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8篇)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8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說理性文章,希望學生透過學習能體會“我”得到的啟示,從而能把這個啟示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懂得要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釣魚、放魚、得到啟示”這條主線,基本上學生跟著我的思路學習的思路也很明確,但似乎我說的太多,給學生自己深化理解的時間太少,所以教學就停留在課文的表面上,沒有在課文的更深層次上進行挖掘,從而沒有體現上課的“增值”部分;另外,鍛鍊學生讀的時間可能不夠,我為了把備課的內容都上完,所以有點趕進度,在應該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小作者心情變化的時候沒有強化,只是請幾個學生讀了一下,這裡做得不到位;還有,在讓學生討論課文中啟示部分內容時,沒有深入進去,感覺有點泛泛而談。

  總的來說,思路是很清晰的,沒有出現什麼錯誤,但是上課的激情還不夠,在引導學生回答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希望明天的課能有所進步!!!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2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先學習一則故事,再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難學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

  細讀了文字後,我認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不一定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釣魚的啟示》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但我在上的過程中,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啟示”,只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教學中我注重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我提出教學要求: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裡,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學生很快就找到了。交流後我便引導學生在體驗中進行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時,讓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會怎樣?”,用第一人稱朗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的情感在朗讀體驗中與主人公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的本質是思維,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最後我讓學生說說當你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要做遵守規則的人,有的說要做不貪名利的人,有的說要做誠實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大家都有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領悟,達到了預期目的,從而將學文與導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3

  情感是文章水到渠成的內心體驗,讓人為之心動,為之共鳴。然而,共鳴之中,卻讓人感悟更多。所以,文中潛移默化的靈氣薰陶,也許就能讓學生悟得更深了。《釣魚的啟示》雖只是一次兒時釣魚的經歷,卻讓小作者在父親的言行之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與力量,讓他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抵擋住了那些“誘惑人的魚”。可見釣魚帶來的啟示已經超越了文字本身。事實的確如此,也許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許只是一個細節,但如果你仔細體會,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個收穫更可能相伴一生。於是,我抓住這個時機,讓學生也來動筆寫寫你生活中的啟示。學生仔細地回味了生活,思考了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一篇篇文章也就得心應手地寫成了。“第一次擦火柴中收穫到的勇氣”、“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收穫到的親情”、“下棋中的一步悔棋收穫到的人生需步步紮實”、“風雨中堅強毅立的蔥收穫到的人的倔強”……真不想到學生的收穫竟是如此之多。看來,筆端的文字流露的不僅可以是一份情,更可以是一份人生的收穫。文字讓學生感悟更深,啟迪更多。

  可見,在模仿中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所以,讓學生模仿優秀作品進行寫作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靈氣薰陶,提高文學修養,更重要的是依樣畫葫蘆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達意、謀篇佈局、譴詞造句的精髓。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4

  《釣魚的啟示》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準備的公開課,從備課、說課、試教直到最後的教案成型、正式上課,經歷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準備這節課,光是教案就修改了不下七次,還有一次次的試教,無數次的反思和討論,這段時間應該說是最累最緊張的一段日子,但同時也是最充實最有收穫的一段日子。我的師父,我的同事們還有教研員老師,都給了我很多啟發,這些閃光的思想我都仔細收藏在我的筆記裡,很感激他們!正是有了他們無私的幫助,我才能在教研結束後感覺到自己心中多了許多沉甸甸的東西,讓我迫不及待想要表達出來。

  《釣魚的啟示》是新課標五年級教材中新加入的一篇課文,情節、內容清晰易懂,但是卻揭示了一個“道德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深刻道理。在我的教學預設中學生理解這樣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選擇了第二課時作為公開課的內容,抓住“我”與父親的心情變化這兩條線索,把“品讀描寫‘我’和父親心理、神態及相關細節描寫的詞句”“用生活中的例項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具體化”作為重難點,從而體會道德實踐的艱難,體會父愛的深沉。

  我覺得這次課自己有所進步的地方,首先表現為能夠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做到了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讀書、體驗和交流,以讀為本,以讀促悟。記得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自己沒有把握好課文的線索,在課上又比較緊張,課堂變成了知識點的堆砌,課文的閱讀也被我分解得支離破碎。後來,經過大家的幫助,我改變了思路,在課前預習時就讓孩子們誦讀、聽錄音讀、跟讀、反覆練讀等形式,讓孩子們充分了解文字,要求孩子們讀出書中的感情,還要讀出自己心中的感情。在課中,又設計了各種環節,讓他們默讀、品讀、表演讀以及分角色朗讀。當然各種讀都只是形式上的變化,教師真正應該關注的學生個人閱讀文字的領悟。在孩子們充滿感情的讀書聲中,從他們對文字閱讀方式以及感受的交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閱讀”和“感悟”之間相伴相生的關係。

