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太空一日》教學反思

《太空一日》教學反思

《太空一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太空一日》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太空一日》教學反思1

  我們馬上要學第六單元了,其中有《太空一日》,是楊利偉透過敘述乘“神舟五號”到太空遨遊一日的觀察與體驗,表現了可貴的探險精神與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度。看完這期節目後,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我要把這一期的《朗讀者》放給同學們看看。

  那天上課,我說:“我們在學習《太空一日》之前,先看一段《朗讀者》這個節目的選段影片。”學生頓時興奮了,交頭接耳,瞭解這個節目的學生談的很高興。我這裡剛把影片開啟,學生馬上安靜下來。一個個都坐好,抬頭,瞪著兩個大眼盯著螢幕。連平時不認真聽課的學生都目不轉睛。他們那認真勁兒,真讓我慚愧,如果我的課節節都上到這種程度,我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師了。

  整個看影片的過程中,學生很安靜,聚精會神。當楊利偉談到“宇航員實際上是祖國和人民用智慧的雙手把我們送到太空的”“我出倉的第一句話是‘為祖國感到驕傲’”學生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看完之後,學生似乎還沉浸在影片中。然後,我們結合課後題學習新課,從中感受楊利偉身上的諸多寶貴的精神品質。授課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又做了綜訓上有關航天的文章。我想,教學中,能利用的資源要充分利用,這樣會讓學生記憶深刻,情感得到昇華。

  在隨後將要學習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時,正巧,我又從《朗讀者》(主題詞:那一天)中看到董卿對劉慈欣的採訪和劉慈欣朗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我又把這一段影片也放給了學生看。學生從影片中瞭解了劉慈欣是怎樣走上科幻之路的過程,認識到想象力的重要性,還認識了阿瑟·克拉克、儒勒·凡爾納、霍金。我讓學生自學完這篇課文,做綜訓時,其中有個續寫題“隨著科技的發展,加入第一艘能夠進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飛船‘地心一號’研製成功。你很榮幸,成了‘地心一號’地航飛船的地航員,進入地心,找到‘落日六號’並同它成功對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請展開你的想象,續寫一段文字。”我讓學生當堂寫,並交流、展示、師生點評。學生都很積極展示自己寫的,而且都寫的很好。讓學生想象,他們真敢想。我提醒學生看課本P144的旁批“對地航飛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學知識,令人感到真實。”並告訴學生:即使想象力豐富,也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做基礎,才能讓別人讀了感到不荒誕,喜歡讀。隨後也是做了綜訓上的科幻文章的閱讀題。我想,語文的學習就是不斷地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我喜歡語文,也希望我的學生能熱愛語文。

  我把《朗讀者》這個節目,推薦給了學生,希望他們能從更多的真實人物身上受到精神的鼓舞、情感的教育,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太空一日》教學反思2

  《太空一日》這篇課文是分兩課時來完成的。在第一課時的時候主要是梳理文章結構,瞭解大致內容;第二課時,抓住細節剖析語言,去分析在語言文字背後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情感的薰陶和教育。

  第一課時

  因為之前在自習的時候有給學生放映過《非凡21小時——回顧神舟五號飛天之旅》,太空中的一些場景學生已有所瞭解,對太空中的情況不至於很陌生,有極強的代溝感。

  在這一課時學習時,首先讓學生透過歸置人物檔案的方法來認識楊利偉其人,這個可以仿照《老王》那課給人物寫檔案的方式方法來進行,認識這位中國航天第一人的英雄事蹟以及歷史意義。

  其次,《太空一日》是透過楊利偉本人的所見、所感、所聞來展開的,可以讓學生瀏覽課文,在文章中所找到所見、所聞及所感。

  所見:看到了棉絮狀的東西,類似於一段弧的

  地球,舷窗的裂痕

  所聞:神秘的敲擊聲

  所感:共振,感覺到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本末倒置的感覺,這點找完之後,可以讓學生到文章中去尋找和歸納楊利偉所遇到的意外以及他是如何對待意外的心理變化,在這裡面大致能夠歸納為五次意外。這個可以讓學生自行完成學生上黑板進行羅列,而後教師引導點撥。

  第一次意外:共振疊加,五臟六腑要碎了。心理或舉動:以為要犧牲了,頑強忍受。

  第二次意外:產生“本末倒置”的錯覺,倒著飛很難受,容易誘發空間運動病。心理或舉動:靠意志克服,最終得以適應。

  第三次意外:出現神秘的敲擊聲。心理或舉動:很緊張,邊聽邊看,冷靜觀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時舷窗出現裂紋。心理或舉動:緊張、擔心,透過觀察判斷應該沒事。

  第五次意外:拋傘開傘時飛船晃動很大,折磨人。心理或舉動:讓人不知道怎麼回事,感到緊張,重視這個過程。

  那從他所遇到的意外以及他應對的心理可以看出楊利偉是一個什麼樣品質的人呢?課程分析到這裡第一節課就已經結束了,所以這個問題就留在第二課時結合小標題來進行。

  第二課時

  由於上節課拋給了學生一個問題就是“楊利偉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使得他成為了中國航天第一人?”上節課由楊利偉在太空中遭遇的六次意外及應對心理,可以大致概括出楊利偉的精神特點,學生在討論表述大概歸納之後,教師透過從課文的結構出發,從四個小標題中歸納楊利偉的精神品質,把握重點進行引導。

