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通用31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通用31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本節是我教授的第二課時,重要的學習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課文是如何將孔隙狹小的特點寫清楚寫具體的方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於是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適當引導的基礎上,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深層次感悟孔隙的特點。具體做法如下:

  1、採用“讀進去,讀出來”的方法。

  課文當中作者寫的最多的就是關於孔隙的描寫。雖然這裡沒有華麗的辭藻,反而是用近乎白描的語言,卻將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清楚具體,讀後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豐富朗讀形式。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齊讀,自己讀,讀給同桌聽,或者是男女生賽讀等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慢慢變得愛讀,想讀,並能做到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總之,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內心讀懂孔隙,讀出自己的感悟,從而掌握如何寫好寫清楚一個景點的方法,以便學生可以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

  3、運用自主學習孔隙的方法,小組合作完成內洞學習

  在體驗內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運用學習孔隙景點的方法來小組合作學習“內洞”部分,這樣可以達到讓學生學以致用。

  4、掌握寫作技巧,拓展訓練提升

  一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如何寫好一篇遊記及其寫好重點景物特點的方法,透過最後的小練筆讓學生在練習中得到提升。

  本節課整體效果不錯,只是教學速度稍快,導致個別學生沒有跟上節奏,沒有及時掌握住學習的重點,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適當放慢自己的教學速度,全面照顧學生的學情。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

  結合本課特點和學生特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資訊資源平臺。在本課的學習中,我選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誦讀法,引導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金華的雙龍洞,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因此我在教這課時,創設了一個快樂夏令營,讓同學們以夏令營隊員的身份,去欣賞課文,並且以這條遊覽的主線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我還透過自己設計的過渡語,始終讓學生沉浸於參加夏令營去遊覽雙龍洞的情境中。這樣不僅把枯燥的文字變成有趣的遊覽,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二、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

  語文教學的特色任務是語言訓練。讀有所思、讀有所悟。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說這節課中,文字的朗讀是充分的紮實的,主要包括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從數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讀四次,集體朗讀五次,個別朗讀的次數更是充分。從質量上分析,我給了每個學生較為充分的時間接觸文字,從而有助於他們整體感知文字,併產生對文字的獨特認知。在各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學生朗讀的增量體現較為明顯。首先讓學生充分練讀後,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教學中,我將從賞句入手,抓住體驗,透過課件、誦讀、動作、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從而讀懂每句話。嘗試閱讀用欣賞的方式進行,學生對喜歡句子可以多讀幾遍,有朗讀的自主權,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教學中我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要的教學環節都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自己透過學習、討論來理解課文。學習課文時,我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景點,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學習途徑也可以自主選擇,或朗讀或表演或介紹等,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不足之處: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3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我在教學時,反覆研讀文字,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課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幾處感觸頗深。

  一、抓主線,散而不亂

  這是一篇遊記,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瞭解遊覽線路,再讓學生到黑板把自己的發現寫上去金華———羅店——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將文字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後整理出遊覽圖,瞭解寫遊記的一些技巧,學習體會詞句的精妙。

  二、讀讀悟悟,重在體會

  課文中關於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巖壁。中間不過容許一艘小船進出的距離。由於空間太過狹小,所以帶給我們的感受著實深刻。這裡是一段非常精彩的進入內洞的敘述。文章中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摹得十分傳神,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學本課時“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說這節課中,文字的朗讀是充分的紮實的,主要包括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我讓透過語言文字學生進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須躺臥。層層深入的引導,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過孔隙的感受,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點。

  三。自主學習,逆向思維

  本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明線為作者遊覽的順序,暗線為貫穿全文的溪流的流經路線,在學習時,我不斷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在每一自然段除了描寫了雙龍洞,還寫了什麼?為什麼?同學們很容易找到泉水,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每學一段都丟擲這個問題,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原來我們沿著泉水的流向,也可以來到雙龍洞內,找出這條暗線。對於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根據作者的瀏覽路線畫出圖示非常簡單,為了加強同學們對寫景文章的瞭解,進一步體會作者獨特的寫作方法,我讓孩子自己思考畫出泉水從洞內流出到山下的圖示,這樣逆向思維,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深化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掌握了本文的兩條線索。

  本課結束後,我發現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去自主探究的學習,往往比老師一味的引導著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習的效率高。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完全有能力進行探究性學習,作為老師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要時刻把上課前“背學生”放在心中,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4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課文按遊覽的順序,依次寫了去金華雙龍洞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有機交融,貫串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點。課文重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透過語言文字領略金華雙龍洞的神奇之美,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教學效果(思效)

  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金華的雙龍洞,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因此我在教這課時,創設了一個快樂夏令營的情境,讓同學們以夏令營隊員的身份,去欣賞課文,並且以這條遊覽的主線貫串整節課的始終。透過自已設計的過渡語,讓學生沉浸在遊覽雙龍洞的情境中。這樣不僅把枯燥的文字變成有趣的遊覽,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抓住課文的寫作線索。作者採用了兩條線索,並將其有機地融合,條理清晰。課始,學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線索之一:出金華——過羅店——漸漸入山——到雙龍洞口——遊外洞——過空隙——遊內洞——出洞。在講讀課文時我就主要採用這條線索來講。線索之二:泉水,迎著溪流上山——溪流從雙龍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來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內洞緩緩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裡。這條暗線學生沒有一下子說出來,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來的。

