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學反思(11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包身工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包身工教學反思1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1935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資料,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並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資料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為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務必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經典保留篇目,給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其成作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於是,師生理解此文的難度因久遠時間的間隔而增大,所以,我們在體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之前,首先要掃除時間障礙。
學生對那段歷史陌生,有距離感,認為此文在現實生活中已過時,所以一翻開課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此課之前,蒐集相關背景資料,上課時以多媒體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其瞭解成文時的社會現狀,明白此文應時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艱難性,感受《包身工》的歷史價值,而且透過圖片和文字來展示當時工廠和工人生活的狀況,能夠從感性上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資本家和封建買辦勢力的痛恨,以及對被剝削工人的無限同情,如此以來便可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本文應具備的情感上來,這樣進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僅僅如此,教師還可趁勢對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簷下》《法西斯細菌》等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明確夏衍的創作風格,激發學生藉助這些文學作品走近那個時代的興趣。
在領會到此文的歷史價值之外,還得讓學生認識到它的現實好處,緊貼實際,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讓學生在每堂課上不僅僅學到知識,更提升思想認識,這樣才到達了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的。現實生活中還有“黑心磚窯”和“非法用工煤礦”的存在,其中這些工人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與“包身工”是否相同我們是否也能夠藉助報刊網路手段蒐集資料,寫份如今工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與現實緊密相聯,便培養起了學生的社會憂思感。
學習此文的第二大障礙便是篇幅長,課堂進度緩慢,效率低下,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傳統教法來教學顯然很難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於是在課後我便反覆思考,翻閱多種教學案例,尋求一種較佳教學方式,以突破常規,讓傳統篇目有不傳統的教法,最終發現研究性學習教適合本課教學:
把課文分為三大塊,主題研究,文字研究,縱橫比較研究。根據這三大塊,就課文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一,《包身工》的主題是什麼《包身工》最後三段好處何在對揭示全文主題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結構有何特色作家與時代背景介紹。什麼是報告文學它的特點是什麼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評析;文中數字的作用;文中引號的作用及句子的含義分析。第三,包身工現象與打工妹現象的比較;包身工,海外華工與偷渡者的比較;現代“包身工”的現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各項任務,課堂上互相交換資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觀點。
這樣,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並使學生深入文字,使其學完此課之後,在知識,潛力,情感方面均有收穫,此般,便到達了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包身工教學反思2
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滿滿當當地上了一次兩節連堂課,感覺那真叫一個累。之前聽有的老師說《大堰河》的時候上了一次兩節連堂,上到第二節課的時候就開始頭暈眼花,思維混亂,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這次兩節連堂後,我只想說,對上四節連堂的同胞們表示真摯的敬意和真切的問候!
在《包身工》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李老師全程聽完了整個教學過程,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首先,李老師肯定了我對課文的解讀和一個月的實習以來我在教學方面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指出了幾點仍需改進的地方:
1、板書。板書太過隨意、太亂。我總喜歡在黑板上寫寫劃劃,有時候提到一個詞或者想到一句什麼話總愛轉過身在黑板上寫下幾個關鍵字。雖然寫板書是對學生的一個提示,也是給自己一個緩衝思考的時間,但過多過亂的板書也給人一種混亂的感覺。同時,由於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書,這在課堂上也是不應該的。
2、語調。語調過於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揚頓挫。整堂課就用一個語調,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容易疲憊、走神。語調的調節這個問題是一個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不斷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課堂結構。雖然說對整篇文章的解讀比較到位,但整個課堂的教學步驟,教學結構還應有更清晰更直觀的佈局。我的整個教學流程是邊感知文章內容,邊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辭手法,這樣的設計內容顯得雜糅。如果能先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這樣可能調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給人一種整體感。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有層次,有結構。
