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赤壁》教學反思

《赤壁》教學反思

《赤壁》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赤壁》教學反思1

  收穫之一:在教學過程中,以詩歌誦讀法貫穿課堂。

  琅琅的讀書聲應該一直是縈繞在語文課堂上的。而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詩詞教學。所以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設計上,我也採用了誦讀法。

  在初步感知時,要求讀準字音。本詞是豪放詞的代表作,景物描寫扣人心絃,在賞析景物時,邊賞析,邊試讀,力求體味蘇軾豪放詞中景物描寫所蘊涵的壯闊美,然後同學齊讀,要求讀出氣勢。在分析形象時候,同學範讀,體味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這裡有苦悶、鬱憤和不平,這裡有樂觀、曠達和自信,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該詩在情感上的複雜變化。突出地表現了詩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灑脫,情感的豁達。展示了詩人力求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當最後詩歌講解結束時,學生評價同學的誦讀,哪裡該激昂,哪裡該舒緩,有板有眼,學生已經真正走入了詩歌,走進了蘇軾。這不正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嗎?

  收穫之二:在教學過程中,突顯學生對話參與意識。

  一直以來,好像語文的工具性發揮到了極致,誘使了教學中的簡單化。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語文世界中詩意的美、豐富的內涵,幾乎被拋之一邊。語文世界被收縮於抽象的考試說明之中,很多時候我們把語文課上成應考訓練課。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該有主體參與意識,訓練表達能力,提高鑑賞評價能力。

  課堂上要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思維訓練,課堂上要給予學生思考的話題和時間,讓學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蘇軾為什麼單單想起周瑜這位大英雄?我們設計了一個對比環節。在對比中學生自然就提到了蘇軾對於年輕有為的周瑜的羨慕和崇拜,對於自己生不逢時、老而無成的感慨,對於自己悲慘境遇的失落、惆悵。也就為下一個環節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礎。

  收穫之三:導語的精心設計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更應該追求教學過程的詩意設計。匯入的表達是為了在第一時間營造一個詩意的意境,以渲染詩歌學習的氣氛。

《赤壁》教學反思2

  赤壁賦原文:

  壬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

  《赤壁賦》文徵明書

  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jiǎng),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jīng)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zhǔ)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piān)舟,舉匏樽以相屬(zhǔ)。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fu)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zhuó)。餚(yáo)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教學反思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麼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透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說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後來怎麼樣。可惜我課前查閱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由於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裡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於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絡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著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赤壁》教學反思3

  在上赤壁賦之前有點忐忑,文言文歷來是最難上的,沒上好的話就會學生上得無趣,老師教得費勁,因此準備功夫一定要做足,備了很長時間的課,由字到詞,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細細琢磨,準備了四個課時,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終於上完了,在計劃內完成教學。再回過頭來反思這幾天的教學,收穫多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紹,但是對背景卻沒有作過多的解釋,感覺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強。

  “教師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導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發者,方法的指導者。”打個比方,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與作用,應不是《焦點訪談》式的獨白,用一個個材料證明主持人一個個觀點,讓你接受;而是《實話實說》式的對話,話題選定以確立目標,問題引動以產生體悟,對話交流來呈現思想,點撥梳理來滲透觀點! 正如葉聖陶所說:教師之教,不在於全部講授,而在於相機誘導。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幫助者、促進者,起主導作用。作為教師,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時點撥學習目的,引發學習動機;學生難以把握自己時,點撥學習心理,讓學生掌握自己;學生學習出現疑難時,點撥學習疑難,幫助跨越障礙;學生學習方法欠佳時,點撥學習方法,交給鑽研鑰匙;學生不能學以致用時,點撥知識運用,體會收穫樂趣。但在課堂上,在某些關鍵句子上我的點撥還不到位,比如就“變”和“不變”的理解上,學生不能理解為何“自其不變者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我的解讀有無力之感,這說明自己在文字的研讀上還存在缺憾。

  高一的學生正是培養習慣和打地基的最佳時期,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抓基礎上落實好。再有對文言基礎知識點的落實。對於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於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對言的處理,只有言的內容落實好了,文言文教學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個課時,這樣在第四個課時理解全文時學生才會事半功倍。

  在課堂裡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教師才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葉聖陶)在高效課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更要注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體驗者; 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成為發現者;教師精心組織,讓學生成為探索者;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成為創造者;教師靈活調控,讓學生成為反思者。課堂上用加分來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回顧前面學習過的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中的文言現象,踴躍發言,這一點收效很好,學生不但學會舉一反三,還學會了積累整理相關知識點。

  幾點反思,多多積累,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好充足準備,加油!

