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5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5篇1

  自9月開學到現在快兩個月了,為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校組織了抽測考試。抽測使我對前一段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大致的掌握,優點有,但暴露出的問題卻更多,現把問題總結如下:

  一、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在語文考試時,我正在監考,在巡視的過程中,就發現很多學生對於錯別字改錯不行,很少能全部改對;給出意思寫出成語,成語知道但是字不對;不認真審題,就憑經驗答題,結果文不對題;對於名句的填空更是不行,學生都會背誦,但是字卻不對,如“老驥伏櫪”寫成“老雞福力”、“老雞服厲”這樣的笑話。

  二、文言文的掌握似是而非。

  解釋重要的實詞虛詞時,不按規則答題,通假字不寫通什麼直接寫意思;還有一些不全面,像現代文一樣有意思,但是不標準,不全面。翻譯句子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翻譯不全面。

  三、現代文閱讀很多題不會做。

  從文中找原句作答的,學生或者找不著句子、或者把一段都答上;對於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更是不會,只知道把文章內容概括一下,而不知道提升;拓展性的問題、聯絡自己的問題談談,不會聯絡自己。

  四、作文書寫成問題,卷面很不整潔

  標點符號不會用:有的學生通篇都不加標點,有的用點來表示,有的只有到一段的結尾採用一個句號,其他都是逗號。段落學生也不會用:有的學生通篇一個自然段,有的兩個自然段,分段不合理;有的學生作文中心不明確,為了湊足字數,而去拼湊文章;不寫自己的事,抒發自己的真情,很多都是把小學作文選上的文章內容再現,有很多學生的作文內容都是重複的;學生的語言是很大的問題,很多學生語言都不通順,即使能把意思表達出來,語句又不通順。

  透過總結,我進一步反思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課改有形而無質。來到這裡學習課改,看見孟老師用的很好,就跟著學,到目前為止,我都只是學習了形,雖然形也沒有到位,但是內在的質上根本就沒有學到。

  其次,小組建設還不行。小組的構建,只是在形上具備了,但是小組內在的建設還沒有成型。學生雖然也在合作,但是並沒有完全落實“機會均等,弱者優先”,學習差的沒有完全參與,學習好的也沒有帶動督促好。再次,小組學習有了表面的熱鬧,但是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實好。上課回答問題時,小組內都爭先恐後的,不會的問會的,暫時學會了,說完就忘了,沒有真正掌握好。甚至是僅僅把自己小組的問題掌握了,其他的問題拋棄了。

  再次,學生的習慣養成不好。這一屆學生底子本來就不是很好,從小學到現在一直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雖然到初中後進行了養成教育,但是很多還沒有改過來,也有些出現反覆,學習習慣很差,不會就不會,也不會主動去學。最後,就是我的檢查落實沒有到位。很多時候都佈置下去了,寄希望與課代表、小組長,沒有及時的檢查與反饋,以至於學生認識到什麼都無所謂,也就不當回事了。

  除此之外,可能還存在著其他問題,我會先落實上面發現的問題,逐漸解決,有條不紊的繼續下去。把課改落實到實處,真正構建高效課堂。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5篇2

  一、說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字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讀課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的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讚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學習本文要進一步落實單元要求,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同時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促使學生為家庭親情建設盡一份力量。

  2.教學目標。透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人情美。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為:

  ①揣摩精美詞句,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美、人情美。

  ②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至於教學難點,即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確定教學難點為:理解“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難點突破:透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三、教學創意

  本文透過生活小事和細節體現親情美,學習本文正是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感悟親情的一次極好的機緣。所以我確定課堂結構以情感為線索,貫穿對文字的品味,使學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內心有所觸動,從而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七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1.美讀引路,涵泳親情。這篇散文,雖語言平易樸實,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因而,要讓學生品出其中的語言美、人情美,採用豐富多樣的朗讀形式,如聽錄音、學生跟讀、學生自由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等。