  第一小節(升空)“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這一節寫起飛時的生死考驗。這不是故作驚人之談,而是當時的真實情況,即火箭和飛船急劇抖動,“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在“那難以承受的26秒鐘”,“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直到“我”眨眼,地面指揮大廳裡歡呼鼓掌、才表明“我”渡過了生死難關。由此可見,航天員是冒著生命危險在進行著太空探險。也可以看出楊利偉勇敢無畏、鎮定自若的性格特點。

  第二小節(所見)“我看到了什麼”

  寫了作者進入太空中的真實所見。這時,作者可以比較從容地欣賞天宇之間的美景,欣賞自己居住的地球的美景。由大到小的觀察之後,他告訴我們,在太空中,實際上看不到任何單體的人工建築,包括一直以來說能看見的長城也是看不到的。足以看出他科學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他在浩渺的太空中看到了地球,看到了首都北京,想到了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他對親人和朋友的想念,以及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第三小節(所聞)“神秘的敲擊聲”

  寫的是飛船上的聲音探究。作者遇到了平時訓練以及各種預案中沒有的情況,一個是“本末倒置”的錯覺,一個是時不時出現敲擊聲。面對第一個情況,作者依靠意志力克服了這種錯覺;而面對第二個情況,作者卻未能發現原因。楊利偉準確的描述了這個敲擊聲,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噹噹的,而是用木錘敲擊鐵桶的聲音咚咚聲,關於這樣一個聲音的一個具體的描述。楊利偉在近乎一年的時間裡面,反覆地去收聽各種科研人員多次模擬的類似於神秘聲音的聲音,他都沒有簽字是因為他沒有聽到相同的聲音,由此也可以體現航天員嚴謹的科學態度。

  第四小節(落地)“歸途如此驚心動魄”

  這節就返回途中的驚險際遇進行了具體介紹。僅就標題來看就出人意料,按照常人的理解,畢竟是原路返回,怎麼還會“驚心動魄”呢?原來,太空探險的確有很多的未知數,飛船舷窗竟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裂紋,這就給航天員帶來了緊張、壓力與恐懼。以及在返回的過程中遇到的反彈,楊利偉最終靠自己的果敢鎮靜和理智沉著應對了這一切。

  另外,在文章中還有一些有關細節的語句要重點關注。例如文章中所陳述的26秒,這個精準的數字可以看出來他當時所處的處境的一個艱難,和他頑強的意志;有關在太空中是否能夠看到長城這個事情,楊利偉他根據自己的所見並沒有看到長城嗎?或者這些單體建築,而且他後續的神六的宇航員也沒有看到。因此可以看出他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還有就是他想自己在太空中的所見所聞以及經驗都無私分享給了他後面的戰友們,這與其他國家宇航員是不同的,充分顯示出他的嚴謹和無私奉獻精神。

  在佈置作業上,讓同學們自己用自己的筆端,為楊利偉撰寫一段頒獎詞,學習他的事蹟,感受他的精神!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會使他們保持相應的關注度。所以在這樣的文章中合理引導,學習航天員的這種偉大的精神就顯得很水到渠成了。

《太空一日》教學反思3

  可取之處:

  1、 本文的篇幅比較長,所以安排學生提前預習,這樣有助於深入文字,理解文意。

  2、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其所 蘊藏的思想感情。

  3、 適當的圖片、影片展示,有助於理解文章,拓展課程資源。

  不足之處:

  1、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由於時間關係,忽視了他們對有關太空問題的解答。

  2、課堂過於死板,還應該放手讓學生來提問。

《太空一日》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過程與方法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學精神 ,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內容的科學性與語言的通俗化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方法:

  速讀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

  大漠長空,天高地闊,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秋色斑斕。待發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靜默在發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過海穿山越嶺,投注在中國西北部這片大漠深處,聚焦在廣袤曠野中這巍峨聳立的塔架上。接著,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楊利偉來為我們講述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情況。

  作者簡介:

  楊利偉,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xx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xx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簡稱“神五”,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五艘飛船,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射的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於北京時間20xx年10月1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次日返回,降落於四子王旗著陸場。它的成功發射與返回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1.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展現了我國宇航員首次太空飛行的經歷。

  2.根據課文的小標題,梳理宇航員的飛行 歷程。

  (1)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起飛階段

  (2)我看到了什麼——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見

  (3)神秘的敲擊聲——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聞

  (4)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返回階段

  1.太空一日,充滿緊張和意外,閱讀課文,找找看,楊利偉遇到了哪些意外情況?他當時有怎樣的反應?