包身工教學反思3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關注教什麼的問題;無定法,側重於怎麼教的問題。對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書和今天新課標下再教《包身工》,我總結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傳統教學篇目,那麼這篇目在編寫教材時一定考慮到了它的文體特徵和社會功用。那麼對於《包身工》這一課,關注教什麼就有過去和現在都會考慮的地方。比如,關照報告文學的特點,關照寫作方面的思路、組材、細節、點面結合等特點,關照寫作意圖、關於“蘆柴棒”的本質意義、關於包身工的一天活動情況的縮影的思想價值等。
以上教什麼侷限於知識方面,當然教什麼還得注重教什麼人的問題。現在學生是新新人類,對一些社會現象有所耳聞,未必對“包身工”的環境能夠真切體悟,未必能夠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社會現實,這樣就要對文字背景和作者提供相當的資料。
就如何教來談,我先從新舊變化作一些比較:
1、篇目單元教學側重點有變化。過去《包身工》屬於報告文學類,放在記敘文類單元裡教學,側重於記敘文學習。現在《包身工》仍然屬於報告文學類,放在實用文單元裡,要歸屬到實用文體的教學思路上來。
2、教學理念發生變化。過去更多的關注知識和思想教育,現在更多的關注教學過程和情感滲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學手段發生變化。過去重點是書本粉筆,現在可以提供資料媒體很豐富。
4、學習方式發生變化。過去是以積累為主加深理解,教師的地位過於突出。現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
5、教學重點發生變化。過去在於文體特徵的把握,現在要讓學生學會提取資訊,概括要點,評價文字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字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等……
就以上變化我談一些自己對於實用文教學的體會。
看了今年高考閱讀文二選一試題,我關注到了實用文這個舊而新的概念。
先說分類。過去只把實用文體歸於操作類來講,《包身工》以文體分入記敘文類,現在實用文的類別好像大了些(也許是井蛙之見)。實用文分社科類、科技類、媒體類、工作類和操作類。我想報告文學《包身工》應歸於媒體類吧。
再說教學定位。無論哪一類實用文教學,目的不是為了獲取資訊,而是在獲取資訊的基礎上求得理解,教會學生掌握各類文體的閱讀方式,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這部印證了高考實用文考查的重點:實用類文字閱讀側重於考查考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
包身工教學反思4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 1935 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並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內容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為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必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經典保留篇目,給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其成作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於是,師生理解此文的難度因久遠時間的間隔而增大,所以,我們在體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之前,首先要掃除時間障礙。
學生對那段歷史陌生,有距離感,認為此文在現實生活中已過時,所以一翻開課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此課之前,蒐集相關背景資料,上課時以多媒體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其瞭解成文時的社會現狀,明白此文應時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艱難性,感受《包身工》的歷史價值,而且透過圖片和文字來展示當時工廠和工人生活的情況,可以從感性上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資本家和封建買辦勢力的痛恨,以及對被剝削工人的無限同情,如此以來便可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本文應具備的情感上來,這樣進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僅如此,教師還可趁勢對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簷下》《法西斯細菌》等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明確夏衍的創作風格,激發學生藉助這些文學作品走近那個時代的興趣。
在領會到此文的歷史價值之外,還得讓學生認識到它的現實意義,緊貼實際,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讓學生在每堂課上不僅學到知識,更提升思想認識,這樣才達到了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的。現實生活中還有“黑心磚窯”和“非法用工煤礦”的存在,其中這些工人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與“包身工”是否相同?我們是否也可以藉助報刊網路手段蒐集資料,寫份如今工人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與現實緊密相聯,便培養起了學生的社會憂思感。
學習此文的第二大障礙便是篇幅長,課堂進度緩慢,效率低下,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傳統教法來教學顯然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於是在課後我便反覆思考,翻閱多種教學案例,尋求一種較佳教學方式,以突破常規,讓傳統篇目有不傳統的教法,最終發現研究性學習教適合本課教學:
把課文分為三大塊,主題研究,文字研究,縱橫比較研究。根據這三大塊,就課文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一,《包身工》的主題是什麼?《包身工》最後三段意義何在?對揭示全文主題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結構有何特色?作家與時代背景介紹。什麼是報告文學?它的特點是什麼?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評析;文中數字的作用;文中引號的作用及句子的含義分析。第三,包身工現象與打工妹現象的比較;包身工,海外華工與偷渡者的比較;現代“包身工”的現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各項任務,課堂上互相交換資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觀點。
