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
《圓錐的體積》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並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圓錐的體積應用
學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水和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錐有什麼特徵?(課件出示)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徵: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並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同時滲透轉化方法在數學學習中的應用。
二、導人新課
出示一個圓錐形的谷堆,給出底面直徑和高,讓學生思考如何求它的體積。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三、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師:請大家回億一下,我們是怎樣得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
指名學生敘述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透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師:那麼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透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
先讓學生討論一下用什麼方法求,然後指出:我們可以透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教師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大家看,這個圓錐和圓柱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然後透過演示後,指出:“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透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學生分組實驗。
彙報實驗結果。先在圓錐裡裝滿水,然後倒入圓柱。正好3次可以倒滿。 圓柱裡裝滿沙子,倒入與他等底等高的圓錐,三次正好倒完。
接著,教師課件邊演示邊敘述:現在圓錐和圓柱裡都是空的。請大家注意觀察,看看能夠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問:把圓柱裝滿一共倒了幾次?
生:3次。
師:這說明了什麼?
生: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多找幾名同學說。
板書:圓錐的體積=1/3 ×圓柱體積
師:圓柱的體積等於什麼?
生:等於“底面積×高”。
師:那麼,圓錐的體積可以怎樣表示呢?
引導學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積×高”來替換“圓柱的體積”,於是可以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板書:圓錐的體積= 1/3 ×底面積×高 師:用字母應該怎樣表示?
然後板書字母公式:V=1/3 Sh
師:在這個公式裡你覺得哪裡最應該注意?
教學例1一個圓錐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這個零件體積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課件出示,學生回答後,教師訂正。
1、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r和高h,如何求體積V?
3、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d和高h,如何求體積V?
4、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C和高h,如何求體積V?
5、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20釐米,高是9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判斷:課件出示,學生回答後,教師訂正。
1、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的體積大( )
2、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 ) 。
3、正方體、長方體、圓錐體的體積都等於底面積×高。 ( )
4、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如果圓柱體的體積是27立方米,那麼圓錐的體積是9立方米( )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五、作業。課本練習
六、板書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圓柱= S·h
圓錐的體積=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圓錐= S·h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六年級圓柱和圓錐的內容,主要是求圓錐體的體積。就小學現有的知識,把圓錐體積轉化為體積相等的其它物體有些困難。因此,教學圓錐體積公式採用的方法與圓柱相同,採用“轉化”的思想。因而這節課首先複習圓柱的體積公式及推導方法,讓學生從圖畫直觀上感受——圓錐體的體積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小。在此直觀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裡除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的能力,還讓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各種能力得到鍛鍊,同時還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數學的嚴密性,感受數學的內在魅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學生學識的關鍵還在於會不會運用,因而,在學生探索好後,讓學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結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用處——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最後讓學生談談收穫,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加深印象。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2
上完《圓錐的體積》這節課,我反思了整堂課的教學,總的來說,上下來還是可以,透過學生大膽猜測圓錐的體積可能和什麼形狀的物體有關引入科學驗證,然學生在兩次倒水的過程中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由此引出圓錐的的體積公式V=Sh÷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重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畢竟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整個過程注重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的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實驗觀。教學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1/3,它們一定等底等高”這個環節我沒有預先設計的,它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卻讓學生增加了知識,透過學生的舉例子,學生能發現噹噹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和高交叉相等時,圓錐的體積也是圓柱體的三分之一,因此這句話是錯的。總而言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環節,不僅讓學生獲取了新知,也讓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樂趣。
但課後反應的的作業情況來看,學生基本理解了圓錐的體積,但在計算時卻經常忘記除以3。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對於稍微需要靈活判斷的題目還是不能有較好地把握,從而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該體積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較簡單的和較低的層面,知識死記公式,不能靈活應用。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3
這一節失敗的課讓我反思了很多,除了總結和練習,還找到了很多不足之處均待提高。
1.課堂提問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
如:“你打算用什麼方法測量這個圓錐的體積?”問題提出後,我僅停頓了2秒,沒有學生舉手我就接著說“我們解決一個未知問題通常會把它轉化為已知問題,那麼圓錐的體積可以轉化為我們原來學過的哪個立體圖形的體積呢?”說完這句話,我就意識到,這個地方應該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說一說方法,如果學生說不出,我再說這些話,學生可能會給我很多驚喜。
2.實驗結束後,你想說什麼?