《赤壁》教學反思4

  由於現在的高中教材選用了大量蘇軾的作品,當然,學生對他也有非常深刻的瞭解了,因此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赤壁賦》的學習。

  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前後赤壁賦的對比學習,發現異同點,應該說,就課堂效果而言,效果還算不錯的。

  首先,我讓學生來背誦前赤壁賦,勾起對赤壁的回憶,加深對蘇軾的認知,從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其次,我讓學生動起手來,掃清本文閱讀障礙,讓每位學生都有事,都能做成事。

  再次,讓學生進行質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最後,大家一起來探究本文的思想主旨。

  但也有部分學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下一階段,要想辦法調動這些人的學習積極性。

《赤壁》教學反思5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裡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

  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詢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

  但我覺得呢裡的多媒體裝置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說一句:“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赤壁》教學反思6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安排了《蘭亭集序》《赤壁賦》《遊褒禪山記》三篇古代山水遊記散文,它們借遊賞之事,探索生命的意義、治學的道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選用的都是歷史經典名篇,每一篇都閃爍著儒道釋等百家光輝的思想。

  編者要老師傳道的意圖很明顯。即非如此,看著這些影響歷代、影響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華的偉大思想就躺在我們的教科書裡,又如何能不講呢?

  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為: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死觀,掌握多角度看問題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當然,也讓學生領會了融寫景、抒情、說理於一爐的大家手法。整堂課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讀、思、議、寫訓練到位,而且全部圍繞生死觀展開,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處是:整節課容量大,節奏快,學生需要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才能跟得上。

《赤壁》教學反思7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裡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詢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但我覺得呢裡的多媒體裝置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QQ,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說一句:“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赤壁》教學反思8

  拓展之一:比較閱讀《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將《同步作業》第14面上的《後赤壁賦》找出來,再與課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學生都很投入,大約十多分鐘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經過梳理,得出如下結論:

  前後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特徵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後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遊的起興和遊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

  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

  後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

  《後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餘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這樣一拓展,同學們不僅對教材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瞭解。

  拓展之二:請同學找出課文中的對偶句。

  這一小活動立即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找出的對偶句有: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學生找的對偶句很多,這也說明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的認識,於是我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將這些句子抄下來,多記多背多積累。

  這節晚自習,我的學生過得很充實,我也感到很快樂。

《赤壁》教學反思9

  文賦是介於散文和賦之間的一種文體。一篇好的文賦語言搖曳多姿,情感濃郁,哲理豐富。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 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透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對話中探 討了人生哲理的意蘊。因此學習本文必須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 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根 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我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 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讀比默讀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腦皮層,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一個學生對一篇文 言文理解到什麼程度是可以從他能否在節奏和語調上讀好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做到了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背誦前兩段的內容。

  另外如何既做到文言文閱讀字字落實,又能對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與發掘呢?對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如讓學生在充分自我預習的基礎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詞質疑、釋 疑,教師只需對一些過難的字句進行必要的解釋。在這一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提問並讓學生自主解決,教師僅作補充和引導。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 就能把地球撬起來。”所以我們教師千萬不要小覷學生的學習潛能,只要對他們提出一定要求,讓他們掌握一定方法,他們就可以學得更好更高效。對於書下有著詳 盡解釋的文言文,確實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時間由老師逐字逐句串講或者是讓學生站起來一人一句翻譯。學生之所以覺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覺是因為他們覺得授 課方式單調。而分小組合作學習則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程度好的同學可以臨時充當小老師的角色,於是一些簡單的字詞 問題就可以由學生自行解答了,至於大家都不理解的字句則由老師來講解回答,這也正是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但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有不 少,如部分學生惰性很強,完全依賴小組其他成員,課前預習不充分,以至於上課時提不出任何問題,這不是都懂了,而是不懂得地方太多了的緣故。如何調動這類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知人論世”是讀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讓學生掌握好這把鑰匙是尤為重要的。在教授這篇 課文時我對寫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紹,所以學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內涵時顯得不是很困難。

