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古詩作為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作品,是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重要的組成部分。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有許多描寫色彩的詩句。教學時抓住富有色彩的詞語,對於正確理解詩的意境、領悟詩的感情,有很大幫助。
所以在古詩教學時採用了抓詩眼,釋詞,順句,連篇的教法。《詠柳》和《春日》兩首詩學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感情朗讀、背誦每個環節都非常順利,但是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時就卡住了。孩子們有的拿出詞語手冊來解釋某些詞的意思,大多數能運用書上的註釋解釋。當彙報時他們充其量只能把幾個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聯起來,整句詩的理解聽上去非常彆扭。於是我進行意境的轉化教學,一節課下來,自認為學生應該瞭解了古詩的意境,掌握了古詩的大概意思。誰知轉過天來讓學生釋義時,只有一半的學生能夠講述。原詩早已背誦的滾瓜爛熟 ,對其意境竟然朦朦朧朧。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剛開學的不適應嗎?想想也許有其中原因的一點原因,但是最終可能還是在於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創造的教學情境不夠深入。每一首古詩,從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觀情意與客觀事物整合生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相合相容。
在古詩教學中,意象的解讀是基礎,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詩教學中,意境的感悟是實現情感體驗、情感獲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驟。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昨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29課《古詩兩首》,感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有以下幾個地方。
1、課前,我適當準備一些作者介紹或詩作的賞析資料,在學生理解詩的大意時,相機介紹。然後引導學生先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對乞巧節有大致的瞭解。
2、課文中要求會認4個生字,我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學生互相交流後,我重點提示,“乞”與熟字“氣”的區別,“燭”是翹舌音不要讀錯。在教學會寫的字有8個,我引導學生注意難寫易錯的字,如“乞”不要多寫一橫,“曉”右上部不要多寫一點,“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適當。
3、理解詩歌的大意是體會詩中豐富想象的前提。課文後面提供的註釋,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教師不要串講詩句。
4、要重視學習夥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課後小夥伴吐了一個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間故事”,不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完成,它要貫穿到全組的課文學習始終,為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的學習做準備。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教學前,覺得兩首古詩沒什麼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現一首詩可以教的內容很多,於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課前,我佈置預習作業: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準確地說出了“言”“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說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站在“鑑賞”的角度,引領學生深入學習:
1.通過了解賈島嚴謹的創作態度。課上,讓學生講講詩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內容(完成補充習題三),從而明確“一問一答,藏問於答”的獨特形式。
2.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透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的物件是隱者。原來書寫的物件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出構思的精妙。
3.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麼特點?從字裡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雲深不知處”“言師採藥去”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秘莫測、飄忽不定”的特點。教師接著從“隱者”這個社會現象談起(聯絡學生熟悉的“陶淵明”等人物故事),瞭解隱者的性格特徵。
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為什麼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尋隱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讚譽,透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練習朗讀、背誦。
5.拓展閱讀《補充習題》四中宋朝詩人魏野的《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與書上的詩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想象賈島一路上的所見,為課後編寫這個故事服務。
總結這堂課的經驗教訓: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本節課教學我依據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理師生的角色關係,處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斷積累,不斷遷移。上課過程中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就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本節課的背誦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採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杜甫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鼎盛轉向衰弱的時期,安祿山叛變造成了當時的“國破”,這些都讓杜甫痛心疾首,所以當“劍外忽傳收薊北”時,他是“涕淚滿衣裳”,以致“漫卷詩書喜欲狂”。這首詩透過“喜”來表達杜甫在看到國家有望統一安定時的欣喜之情,這也是杜甫詩歌中難得的一首心情愉悅之作,一改“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悽慘與悲涼之氣。
《示兒》是南宋陸游所作,這首詩可以說是陸游的“遺囑”,以“悲”來表達他臨終前尚未見到祖國統一的悲憤之情。一個人將死之前,不考慮個人與家庭之事卻仍牽掛“九州同”,這是一種何等高尚的愛國情懷。
這兩首詩一“喜”一“悲”,都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愛國熱情,這種愛國之情,是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的榜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本課是唐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大自然美景的詩。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杜甫的《絕句》,對仗工整,樸實自然,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為我們展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同時,詩人愉悅的心情也蘊含於寫景之中。