  2.以寫促讀,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於以小見大,反映出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在觸動學生內心情感,激發其寫作慾望的前提下,要求他們為親人寫一張賀卡。

  3.媒體輔助,增色課堂。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適時給予友情提示(朗讀、品味方法的指導),體現人文性。

  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程式

  1.營造氛圍,談論親情。播放歌曲《我愛我家》,透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字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樑。然後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2.初讀課文,認識親情。

  ①聽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整體感知文字,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設計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快速搶答。

  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讀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綜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讓學生輕鬆走進文字,與文字進行淺層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悅,真正體現新課標“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同時又能縮短不同層面學生的距離,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臺。

  3.品讀課文,享受親情。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為最美最能表現親情最有深意的句子,並加以品析,說說它美在哪裡。

  ②有感情地朗讀喜歡的語句,交流心得。在合作與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內涵,以突出重點。

  ③教師範讀精美語句,適當指導,學生齊讀。

  ④指名朗讀文章最後一段,教師點撥,以理解主旨,突破難點,並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語言品析,玩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在探究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去圈點勾畫,去品味語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親情的溫馨,探究生命的真諦,從而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4.拓展延伸,擁抱親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滲透著濃濃的親情,它不僅在莫懷戚家中,也在我們每個人家裡。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家裡的親情故事。“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要聯絡生活,學生與教師的經歷體驗就是課程,社會生活就是課程。設計講述親情故事,就是啟用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親情的體驗中加深對文字的解讀,形成他們對社會、人生的雙向理解,獲得對生命意義和生命本質的認識,並進而形成自己健康的個性。

  5.動情落筆,抒寫親情。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撥動了,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請以“親情”為主題,寫一段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寫在賀卡上送給親人。

  6.總結全文,表達祝福。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下面是老師在資料中看到的由本課生髮的一副對聯。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把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5篇3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過多地分析、講解,結果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參與的程度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為憑藉,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覆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當然,透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文中寫了哪些景物?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給人怎樣的印象?”“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等,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課堂氣氛活躍。

  在學生反覆研讀課文,並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5篇4

  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級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屬於古白話小說。這個單元是一個小說單元,也是一個想象的單元。所以,針對課程標準,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及課後研討題,我認為這一課需要兩個課時。我把第一課時緊扣課後的前兩個研討題,把目標確定為: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複述孫悟空與二郎神的打鬥經過。

  2、細讀課文,能結合文中相關語句,說出語言的精妙之處。

  默讀是本單元對學生重點提出的一個要求,而用簡潔的語言複述,恰恰檢測出學生的閱讀效果。如果只要求概括,過於簡單,且從題目足以看出。另外,學生在複述的同時,也是需要想象那個具體的場景畫面的。所以我的第一個目標,重在訓練學生的默讀、複述及想象。而第二個目標,主要是源於課後研討二,但研討題說得過於狹隘,不利於開啟學生的思維,但如果我放開讓學生去談語言,面又顯得過於廣闊,所以在提示出,首先出示了課後研討中有意訓練的“情節的緊張趣味性”及“語言的幽默性”。這樣學生在思考時既有了方向可循,也更降低了品讀語言的難度。

  這篇文章文白相夾,對於七年級的同學來講,閱讀起來稍有難度。這在之前磨課的時候,足以充分證明學生的吃力。(而且當時學生是有預習的。)但在80中上課前,學生還主動問我,“老師這節課我們上哪一課?”更別談預習了。

  基於此學情,再加上一節課只有40分鐘,所以,我在學生默讀環節,給足時間,然後由淺入深,先讓學生說出二郎神和孫悟空在打鬥時,二者各有什麼變化。這個從文中就能圈點勾畫出來,學生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在複述環節,學生明顯力不從心了,所以我臨時加入了小組研討,讓學生再熟悉課文,小組成員共同努力,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還不忘隨時和我交流,我也從中對學情有了更深的瞭解。三四分鐘後,學生敢於表達了,我湊巧提問了一個程度相當好的學生,回答簡潔明瞭,且趣味橫生。所以我沒在擴在提問面,現在想來,關注面是否有點窄了,如果接著讓每個同學或同桌之間在互說一下,學生在這個問題上,複述會更才充分。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工作反思最新5篇5