這樣,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並使學生深入文字,使其學完此課之後,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穫,此般,便達到了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包身工教學反思5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1935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資料,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並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資料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為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務必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事實證明,收效不錯。我認為教學設計中的亮點是:
1、課前預習:給“包身工”下個定義,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資料。
2、第一版塊:感知資料,把握主題,體會結構的嚴謹和巧妙。
有效提問: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選材時會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大體資料。)
(2)應對兩個多月來收集的資料,如果是你,會選取什麼樣的思路來構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麼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教師提示方法:找課文中標示線索的詞句)。
(由此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三個場景,梳理全文的結構提綱,提綱挈領,把握文章主題,突破教學難點,並訓練學生的概括潛力。)
(3)你認為我們呈現的板書已經包含了文章的全部資料了嗎認真閱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條副線。(此問題未及展開,留作下節課的預習作業)
(這個問題是引導學生體會報告文學中背景資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線向並行的巧妙結構。)
這三個問題,均以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氣氛活躍,教師對把握課文線索的方法點撥使學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學生更是受到鼓舞,討論熱烈,很有效果。
這節課,沒有繁瑣的提問,沒有細緻地分析,但學生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資料和特色。能夠說實現了短時高效,並讓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有所收穫。反思成功原因,應當是教師自己吃透了教材,緊扣文字特點,用新課程的理念組織教學,從而刪繁就簡,上出欣慰的感覺來。
包身工教學反思6
第一次真正好處上的滿滿當當地上了一次兩節連堂課,感覺那真叫一個累。之前聽李玲說她上《大堰河》的時候上了一次兩節連堂,上到第二節課的時候就開始頭暈眼花,思維混亂,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這次兩節連堂後,我只想說,對上四節連堂的同胞們表示真摯的敬意和真切的問候!
在《包身工》這篇課文的教學中,丁老師全程聽完了整個教學過程,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推薦。
首先,丁老師肯定了我對課文的解讀和一個月的實習以來我在教學方面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和推薦,指出了幾點仍需改善的地方:
1、板書。板書太過隨意、太亂。我總喜歡在黑板上寫寫劃劃,有時候提到一個詞或者想到一句什麼話總愛轉過身在黑板上寫下幾個關鍵字。雖然寫板書是對學生的一個提示,也是給自己一個緩衝思考的時間,但過多過亂的板書也給人一種混亂的感覺。同時,由於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書,這在課堂上也是不就應的。
2、語調。語調過於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揚頓挫。整堂課就用一個語調,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容易疲憊、走神。語調的調節這個問題是一個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不斷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課堂結構。雖然說對整篇文章的解讀比較到位,但整個課堂的教學步驟,教學結構還應有更清晰更直觀的佈局。我的整個教學流程是邊感知文章資料,邊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辭手法,這樣的設計資料顯得雜糅。如果能先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這樣可能調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給人一種整體感。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有層次,有結構。
包身工教學反思7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 1935 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並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內容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為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必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事實證明,收效不錯。我認為教學設計中的亮點是:
1 課前預習:給“包身工”下個定義,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內容。
2 第一版塊:感知內容,把握主題,體會結構的嚴謹和巧妙。
有效提問: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選材時會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大體內容。)
