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精選8篇)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精選8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篇1

  三首古詩都是寫的作者童年時候的事情,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詩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園詩,是其所創組詩《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中的一首,詩人抓住村莊男女的勞動的場面進行描寫,男的外出勞作,女的在家忙碌,就連那小孩也深受家長勤勞品質的影響,學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實地再現了夏日鄉村農忙時的質樸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勞,也充溢恬適,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勞動人民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鄉村生活氣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徵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一、教學效果

  (一)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七言絕句押韻和斷句的特點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味。(二)在藉助註釋、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描述的畫面,感受詩歌的美好意境,誦出詩人的美好情懷。(三)遷移拓展閱讀,引導學生主動積累。

  二、教學收穫

  教學《四時田園雜興》詩句時,其一,我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一邊讀,一邊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其二,反覆地“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並且我適時予以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麼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

  《稚子弄冰》的詩句稍難理解一些,我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根據註解,讓學生討論、想象,也不難理解其意,同時也感受到了古詩的優美,達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鑑賞的目的。

  教學《村晚》時,在實踐環節我採用“畫中延伸,體驗成功”這一方法。我讓學生動手添畫,使畫面更加完整。這不僅是給學生起個示範作用,而且讓他們覺得老師和他們是一起學習的夥伴,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們個個都畫得非常認真,非常用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古詩內容,又讓學生在敘述中鍛鍊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言。

  三、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在教學第一步驟,給學生自主讀詩的時間有點少,集體朗讀不能代替個人自讀。讀不好,教學第二個環節自然不好深入。原因之二:引導學生借註釋,明詩意,悟詩境時,教學策略過於簡單。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愛,應該下功夫琢磨。“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忙碌景象,距離現在學生的生活也比較遙遠,如何引導他們感受農村男女夜以繼日、辛勤勞作的勞動場面,進入詩歌描寫的意境,讀懂作者的情懷,若適時補充一些人們勞動的畫面,學生應該更容易入境。教學策略的單一,導致這一教學環節沒有引領學生紮紮實實地進入詩歌的'意境,因而整節課學生始終遊離於詩歌之外。

  四、改進措施

  今後,我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鑽研學生,採用學生易於接受的教學策略,達成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探索,真正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是我今後課堂教學中應該付諸實踐的首要任務。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篇2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熟讀深思,層層深入

  在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首先讓學生了解詩題及作者,然後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品讀、感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梳理詩中的重點詞句,抓住詩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詩的詩意。透過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悟作者表達的情感。最後又為學生補充了《四時田園雜興》中的其他詩句,讓學生自己分析、感悟。

  二、抓住字眼,品味意境

  在教學《稚子弄冰》時,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細細品味,鼓勵學生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

  三、以畫激趣,讀中感悟

  在《村晚》這首詩的教學中,改變了古詩教學一味講解、生硬體會詩意的傳統教法,從插圖激趣、讀中自悟、延伸閱讀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從畫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個性化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學得輕鬆,而且學得快樂,體現了讓學生“樂學”的教學新理念。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篇3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包括《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首詩。這三首詩都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教學時,我圍繞單元主題愛國與責任,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詞語,想象詩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方面:

  一、熟讀深思,受到薰陶

  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如何讓學生充分領略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並積累語言。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為手段。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激發學生積極誦讀、理解古詩的興趣。本節課不僅有大量的指名讀、自由讀,還有配樂引讀、男女生讀、小組讀等,在古詩誦讀中相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補充情節,激發想象

  由於古詩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需要學生去想象,合理地補充情節,補充畫面,豐富詩的內涵。

  三、以讀悟情,以讀入境

  本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學生透過自主閱讀感知文字,透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字,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以“情”為突破口,以“讀”為依託,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加深體驗,培養語感。

  四、挖掘文字,體驗意境

  透過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字,豐富文字,深化古詩內涵,提升審美情趣。這節課不僅拓展了陸游的《示兒》、杜甫的《春望》,讓學生對比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還聯絡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孟郊的《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來對比個人的悲喜與詩人因國家的悲喜不可同日而語。然後朗讀各個時代的愛國詩句,力求喚起學生的情感,體悟詩人的愛國情。

  五、聯絡現實,昇華情感

  最後讓學生觀看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照片、舍小我顧大局的抗疫英雄的照片、首次登陸我們自己的空間站的三位航天員照片,引導學生談感受,激發他們志存高遠,勇擔肩上之責。

  作業的設計,既圍繞單元主題,又有層次性,既讓學生保底,又創設拓展提升的機會,給予學生自主學習不斷髮展、不斷提升的平臺。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篇4

