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5篇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

  在萬物萌發的春天,一切生機勃勃。身處於美好的春光裡,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不負於這大好的春色?詩歌《走,我們去植樹》以明快清新的節奏、具有行動號召力的語言向少先隊員發出倡議:“迎著和煦的春風,邁開輕快的腳步,親愛的少先隊員們,走,我們一起去植樹!”學生的經驗和知識背景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不少學生對樹木的環保作用已有所知曉,固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也能說出一二。來自學生鮮活經驗的知識可以在課堂教學裡加以放大,成為大家共知的事實,為學生讀懂詩歌作好鋪墊,定下前提。

  植樹的環保意義與價值,詩歌裡涉及到很多。這是現實的意義,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與領會的。但對於“紅領巾們”而言,將他們與春天,與植樹聯絡起來,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美好的情愫與意境在胸中湧動與形成。寫道:“伴隨著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樹。”是啊,春光爛漫處,童心也爛漫,在一年中最美的季節裡植下一棵樹,在一生中最美的時光裡播下希望。“迎著和煦的春風,邁開輕快的腳步”,銀鈴般的笑聲撞得人站不穩腳,快樂的腳步捎得心兒飛上雲霄,意氣風發的少年結伴去植樹。明天,樹苗會長成參天大樹,這些孩子們不也成了祖國的棟樑之材?向著明天,才是金色的希望。所以,把握住整首詩的感情基調,體驗潛伏在詩裡的之流,生機與力量將會充盈於我們的心中。

  最後,提一個美麗的建議,學生在春天的季節裡學了這首詩,如果趁著春天,真的栽下一棵樹,把詩文裡的感動化為長久的期盼,生命的綠色將更為蔥蘢,生機盎然。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2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早讀課上我帶領著學生們讀了《走,我們去植樹》這篇課文和課前誦讀《春天的翅膀》。

  在備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現在的天氣與春天的特徵不大符合,所以在匯入部分我就想了好幾個方式,最終確定用圖畫匯入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談談圖上的內容。

  就如我的教學設計一樣,我的課堂進行著。前半部分,我以圖畫匯入之後,引出了課題,並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初讀課文。在檢查生字詞方面,我主要抓住了“灘”字的前鼻音,糾正部分同學讀音的同時讓大家引起注意。 “栽”的部首是“戈”,讓學生生成形近字“裁”、“載”、“戴”、“截”,讓學生將一個字聯想到一類字。“版”則與它的運用聯絡起來,讓學生組詞,我預設了“出版”等詞,而學生則說出了“正版”“盜版”等貼近他們生活的詞,看來學生們的生活體驗可是超出我們想象的。

  應該說前一部分,整體還算是紮實。可是在從詞過渡到段的教學時,我卻沒有能夠靈活地處理。我的處理是指名學生逐節朗讀課文,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和煦”與“版圖”的意思。之後,我便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看看每一小節講了什麼內容。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自身也感覺這一部分設計得不夠好,但自己又找不到好的方法。

  今天陳慧老師來聽了我的這堂課,她幫我認真分析了這一堂課的得失,特別就我後半部分的教學進行了點評。她指點我可以在教學上面這個環節的時候,改用更為靈活的方式進行處理。只要讓學生自己自由地讀課文,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來讀給大家聽一聽,並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朗讀訓練,也達到了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的目的,在此基礎上由我來昇華課文的段落,讓學生看看其中三至五自然段講的是植樹的好處。