  其次讓自己感覺進步的地方,是為學生創造了較深層意義上爭論和思考的空間。都說課堂是有生命力的,是師生共同創造的結果,這樣一個德育性質如此深刻的課堂上,教師的生拉硬拽是無濟於事的,道德是要孩子們在身有所感、心有所悟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成為他們道德人格的一部分。在備課的時候,我曾經出於教學時間的考慮,並沒有打算在課堂上展開辯論。但是,課堂確實是一個思想互相碰撞的地方,在第二次試教的時候,我和孩子們都沉浸在課文裡,酣暢淋漓的討論中,“大鱸魚該不該放”的討論自然而然地跑了出來,我很驚喜,但是,由於備課的忽略,以致於我沒有很好地抓住這個閃光的時刻,所以也沒有把握住問題的提法,孩子們是在討論了,卻沒有貼近主題,但是作為老師的我卻作為不多,甚至有被孩子們牽著走的感覺,指導也有“拔苗助長”的嫌疑,當時下課就覺得非常遺憾。經過和李老師的討論,我再次修改了教案,把“原則上大鱸魚該不該放?如果當時你就是作者,你會怎麼做?”的討論帶進了課堂。這一次,在合理問題的有效指引下,孩子們的討論有了實質性的進步。

  但是,雖然自認為充分準備,畢竟經驗有限,這堂課也有許多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一方面,教學時間的安排。雖然經過兩次試教,我的課還是上得緊緊巴巴,上到最後也是匆匆忙忙地收了個尾。首先是因為我在課時及內容安排上不夠合理,我應該將“我”和父親心情變化的部分放到第一課時完成,到第二課時就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深入討論課文的啟示,並且引入更多相關拓展內容。在和魏春峰老師的交流中,他也提到了教學時間的問題,追求課堂效率,合理運用課堂時間,最終是為了學生最大可能的發展,而不是僅僅為了自己課堂任務的完成。我想,真正合理運用課堂教學時間的教師,能夠做到心中有課堂,他們的課堂是動態的,是可以根據孩子們的學習情況隨時改變的。他們的課堂不是教案的生搬硬套,不是面面俱到,但是給學生的發展都留下可能,真正的學習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四十五分鐘,更是這四十五分鐘所開啟的那個廣闊的平臺。這才是真正尊重學生的表現。

  另一方面,關注課堂的深度和廣度。這一方面可以說我做得很不夠,四十五分鐘為學生開啟的平臺很有限。可能一直將自己的教學困囿在短短的課堂時間,我的腳步太快了,實際上走得並不踏實。雖然我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多了,但是我真正關注到學生個人文字閱讀了嗎?讓孩子們在讀書後交流他們的“感悟”、“怎樣感悟”的時間很有限,我又匆匆忙忙地走到下一個教學環節了。同樣,在課堂的厚重感、語文的立體化方面,我提供給孩子們的“臺階”還太少。孩子們理解“啟示”,我可以提供更多的情境,提供更多相關的名言,並且情境的呈現可以考慮得更多元。正是由於情境豐富性欠缺,語文的立體化沒有足夠地彰顯,孩子在討論的時候思維還是受到了限制。

  這一次公開課的嘗試,讓我收穫了很多,從最基本的教學技能,到自己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育模式從理論到實踐轉變的思考,捧著心中的那一份沉甸甸,我會在以後的教育道路上更努力地嘗試,更實事求是地思考。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5

  《釣魚的啟示》是我在“領雁工程”小學語文學科骨幹教師煤山組教學研討會上執教的,在第一次執教時由於安排的資料太多,教學過程如蜻蜓點水般,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學生學得資料太多但不夠紮實。在第二次設計教案時,我把學習重點放在讓學生明白不捨得放魚的理由,為下節課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這一節課,我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和學生一齊完成了《釣魚的啟示》第一課時的學習。從教案設計上看,這節課堂的教案很簡單。首先是從生活的謎語匯入,讓孩子明白善於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現,得到啟示。說作者拉近孩子與文字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讀懂生活這本書的好處。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讀通難讀句子;放手讓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古人云:學貴在疑。讓學生提出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善於提問的潛質。其次圍繞“我不捨得放魚的情緒變化?”“為什麼我捨不得放?”兩個問題明白課文。教學環節比較簡單。從學生層面看,這是簡單的學生。這節課學生負擔很輕;課堂上,圍繞第一課時目標,循序漸進,學生學得簡單自在。從老師層面看,上課也很簡單。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捨得放魚的情緒,學生感受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捨”的情緒入手,讓學生找找捨不得的理由。課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明白,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下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為下節課學

  習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課堂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明白,讀中生情,讀中感悟。但如何指導學生的朗讀潛質,提高朗讀的效果,還有待於自己的學習與探索。

  一、朗讀要有層次性。

  羅老師說:“朗讀要有必須的層次性。每讀一遍要到達一個什麼目的,讀出一個怎樣的效果。作為老師心中要有數。”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明白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一樣層次的朗讀要求,學生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二、朗讀要做必要的技術指點

  怎樣才能讀出效果,老師在朗讀技術上應給與指點,如體會作者不捨得放魚時能夠把“慢慢地”、“依依不捨”讀得慢一點,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就知道該怎樣做。

  三、朗讀應營造必須的情境。

  林老師說:“朗讀還應營造情境,在必須的情境中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創設必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顯現朗讀效果。