(2)面對兩個多月來收集的資料,如果是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思路來構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麼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教師提示方法:找課文中標示線索的詞句)。
(由此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三個場景,梳理全文的結構提綱,提綱挈領,把握文章主題,突破教學難點,並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3)你認為我們呈現的板書已經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嗎?認真閱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條副線。 (此問題未及展開,留作下節課的預習作業)
(這個問題是引導學生體會報告文學中背景資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線向並行的巧妙結構。)
這三個問題,均以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氣氛活躍,教師對把握課文線索的方法點撥使學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學生更是受到鼓舞,討論熱烈,很有效果。
這節課,沒有繁瑣的提問,沒有細緻地分析,但學生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和特色。可以說實現了短時高效,並讓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有所收穫。反思成功原因,應當是教師自己吃透了教材,緊扣文字特點,用新課程的理念組織教學,從而刪繁就簡,上出欣慰的感覺來。
包身工教學反思8
“有幾個‘慈祥’的老闆到小菜場去收集一些萵苣的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餚。”“慈祥”這個褒義詞,在這句中轉為貶義了,這說明有的老闆提供“粥菜”,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實質上卻是心懷鬼胎,為了從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潤。“佳餚”本是褒義詞,指美味可口的魚肉等葷菜。從菜場上收集來的菜葉當然算不上什麼佳餚,作者故意稱為“佳餚”,變褒為貶,反襯出包身工粥菜之難得及質量之粗,暗含諷刺的意味。
“罰工錢就是減少他們的利潤,停生意不僅不能賺錢,還要貼她二粥一飯,於是帶工頭不假思索地就愛上了毆打這辦法。”這句中的“愛”褒詞貶用,揭露了帶工老闆們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擇手段、喪盡天良的豺狼本性。
“東洋婆望了一會兒,也許是她不喜歡這種不文明的毆打,也許是她要介紹一種更合理的懲戒方法……”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詞貶用。對包身工懲罰的殘酷程度是一樣的,而所謂的“文明”“合理”,只不過是說讓包身工頂皮帶盤心子比直接毆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麼血腥而已。
包身工教學反思9
前一段時間給學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慘遭遇深深震撼。“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闆家庭的義務服役,豬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踐踏”。一點人格尊嚴也沒有,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華,然而女性本應有的害羞與矜持,在她們身上已經蕩然無存。
很多學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難生活,不理解她們為什麼會如此麻木,為什麼不起來反抗,為什麼就甘受帶工老闆的蹂躪。事實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所以當給學生播放一些現代包身工的圖片使,他們都一臉茫然,還在一旁說笑,更有甚者,有學生竟然用“猥瑣”一詞來形容他們。可想而知,此刻的.學生養尊處優,嬌生慣養,他們已經和現代的社會已經脫軌,他們不理解現代人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的這一種環境,不理解父母的艱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改變此刻孩子的看法,讓他們慢慢體會生活的不容易。
透過這一次的教學,我覺得整體狀況不好,學生對於課本上的資料基本上都能夠理解,也學會了怎樣篩選資訊,唯一不好的是他們體會不到他們的艱辛,他們不懂得珍惜此刻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們總是覺得此刻的生活不好,總覺得書本上所說的都是過去式,在現實的生活中沒有這種狀況發生。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需要讓學生慢慢的接觸此刻的生活和社會,不要讓他們和此刻的社會脫軌,要逐漸讓他們瞭解生活的不易,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包身工教學反思10
講完了,做個教學總結和新設想。
設計課時:3節課
整體感知部分,學生快速閱讀之後,老師呈現文章的結構層次,而不是讓學生來說,因為篇幅長,學生的現實水平,認知分析課文困難。
重點研討部分:1、用活動架構起來,找人物——制人物關係圖,這樣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且能引出下面的教學資料。2、從上面“小福子、蘆柴棒、無名女工”引出具體的分析,分析對這幾個具體的描述。讓學生找“手法、表達效果”品味語言。學生就能分析出語言描述、反語、比喻、細節描述、動作、排比、比較反襯等。就將呆板的直接呈現,轉變為活動中發現。
而教學中讓我最滿意的就是親自示範,生動呈現“橫肉臉上發火了、踢、打、推、擲,爆發了聽不清的嚷罵聲”,表演!!
包身工教學反思11
聽了郭銘輝老師上的散合式教學合法示範課,真是讓我眼界大開,受益匪淺。
郭老師上的課文是《包身工》。這是一篇經典的報告文學。我們平常都是從欣賞的角度進行教學,而一般是講報告文學的寫法,再到文章語言的品嚐和結構、內容的分析。但郭老師卻完全不是這樣。他的第一節課是進行散發式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質議。黑板上板書的內容是:
發散思維課——亮出你的風采
1、提問不解之處-----期待難住老師和同學。
2、評價精彩之處------期待你獨到的見解。
3、質議有誤之處-----期待著你給老師和同學一個驚喜。
在郭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問題,並開始了熱烈的探討,他們探討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東西都是我以前未想過的。我想這探討是相當成功的,學生參與性強,學習積極性高。對比我們以前的傳統教學,什麼“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等那些方法都是小巫見大巫,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非常值得我學習。
把時間還給學生,變教堂為學堂,變教完為學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