  《古詩三首》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課文以《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詩組成。該組教材是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的。三首詩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依託動詞,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詩運用動詞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把詩意弄明白,然後找出詩中孩子的動作“脫、穿、敲”,然後讓學生模仿詩中的孩子進行表演,也來做一回無憂無慮的“稚子”,大家紛紛行動起來。表演後,我讓學生進行自我和他人評價,透過評價,學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塊普通的冰,在孩子眼裡是“銀鉦”,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剛才同學們的表演沒有把孩子的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來,甚至還有的學生趁機鬧騰,經過這樣的“抓動詞——表演——評價”,學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愛。

  2、教學收穫(思得)

  (1)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但同時也是古詩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由畫入境,透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如詩的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我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幹些什麼活,學生會說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積肥等,想象詩人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麼,然後同桌互相練習,互相表演,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艱辛,達到較好的效果。

  (2)古詩所描寫的什麼季節,是我們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一個知識點。在教學《村晚》時,我並沒有按照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詩句、詩意中進行推理。學生從“山銜落日”判斷出是傍晚,從“草滿池塘”可以推斷出是夏天,再從“寒漪”推斷出是秋天,最後綜合起來,正是“夏末秋初”,這樣讓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處(思失)

  教學《四時田園雜興》中,我引導學生借註釋,明詩意,悟詩境時,教學策略過於簡單。學生們對詩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陰學種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勞,但對詩中體現的孩子的天真可愛,學生不容易感受。教學時,我以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愛,應該下功夫琢磨。教學策略的單一,導致這一教學環節沒有引領學生紮紮實實地進入詩歌的意境。

  4、改進措施(思改)

  小學生閱讀能力尚在形成階段,要不斷地讓學生總結課堂上所學到的閱讀方法,並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以一篇帶多篇”閱讀,使之形成能力。古詩中像這樣描寫兒童活潑可愛的詩篇還有很多,應該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己蒐集,自己積累,並開展“賽詩”會。這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積累這方面知識。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篇5

  語文S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古詩三首》,分別是《出塞》、《題臨安邸》、《示兒》,三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當我看到同學們用比較飽滿的語調在誦讀三首古詩,特別是能夠誦讀出自己的一點感悟時,我覺得本單元三首古詩的教學成功了一條:古詩教學教師要將抽象變直觀,要將詩句化故事。具體而言如下:

  一、《出塞》教學啟示:

  學生對於古代的沙場征戰並不陌生,因為好多歷史劇、古裝劇,甚至現今的一些以古代戰爭為主題的大片電影,學生應當有所認識與瞭解,教學時我充分地藉助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細緻觀察,揣摩圖畫中人物的行為、心理、精神。特別是在課堂中我與學生一起生動地再現戰馬嘶鳴、沙場征戰的場面,又與學生回想了家中親人的牽掛與思念,此舉較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詩的大意,為積累、吟誦做好了鋪墊。

  二、《題臨安邸》教學啟示:

  此詩教學的啟示是:經過師生共同的努力,我們總結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對朝廷官員生活腐敗極端諷刺的思想感情。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透過“西湖歌舞幾時休”一句,悟出了詩人的強烈諷刺。由此分析,古詩教學亦應當善於抓住關鍵句、重點詞來予以突破。

  三、《示兒》教學啟示:

  此詩教學我感覺最成功,只是我自己體驗頓悟的多了些,如果時間允許我會給同學們表演的空間的,為此感到可惜,今後應當引起教學設計上的注意!為幫助學生充分地理解詩人陸游飽滿的愛國激情,學生充分朗讀全詩後,發覺學生朗讀得沒有將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體現出來,我大膽地採取了當堂表演詩人臨終前的情景,並且讓學生扮演詩人的兒女,我完全將詩句的意思演變成了真實的劇場,隨著一聲聲急促的咳喘聲,在憂鬱悲憤中我念念不忘告誡兒女:等到朝廷軍隊向北平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時候(咳喘聲由強至弱),在祭祀我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告訴我國家統一的喜訊吶!經過如此生動地表演,既再現了詩文的內容,又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與頓悟,再次朗讀與吟誦,學生的感情自然投入、深厚。

  古詩教學,我一向有個比較致命的缺點:不喜歡學生記住教參的詩句理解答案,也不喜歡學生藉助手頭資料書去讀背標準正確的詩句理解答案,因而學生對於古詩的理解,總是答案不客觀,有時考試時也理解不徹底,看來今後是否需要在古詩教學上靈活對待,不能再如此偏執了。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篇6