  是呀!課堂教學紮實並不代表呆板,透過一些巧妙的問題,我們就能一箭雙鵰。讓學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讓學生讀他們喜歡的段落,那麼這堂語文課更吸引他們,也讓他們學得更多、更好。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3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新的學期又開始了。拿到新書,我粗粗翻閱了一下,這冊教材的編排和上學期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也是一個良好學習習慣的教學,七個單元23篇課文。用了兩節課的時間,我教完了第一課,雖說放了一個寒假,不過,孩子們的表現還是不錯的,自己覺得教學效果還不錯。回憶這課的教學,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緊扣題目抓兩頭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讀課題,想想,從課題中,可以得到哪些資訊?學生告訴我,可以知道這首詩歌所講的時間是春天,主要講的是少先隊員們一起植樹的事。理解題目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且找和題目有直接聯絡的段落,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課文的第一小節和最後一節。我又讓學生反覆誦讀這兩個自然段,並想想這兩個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大了什麼作用?學生透過自讀自悟,回答說第一小節是點題,領起下文;最後一節是總結全文,再次點題。我再一次追問,在第一小節和最後一節中都有這樣一句話,“親愛的少先隊員們,走,我們一起去植樹!”那麼,這相同的一句話的含義一樣嗎?學生沒有馬上回答,我讓他們默讀課文兩遍後再回答我。此時,教室裡很安靜,我知道,學生都在靜靜思索。過了一會兒,舉起了兩、三隻小手,我知道,孩子們已經有答案了。果然,他們的回答非常令我滿意。一學生說,第一小節的這句話是招呼大家一起去植樹,最後一小節是在總結全文的基礎上,號召大家一起去植樹。看來,他們已經讀懂了課文。

  二、緊扣主題抓重點

  課文的三、四、五小節主要講了植樹的好處,可以說這三小節也是文章的重點。於是,在教學這三個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己閱讀,並自己的話說說讀懂了什麼?因為這三個自然段是並列的,字數也一樣,所以學生學起來也不覺得困難,在朗讀兩遍的基礎上也能用自己的話講述了。但這幾個自然段中,有幾個重點詞語很重要,如“綠色工廠”、“染綠版圖”、“綠色希望”等,不過,透過我點撥,學生還是很快就理解了。

  可能是因為這一課是一首詩歌吧,學生學起來還是挺帶勁的,兩節課下來學生基本上都背出來了。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4

  《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透過實踐說理的詩。植樹是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為社會、為今天、為未來創造,我們應該讓學生擁有這種創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頭腦展示了孩子們的希望,展示了人類需要的環境。這一句句創造之語,很容易感動四年級的學生,但感動歸感動,讓他們真的行動起來,那是難的,特別現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難有這種體驗,城市的植樹往往是由專門的勞動者來做,而農村的孩子這種體驗還是有的,因為大多數的農村每一年都有著植樹的活動,他們摸一摸,看一看,也會有著靈動。但不管是有,還是沒有,但能以詩的方式主動表白自己的感動的學生卻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課上,特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也應該引導他們學著用詩的方式記下自己的感動。

  教學時,引導學生在讀中初步理解詩意,並且根據不同的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知道了誰在哪植樹,植樹的好處,結尾首尾呼應,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的決心。“綠色工廠”、“綠色希望”、“綠色寶庫”,這三個知識的解讀是繞不開的。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踐,反覆誦讀,知道了“綠色工廠”是一個比喻的手法,把樹比作工廠。既然是工廠必定要生產產品,在這個綠色工廠裡產出的是清新的氧氣。製造過程是複雜的生物反應,透過光合作用來實現。我認為理解到這樣足夠了。綠色希望,表層的意思是小樹苗,從更深層來理解,小樹苗還寄託著怎樣的希望呢?是綠樹成蔭的動人畫卷,是造福人類的美妙圖景,是渴望成才的美好憧憬。在充分的討論和探究中,讓學生深入文字背後,理解詩化語言和文學表現特質。綠色寶庫是指森林,充分說明了森林和人類的密切關係,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

  在詩中,“染綠”的手法值得品味、鑑賞。這是擬人化的手法,想象大自然有一雙神奇的手,把植樹造林想象成塗抹綠色,這是一種具有奇幻色彩的表現手法,很是精妙!

  課後第五題是:選擇學校的一種樹木,查閱資料、按名稱、外形特徵和作用三個方面向同學們作介紹,其實也可以模仿著課文的形式,讓學生以詩的方式介紹,也許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創造慾望。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5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難點,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進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今天我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一課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做了一些引導:

  一、抓住課題,整體入手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閱讀教學時我通常從課題入手,透過審題提出問題,透過閱讀解決問題。這樣的閱讀思路,可以收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上課時,我在板書課題後提出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課題由兩部分組成,如果把前面一個字“走”去掉,意思有什麼不同嗎?

