四、字數達不到要求。

  找到了問題的結症所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興趣,蒐集材料

  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緣於學生知識面窄,可寫之物太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讓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較難的。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發生在身邊的事,網上的新聞告訴他們,讓他們說出來,交流後在寫,並及時表揚學生的閃光點。

  2、善於發現,勤于思考

  其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還是很多的,只是學生都熟視無睹,習以為常。老師的一個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囑,同學的一個燦爛的微笑以及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是學生寫作的題材。學生缺少發現的眼睛,不善於思考。教學中我會就某一件事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3、欣賞美文,品味語言

  常於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從寫作手法,修辭,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導學生賞析,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怎樣遣詞造句才使語言富有表現力。鼓勵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書,在豐富知識的同時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透過努力,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提高,對作文有了很大的興趣。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透過思考,尋找解決的途徑,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今年我再次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為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一樣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裡,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用心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用心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用心性。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我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潛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前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潛力只能靠潛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資訊社會,學生能夠透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資料更是從古到今,包羅永珍。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裡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我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就應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資料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忙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本課講述了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導他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並放飛蜻蜓的故事,體現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們的關心愛護。對於這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定為:1、細讀課文,瞭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認識蜻蜓是本文的主線,在引導學生了解蜻蜓的知識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自主學習,瞭解蜻蜓的特點和作用,然後結合自己在預習時查詢的資料填充進去,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互相介紹蜻蜓。課上,學生們繪聲繪色地說著蜻蜓的知識。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本節課,我讓學生在預習時查詢資料,學生們找到了許多,有的還把資料列印了出來,張貼到黑板的一角,同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學生把收集的資料牢記在心,透過自己的口說出來的,課堂上情緒很高漲,學習的氣氛也就越濃厚了。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著重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的教學,引導學生就這些重點詞句展開討論。同時補充了陶行知的資料、故事,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瞭解陶行知,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再次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慈愛和諄諄教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帶領學生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關懷,領悟人與人之間只有帶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地和諧。由於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以透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因此,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管老師主要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悟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但同時由於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理解起來並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樣就使得課文的知識點相對較少,講解起來容易造成空洞的感覺。

  因此,管老師的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自讀提示的問題,讓學生體會開展。 在教學過程中管老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透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教師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為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絡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透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援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援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後的略讀課文,教師注重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並安排結合實際說話,使整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設計管老師設計的有新意,以文章的內容為主線,簡單明瞭,讓學生更易於理解。 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學生自己讀懂,自己體會,真正增加語文知識的含量為目標來教學,這樣才能教學得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想透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老師的我,透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現在我們是老師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只想著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

  因此,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於那麼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一篇簡短的課文確讓我們師生都懂得如何去為別人著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橋》這篇課文聲情並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著、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篇課文情節跌巖起伏,扣人心絃,在表達方法上有四個突出特點,根據本課特點,我將這課分兩課時上。第一課時: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體會老漢的高大形象;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課文中有特色的表達方法進行小練筆。針對第二課時的公開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 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課文處處充滿著人性的美,在第一課時上完後,學生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預習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交流自己感動的句、段並談體會;然後透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最後,讓學生先發自內心的去讚美老漢,然後再用“橋”去讚美老漢,這樣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難點,理解了“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二、 讀、法、寫相結合

  本文在表達上也有很多特色之處,在指導學生談感動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去體會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及這樣表達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現象十分普遍,特別是我們農村課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訓練,因此,這節課在體會了課文的表達方法後,我重點抓了“環境描寫”這種表達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練筆,整節課真正做到了以讀學法、以法促寫、讀寫結合。

  三、 情感渲染

  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字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字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的加溫,傳授過多,你的學生可能將變得越冷漠。因此,在備課時,我精心設計過渡語、總結語,整節課保持著釋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使文字、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

  本節課也存在著許多遺憾之處,教學設計只重視課文內容,沒有把文字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透過尋找身邊的感人事蹟,拉近與文字的距離;作為教師,沒有很好地處理既尊重學生的體驗,又能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藝術。另外,如何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如何多樣化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我要思考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書的世界》是一個開放單元,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大語文環境,讓學生直接接觸文字資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注重課前的研究性學習:

  課前,除了由家長帶領孩子到書城買書,我還帶領全班學生到新華書店買書體驗買書的感受,同時還可以瞭解書的分類、目錄的作用、以及封面所包括的內容,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學校有圖書室、閱覽室,學生們在借書、看書的過程中,提前走進了“書的世界”。課前有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們都會信心百倍地走進課堂。

  二、“闖關”將課堂各個教學環節很自然地聯絡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於本課涉及面較廣,要求認讀的生字雖說只有8個,但是“認一認,讀一讀”中的識字量卻不少。“五字教學法”第二個字就是“趣”,即激發興趣。“教師要有愛心和激情,善於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從而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本節課中,為了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闖關”這一競賽形式,順應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性格特點,讓孩子在比賽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識。透過四關,將“從哪裡可以找到書”“向同學們介紹一本你最喜歡的書”“認識書的封面”“查目錄”以及檢查認讀生字的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興們興趣盎然地學習知識。闖關由“小精靈”帶領,每一關都給學生一個懸念,讓他們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求知慾望。如,第四關出現了一面泡泡牆,泡泡裡到底是什麼呢?學生們急切地想知道結果,因此,只要點選自己喜歡的顏色的泡泡,就可以知道結果,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在生活中識字,在遊戲中認字,利避單調的識字教學。