  課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成就紮實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鑽研教材,走進文字

  鑽研教材是備課的關鍵環節,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程式、選取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於永正老師是這麼做的:

  1、先明白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

  2、朗讀課文。

  3、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

  4、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於老師的做法引領著我在今後教學中將教材鑽研到底。

  二、熟悉學生,走進心靈

  課堂中老師應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在《釣魚的啟示》中,我聯絡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釣到魚時願意輕易放了魚嗎?學生有話可說。語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讓老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更好地瞭解學生。

  三、重視評價,拉近距離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是教師課堂評價語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作為有效的評價語,我想首先是評價要正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啟發。在學生的回答出現暗礁的時候,老師用心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底蘊,多與人交流,多學習,多閱讀好書,吸取精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

  四、認真反思,收穫精彩

  引用於永正老師的一段話: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穫。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必須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讓我們在不斷地反思中收穫精彩。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6

  要上公開課了!不能說久經沙場,但也見過幾年的風雨,經驗還是有積累的。第一步,深讀文字。誦讀,聽錄音讀,跟讀,品讀,反覆練讀……讀到心中有感覺了,讀到能夠和文字好好做朋友了,讀到再讀便是"他鄉遇故知"方休矣。第二步,海納百川。下載一大堆的教案,從中吸取百家之精華,自己的功夫不夠深,只能遍訪名師,堅信經過自身的不斷髮奮能夠到達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境界。第三步,抓好重點難點,形式能夠多樣,但文字的內涵是固定的,重點難點正如文字的枝幹,教學的各個步驟都是從中派生與拓展的。第四步,設計教學過程,那是一個細嚼慢嚥的過程,自問不是聰穎之人,但我一天想一點,也能積土成山,積水為海。

  學成下山,是時候讓"精心的準備"發揚光大了。教學演主角的是學生,我要給他們一桶水,"長流水"那是以後不斷髮奮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們重視這次公開課,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當然許多準備工作已經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得以鍛鍊了,如回答問題,抓重點詞句的方法。萬萬不能講的是關於公開課的資料,哪怕是片斷只言。幾年的經驗告訴我,準備得過於"充分",那失敗的機率會更大,學生缺乏學習的激情,敷衍了事,覺得在演一場老掉牙的破戲;老師疲於背記,越怕錯,往往越多錯。因此準備是心理上的調動,學術上問題要守口如瓶,驚喜才會不斷嘛。

  上課過程那是準備好的,我的頭腦裡只記得兩個原則:讓學生多說,讓學生多做。讓自己多引導,語言更精練。一節課下來,儘管不能說驚世駭俗,但已盡力,效果還是不錯的。

  如各位老師所評議的:能把握中心,重點,難點;設計巧妙;引導學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情緒;結合實際教育學生……

  有時候"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旁觀者清啊!知不足而厚學,我自然重視自己的不足了。更重視用什麼方法來改之補之。第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讀是讀了,但何以感天動地,何以平淡中見真情,是我以後發奮提高的一項技能。方法何在,此刻我還是毫無頭緒,因材施教,其他老師的方法也略試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難唸的經,我班的經書內涵還是比較深奧,需要時刻"書讀百遍"。第二,本人語言表達有所提高,但是還達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我上學那麼多久總不見用心舉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惡習,是需要時刻來改改,但是這個我能靠自身發奮完善。第三,老師課堂藝術需提高。教育機智講究隨機應變,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後就會變成守株待兔或畫蛇添足了。有些老師還提出設計方面還能夠如何更順理成章,有些老師傳授如何調動課堂討論氣氛的妙招,有些老師研討語文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協調……研討會上大家把我的課分析得如此透徹,提高了我的認識,真有種"一語道破玄機"的感覺,這是以前作為旁觀者不能體會到的收穫。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7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搞笑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狀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讀是明白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證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明白,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因此,語文教學中必須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資訊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裡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貼合文字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主角體驗法。課文對“我”的主角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主角著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樣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務必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裡,“我”的情緒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下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絡上文明白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絡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樣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潛質也得到必須的訓練。透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明白。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潛質差,自主學習潛質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明白的不透徹,不會聯絡生活實際來談,學的資料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務必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發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8

  《釣魚的啟示》這篇我非常喜歡,因此,課前我自己做足了功課,目的讓學生明確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底線,有大部分是無形的,需要自我的約束。讓在第二課時教學時,主要探尋在“釣”與“放”過程中“我”的心路歷程,父親由“得意”——“盯”——“不容爭辯”的內心變化,進而品悟主題,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在品悟“魚大”,釣之“不易”的基礎上順勢引導:“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讀出“我”的這份得意。這樣,層層深入,每一環節教學更顯豐滿,而環節流程進一步精簡,必然使教學推進更加緊湊。教學中的安排:學生自讀體會→師生情境對話→再次讀兩段話。其實像這樣兩段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話,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

  在體會文中思想後,進行了小練筆的練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在生活中的感悟而來,學生內容各具特點,但是能夠從生活中總結出簡單的道理。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字,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字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著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透過閱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於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於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字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