學生經歷了猜想、體驗、探究、驗證的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肯定會發現很多問題、矛盾。實驗結束後,學生應該有很多話要說。此時問一問,你想說什麼?既給了學生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又能順利的總結出這節課的結論。
3.如何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高年級的學生也能積極回答問題?
這個問題,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總以為就是高年級學生的公開課比低年級的公開課難上,這節課後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時的課堂上。由於平時上課總要照顧後進生,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往往不去叫舉手的好學生,總去點不舉手的後進生,公開課時也不由自主地這樣做。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導致,舉手的同學本來就有些害怕,我還總不去叫他。不但打擊了舉手同學的積極性,還打消了其他同學舉手的念頭。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緣於教師上課的心態。對著低年級學生上課,我們很容易放下姿態,去“哄”他們,有一點做的好、說的好了,教師就會給很高的評價。而且態度還“和藹可親”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4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效果不太好,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前提條件,掌握得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就設計了以上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裝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資訊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啟發性的.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學會這個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就要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教師要勇於樂於向學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場所。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5
課前,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體、圓錐體各一個。課堂上組織學生4人一組,利用手中的學具一起來探索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
學生們有的將圓錐中裝滿沙倒入圓柱中;有的將圓柱中裝滿沙倒入圓錐中……很快推匯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在交流中,學生經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業時不注意“等底等高”條件,錯誤率也很高。
反思: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匯出公式,給學生準備學具,只讓學生來體驗得出結果的一部分操作。這樣做截斷了知識的本源,學生忽視了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的認識,因而對發現的規律認識不全面,最終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時也錯誤百出。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圓錐,這樣4組來裝沙操作。這樣的探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生在不斷地測量、比較、猜測、驗證中發現“只有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
收穫:
①探究活動時,教師應避免探究問題開放中“材料過少”的現象;
②探究的問題應該在材料準備上開放;
③讓學生在充足、具有比較性的實驗操作材料的基礎上達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6
【教材解讀】
《圓錐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部分內容,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我認為《圓錐的體積》這部分內容在本單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高年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逐步增強,這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們已掌握了一些幾何知識,瞭解部分幾何圖形之間的轉化方法。但學生的立體空間觀念還不是完全成熟,形體之間的轉化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學生的實際,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觀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組織學生探索規律,歸納總結,體驗知識的生成和形成。
【教學目標】
1. 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發現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 透過生活中的故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重點難點】
1.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進一步理解圓錐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策略】
1.加強實踐操作:
《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多次實驗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經歷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
2. 整合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引入新知時,我創設了一個貼近生活的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學生的課堂氣氛充滿了樂趣和活力,在探究圓錐體積公式時,設計了兩次試驗,使學生更加明白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體積才能有3倍的關係。引導學生由表及裡,層層逼近的過程,進行深的資訊加工。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透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過程,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1.播放錄影。
夏天,小朋友們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購物,在冷飲專櫃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見了,小林的眼珠咕嚕一轉,計上心來。他去冷飲專櫃裡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雅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小林拿著一個圓錐形的雪糕一溜煙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二、自主探索,操作實驗
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分組操作,自己發現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注意每個學生要先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思考實驗方法,然後小組討論拿出最優方案,組員分好工,然後開始實驗。
1.小組實驗。
(1)學生分5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每組的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各組間的大小不同。教師提示:用沙子做實驗的小組往容器裡裝沙子時注意不要用手使勁壓,裝滿後用尺刮平即可。用水做實驗的小組往容器裡裝水時注意把容器裝滿。這樣能保證實驗的科學性。)
(2)同組的學生做完實驗後,進行交流
2. 集體交流。
(各小組彙報,結論是: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4. 推導公式。
同學們嘗試一下,用V、S、h、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生獨立寫公式)
5. 問題解決。
同學們再回到故事中,你們應該知道小雅和小林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了吧?它需要什麼前提條件?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教學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來近似於一個圓錐。它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這堆沙子大約多少立方米?(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2. 學生嘗試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彙報:(1)沙堆底面積3.14×(4÷2)2
=3.14×4
=12.56(平方米)
(2)沙堆的體積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這堆沙子大約5.02立方米?