《赤壁》教學反思10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是我校的一個省級課題,因此學校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為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實踐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轉變教學方式,重新定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重新審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形式,一直是我們教學中思考、實踐和反思的話題。

  古代散文教學是語文傳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載體,但是傳統的古文教學在教師的'教學方式、評價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很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學是我們在省級課題之下的一個子課題。如何走出一條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古文教學之路?本文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嘗試以宋代美文《赤壁賦》為載體,透過研究性學習,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帶領學生進入快樂的古文學習園地。

《赤壁》教學反思11

  “知人論世”是讀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讓學生掌握好這把鑰匙是尤為重要的。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對寫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紹,所以學生在理解文章思想時顯得不是很困難。在課堂上可以用此法著重解決作品的思想意義甚至文化等較深層次的問題。前提是教師要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精心設計問題。

  在語言的賞析上,有學生提出“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這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有認為這裡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有認為是側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遊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生愉悅之情。我對後一個回答評價道: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詞真是一字千鈞,體現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由此可見,只要學生積極思考,有時會給老師意外驚喜。

《赤壁》教學反思12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赤壁》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赤壁》(長春版)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絕句,在講這首詩時我也是精心準備,講完之後感覺教學中有創新之處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優點:

  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懷古詩的同時當堂背誦,從教學過程的檢查中全班很多學生能夠背誦。

  關於詠史詩歷史背景的滲透也很到位,很多學生能夠透過這首詩再把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撿起。

  本首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介紹講的很詳細,學生能夠透過老師的講解理解並總結這首詩的主旨。

  不足:

  1、學生讀的少。

  講這首詩時,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但教學環節中還是存在不足,朗讀的部分太少,學生讀的少,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背誦。例如:在我範讀完這首詩後,直接就叫學生站起來讀,而沒有給學生時間自己在下面出聲的朗讀,還有在講完這首詩後,應該給學生時間帶著感情去讀並背誦,這個時間我也沒給,還有很多學生沒帶有感情去背誦,當時我也沒有給糾正。

  2、我講的太多。

  在教學中我講的內容太多,學生思維和課堂活動較少,這不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課堂上,老師是導演,而學生是主角,在構建高效課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識點學生可以完全自己總結出來,而我都自己代勞了。例如:在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時,有很多學生都預習了,找學生說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學生了,但自己說的很多,還有在講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時,幾乎都是我自己講的,而學生只是一個簡單的聽眾,這不好,關於這段歷史有些學生完全可以講出來,最好讓學生去講講赤壁之戰,這樣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夠激勵其他同學課餘時間多讀書。

  3、未注重生成。

《赤壁》教學反思13

  課堂上,學生學得積極投入,思維活躍,表現出一種自主參與學習的良好狀態。尤其是當學生在自讀自悟時,學生真正在讀書,從他們所作的批註中,可以看出他們在思考,有收穫。小組合作學習時,同學們能談出自己的閱讀見解,與大家交流討論,學得比較實在、有效。在班際交流中,學生就三個問題暢談自己的理解,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中獲得思想的啟迪,感受智慧的魅力,並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課上下來,我靜下心來,重新審視我的課堂,進行歸因。我覺得,課上,學生能深入讀書、思考,有不少同學見解獨特,發言中不乏亮點。但在及時捕捉住、即時靈活處理、利用這些 “活”資源,進行重組,及時調整教學,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促進更有效的互動方面做得不夠到位。如,學生有自己的見解,但在傾聽別人發言,在別人發言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把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提出來這一點上做得不是很好,儘管這與平時習慣的培養有關,但如果我在發現學生髮言時各談各的想法,有的出現重複時,我的回應、點撥能更到位,更具及時性、提升性,那課堂將更具創生性。這是其一。其二,我在想,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說,要說,儘管說的時候有些表達不是很流暢,但這也是學生本身一種內在發展過程,學生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得以提升自己的,我不忍心打斷,這又與課堂教學的推進相矛盾了,怎麼辦?其三,教學設計只是一個預案,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重建。如當交流到“東南風與火攻的關係”時,學生一開始就有自己的思考,有話想說了,我卻讓他們 “找出文中描寫東南風的語句讀一讀,想想東南風與火攻的關係。”這就與學生的實際狀態對不上號了。如果我當時就讓學生先說說火攻與東南風的關係,再回到文中去讀,學得會更好、更實在。