  (2)讀了這個課題,大致瞭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問題,學生透過反覆誦讀,發現了“加上一個‘走’字,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沒有‘走’字,只是講‘我們去植樹’這件事,沒有叫別人一起去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讀一讀課題,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不難了。大多數同學都認為:“這首詩歌是寫與植樹有關的內容。”“這首詩是號召別人一起去植樹的。”“這首詩歌是寫植樹節到了少先隊員去植樹有的。”

  此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詩歌,看看自己想得對不對。讀完以後,有學生提出了補充意見:“這首詩除了叫人們去植樹,還寫了植樹的好處。”於是,我讓學生拿起筆來找一找,哪幾個小節寫了植樹的好處,在這個小節前面作個記號。學生很快找到了第3、4、5、小節。“那麼剩下1、2兩個小節又是寫什麼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誦讀感悟”環節。

  二、抓關鍵詞句,指導感悟

  對於一篇課文而言,一般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統領全文的總起句、總結句或中心句(詞),對於一個章節或一個段落而言,也有能夠提示概括主要內容、能統領全段的關鍵詞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它們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閱讀課文,就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第1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抓住“和煦的春風”“輕快的腳步”來體會植樹的季節和少先隊員參加植樹造林的快樂心情。

  而學生獨特的感受又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在體會“輕快的腳步”時,一個學生認為“冬天過去了,春風來了,人們脫下厚厚的、笨重的棉衣,換上了輕薄的春裝,要加快腳步趁著美好的春光植樹所以腳步顯得很輕快。”而他的同桌則認為:“輕快的腳步還說明他們心情很高興,因為感到高興走起路來一蹦一跳的,所以腳步就顯得很輕快。”而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則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來展開想象,促進感悟。學生們還想到“少先隊員們在學校操場邊植樹。”“少先隊員們在小區裡植樹。”“少先隊員們還在公園裡植樹。”“少先隊員們在江河邊植樹。”……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那些植樹的少先隊員們就已經從書本中走出來,從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灘、溝渠、山坡、公路邊走來,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於是,學生與文字產生了共鳴,進一步真正體會到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抓課後問題,引導思考

  有時課後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後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後練習第4題“聯絡課文內容,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可以教學之前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重點閱讀,查詢資料瞭解,從而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可以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傢俱,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不勝數。也可以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鬆效率高。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6

  《走,我們去植樹》這首詩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我們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全詩語言活潑明快,內容淺顯易懂,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讀來琅琅上口。教學過程中有得心應手之處,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學生的字詞學習比較紮實,檢查效果較好。由於以前學生積累過不少詞句,所以,課堂上學生能說出好多描寫春天以及描寫樹木的成語。

  其次是教學難點突破。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絡課文及生活實際,說說植樹的好處,護綠的重要,還講述了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從而讓學生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

  可是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朗讀還有待於提高。雖然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也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但教學效果不太明顯。學生還是讀不出詩歌的特點。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詩歌內容,瞭解植樹的重要,說說植樹的好處。

  3、體會少先隊員們要用實際行動綠化祖國的決心,教育學生從小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瞭解植樹的重要,說說植樹的好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課文。

  1、課件出示生字詞,指名認讀。

  2、課文說了一件什麼事?分段及段意!!

  認讀生字,概括課文只要內容及分段。

  複習鞏固,回顧舊知為新內容的學習做鋪墊。

  二、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指名讀第1節。

  引導理解“和煦” 、 “邁開輕快的腳步” 說明了什麼?

  (說明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去參加植樹的情景。)

  指導朗讀,要讀出輕快、有力的語氣,讀出少先隊員的蓬勃朝氣。

  引導學生想象省略號後所省略的內容。

  指導學生感情地朗讀第2小節。

  自由朗讀第2節,說說第2節告訴了我們什麼?