四、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1、填空。
1)一個圓柱體積是10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 )立方米。
2)一個圓柱鋼材能溶鑄成( )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
2、判斷。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圓柱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積大。( )
3)一個圓柱體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圓錐體,削去的部分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比是2 :1( )
4)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 )
3、圓錐的底面積是7.8平方釐米,高是2釐米,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4、神舟五號宇宙飛船的上端是一個圓錐形,它的底面直徑是2米,高2.1米,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
5、哈南雙語幼兒園的屋頂是圓錐形,測量出它的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6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五、質疑問難,總結昇華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圓錐的體積
1/3
V=1/3Sh
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來近似於一個圓錐。它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這堆 沙子大約多少立方米?(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1)沙堆底面積 3.14×(4÷2)2
=3.14×4
=12.56(平方米)
(2)沙堆的體積 1/3×12.56×1.2
=4.19×1.2
≈5.02(立方米)
答:這堆沙子大約5.02立方米?
【教學資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圓錐的體積》這節課,反思整堂課的教學,自我感覺較為滿意的是以下幾點:
1.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我想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於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把生活中的故事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係?使課堂充滿生機、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然後讓學生藉助學具進行實驗、探究。事實證明這樣教學設計不僅僅是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大家探究的慾望強烈,為本節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2.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教學中,學生能透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的實驗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實驗觀。
3.重視課堂資源的生成
教學中“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嗎?”這一教學環節不是預先設計的。它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卻飽含著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明確了:只有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總之,這節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不僅收穫了知識更體驗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悅。
【教學評析】
1.教師能深入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即學習起點能力分析得比較清楚。力求構建一種非直線型的教學路徑,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值得提倡。
2.教師能利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理念處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節課結合了現實中的具體情景,創設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並把這一故事情節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教學中做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節課的結構渾然一體。教師遵循了“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本節課在實驗探索中,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發現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有的同學會持反對意見,這樣剛剛建立起來的平衡旋即被打破,當大家發現他們的實驗器材不等底等高時圓柱體積不是圓錐體積的3倍,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學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認知結構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4.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如實驗、交流、推理、問題解決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有了堅實的基礎。學生的情感在認知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溝通和包容,品嚐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
5.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失時機的進行德育教育,體現了在學科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學科中滲了透德育教育,為數學課堂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6、本節課教師引領學生積極探究新知,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合作探究知識,實現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課堂上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態度和情感的體驗。迴歸常態教學,教學真實、紮實、樸實,構建了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圓錐的體積》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1.播放錄影。
師:夏天,小朋友們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購物,在冷飲專櫃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見了,小林的眼珠咕嚕一轉,計上心來。他去冷飲專櫃裡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雅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小林拿著一個圓錐形的雪糕一溜煙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師:小林對小雅說:“我的雪糕可好吃了,我們來換一換吧!”小雅看了看她的雪糕,又看了看自己的雪糕,小雅陷入了沉思……”同學們,故事先講到這。如果此時小雅和小林換了雪糕,你覺得小雅有沒有上當?
生:我覺得小雅上當了,小林的雪糕小。
師:好,你的眼力真不錯。如果這時小林手上又多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錐形雪糕。小雅這時和小林換雪糕,你們覺得公平嗎?
生:公平。
生:我覺得還是不公平,小雅還是吃虧。
師:同學們有不同的看法了,假如你現在就是小雅,小林手中的圓錐形雪糕有幾個時,你才認為公平合理,才肯與他交換?