  《古詩三首》包括《從軍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首詩。其中《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所寫的一首優秀的邊塞詩,反映了戍邊將士保衛邊境,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具有昂揚的戰鬥精神,動人心魄,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樂觀精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作。這首詩主要敘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訊息後,十分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的事,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一首愛國詩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現了作者懷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復失地的心情。整首詩情感真摯,字字句句飽含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課題質疑,善於聯絡,理解詩人情感。

  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我佈置學生課外閱讀摘錄幾首陸游的詩歌或南宋時期有關愛國的詩歌,感受那個時代志士們忠懷憂國,關注國家命運的時代精神。上課開始,我讓學生從課題質疑,聯絡其他詩作,串聯起來,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感。我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明白詩人為什麼會在即將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門嗎?”學生聯絡《示兒》中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可以明白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教學詩句“南望王師又一年”時,我設疑:“為什麼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飽受欺凌的遺民呢?他們在做什麼呢?”學生沉默時,我加以點撥:“能從《題臨安邸》一詩中找到原因嗎?”學生恍然大悟,不禁吟誦起來:“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從而體會到“遺民”“南望王師又一年”而不得,“淚盡”的痛楚。透過聯絡,新舊知識互相溝通,不僅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系統化,也有利於學生讀解能力的提高。

  2.教學收穫(思得)

  創設情境,有效匯入。

  教學《從軍行》時,學生沒學過邊塞詩,對邊塞詩瞭解不多,不能充分感受邊塞的淒涼、粗獷。教學開始,我以“邊塞”一詞匯入,引導學生欣賞王維的邊塞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接著欣賞獨具特色的邊塞圖片,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邊塞詩的興趣以後,引出詩人名字,並揭示課題《從軍行》。再出示唐朝疆域圖,簡要介紹《從軍行》的寫作背景,讓學生直觀地瞭解邊塞這個地方的位置,並且為理解詩中人物的情感做鋪墊。

  3.不足之處(思失)

  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訊息後喜悅的心情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情感體會平面化了,並沒有立體起來。

  4.改進措施(思改)

  新課開始,教師可結合古詩背景配上古曲,飽含深情地吟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渲染氣氛,營造出詩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篇7

  透過反思,本課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1.課堂教學容量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受到牽制。由於本節課安排的是兩首古詩的教學,而古詩是看似簡單而豐富的文章,教師需要準備大量的資料去補充文字,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課堂上就多次出現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整個課堂教學基本是按照教師的預設在順利進行,缺乏精彩生動的課堂生成效應。

  2.課堂缺乏個性化的朗讀展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說得沒錯,可是本節課的“哈姆雷特”卻少之又少。我的問題提出以後,學生們總是“一呼百應”,眾口一詞。比如,在介紹完王安石的寫作《泊船瓜洲》的背景之後,我問道:“作者馬上要遠離家鄉,去京城赴任,你能體會他此刻的心情嗎?”第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他很依戀家鄉,捨不得離開家鄉。”在他的答案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之後,其他的同學便人云亦云,根本沒人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免是人心生遺憾。

  3.教師的朗讀指導力度不夠。在評課時,老師們普遍指出,本節課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力度不夠,對此缺點的指出我欣然接受。其實,一直以來我在課堂上對朗讀的指導都顯得較為不足。這一方面是由於自己不能用活教案不能用活教材,無法走出用教案教的思維定勢,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不足,缺乏靈活機智的應變本領。

  儘管我做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課堂教學中仍然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亟需我想辦法提高效率。總之,能為大家展示一節課,並能得到很多中肯的評價,於我來說,既有付出後回報的感動,也有努力後進步的欣慰。而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古詩教學方法上的理解不透徹,對學生的關注不,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確實值得今後探討,研究,再更好地實踐。

  五年級下冊三首古詩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過渡語精妙,為詩韻課堂的成功創設起到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如開課伊始,我在播放了《故鄉的雲》一曲後,這樣過渡: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一首《故鄉的雲》將我們的心帶到一個溫暖的地方——家鄉。家鄉,對遊子而言,更是最溫馨、最不能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從今天起,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二組課文,一起去感受那濃濃的鄉情吧。

  在學生自讀了單元導讀之後,這段話又從我口中蹦出:思鄉,是一種平凡而偉大的情感,它像血液一樣流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由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再讀三首思鄉的詩詞——《古詩詞三首》。

  學完了第一首古詩,第二首《秋思》該如何匯入呢?稍加思索,我使用了這樣的過渡語使兩首古詩的教學珠聯璧合:咳,和煦的春風勾起了北宋詩人王安石濃濃的鄉愁,那又是什麼勾起了唐朝詩人張繼切切的鄉情呢?請大家自由朗讀——《秋思》。

  在總結全課時,為了回應開頭,同時加深學生對鄉愁鄉情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