  少先隊員到什麼地方去植樹?用一個詞語概括這些地方——“到處”

  有感情地朗讀第2小節。

  透過自讀感悟,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文章,透過朗讀昇華情感進一步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目的。

  2、學習第二段

  板書:綠色工廠、增添新綠、綠色希望、綠色寶庫

  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詞句,指導朗讀。

  出示課件關於樹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而釋放生產出氧氣,淨化了空氣的小知識。

  指導讀好“給我們送來清新的空氣,讓每個人都幸福健康。”

  指導讀好第3、4、5小節。

  想象祖國處處是“參天的大樹”的景象

  細讀3-6小節,思考:植樹有什麼好處?

  討論、交流

  進一步理解詞句,朗讀。

  看課件,結合光和作用讓學生理解“綠色工廠”。

  讀好“給我們送來清新的空氣,讓每個人都幸福健康。”

  討論:“綠色寶庫”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說森林是“綠色寶庫”?除了“蓋房、架橋、造船、鋪路”外樹木還有哪些好處?植樹有這麼多好處,所以人們稱它為綠色寶庫。

  聯絡上下文,理解“億萬棵樹連起來,就染綠了祖國的版圖”一句,說說什麼是“綠色的希望”

  土地沙漠化、鳥兒等動物因失去家園而日漸消失等問題是當前世界所面臨的最大難題,而植樹造林卻可以解決這些難題。於是種下一棵樹,也就等於埋下了一個願明天的世界更美好的願望。

  練習有感情的朗讀第二部分。

  練習背誦。

  透過自讀感悟,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文章,透過朗讀昇華情感進一步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目的。

  3、學習第三段

  同學們,植樹的好處多不多?植樹的意義如此重大,讓我們動員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樹吧!

  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最後一節。

  齊讀最後一節。

  激情朗讀。

  四、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1、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都積極行動起來,用你的微薄之力,為世界增添一份綠,集大家共同的力量,還地球一件綠色的衣裳。

  2、選擇你身邊的一種樹木,查閱資料,按名稱、外形特徵和作用三個方面向同學們作介紹,並寫在小作文字上。

  板書設計

  走,我們去植樹

  綠色工廠——健康、幸福

  增添新綠——染綠版圖

  綠色希望——沙退鳥舞

  綠色寶庫——建設“四化”

  教學反思:

  課文是一篇現代詩歌,以簡潔輕快的語言表達出了對青少年熱愛環保的號召。在教學是,我從課題入手,課題是這篇文章的眼睛,直接的表達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的重點主要是理解詩歌內容,瞭解植樹的重要,說說植樹的好處。

  所以在課前我準備了課件,透過課件展示了樹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而釋放生產出氧氣,淨化了空氣的小知識。這樣能更加直觀的幫助學生理解樹林對空氣的作用這一抽象的化學過程。學生在觀看課件展示後,馬上能理解並加深了對植樹的重要性的認識,教學重點及時能得以突破。

  對於一篇課文而言,一般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統領全文的總起句、總結句或中心句(詞),對於一個章節或一個段落而言,也有能夠提示概括主要內容、能統領全段的關鍵詞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它們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閱讀課文,就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第1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抓住“和煦的春風” “輕快的腳步”來體會植樹的季節和少先隊員參加植樹造林的快樂心情。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則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來展開想象,促進感悟。學生們還想到“少先隊員們在學校操場邊植樹。” “少先隊員們在小區裡植樹。” “少先隊員們還在公園裡植樹。” “少先隊員們在江河邊植樹。”......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那些植樹的少先隊員們就已經從書本中走出來,從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灘、溝渠、山坡、公路邊走來,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於是,學生與文字產生了共鳴,進一步真正體會到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8

  蘇教版國標的第一篇課文均為詩歌,我總在想為什麼每冊書的第一篇選詩歌的呢?是不是人類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章是詩歌?是不是詩最能夠讓學生懂得母語中的創造?是不是詩很簡單,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受母語的簡單,即一切從簡單開始?這些詩是簡單的,簡單的讓學生一讀就懂,一讀就感受到美韻的存在,一讀就感覺到自己從寒暑假中又回到了學校,開始了新的學習。