生:四個。
生:五個。
生:三個。
師:小雅究竟用幾個跟小林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學生沉默,幾秒後有學生舉手) 生:老師如果知道他們的體積就好辦了,可是我們只會求圓柱的體積,不會求圓錐的體積。(學生均點頭)
師:你的想法非常好。那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大家想知道嗎?
生合:想。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圓錐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板書)
二、自主探索,操作實驗
師:下面,請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分組操作,自己發現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注意每個學生要先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思考實驗方法,然後小組討論拿出最優方案,組員分好工,然後開始實驗。
1.小組實驗。
(1)學生分5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每組的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各組間的大小不同。教師提示:用沙子做實驗的小組往容器裡裝沙子時注意不要用手使勁壓,裝滿後用尺刮平即可。用水做實驗的小組往容器裡裝水時注意把容器裝滿。這樣能保證實驗的科學性。)
(2)同組的學生做完實驗後,進行交流
2. 集體交流。
師:下面請各個小組同學彙報你們是怎樣實驗得出結論的。
(各小組彙報,結論是: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師:各小組的結論都是一樣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那老師就奇怪了,你們各小組間的圓柱和圓錐的大小不一樣啊,結論怎麼會一樣呢?難道你們手中的圓柱和圓錐之間有什麼奧妙嗎?想知道嗎?快探究一下吧!(生合作探究)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發現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
師:這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等底等高”。
生:我們也發現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
師:也就是說只有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時候,圓錐體積才是圓柱的體積的1/3。 生:(舉手提問)老師,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嗎?
師:這名同學提得問題非常有價值,他問:“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嗎?”大家說是嗎?
生:我認為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不會是3倍的關係了。(大多數同學點頭,同意他的觀點。)
生:我和他的意見不同,我認為圓柱和圓錐不等底等高,他們的體積還是三倍的關係。(有幾名學生表示同意)
師:有的同學認為是,有的同學認為不是。那麼這樣,小組間調換一下圓錐,使你手中的圓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7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設計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於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中藉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後,讓學生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樣設計不僅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大家的探究願望。
2.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透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學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明確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Sh的三分之一,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8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一課時,我沒有用傳統的講解演示法去組織教學,而是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怎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的問題,我思索了好一陣子,曾作過這樣的設計:圓錐的體積大小與什麼有關?當學生回答與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有關時,教師接著問: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這時,估計有學生很快說出計算公式,因為有學生已看過書,這是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此時教師該怎麼辦?不讓這些學生回答,這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可能會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讓他們回答,勢必會影響班上絕大多數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因為他們原本是不知道這個結論的,現在結論已給出,又何必苦苦進行探索?
我反覆地思考著,預想著學生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於是我決定提問:你能想什麼辦法自己去發現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思考方法上,我想,小學生往往只關心結果,不注意思考方法和過程,既使看過書的學生,大多也未曾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之類的問題,這問題能將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視對探究方法的思考,正是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加強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就置身於問題情景中,興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動之中。
實踐證明,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探究的過程,學生始終是主動的探索者,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不僅主動地建構計算圓錐體積的新知,而且思考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課後反思這節課,我想探究性學習決不是讓學生盲目的試誤,否則將會出現形似探究,實際上還是講解灌輸的教學。我認為,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是:教師要將自己假設成學生,瞭解學生思維的實際情況,善於將書本上結論性知識轉變成學生樂於探究的問題,從而燃起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以飽滿的情態積極投入到探索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關注探究的方法,給予探究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探究,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9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鋪墊孕伏
1、(電腦出示一個透明的圓錐)仔細觀察,圓錐有哪些主要特徵呢?
2、複習高的概念。
(1)什麼叫圓錐的高?
(2)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用橡皮泥製作的圓錐體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幫助學生進行操作)
評析:
圓錐特徵的複習簡明扼要。圓錐高的複習頗具新意,透過動手操作,從而使抽象的高具體化、形象化。
二、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1、 電腦呈現出動畫情境(伴圖配音)。
夏天,森林裡悶熱極了,小動物們都熱得喘不過氣來。一隻小白兔去“動物超市”購物,在冷飲專櫃熊伯伯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見了,它也去熊伯伯的專櫃裡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白兔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狐狸拿著一個圓錐形的雪糕一溜煙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一:狐狸貪婪地問:“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換一個,怎麼樣?(如果這時小白兔和狐狸換了雪糕,你覺得小白兔有沒有上當?)