  我想,不止“學無止境”,教也無止境。今後的教學中,我在努力提高自己善於捕捉資訊的能力的同時,更要提升自己判斷、重組的能力,在新的水平上更好地勝任教學過程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這一重要角色。

《赤壁》教學反思14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教學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正如《新課標》所倡導的那樣,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一旦學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閉狀態,置身於一種“開放、多元、生動”的環境中,學習才真正屬於學生,學生也才會積極地參與學習。“新課標”提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意味著在教學活動中,更需要發動學生去參與討論,去搜集資訊。因此,不管我們手中拿的是哪種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學理念,同樣可以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大文豪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作的,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豪放詞代表作,對語文教師而言,更是一篇藝術性思想性都很強,非常值得探討的教學名篇。

  

《赤壁》教學反思15

  這次選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詞,然後再講解內容。我的依據是,學生對於文言文最大的障礙在於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詞之後,文言文就變成現代文了,理解起來就會順利許多。

  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依循了這種方式,後來發覺效果並不理想。原因有四:一是像前赤壁賦這種文章篇幅較長,一個個字翻譯過來,殺傷課時太厲害,至少要花去兩節課,一個學期四、五篇古文下來,必定造成課時緊張。二是這樣的上法實在太無聊,課堂氣氛極為沉悶,自己上的又沒勁了,學生也倒下一大片。三是市面上的翻譯書連篇累牘,學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決。後來我試著在上課之前便讓學生翻譯課文,他們照樣可以藉助參考書一字不落地翻譯出來。四是我以為他們透過翻譯,可以把古文當成現代文來讀,但實際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後,學生對於課文照樣隔膜,甚至能夠背誦了,也未見得親切。這一點,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顯露無疑。

  後來試著將文與言結合起來說,發覺不僅推進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大概他們終於覺得老師在講一些翻譯書上沒有的東西了。此外,“會翻譯”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點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難度,就是覺得翻譯過關,古文搞定大半,其實並非如此。現在看來,在課堂上,把關鍵的字詞點出來,進而帶動內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的結合趁熱打鐵,最少疏離感。至於翻譯的作業,大可提前至課前完成,在課上只要點出一些翻譯的難點即可。

  還有一點反思就是上課的節奏把控,有時候上課很急,就比如第一次試講,感覺學生怎麼什麼也不知道,於是便急於代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是聽到學生嘴裡奔出一個自己想要的詞句,便急忙介面,唯恐學生再旁逸斜出。後來第二次試講,這樣的情況便少了很多,第三次則幾乎沒有了。事後反思,原因有二:一是問題的設定本身有問題,母問題下面沒有子問題,也便沒有梯度,沒有漸進,沒有思維的過程了,畢竟能夠一步到位的學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真的為了求順利找一個學霸把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那麼課堂還有多大價值呢?二是教師心裡沒底,沒有足夠的自信來接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更別說進行適當的引導了。這樣牽著學生走的做法,實則迴避了實質性的問題,很難讓學生沉浸到課堂中去。

  最後,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而不是流於形式。高效的預習作業會大大節省課堂的時間,也是瞭解學生知情結構的最好途徑。我甚至覺得,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何設定,要看學生預習作業的境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