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聲音的秘密》教學反思4篇

《聲音的秘密》教學反思

《聲音的秘密》教學反思4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聲音的秘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聲音的秘密》教學反思1

  一、設計意圖: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他真正感興趣的活動,會做得最認真,也做得最好。而“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聲音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幼兒的感官又是非常敏感的,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為此,本次活動我根據幼兒的心理和思維特點,試圖透過創設蘊涵問題、疑惑的教學環境,提供充足的可操作性材料,先讓幼兒聆聽和分辨各種聲音,以趣生疑,再讓幼兒自選各種材料並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聲音,最後引導幼兒選擇最佳方法隨動畫片的播放進行模擬配音。從而開闊幼兒的思維領域,為幼兒的探索創造最大的空間,使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鞏固,且能遷移到其他方面,不斷生成新的問題,獲得新的知識經驗。

  二、活動反思:

  1.選材新穎,貼近幼兒的生活。

  活動中,為了給幼兒的探索創造最大的空間,教師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如筷子、瓶蓋、盤子、牙刷、茶杯、勺子、玻璃球、礦泉水瓶子、口哨、梳子、報紙、塑膠紙、礦泉水瓶、各種樂器等材料,讓幼兒大膽探索。幼兒能夠在活動中利用從材料中獲取的各種資訊去分析、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所選取的材料都是幼兒身邊的物品,使幼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珍惜和利用資源。這樣可以讓幼兒真切地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

  2.體現了以幼兒為主,教師為輔。

  活動中,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教師是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嘗試多種方法。幼兒是勇於實踐的探索者,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難免出錯或走彎路,我就鼓勵幼兒變換方式,尋求其他的或更多的解決方法,引發他們更富有創造性的探究活動。同時我鼓勵、引導幼兒間交流、分享自己的新發現,在觀點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中,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並引發深入探究的慾望。

  3.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一個教學活動是否有成效,主要看幼兒在活動中有沒有獲得什麼。活動中,教師透過創設問題情境,把讓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了幼兒願意學的內容,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生動性、新奇性、形象性和實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導航,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幼兒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獲得了有效發展。

  三、存在問題:

  1、在幼兒操作,在玩中當物體發生碰撞時發出的聲音很大,課堂秩序有些亂。

  2、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在於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

  3、在為小馬配音時,應選擇用響筒配音更好。

《聲音的秘密》教學反思2

  活動結束的一刻孩子們還意猶未盡,臉上泛著滿足的笑容,看得出他們很喜歡這個活動。回到教室後我問孩子們“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孩子們齊聲回答“聲音是因為振動產生的”,我想今天我教育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雖然如此但帶給我的反思是深刻的`。

  針對本次活動來開,優缺點如下:

  活動重點突破了,難點沒有完全解決。

  在難點突破環節只看到了聲音的幅度,頻率沒講到。但其實很難向孩子詮釋聲音的頻率,因此頻率可以不要。

  小結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孩子來完成,而不是由老師來小結。

  在小結聲音是如何產生時,可給幼兒一個固定的語言模式讓幼兒來小結,如“什麼和什麼在一起碰撞振動產生了聲音。

  1、“鼓上的小米粒”這一環節設計的好,幼兒很喜歡,歌曲運用的很恰當,使活動推向了高潮。

  2、關注細節。

  (1)第一部分幼兒跟琴聲拍節奏時幼兒根本聽不到琴聲,節拍打得很亂,這時可以給幼兒聽前奏,而且當聲音拍得太響時可滲透傾聽習慣,讓幼兒輕聲敲擊。

  (2)“鼓上的小米粒”這一環節中,鼓上的米粒全掉光了,幼兒要求再放些時老師未相應。

  活動雖然結束了,但透過這次教學活動,讓我明白科學活動是嚴謹的,每一句話都要仔細推敲,否則會給孩子傳達錯誤的科學資訊,這樣就與我們的目的背道而馳了。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聲音的秘密》教學反思3

  【活動目標】

  1、能自由地選擇材料進行對聲音的探索,知道物體振動可以產生聲音。

  2、瞭解、分辨樂音和噪音,養成輕聲說話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課件:相關的圖片及聲音。

  2、操作材料:金屬、塑膠等多種材質的材料,小鼓、三角鐵等。

  【活動過程】

  一、匯入引發興趣,感知聲音。

  師"請你們聽一聽,這是什麼聲音?物體為什麼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呢?(答)教師小結:

  因為材料不同、用力大小不同……物體振動時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6、小朋友,想一想除了這些材料能發出聲音,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東西能發出聲音?請你去找一找,試一試,讓這些東西也能發出聲音。

  三、引導幼兒認識樂音和噪音。

  1、透過聽覺感受,使幼兒知道什麼是樂音和噪音。

  老師放兩段音樂,請小朋友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2、教師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好聽的聲音,也有不好聽的聲音,要是多聽了不好的聲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們在遊戲時,活動時中要注意輕聲說話,不要大喊大叫,要懂得保護好自己的嗓子,不要產生噪音,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四、結束活動讓我們用好聽的聲音唱首歌吧。

  活動反思:

  活動一定要讓幼兒有提升、有發展,帶給孩子們強烈的`聽覺和視覺衝擊力,拓寬了幼兒視野,提升了科學探究的素養,為幼兒今後科學探究精神的樹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聲音的秘密》教學反思4

  一節課下來,我對這堂課上出現的情況進行深入的反思,透過這節課教學對對閱讀教學頗有心得。

  一、教學設計

  上課伊始我講述奇怪的夢激學生探索樂曲中奧秘的興趣,為本課學習開了一個好頭。為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聲學的震動原理,我在教學第四自然段的時候,先讓學生先閱讀,然後創設實驗的氛圍:“我們是聲學實驗室的研究員,現在我們動手實驗探索聲音的秘密?”透過親自實驗學生自然而然的總結出:“聲音的傳送方式主要靠的是震動,而不是打擊。”讓學生理解聲學振動原理中沒有教師“牽”生的痕跡,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學生要讀、願說的良好氛圍中。但是由於課上學生髮揮的不是太好,還有學生的注意力沒有調動起來,所以這個環節就沒用上,反而真是把學生“牽”過來的,直接得出了聲學振動的原理:是靠振動,而不是打擊。這樣使學生理解不夠深入紮實。

  二、走進文字,重視學生視角

  本節課我從興趣入手,轉化角色以孩子的視角研讀教材,設計教學環節,我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放手走進文字進行對話。憑藉課文的描述進行內心的勾畫,與帕斯卡一同探索聲音的秘密。當閱讀第六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大膽的說出想對帕斯卡說的話,但是學生都說不出來,使後面的內容就變成我在說了,學生只是在聽無法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了。

  三、問題意識,走進學生心理

  本節課上我將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板書課題後我便讓學生提問題:是誰發現了聲音的秘密?聲音到底有什麼秘密?但學生只提出了一個問題,提的問題少,質疑不夠,然後我提示學生,學生提出了問題,圍繞問題進行教學。

  學生在讀課文和回答問題有錯誤的地方,我直接改正了,沒有指出來,再更正。在讀課文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和開火車讀,但沒有範讀課文,因為設計的內容太多,所以把範讀課文這一環節直接刪去了。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教學中優點太少,不足太多,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多學習,深深體會,希望以後把課講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