  根據語文工作室教研安排,我上了一節《景物描寫》的作文指導課,讓學生深深認識到在作文中運用描寫的重要作用。

  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幾段有景物描寫的話,讓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並體會其作用。然後讓學生讀幾段景物描寫有毛病的話並改正。如:來到公園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鬱悶,並覺得有點累,便坐在一塊石頭上休息。舉目四望,天上漂浮幾朵悠悠的白雲,陽光雖不太熱情,卻也因此更明媚。一陣風吹來,竹葉輕吟,楊葉歡唱。我苦惱極了,於是閉上了雙眼。這時媽媽的叮囑聲在耳邊迴響起來:“競爭的年代,英語至關重要,決定著你的前途和命運,你一定要‥‥‥”可現在,我這66分的成績,怎麼有臉見父母呢?毛病:景物描寫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修改:仰望天空,空中漂浮著淡淡的薄雲,太陽的臉陰沉沉的;俯視山間,那些曾經快樂的竹子和楊樹也都不聲不響,憂鬱的站在山坡上。

  我又讓學生給一段話添上幾句恰當景物描寫。如:第二天,我揹著新書包,邁著輕快的腳步走進校園。(甬路邊的行道樹向我頻頻揮手,木棉花對我笑眯了眼,綠籬上的喇叭花也驚奇睜大了眼睛望著我。)“我有新書包了,我有名牌新書包了。”我在心裡呼喊著,挺起胸膛,腳步更輕快了。

  一個風雪之夜,我感冒發了高燒。媽媽焦急地給在單位值班的爸爸打電話,可怎麼也打不通。她想找街坊幫忙,可到了門口又回來了,她是怕打擾人家休息。昏迷中,我看見媽媽在屋裡轉了一會兒,就毅然的背起我,奔向醫院,(狂風捲著雪片,像一頭髮怒的雄獅,搖鬃甩尾,張牙舞爪地向媽媽撲來,不停地用它那尖利冷酷的利爪,撕扯著媽媽的頭巾和衣服,抓撓媽媽的臉。)匆忙中,媽媽滑倒了,和媽媽一起倒在地上的我不停地哼哼。這時媽媽脫下她的大衣,裹在我身上,又費力地將我背起,在刺骨的寒風中,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毛衣,揹著我,艱難地跑向醫院。

  再讓學生欣賞《故鄉》中的對閏土和楊二嫂的外貌描寫和語言描寫,讓其體會其作用。接著給學生欣賞一段教室停電的場景描寫:燈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變得一片黑暗。差不多與此同時,“啊—”,幾十個同學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喊叫。這喊聲裡有驚詫,有嘆惋,也有憤怒。頓時教室裡嚷成了一鍋粥。“早不停,遲不停,偏要在這個時候停,真見鬼!”“距離中考只有418小時了!”“電老虎可真不長眼!”“同學們,安靜點!”這是班主任王老師的聲音。教室裡漸漸恢復了平靜,“你看外面多美啊!‘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為什麼不到外面去賞月,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呢!”被譽為“詩人”的張偉提議。“好!”很多人表示響應,一個一個走出了教室。這時,有人點燃了一支蠟燭,幾個女同學開始聚在燭光下繼續看書了。”在這段學習生活場景和自然景物描寫中活畫出學生們對停電的埋怨和對時間緊迫的無奈及忙中抽閒欣賞月色、放鬆心情的愉悅心情,描寫真切、到位。

  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堂上訓練:

  1、自設情境,透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精神品質。

  2、自設情境,透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情感。

  3、自設情境,透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心理。

  本節作文課雖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但已讓學生初步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