  我本人是很喜歡詩的,也喜歡用自己搜尋的關於詩的解釋引導學生學,用自己對詩的理解引導學生學。比如,在過去我查詢過詩的許多種解釋,大概有150多種,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解釋不是中國的“詩言志”,而是古希臘“詩人就是創造者”,而發現到古希臘的這一解釋,我是非常興奮,一直到現在,這種興奮還是那樣的強烈,所以每學一首詩,不管是新詩還是古體詩,我都會與學生一起重複“詩人就是創造者”,今天的學習其實就是與“創造者對話,以讓自己成為創造者”,孩子們都能明白我的這種引導。所以,四下的這首詩,還是用“創造”打頭,讓學生盡情地朗讀,去植樹,去思考。

  我在多篇拙作中解釋過漢字的“詩”,我說“詩”字非常好,是由三部分組成,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由“土”與“寸”組成,“詩”其實就是“土言寸語表心情”,“土言就是根據自己的思考想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這是詩的'內容。寸語,就是把想要說的話變短了,短得好聽了,比如押韻了,這是詩的形式。而土言加寸語其實最終還要表達著自己的情感,比如愛與憎等,那就是言字旁所指,這也是詩的思想”。我以前是用這種方式教會我的女兒快速愛詩、寫詩的,雖然對於我本人來說,那只是個案,但透過我過去兩年的實踐,我覺得了大部分的學生理解了,開始寫了,並且還真像回事。所以,在教這一課中,我同樣引導學生用漢字“詩”的方式來讀、來思考。

  《走,我們去植樹》這不是一篇假詩,不是一首想像詩,而是一首實踐加思考的詩,是一首透過實踐來說理的一首詩。植樹是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為社會、為今天、為未來創造,我們應該讓學生擁有這種創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頭腦展示了孩子們的希望,展示了人類需要的環境。這一句句創造之語,很容易感動四年級的學生,但感動歸感動,讓他們真的行動起來,那是難的,特別現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難有這種體驗,城市的植樹往往是由專門的勞動者來做,而農村的孩子這種體驗還是有的,因為大多數的農村每一年都有著植樹的活動,他們摸一摸,看一看,也會有著靈動。但不管是有,還是沒有,但能以詩的方式主動表白自己的感動的學生卻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課上,特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也應該引導他們學著用詩的方式記下自己的感動。課後有第五題是:選擇學校的一種樹木,查閱資料、按名稱、外形特徵和作用三個方面向同學們作介紹,其實也可以模仿著課文的形式,讓學生以詩的方式介紹,也許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創造慾望。

  既然詩是一種創造,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擁有這種創造。這也是母語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9

  在教學這課時,我抓住“走,我們一起去植樹”這句話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句話一共出現了兩次,是本首詩中的關鍵詞句,是學生理解這首詩的課文核心。我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達的大意,它的表層意思,讓學生在讀課文時,看到文字背後更為深層的意義。使學生與課文之間才會產生一種心神的共鳴與愉悅,一種會心的溫暖。課文第二次出現“走,我們一起去植樹”,是課文的最後一節的最後一句。這一次出現又蘊含了什麼意思,表達了孩子們什麼樣的情感?“走,我們一起去植樹”,第一次出現在第一節。它在一二節的語境中,表達的是孩子們植樹時的愉悅。課文的插圖中孩子們燦爛的笑臉,課文中的“和煦、輕快、歡聲笑語”,是最好的證明。我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體會,學生直觀感受,對文字有更好的理解。

  同樣的語句,在課文的不同位置表達的情感存在很大的不同。學生透過閱讀,透過對比分析,體會到了作者這樣的表達由淺入深,逐層深入,感受到了詩的情感發展是順著一定的次序,一定的節奏進行。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0

  《走,我們去植樹》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我們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3-5小節,除了弄懂植樹的好處外,更應體會關鍵詞句的用法及意義,以及整首詩告訴我們道理。