  3、“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邊讀邊想象,以讀促悟。藉助圖片、錄影等電教手段創設情境,努力營造自主閱讀、積極對話的氛圍,使學生能感悟出語言文字背後的情韻,把自己對文字的綜合體會表達出來,把課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使課堂上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

  4、抓住重點語句理解。文中有兩個句子寫出了作者乘船進入內洞時的真實感受,無疑是本篇課文中的重要語句。教學時,我先播放配樂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直觀體會作者的真實感受;然後,又讓學生抓住“擠壓”“稍微”“準會”等詞語,聯絡生活實際解讀作者心情;最後,水到渠成地小結學法,熱情鼓勵。這樣處理,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處(思得)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了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時,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會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話,既鍛鍊了動筆寫的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處(思失)

  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卻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

  四、改進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瀏覽文字,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課件引領,引導學生感悟文字,使學生能感悟出語言文字背後的情韻,把自己對文字的融合體會表達出來;接著創設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象,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麼?”老師發圖片,結合課件啟發學生想象;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我是小小導遊員”,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5

  上完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好一節語文課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容易。現在,想針對課堂上的幾個問題談談看法:

  一、電教手段的運用要適時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都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直接看圖就知道了。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字,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電教手段,這樣才會有實效性。

  二、駕馭課堂要靈活,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學生的質疑

  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象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為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文章,然後抓住課文中的語言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穫。這也同樣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問題。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成功之外,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做的比較成功之處是: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帶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回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6、7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有得有失,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講好自己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透過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努力的還不夠,在今後的課堂上要有意識地針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6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課文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內外連線處孔隙的窄小,內洞的黑、大、奇,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慾望。

  教學本課,我分為三部分,即:

  1、談話匯入。

  2、精讀重點段,體會感知。

  3、鞏固練習,進行練筆。

  在匯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觀的雙龍洞剖面圖,讓學生透過示意圖,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及路線。透過老師提問,抓比較不同的溶洞的特點,進行提問。讓學生找到雙龍洞的特點——“孔隙”。然後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點段,進行學習。

  在精讀重點段時,我採用了找特點、讀特點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書,談談孔隙給自己的印象,並在書上勾劃,找出孔隙二特點的低矮窄小,因為“孔隙”是教學重點,所以在本段我進行重擊,推敲,讓學生反覆體會。

  為了突破難點,讓學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細緻描寫的部分,讓學生透過讀先初步體會。在體會不夠時,我找到了“從……到……沒有……才”等關鍵詞語,讓學生反覆讀重點詞語,加強體會,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學生讀中體會後,我便播放了直觀形象課件,讓學生觀看,感受作者是怎樣透過孔隙進入內洞的。透過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險,自己的感覺”,三者相結合,突出孔隙的特點。當學生在“讀一觀”之後,對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時,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較,將文章中部分重點詞刪除。讓學生透過前後句子比較,學習作者的細緻描寫方法,把教學中點始終定在母語的語言文字學習上,讓學生研究作者的寫法,從內容回到語言,使學生的思辨過程認識趨於深化,加深對語言文字的進一步深化。教學中,我從內容中入手,讓學生用各種手段讀書。然後,又從語言回到內容。

  在鞏固練筆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訓練學生進行背誦、積累,在此基礎上,我訓練學生現場練筆,寫一份孔隙的解說詞。再次,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總之,本節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取得了預期效果。但學生的朗讀還不太好,還應加強訓練。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7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節選自《小記十篇》一書。金華的雙龍洞是浙江金華的名勝,因為內洞的洞頂有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所以叫“雙龍洞”。雖說是名勝,但是,金華的雙龍洞對於學生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直觀的對溶洞的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整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按遊覽路線,以旅遊的形式帶領學生學習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六部分內容。透過多媒體展示圖片,聲音和動畫,讓學生很直觀的欣賞了沿途的美麗風景和溶洞內奇特的景觀,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比如:在教學“路上見聞”這一部分時,很多學生都沒有見過“映山紅”“油桐”“粉紅色的山”,於是,我就利用課件展示“映山紅”“油桐”“粉紅色的山”的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學生從心底發出“太美了”的讚歎。還有一路的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句話作者運用了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句話,我播放了溪流“變換調子”的聲音和圖片,學生學習興趣很高。

  除了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外,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所以,這節課我除了讓學生看圖畫,直觀感受外,還非常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讓學生透過默讀、齊讀、男女生讀,指名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圖文結合,在加上豐富的想象,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雙龍洞的美景。特別是學習“孔隙”這一段時,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我讓學生先讀文字,再看圖,配上老師的講解,然後又讓學生動手去感知,模仿作者親身體會,感受孔隙的狹小和擠壓感,學生感受深刻,如身臨其境。