地學習本課時,讓學生透過反覆的吟誦,感受到這兩首詩歌不同的旋律與優美的意境。當學生感受到兩位巨匠描繪的意境而陶陶然時,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們提出再吟誦“李杜”其他詩歌的要求,利用“積累運用”中的兩首古詩,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人物背景。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第一課時《山行》
隨堂反思:
很多問題都是老師代勞了,今後要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查字典的習慣還沒養成,平時應多讓學生查字典。
掛圖應該用起來,老師的講解還不夠巧妙,缺少靈動的語言。學生的朗讀指導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下節課古詩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雖已達到,但還要進一步提升。
反思小結:
1、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解題。二、瞭解作者以及創作作背景,引發感悟。三、自學古詩,整體感知。四、品讀詩句,進入詩境。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對於他們以後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2、由淺入深,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強。
3、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奏,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韻味,只有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才能有所體現。
4、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高度的統一。在課堂上應儘量凸顯。
第二課時《楓橋夜泊》
隨堂反思:
每天進步一點點,教學內容根據本班的特點應降低難度。
課前的預習習慣沒有,也不會預習,要安排時間專門講。還是查字典的問題,好多學生根本沒有帶字典上學的習慣。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會查字典。江楓漁火對愁眠此處學生感受全無,不能理解,可能老師講解上有問題,學生聽不懂。語言、語言還是語言,師生的語言只有在平時練就。整節課只為一位學生上課,其他學生是看客。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前預習的時候忘記了讓學生蒐集一些寫景的古詩,學習的古詩的興趣還要慢慢培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首詩的意思,對於本班學生來說難度不小。整堂課目標還應明確點,抓點不要太多,集中一點進行訓練,效果達到即可。
反思小結:
1、老師沒有很好的進行情境創設,導致對學生沒引導好,關鍵還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應通多媒體課件創設氛圍,等以後條件好了應重新上一遍。
2、上節課,雖然總結了自學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學生根本沒有接受,也不能領悟,讓學生自學困難太大了,沒有根據自己班上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今後,還應該實際一點,靈活一點。
3、學生精彩的朗讀幾乎沒有,談不上讀出韻味,可能指導古詩誦讀還不得法。朗讀訓練任重而道遠。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40分鐘學習下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反思這節課覺得對古詩教學有這樣設想: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同學,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保守做法。課堂上,從同學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佈置自學時間,使同學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沛自學的基礎上,讓同學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一起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同學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佈置了質疑環節,啟發同學一起研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同學自由發表意見的研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同學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同學,使同學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後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同學的自主學習
自學時間充沛。佈置足夠的時間讓同學自學,同學能靜下心來認真考慮,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同學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同學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同學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影片中真實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學入情入境,充沛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時提高讀的要求,讓同學邊讀邊考慮,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同學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同學“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同學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同學的差別,培養了同學的語感。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9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藉助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元二”:姓元,在家裡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使”:出使,身帶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長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俗稱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兩人離別的情感體會平面化了,並沒有立體起來。渭城和安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一個滿目荒涼;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卻黃沙滿天;一個隨處都可聽到濃濃的故鄉話,見到可親的親人,一個卻舉目無親。可是課堂中我雖然做了一些對安西資料的補充,但是仍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裡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不能體會出元二與王維的離別其實是一種生離死別,王維對友人的情感是留戀、牽掛、擔憂、祝福的複雜情緒。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0
兩首詩一個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透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教的時候既要注意區別,又要注意聯絡,前者為點,後者為面,點面結合構成了美麗的春天。
