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鴿巢原理》課後優秀教學反思

《鴿巢原理》課後優秀教學反思

《鴿巢原理》課後優秀教學反思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鴿巢原理》課後優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鴿巢原理》課後優秀教學反思1

  鴿巢原理是一個重要而又基本的數學原理,透過本課教學向學生介紹抽屜原理的由來,並透過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進行模型化地研究,使學生理解抽屜原理。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達到會證明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會解決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的目的。

  本課教學時主要分以下幾個層次:

  一、創設情境,巧設懸念

  透過猜月份相同這個情境引入,一是使教師和學生進行自然的溝通交流;二是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慾望;三是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筆,初步理解“至少”的含義。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引導學生從簡單的情況開始研究,滲透“建模”思想。透過學生獨立證明、小組交流、彙報展示,使學生相互學習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透過說理,溝通比較不同的方法,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只研究一種方法(平均分的思路)就能斷定一定有“至少2只筆放進同一個筆筒中”這個過程主要解決對“至少”、“總有”“平均分”這些詞的理解。再透過擺或假設法繼續發現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抽象出算式,並在觀察比較中全面概括、總結抽屜原理,建立起此類問題的模型。

  三、鴿巢原理的由來

  數學小知識鴿巢原理、抽屜原理的由來,採用了微課的方式呈現,向學生介紹了德國數學家——“狄裡克雷”和他的“抽屜原理”。使學生感受到我們本課所發現的規律和150多年前科學家發現的一模一樣,增加探究的成就感。同時瞭解到鴿巢原理最初的模型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加一些數學文化氣息。

  四、解決問題

  透過舉例、解決問題,開闊學生視野,迴歸課前,迴歸生活,透過不同型別題的設計,讓學生靈活運用此原理解釋生活現象。

  《鴿巢原理》課後優秀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數學廣角內容,也叫“抽屜原理”。實際上是一種解決某種特定結構的數學或生活問題的模型,體現了一種數學的思想方法。

  反思如下:

  1、從學生喜歡的“遊戲”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從而提出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在上課伊始我就說“同學們:在上新課之前,我們來做個“搶凳子”遊戲怎麼樣?想參與這個遊戲的請舉手。叫舉手的一男一女兩個同學上臺,然後問,老師想叫三位同學玩這遊戲,但是現在已有兩個,你們說最後一個是叫男生還是女生呢?”同學們回答後,老師就說:“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總有二個同學的性別是一樣的,你們同意嗎?”並透過三人“搶凳子”遊戲得出不管怎樣搶“總有一個凳子至少有兩個同學”。相機引入本節課的重點“總有,至少”。這樣設計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數學情感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動智與動情的完美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2、引導學生在經歷猜測、嘗試、驗證的過程中逐步從直觀走向抽象。在例1中針對實驗的所有結果,在學生總結表徵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你還可以怎樣想?”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交流。我引導學生藉助平均分即每個筆筒裡先只放1支,這時學生看到還剩下1支鉛筆,這1支鉛筆不管放入其中的哪一個筆筒,這個筆筒都會有2支鉛筆。進一步引導學生加深對“至少有一個筆筒中有2支鉛筆”的理解。最後,組織學生進一步藉助直觀操作,討論諸如“5支鉛筆放進4個筆筒,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筆筒中至少有2支鉛筆,為什麼?”的問題,並不斷改變資料(鉛筆數比筆筒數多1),讓學生繼續思考,引導學生歸納得出一般性的結論:(+1)支鉛筆放進個筆筒裡,總有一個筆筒裡至少放進2支鉛筆。注重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培養學生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鴿巢原理》課後優秀教學反思3

  鴿巢原理是數學廣角的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於理解,因此培養學生的興趣很重要,只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才能主動去思考去想辦法,最後總結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課前我準備了一幅撲克,去掉大王和小王,在學生面前變魔術,我對學生說:“我隨意抽出五張牌至少有兩種牌是花色一樣的。”有的同學半信半疑,有的同學說同意。於是我找三名同學到前面來實驗,實驗的結果和我是一樣的。於是我有說:老師叫的'三位同學玩這個遊戲,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總有二個同學的性別是一樣的,你們同意嗎?引入本節課的重點“總有……至少……”。

  透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具操作,把4支筆放入3個杯子學習中,把5支筆放入2個杯子學習中等,都是讓學生自己操作,這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透過學生歸納總結規律:到底是“商+餘數”還是“商+1”,引發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並透過討論和說理活動,使學生經歷了一為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能讓學生自己動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更好的理解鴿巢問題。在這節課裡部分學生判斷不出誰是“物體”,誰是“抽屜”。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多下些功夫,以求在課堂上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所授知識。課後還要讓多做相關的練習加以鞏固。

  《鴿巢原理》課後優秀教學反思4

  一堂好的數學課,我認為應該是原生態,充滿“數學味”的課;應該立足課堂,立足知識點。本節課我讓學生經歷探究“鴿巢原理”的過程,初步瞭解了“鴿巢原理”,並能夠應用於實際,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情境匯入,初步感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匯入新課時,我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玩“搶凳子”的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初步感受至少有兩位同學相同的現象,這個遊戲雖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鴿巢原理”的本質。透過小遊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二、活動中恰當引導,建立模型

  採用列舉法,讓學生把4枝筆放入3個筆筒中的所有情況都列舉出來,運用直觀的方式,發現並描述、理解最簡單的“鴿巢原理”即“鉛筆數比筆筒數多1時,總有一個筆筒裡至少有2枝筆”。

  在例2的教學中讓學生藉助直觀操作發現,把書儘量多的“平均分”到各個鴿巢,看每個鴿巢能分到多少本書,剩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鴿巢裡,總有一個鴿巢比平均分得的本數多1本,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這一數學規律來表示。

  大量例舉之後,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一類“鴿巢問題”的一般規律,讓學生藉助直觀操作、觀察、表達等方式,讓學生經歷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鴿巢原理。由於我提供的資料比較小,為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發現“鴿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特別是透過學生歸納總結的規律:到底是“商+餘數”還是“商+1”,引發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並透過討論和說理活動,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數學證明”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邏輯能力。

  三、透過練習,解釋應用

  適當設計形式多樣化的練習,可以引起並保持學生的練習興趣。如“從撲克牌中取出兩張王牌,在剩下的52張中任意抽出5張,至少有2張是同花色的。試一試,並說明理由”。在練習中,我採取遊戲的形式,請3位同學上來分別抽5張牌,然後請同學們猜猜,至少有幾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學生興趣盎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課堂中,數學語言精簡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隻鴿巢裡至少放進了幾個蘋果?”對於這句話,學生聽起來很拗口,也很難理解;透過思考,我將這句話變成“不管怎麼放,至少有幾個蘋果放進了同一個鴿巢中?”這樣對學生來說,相對顯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嚴謹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發現並靈活掌握各種數學語言所描述的條件及其相互轉化,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增強提問的指向性、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