  (1)起飛階段:飛船共振帶來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共振。

  ——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現了。共振以曲線的形式變化著,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幾乎無法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飛行階段:失重、神秘的敲擊聲

  當飛船剛剛進入軌道,處於失重狀態時,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員都會產生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覺。這種錯覺令人難受,明明朝上坐的,卻感覺腦袋衝下。

  ——靠意志克服。

  時不時出現敲擊聲

  ——自己很緊張。

  (3)返回階段:歸途險象環生

  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

  ——說不恐懼那是假話……我的汗出來了……

  左邊的舷窗也開始出現裂紋

  ——我反而放心一點了。

  隨著一聲巨響,你會感到突然減速;引導傘一開,使勁一提,會把人嚇一跳;減速傘一開,又往那邊一拽;主傘開時又把你 拉向另一邊。每次力量都相當重,飛船晃盪得很厲害,讓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對身體的衝擊非常厲害。

  2.楊利偉最終克服了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飛行的任務,從中你看到了楊利偉怎樣的精神品質,你有什麼感想?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楊利偉堅韌,一絲不苟,心理素質好、不怕犧牲、敢於犧牲的無畏精神和拼搏勇氣,正是這種精神和勇氣,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堅毅果敢。在楊利偉身上凸顯出來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3.楊利偉在文中說“對航天員最基本的要求是嚴謹”。試著在文中找一些例子,體會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1)那種共振持續26秒鐘後,慢慢減輕。

  ——用準確的數字記錄自己感受不適的時間,體現了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2)從載人飛船上看到的地球,並非呈現球狀,而只是一段弧。

  ——體現了航天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

  ——客觀的描述,是科學態度的體現。

  (4)但是,我沒有看到長城。

  ——表現了作者客觀的科學態度。

  (5)在太空中,我還看到類似棉絮狀的物體從舷窗外飄過,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蓋,聽不到什麼聲音,也感覺不到這些東西的任何撞擊。

  ——細緻的觀察,詳盡的描述。

  (6)回到地面後,人們對這個神秘的聲音做過許多猜測。技術人員想弄清它到底來自哪裡,就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著錄音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聽,我卻總是覺得不像。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學、嚴謹之外,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請舉例說明。

  (1)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從語言描寫中讓人感受到指揮大廳中緊張的氣 氛以及對航天員楊利偉的關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那裡有我的戰友和親人。

  ——這句話飽含深情,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愛,對親人戰友的愛。

  (3)過了幾分鐘,我隱約聽到外面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束從舷窗上模糊地透進來。我知道:他們找到飛船了,外邊來人了!

  ——寫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實而又激動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飛船升空過程中,共振帶來的痛苦感受使“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飛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寫“本末倒置” 的錯覺和神秘的敲擊聲。

  第四部分(40~47),驚心動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驚險迭出。

  全文運用四個小標題,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驚險與意外交替出現,扣人心絃。

  2.語言準確,生動嚴謹。

  本文語言準確,科學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生動嚴謹。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歷所感,讀來如身臨其境;敘事的同時,又用準確嚴謹的語言向讀者普及了航天知識。

  太空一日

  起飛階段: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太空所見:我看到了什麼太空所聞:神秘的敲擊聲返回階段: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航天精神:堅韌仔細、不怕犧牲、敢於拼搏

  教後反思:

  對於學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樂於探索細節,把握課文內容比較容易。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好。透過快速閱讀,篩選主要資訊,瞭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梳理了文章的脈絡,學習瞭如何解讀標題。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透過閱讀課文,瞭解太空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體會航天人的奉獻精神。學生也瞭解了楊利偉的基本情況,感受到了他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的偉大。第一次載人航天的成功,讓學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楊利偉的可貴的品質,並希望今後好好學習,多關注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有朝一日也可遨遊太空,為祖國爭光。

《太空一日》教學反思5

  《太空一日》這樣的文章不好上,容易走偏。楊利偉在太空遇到了那麼多驚心動魄的情況,只要稍往這方面用點力,就會上成宣傳楊利偉精神的思品課;單元目標裡,有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精神的要求,如果把握不好,也有可能激發探索精神的人生理想課或宣傳太空知識的科普課。

  而梁老師,卻上成了一節詩意盎然極具語文味的語文課。這些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是純語文的,充滿了“文氣”,既緊扣了文字,但又不是唯文字而文字,而是抓住了文字的幾個點,撬動全篇的學習。對於這些“點”,梁老師卻不是盯著文字不放,而是跳出文字,採用最大限度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和智慧的活動的方式進行,問題的設計,老師都沒有給學生包辦代替,而只是指明瞭方向,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無論是雙簧的表演,還是故事的編講,還是佇列的演示,都是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引,自主創生的,老師的引導適可而止,讓學生跳著去摘桃子。經過努力而得來的成功,是幸福的,而這幸福,又激發了他們更多的靈感,課堂的創意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他既是教文字,更是用文字,教透了文字,卻不拘泥於文字的羈絆,站在教學的制高點,從大局來策劃。怪不得,同事們看到他的活動導學單時,就評價“格局高”。

  內容與形式,在這堂課裡得到了完美地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