《詠柳》從剪、裁入手,學習完後自然剪出《春日》,過渡自然。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透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我用了多種方式讓孩子們誦讀了這兩首古詩。
在教學時,由於有課件的演示和學生對春天已有的認知,因此在課堂中大部分學生髮言積極,對古詩的學習也有濃厚的興趣,氣氛很好。但基礎較差的一部分學生,他們幾乎不思考,不想像,不發問,好像看戲的旁觀者,讓我覺得有點掃興,還有就是要學生自己說詩意的時候,學生牽強附會,毫無章法而言,優美的古詩到了他們嘴中就是乾巴巴的話語,還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其中包含的哲理我沒有引申,只是總結的時候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也不知道三年級的孩子是否理解,總之,在講解春日的詩意時,不是很盡人意。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1
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
《春曉》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比較熟悉,但《村居》這首詩比較難懂。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激發學生喜愛古詩的情感,積極收集古詩,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手段。透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瞭解。如教學
《春曉》時,我先讓學生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並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說說“鳥叫聲從哪裡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聞啼鳥”的意思,特別加深對“處處”的理解。在有了朗讀基調後,我讓學生反覆誦讀古詩,讓他們自主閱讀感知詩境,嘗試邊讀古詩邊想像意境的閱讀方法。在教學
《村居》時,透過看插圖理解故事的意思,並聯系實際想一想自己放風箏的情景,讓後在誦讀,這樣孩子們讀起古詩來會更入情入境。
古詩最講究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覆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裡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熱愛朗誦的好習慣。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2
《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透過學詩看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建立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後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我想這種差異是很難消除的,只要每個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算是比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學習也參照了上面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在自學的基礎上質疑、解疑,理解了詩意。然後重點抓住一二兩行詩句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色,書面寫下來。這樣的教學比較靈活,學生也能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3
古詩一直以來都是較為難上的篇章,一來文章短小精悍,一年級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文上的枯燥乏味。
古詩教學的其中一個難點是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所以在朗讀的時候應該儘量地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儘量去營造一種這樣的氛圍,比如在說“春眠不覺曉”時,我就會讓學生去想一想現在的實際,某些同學有了一定的同感,朦朧中便會產生詩人那時的心境,“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與“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寫,配以課文中原有的插圖,學生能進一步瞭解和領悟到詩人的內心感受,再加以範讀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一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他們的回答總是與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遠,於是整個課堂變成了以我為主而學生為輔的畫面,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他們的水平,不可提出過分高的要求。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教學為古詩教學,主要任務為朗讀、識字和背誦。識字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回憶上單元新學的識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與換偏旁法。然後提出學習要求,讓小組長組織組員學習,相互說說自己用什麼方法記住了哪些字,強調合作與互助。彙報時的方法多種多樣,透過齊讀、男女生賽讀、小老師教讀、開火車讀生字、組詞,及讀詞語的方法反饋學習情況。在學寫生字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描紅,初步體會生字的間架結構。老師再進行範寫,引導學生掌握生字書寫結構。閱讀與背誦環節中,教師以第一行詩句的學習為路,指導學生理解詩句。引導學生質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並向學生講授:古詩中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把詞語的理解,用通順的話說出來,就可以理解詩意了。在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之後,嘗試背誦。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有實效,且學生學得開心,老師教得輕鬆。我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紮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後讓學生自由質疑,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5
我剛剛上完古詩《絕句》,感覺效果不錯。這首詩學生早已經會背,所以在上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給學生介紹了絕句這種詩歌體裁,並簡單介紹了杜甫。然後直接從插圖入手,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圖上都有哪些景物,並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述。學生很快找出了雪山白鷺翠柳黃鸝小船,並進行了描述,然後我再讓學生說說圖上都有哪些較醒目的顏色。學生說完這些以後,我給大家點出這就是詩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麼詩人是怎樣描述這個漂亮的地方呢,一起來學習。
學生很快就簡單說出了前兩句的意思,這時候我就問,黃鸝在叫,白鷺在飛,這說明了什麼?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學生說出了“有聲”,我大大的鼓勵了學生,緊接著又問,那麼,黃鸝是黃色的,白鷺是白色的,並有青青的翠柳。蔚藍的天,這又是什麼呢?學生很快說出了“有色”,理解了詩人描述的“有聲有色”美景。後兩句的描寫,學生略感到困難,透過孩子簡單的描述,我給學生對照窗戶畫框進行了講解,學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並且把詩人觀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說了出來,概括時又準確地說出了動態靜態描寫,我感覺這節課學生上的非常踏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