問題二:(動畫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錐形雪糕。(小白兔這時和狐狸換雪糕,你覺得公平嗎?)
問題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圓錐形雪糕有幾個時,你才肯與它交換?(把你的想法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學彙報)
過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學習了“圓錐的體積“後,就會弄明白這個問題。
評析: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教師在引入新知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學生在判斷公平與不公平中蘊涵了對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體積關係的猜想,他們在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樂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從而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慾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實驗
下面,請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分組操作,自己發現螢幕上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解決電腦博士給我們提出的問題。
出示思考題:
(1)透過實驗,你們發現圓柱的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2)你們的小組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1、小組實驗。
(1)學生分6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其中4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另外2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體積有8倍關係的,也有5倍關係的。
(2)同組的學生做完實驗後,進行交流,並把實驗結果寫在長條黑板上。
2、大組交流。
(1)組織收集資訊。
學生彙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教師把這些資訊逐一呈現在插式黑板上:
①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3倍。
②圓柱的體積不是圓錐體積的3倍。
③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8倍。
④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5倍。
⑤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⑥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
(2)引導整理資訊。
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把黑板上的資訊分類整理。(根據學生反饋的實際情況靈活進行)
(3)參與處理資訊。
圍繞3倍關係的情況討論:
①請這幾個小組同學說出他們是怎樣透過實驗得出這一結論的?
②哪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更加科學合理一些?
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突出等底等高,並請他們拿出實驗用的器材,自己比劃、驗證這個結論。)
③引導學生自主修正另外兩個結論。
3、誘導反思。
(1)為什麼有兩個小組實驗的結果不是3倍關係呢?
(2)把一個空心的圓錐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裝滿水的圓柱形容器裡,剩下水的體積是多少?這時和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4、推導公式。
嘗試運用資訊推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1)這裡sh表示什麼?為什麼要乘1/3?
(2)要求圓錐體積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5、問題解決。
童話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麼前提條件?(動畫演示:等底等高)之後播放狐狸拿著圓錐形雪糕離去的畫面。
評析:
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教師敢於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經歷“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這種交流是立體、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學生的意義建構。在有的小組實驗失敗後,引導學生在反思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控,在調控中增強了體驗的力度,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四、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教學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萬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2、學生嘗試行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3、引導小結:不要漏乘1/3;計算時,能約分時要先約分。
五、鞏固練習,拓展深化(略)
六、質疑問難,總結昇華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探索到了什麼?怎樣推匯出圓錐體積公式的?
回到童話情節。我們發現三個圓錐形的雪糕換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形雪糕公平合理,如果狐狸只用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和小白兔交換,而不使小白兔吃虧,那麼圓錐形的雪糕應該是什麼樣的?配合用課件演示、
總評
1、摸得清,考慮周。教師能深入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即學習起點能力分析得比較清楚。設計教案時,能充分估計教學過程的複雜性,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以順應學生的學習過程,力求構建一種非直線型的教學路徑,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值得提倡。
2、理念新,設計巧。教師能利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理念處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節課結合了現實中的具體情景,創設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情境——狐狸和小白兔換雪糕,並把這一故事情節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教學中儘量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節課的結構渾然一體。教師遵循了“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重建構,促發展。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不同的學習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產生不同的建構結果,本節課在實驗探索中,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發現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有的同學會持反對意見,這樣剛剛建立起來的平衡旋即被打破,當大家發現他們的實驗器材不等底等高時,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學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認知結構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如實驗、交流、反思、推理、問題解決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有了堅實的基礎。學生的情感在認知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溝通和包容,品嚐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0
在評教評學中我所講的內容是《圓錐的體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顧上一節學過的內容,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後透過實驗操作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或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
並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本節課我重點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並記錄下整個實驗過程和發現的結果。在彙報時,由於準備的材料不同,範耀君同學的小組和郝子龍小組發生了爭論,也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及時抓住這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得出必須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從而推匯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並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係。
