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通用6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到達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夠變被動理解為主動參與,能夠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潛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著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字,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絡。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最佳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個性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我要的是葫蘆》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當然,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在詞句中,因此,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選取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潛力。

  教學完《我要的是葫蘆》後,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拓展,我結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計了想象說話的資料,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這樣學生說話讓他們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課後,我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給了孩子們一個開頭“第二年,種葫蘆的人又種下了一棵葫蘆,……”這樣不僅僅促進學生了解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個地方,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潛力,使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緊密聯絡。

  另外,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須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為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著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後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插圖入手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匯出第四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在第2課時再學習二、三兩段,探究其緣由“葫蘆為什麼落了”。這篇寓言,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深受孩子們喜愛。我結合小學語文新課標理念,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對比插圖,產生疑問。

  1.誰能用剛才讀過的短語: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藉助第一幅圖,回憶一下,這棵葫蘆是什麼樣的?2.這是一株長得非常好的葫蘆,以後一定會長得更好吧,可結果是怎樣的呢?(請看第二幅圖)3.是啊,這麼好的一棵葫蘆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學資源,結合課文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抓住題目,探究原因。

  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他們似乎已經明白: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但是在後面的學習中,我發現學生心中有一個疑惑——“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麼是葫蘆?”因為孩子們和那個種葫蘆的人一樣不懂植物的果實和葉子之間的關係,這恰恰激發了孩子們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抓住課文中重要詞句,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以讀悟文,品析詞句。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同時,我還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學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間包含著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四、編故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結尾透過編故事,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參與性強,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語文課堂教學是兒童心靈成長的反映,它是童眼觀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繪世界的自然產物,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自由的、寬泛的,是沒有什麼規矩可言的。今天在趙老師的課堂我覺得老師是輕鬆的,學生是暢懷的、自由的,好比天空一隻只自由飛翔的小鳥,而我是幸福的,一節真實、愉快的常態課,讓我從中聽有所獲:

  一、字詞教學紮實到位

  趙老師由複習生字教學匯入新課,形式多樣、活潑有趣。

  1、老師說詞語學生評記憶說出這個字的組成部分。

  2、一個字左邊是目,右邊是丁猜謎語加深字形教學。

  3、對比教學,提醒記住字音字形:鄰——令。

  4、換服裝,找夥伴,文中有對雙胞胎字“掛——哇”趙老師透過讓學生給它們換偏旁找出更多的字詞朋友,學生譁一下找了很多,個個激情高漲,學的有趣。

  5、用手當尺,為字量身教學“言”時,趙老師讓學生先觀察字的間架結構,學生髮現寫這個字時第一橫最長,而下面的兩橫要比它短,這時趙老師拿出手進行比劃,上面一橫是下面一橫的三倍,這樣比劃之後學生就不會出現上短下長的情況,更加在腦中形象的記住了。有了這樣的教學,還怕學生不會寫、寫錯誤嗎?

  後來在趙老師的課堂作業批改中,我發現他們班的`孩子很少有錯字,而且個個字都寫得很漂亮、很工整,有稜有角。我想這和趙老師平時紮實的教學是分不開的。

  二、朗讀教學有聲有色

  1、抓重點句品讀體會語意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中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有好多處,趙老師在學生齊讀完課文之後進行了糾正,其中有這樣一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自然地和文後的學習園地當中的“我會讀”一項結合起來,趙老師採用個人讀、男女生讀體會感嘆句與陳述句、疑問句與陳述句的區別,學生透過多次的品讀,感悟到句子的意思一樣,只是表達的語氣不同。

  2、換角色體會作者心理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趙老師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假如你是他的鄰居,你怎麼勸他?”一個孩子說:“快請醫生給樹葉治病吧,要不然你的葫蘆真的沒有了”,還有個孩子居然用上了“唇亡齒寒”這個成語,體會可謂獨到深刻。當“這個人看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一個一個往下掉時……”你覺得這個人會怎麼想?一個孩子說:“很後悔,要是當初聽了鄰居的勸告,葫蘆野就不會這樣了。”有一個孩子說:“很悲哀,當初付出了那麼多的辛勤汗水,到頭來自己卻徒勞無功”……後來孩子們在體會這是一個怎樣的人時,水到渠成。

  三、和孩子“打成一片”

  課結束了,孩子們來到了趙老師的辦公室,有的是來交作業的,有的是來訂正作業的,有的是來問老師問題的,還有的是來和老師說話聊天的,其中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她手裡拿著一個爆炸形的“頭帽”,說是她媽媽在“萬聖節”這天給她買的,她在自己的頭上戴了一會兒,旁邊的桂老師說她戴了很好看,這時她就想給老師戴戴,說著就往老師頭上戴,老師退讓開了,沒有生氣,而且滿臉的笑容,當時我在想我的身邊……

  在趙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寬容、熱心、快樂,像這樣的老師學生怎麼會不喜歡他呢?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今天我做課的內容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5課《我要的是葫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學句,結合圖畫理解葫蘆葉子和果實之間的聯絡。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注識字的情境,讓字詞句教學有生命力

  語言文字的學習一定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如果脫離了語境,讓孩子單純地去識某個字,不但字形不容易記,而且字音也很容易遺忘,字義的理解也就更難了。所以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識字,真正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比如:學習“藤”字時,我先引導學生看圖認識藤,直觀瞭解藤的特點,再由“葫蘆藤”拓展到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黃瓜藤、葡萄藤等,進而讓學生更好地識記這個“藤”字;在“謝”字教學中,我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給學生創造一種語言環境,讓學生明白在“謝謝”這個詞中,“謝”表示感謝的意思,在“花謝了”這個詞中,就表示的枯萎凋落的意思,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謝”的字義。

  二、關注語言的應用,讓字詞句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應用語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語言文字的理解應用。比如,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句子體會小葫蘆慢慢變化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想想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什麼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這個問題一下子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我想,孩子們在用慢慢說句子的時候,他們的腦子裡面是有畫面的,是有情境的,這樣的字詞句教學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的,是指向學生思維發展的,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三、關注漢字文化,讓字詞句教學增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個漢字都承載了及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本節課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古文字深入理解“慢”的字義,同時瞭解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漢字的願望,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由於本人經驗有限,課堂上還有很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篇寓言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種葫蘆的人,只盯著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透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和低年級學生特點進行。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教學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將教學設計付諸課堂實踐後,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絡,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容設計實施教學。同時又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就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引導學生結合文中插圖分別學習第一、四兩段,感受葫蘆開始長得很可愛及後來葫蘆都落了,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於教材,使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

  2、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還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為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就引導學生看圖激趣揭題質疑中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發現學會認“葫、蘆、藤”,再在檢查預習指名學生讀詞中學習另三個生字,並隨機示範指導學生學寫“哇、掛”。這樣識字既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又抓住重難點,還拓寬了識字途徑,培養了識字能力。但忽略了“盯”這個重要的生字,正確理解它的含義有助於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思想。教學中應予以重視,深入學習。

  3、本節課上我還特別重視閱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先讀題質疑,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先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再讀課文中描寫小葫蘆的樣子的句子,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了喜愛之情,然後朗讀時孩子們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又如在品讀第二、三自然段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教師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引導學生朗讀、理解和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同時我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進行分角色朗讀,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