  為了理清詩歌內容,我採用了清晰板書的方式;為了分析詞句,我採用了情境創設及仿寫鞏固的方式。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的。

  一、清晰板書

  依據學生的回答,我相繼出示了板書,如下:

  淨化空氣

  植樹(可以) 綠化祖國 (所以)多植樹、保護森林

  抵擋風沙

  透過清晰的板書,學生們對詩歌內容有了總體的把握,概括起段意來也順手多了。對於四年級的教學來說,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也日趨變多,要求變高,難度變大,所以,設計一個簡潔、清晰的板書就成了課堂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成了很有效的手段。學生在回憶課文內容的時候,只要一想到板書,就會自然而然地引申出課文內容,延伸出課文的重難點,對複習鞏固幫助極大。

  二、情境創設及仿寫鞏固。

  每一篇課文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關鍵詞句,掌握這些關鍵詞句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寫作水平的提升等都有很大的幫助,長年累月的分析研究,對於學習語文的能力、學習的能力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對於一些有興趣分析的孩子,特別是學習能力處於中下等的孩子,我都會提些問題供他們思考、分析研究,以逐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語文的能力。

  這首詩中3-5小節中有這樣幾處關鍵的詞句,比如第三小節中的“一棵樹就是一座綠色工廠,片片枝葉都是快樂的音符”一句是比喻句,這個學生很容易看懂,不過為什麼這麼打比方就有點難度了。我首先創設了情境,和學生們交流了工廠的用途,學生們說工廠是用來生產產品、製造東西的場所。由此再與樹進行聯絡,學生知道了樹是釋放氧氣的工廠,藉此契機,我和學生們交流了光合作用,大家聽得比較入神,也徹底明白了樹是綠色工廠的原因。

  比如第五節,我讓學生進行了仿寫:叫(),讓()。透過思考、交流,不僅學會了仿寫,同時也瞭解了樹的多方面好處。瞧,這是學生的精彩仿寫:叫龍捲風乖乖投降,讓百花競相開放;叫洪水乖乖認輸,讓動物自由安家。等等。顯然,森林除了能防風治沙,還有抵擋洪水等好處也深記於學生心間了。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1

  《走,我們去植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歌,作者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初春時節,少先隊員們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

  本文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紅領巾植樹的豪情,讓學生意識到植樹造林的好處,讓他們增強環保的意識。但是課後細想任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1.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學生對一篇課文最直觀的印象便是課題,但是我卻忽略了課題的點撥。直接讓學生讀了課題就了事了,其實在講課題時,我應該先讓學生讀一讀課題,再思考課題有什麼特點,學生應該很快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逗號,將課題分為了“走”和“我們去植樹”兩部分,接著該讓學生進行比較《我們去植樹》與《走,我們去植樹》兩個題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嗎?它們的意思有什麼不同?相信我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課題,學生能比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義,即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就能體會到這樣的課題給人一種號召感,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課文,學生理解起來也就不難了。

  2.我也可以抓課後問題,引導思考,有時課後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後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後練習第4題"聯絡課文內容,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在教學之前我可以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重點閱讀,查詢資料瞭解;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傢俱,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不勝數。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鬆效率高。

  當然這節課我也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提倡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去理解課文,因此在朗讀形式上我採用了老師範讀、學生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足夠的朗讀中走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難點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也會向這一目標努力!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2

  本文是一篇現代詩歌,以簡潔輕快的語言表達出了對青少年熱愛環保的號召。文章的重點主要是理解詩歌內容,瞭解植樹的重要,說說植樹的好處。

  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文意是個不錯的方法。在教學第1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抓住“和煦的春風”、“輕快的腳步”來體會植樹的季節和少先隊員參加植樹造林的快樂心情。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則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來展開想象,促進感悟。學生們還想到“少先隊員們在學校操場邊、在小區裡、在公園裡植樹……”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那些植樹的少先隊員們就已經從書本中走出來,從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灘、溝渠、山坡、公路邊走來,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於是,學生與文字產生了共鳴,進一步真正體會到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3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植樹到底有哪些好處?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告訴我們植樹有什麼好處?