  1、遊戲中引導學生髮現識字的規律。闖關做遊戲,點選泡泡牆識字,如醜與王的認讀,先出現“土”,由土的變化而認識醜與王,學生自己找出規律“熟字加筆畫或熟字加部首”可以識記新字。課堂中,有學生還會講出土加“示字旁”變成“社”進行了拓展識字。

  2、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識字,提倡“兩條腿走路”。進行拓展性識字。交流自己喜歡的圖書的過程中進行了拓展性識字,將課外自己的識字帶進課堂學習,認讀“工具書、教科書、連環畫、雜誌”等詞語結合自己的生活,做到在生活中識字。

  四、課堂上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如在“第二關,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書”這一環節中,不僅生生之間進行了交流,師生之間都互相介紹了自己喜歡的書。師生的交流使老師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而不是學生學習的旁觀者,課堂的主宰者,給學生提供一個互動式的學習的平臺,營造親和、愉悅的氛圍,寬鬆、和諧的學習機會;生生交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主動地學習,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表達自己的見解。透過互相介紹,不但使他們又知道了許多書名,增長了見識,而且在口語交際活動中鍛鍊了口語水平,進一步激發了閱讀興趣。

  五、調動各種感官的積極性。

  教學中,採用“聽一聽、看一看、猜一猜、說一說”,課件展示“四大名著”的音樂及畫面,讓學生在聽、看、猜的基礎上說出書名,使學生的各種感官都運動起來,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

  本節課我打破常規的課堂教學方式,採用闖關的方式較為新穎,但是課堂上對於千變萬化的學生有時把握不住,因為他們隨時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情況,所以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備學生,以“不變應萬變”。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社會時代在變,教學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小學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師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我們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和教學反思。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這應該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方向。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夥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隻會失去向,無所適從。

  對於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於此我們就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絡。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絡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後,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侷限於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並且要結合生活,用於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

  “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課文的開頭有這樣段話明確指出這篇課文的設定目的:希望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自覺地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夠幫助他人完全解決問題,也要伸出熱情的雙手。因此,本人將這個思想教育作為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希望學生透過課文的學習對幫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種敬佩和贊同,並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學生在今後能指導他們自己的行為。同時,在二年級階段的學習中,生字教學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基於這樣的思考,本人希望這次的課能夠在落實基礎知識的教學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

  本堂課在教學程式和教學環節的設定上,力爭能使學生始終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學習,能夠使學生始終愛讀、愛說、愛想象,師生關係平等和諧。由此,本人在教學語言的設計上,採取輕鬆的、親切的語氣和學生交流,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從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對果樹和泉水對話的想象上,本人問:“泉水,你想對梨樹說什麼?”,“蘋果樹,你想讀泉水說什麼?”等,使學生身臨其境,彷彿他們就是果樹、就是泉水。由此擴充套件到對“泉水還會經過,哪裡幫助誰?”的想象說話時,學生自然而然的進行了合理的想象,說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認讀新詞語的時候,本人和學生件實行了一場競賽:比比誰讀得好。學生興趣高漲,躍躍欲試,非常踴躍。這樣,本人從學生的角度運用了童趣的語言,和學生親切地交流,成功地實現了讓學生願意讀,願意想的目的。

  新課程對學生的透過學習掌握學習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視,強調學生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要求課堂要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實現“從課堂走向生活”,一小見大。所以在在第一課時,主要是從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為重點,側重在語言文字訓練上,而將訓練學生能力這個方面放在第二課時。對於學生來說,在第一課時,他們實實在在地學到了不少的東西。第二課時本人的安排是要學生對這則故事編一個小小的課本劇,加深他們對課文的要義的理解,對無私幫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希望透過表演能使他們在無形中背會課文,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表演之後,插入課外的一篇文章,同樣是童話的形式,但從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幫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詞句。最後,將課文中所要體現的精神擴充套件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學生能給自己的同桌寫一句話,說說他曾經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好事,並對他加以表揚。

  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在朗讀時對教學方法的處理還不到位,顯得呆板,重複,“朗讀要體現層次”這個原則還沒有做好。即使和過去比已經有所進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描寫的風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間遊戲,使得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詩歌想象力豐富,將孩子們經常看到的景物描寫得如詩如畫。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情境教學是依據兒童的心理特徵,認識規律,把從生動,直觀的形象思維入手創設情境作為教學過程的啟動契機,從而帶動語言的訓練,促進智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因此,我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開始,謎語激趣,匯入新課。

  2、以讀為主,重視讀的實踐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教學中,以形式多樣的朗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髮現,鼓勵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

  4、擴充套件思維,激發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積極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學重點,難點,聯絡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反思《畫》這篇課文的設計與實踐,總的來看非常務實:務實的思想、務實的設計、務實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在情境中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與學的理性迴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課識字寫字,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畫。課堂上,以讀為主,始終讓“讀”貫穿學習。採用不同方式朗讀,學生邊讀詩句邊認生字,讓孩子既在文中識記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應用。老師在其中少範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給學生,而老師在其中藉機點撥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賞圖、讀詩、識字是輕鬆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了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

  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學會書寫14個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自主讀書,瞭解“為什麼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

  三年級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一、課文分析: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談的敘述後面飽含著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透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優點:

  整堂課透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英子,你為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裡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字,猜想英子是怎樣想的“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透過與文字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裡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三、教學缺點:

  英子心裡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透過朗讀去品味。特別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英子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為下面學生為何自發地送給英子的掌聲做好鋪墊。

  課結束了,我感動了,孩子們也感動了……學生在這堂課中不僅學習了語文,也從中感受到了鼓勵,關愛的力量。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隨著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我認為,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裡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兩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透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透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迴圈,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最佳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為便於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為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物件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透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影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式:上課和錄影——觀看錄影——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迴圈反覆,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透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