在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中,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圓錐及體積的認識。遺憾的是學生動手實驗時,佔據了較長的時間,以至練習的時間不多,沒有達到充分的鞏固。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合理的安排和調控好課堂,使學生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1
(1)
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在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讓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有參與的興趣,讓他們也能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使他們懂得他們也可以透過玩掌握到數學的知識。
讓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演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同時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該學習方法也是降低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的難度。
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湧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雖然學生的學習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們所採用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這也證明了學生是有著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的。
(2)
《圓錐》這節課,其教學目標是:1)、認識圓錐,瞭解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2)、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3)、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4)、透過例一例二使學生會應用圓錐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教學中,學生透過實際觸控,動手測量、探索推導等活動,前三個教學目標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在公式V錐=1/3sh=1/3r2h,應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已經預習過例題,就把例二教學做了改動給出一圓錐形麥堆,底面直徑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麥重0.375千克,求這堆小麥重多少千克?讓學生自主練習,本以為應用公式很快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可學生算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原來我在改動數字時沒有考慮到圓錐體積公式的1/3和3.14給出的直徑和高與1/3都不能約分,使本應該鞏固公式應用的目標辯詞了複雜的小數計算,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課後習題沒有處理完就匆匆結束了這節課。課後反思數學既活又嚴謹,看似一個簡單數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劃。一節簡單流暢的好課,並不是隨手拈來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統籌安排,關注到每個細節才能得到。
教學需要學習,教學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
(3)
一節課下來,我靜心思考,有以下幾點反思:
1、一節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從實物圖形講解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後,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2、一節好的課,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柱和圓錐的大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於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3、一節好的課,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於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2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於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特別是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後,學生在實際運用公式時容易出錯誤的地方還是和往屆一樣,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在計算的時候經常出現遺漏。
怎樣讓學生自己探究出圓錐的體積公式,並且時時記住那個容易被人遺忘的三分之一呢?我這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提出猜測--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走出課堂,深入實踐,到操場上去裝沙子,到水池邊去裝水,看幾個圓錐的體積才能把圓柱裝滿。在我適當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我感到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我沒有牽著學生走,只是為他們創設了一個猜想圓錐體積方法的情境,讓學生在猜測中找到驗證的方法,並且透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後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究的慾望。
推導公式時,我沒有代替學生的操作,始終只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索。另外,為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還特意安排了一組等底不等高,一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結果學生的實驗結論和其他組的不一致,這時候就出現了爭論,這時,我時機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係是在什麼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透過同學們自己的動手體驗,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會牢牢記住!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3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意識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以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為依託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際應用使學生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中理解運用知識。反思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觀察引導
讓學生觀察用卷筆刀削鉛筆,明白剛才那一截是圓柱體,現在這一截變成了圓錐體。啟發學生:削成後的這一部分體積與原體積比較有無變化?學生回答是肯定的,削後體積變小了。變小了以後的圓錐體是原圓柱體的幾分之幾?也就是說圓錐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有什麼聯絡?圓錐體體積公式如何推導?帶著問題去看書。
二、巧置陷阱
學生看書後知道圓錐體體積等於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但對“等底、等高”這個條件往往不注意。為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讓學生分組操作,(有一組的圓柱和圓錐體的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有一組的圓柱和圓錐體的容器是等底等高的),去驗證課本上的知識。學生進行倒水實驗:用圓錐體容器盛滿水倒入圓柱體容器。過了一會兒,一個小組倒了3次水,還沒灌滿;而另一小組的同學卻大叫:“水溢位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學生們議論紛紛。
三、柳暗花明
這時正是學生思維活動進入高潮時,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兩個容器,用圓錐體量水三次正好灌滿圓柱體,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係是在什麼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鼓勵學生以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四、歸納總結