  生自由朗讀課文。

  生:一棵樹就是一座綠色工廠。

  生:給我們送來清新的空氣,讓每個人都健康、幸福。

  師:為什麼說“一棵樹就是一座綠色工廠”?

  生:因為樹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氧氣。

  生:樹木會進行光合作用。

  師:好,請同學們課後自己蒐集有關的資料。

  …

  在這一個片段的教學中,學生對於樹木進行光合作用並不是很瞭解,雖然這並不是本課的重點,但是教師仍然應該講解清楚的,這也可以看出各學科之間的滲透性,如果能夠利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如多媒體、簡筆畫等等,這樣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而且也會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4

  《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現代詩歌,這首詩主要講了植樹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綠化祖國,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心。全文內容淺顯,首尾呼應,語言富有感染力。教後有三點感受:

  一、得心應手之處.。

  1、教學重點突出——以讀為主,由於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效果明顯。

  2、教學難點突破。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絡課文說說植樹的好處(共六條),護綠的重要,透過一個小故事,讓他們明白了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從而也明白了為什麼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課文的重難點迎刃而解!。

  二、不如意之處。

  學生的朗讀未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雖然多層面訓練,總感到不是所有孩子的朗讀都令人滿意。少數孩子讀書是面無表情、有氣無力,也有的孩子是聲嘶力竭,不能彰顯出文章應反映的精神面貌!

  古人云:情動而辭發!少數孩子是沒有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讀書沒感情,寫起文章來怎麼可能洋洋灑灑呢?難怪讀少數學生的作文總是味同嚼蠟!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的語文素養問題,所謂悟性也許即如此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來要打持久戰!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說一經指導就能成功!

  三、拙見。

  1、教材應與時俱進,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不應再出現“四化”這類字眼!

  2、這篇文章是否可以向後移?因為現在外面未能顯示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室外春寒料峭,室內的氣氛再怎麼渲染,也難以春意盎然,與文章融為一體!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15

  《走,我們去植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歌,作者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初春時節,少先隊員們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難點,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因此在上這節課時,我做了一下嘗試:

  1、抓住課文題目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學生對一篇課文最直觀的印象便是課題,因此老師不能忽略課題的點撥。因此在教學中由圖片匯入課題並板書,就課題質疑。講課題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課題,再思考課題有什麼特點,學生很快會發現其中用一個逗號,將課題分為了“走”和“我們去植樹”兩部分,接著讓學生進行比較《我們去植樹》與《走,我們去植樹》兩個題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嗎?它們的意思有什麼不同?我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課題,學生比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義,即有叫別人一起去植樹的意思,這樣的課題給人一種號召感,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課文,學生理解起來也就不難了。

  2、讓學生充分地讀書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提倡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去理解課文,朗讀形式上採用了老師範讀、學生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足夠的朗讀中走人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抓課後問題,引導思考

  有時課後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後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後練習第4題聯絡課文內容,說說植樹有哪些好處,在教學之前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詩歌,找出寫植樹的好處的章節重點閱讀,查詢資料瞭解;在教學之中巧妙的設計一個討論植樹造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學生便會想起傢俱,課桌、架橋、鐵路枕木等都會用到樹木。它的好處數不勝數。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回顧總結全詩,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從而起到複習鞏固的作用。這樣學生學起來輕鬆效率高。

  但這節課的教學也有不足之處:在字詞教學上,對於一些易錯讀音與字架結構,我採用的方法是在PPT上將相關字標紅,並講解其注意點,這樣下來,整堂課老師講的地方太多,學生自己說的部分也就相應少了,對於字詞部分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讀,在多次朗讀後鼓勵學生自己來說一說在學習生字詞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這樣讓學生以“小老師”的形式參與到課堂上來,發揮主體作用,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在關鍵點進行適當的指導。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多放手,多鼓勵學生去說,去學,這樣效果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