剛才同學們發現圓錐體體積等於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現在圓錐體體積公式如何推導?學生很容易得出:
v圓錐體=sh÷3
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幾個值得我思考和改正的問題:
1、在教學之後感覺到遺憾的是,由於教具有限,參與實驗的學生不多。
2、有些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常忘記除以3,需要加強練習。
3、對學生的操作關注不夠到位。
採取的措施:
1、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時認真仔細。
2、上課要用心去感受學生課堂上出現的各種情況,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同時也會把時間更多的放在鑽研教材上,把每一節課上得有聲有色。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圓錐體積計算時,一改以前教師演示或在教師指令下實驗的做法;採取提供學生材料和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表現在:
(1)密切數學與現實的聯絡,富有兒童情趣。
學生從熟悉的經典歷史故事《曹操稱象》中,理解了“大象”轉化為“石頭”的等量代換的數學方法,滲透轉化的方法,為新知識作好鋪墊和準備。又從刨鉛筆直觀引入,引發學生大膽猜想,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得到培養。實驗中的米;最後,習題中又迴歸生活,延伸了課堂。
(2)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和動手操作上,經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解決了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絡,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課堂中,啟發學生提問,猜想,動手測量,注重瞭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3)學習過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學的研究方法。
提出問題——直覺猜想——實驗探索——合作交流——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踐運用。這為以後的探究學習提供了一個基本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識,同時獲得了最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理想和方法,更發展了學生的反思意識、小組自我評價意識。
縱觀本節課的設計,運用現代教學理論,以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較好的處理了主導和主體、知識和能力、過程和結論的關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全體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整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層次清楚。結構嚴謹,重點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4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習了圓錐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一部分,複習圓錐的特徵和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反思:複習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便於運用已學知識推動新知識的學習,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第二部分,便於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先讓學生用轉化的思想大膽猜測,能否把體積計算方法轉化成已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推導圓錐體積公式呢?學生猜測之後,讓學生拿出手中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然後同桌討論得出結論,全班交流。再進行第二次實驗,同桌交換圓柱或圓錐倒進沙子之後,同桌討論,全班交流,老師引導學生兩次實驗的結論有什麼不同,經過學生的討論,師生歸納出:圓錐的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並強調V=3SH的前提條件是等底等高。
反思:這一環節讓學生用轉化的思想猜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緊接著讓學生兩次動手實驗,親自體驗知識的探究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透過實驗,學生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得出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否則這個結論不成立。
全課反思:英國教育家思賓塞說過:“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真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這節課,我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放手讓他們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突破教學難點,理解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看著孩子們聽到老師的稱讚,他們那開心的笑臉,我想:只有讓孩子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只做引導者和合作者,引導得當,合作愉快時,那我們就真正起到了教書育人的作用,還有誰不想學習數學這門有意義的課程呢? 1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5
(課前準備: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空圓柱、圓錐、沙子,利用“錯誤”資源,展示思維過程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案例反思。課前學生都預習過這一內容。)
教學片斷
師:下面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裡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正好裝滿。
小組代表從教具箱中自選實驗用的空圓錐圓柱各一個,分頭操作。
師: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圓柱和圓錐、沙子,從倒的次數看,研究兩者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生1:我們將空圓錐裡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滿,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遲疑地):我們將空圓錐裡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四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
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們在空圓錐裡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
……
師:並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麼會是這樣!我來做。(教師從教具箱中隨手取出一個空圓錐一個空圓柱)你們看, 將空圓錐裡裝滿沙子,倒入空圓柱裡。一次,再來一次。兩次正好裝滿。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二分之一。怎麼回事?是不是書上的結論有錯誤?(以前曾有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提出過疑問)
學生議論紛紛。……
師:你們說該怎麼辦?
生6:老師,你取的圓柱太大了。(教師在他的推薦下重新使用一個空圓柱繼續實驗,三次正好倒滿,教育論文《利用“錯誤”資源,展示思維過程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案例反思》。)學生調換教具,再試。
師:什麼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師: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效果不太好,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前提條件,掌握得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就設計了以上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裝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資訊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啟發性的.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學會這個解法是如何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