  另外,在整節課中,除了讓學生理解文字,感受雙龍洞的景美之外,我還特別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文章按照遊覽的順序寫了各個地方的特點,但是並不是每一處景物都寫得很詳細,作者只抓住了“孔隙”和“內洞”來詳寫。所以在講這兩部分時,我重點講了如何抓住一處景物寫具體的方法,讓學生知道寫景除了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還可以把自己的親身感受融入在其中寫出來。知道了寫文章要做到詳略得當之外,在教學每一部分內容時,我還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生動。比如:在講“蜿蜒”一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義,我透過課件出示了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什麼是蜿蜒,並讓學生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真正理解蜿蜒一詞,並且學會運用。除此之外,文中還大量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和說明方法。課堂上我讓學生理解了文字內容之後,又試著讓學生仿寫這些句子,學生掌握的很好。

  總的來說,這節課上完之後,我感覺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講完這節課我的感想頗多。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講好一節成功的課真是不容易,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艱辛,課前不僅要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還要充分備好學生,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教師,還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學會與時俱進,能夠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這一節語文和資訊科技融合課確實讓我看到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給我們的課堂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現代化資訊科技來充盈我的課堂,讓孩子們越來越喜歡我的語文課。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8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本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在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來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另外,還大膽嘗試了各種教學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觸:

  成功之處:

  對於這篇文章的講解,大膽嘗試、創新。在沒有預習本課之前,我先給學生放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音訊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這段音訊。然後讓學生談談聽到了哪些內容。在聽完第一遍的時候,有十幾位學生談了感受。然後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幾位同學要談感受。此時,學生基本上把本課的重點都說出來了。我很高興,因為達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發現這種嘗試還是不錯的。先讓學生聽文章,再講,這樣比直接講學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這是一篇遊記,講課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這也為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做準備。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的遊覽路線是什麼?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學生們先自學後小組交流討論作者的遊覽路線。緊接著,我又設計一道題目:“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一幅遊覽圖,注意內洞、外洞、孔隙的畫法”。透過這道題,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理解了本課。另外,學生更容易掌握每個洞的特點。

  不足之處:

  從本課的學習來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時間還是有點緊。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有點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反覆讀,細細品味他們的特點。這節課,也使我領悟到: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讓孩子們在語言裡感受想象的美麗,在文字裡享受體驗的樂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樂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9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脈絡清晰,語言平實動人。但是,由於金華雙龍洞對於沒有遊過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還有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因此,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有一個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卻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字,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這樣才更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如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像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為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不太妥當,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那一段文字,然後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處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之外,但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還有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我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了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會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這樣既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又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一節課上完之後,總會有得有失,但關鍵是我們要及時反思,不斷校正,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教學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誤。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0

  說實話,我一直不太喜歡教這篇文章,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這篇文章我就覺得不怎麼好教,兩條行文線索,課後練習四還要學生劃出作者遊覽路線圖。我自認為自己不是畫圖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對這篇文章內容不感興趣。

  怎麼辦?只能轉變思想,和學生先來一段一段地學習課文,找出關鍵詞,概括段意;找出具體景物 ,並說出其特點;找出過渡句,說出其作用;劃出描寫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這樣,根據作者的遊蹤,板書如下:

  遊雙龍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內洞(6、7)—出洞(8)

  學生初步瞭解了作者的遊覽順序,並知道了每個具體事物的具體特點,這節課其實就好學多了。因為學生的空間感和方向感總是很差。

  接下來畫圖,由下而上地畫(羅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學生隨聲附和著我的路線圖,他們漸漸明白,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曲線代表溪流,再畫溪流行進圖(內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當圖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嚴肅的神情好像舒展開來。

  學習真實一件苦差事,不學還不行。所以,在枯燥之餘,我講起了“環保”。當學生正瞪大眼睛欣賞著一幅幅雙龍洞美輪美奐的圖片時,我說起了霓虹燈對鐘乳石的汙染,說到了人撥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體的溫度以及汽油燈的油煙對鐘乳石的汙染,說到了鐘乳石的生長速度以及鐘乳石成長需要的條件。學生睜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說的話,他們很吃驚。

  這就是我關注的角度,和課文告訴學生的“美麗”不同。這就是課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親眼看一看,時隔60年,葉聖陶先生筆下的雙龍洞如今是什麼模樣。我只清楚地記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遊鞏義浮戲山雪花洞時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著,洞內有石筍和石鐘乳,還有罕見的石花,只是當時剛開發不久的雪花洞人頭攢動,再去是20年後,20年間,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鐘乳幾乎沒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溪水斷流,鐘乳石已經停止生長,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壞。

  我祈禱,金華的雙龍洞美麗依舊。拐回來再說點線面,點是“雙龍洞”,線是“兩條線索”,面是整篇文章和課外延伸。

  一節課四十分鐘,卻是我語文世界的一項大工程,每一次上課前我都會緊張,哪怕上了這多遍,我也是沒有自信,課前至少一個小時的備課給了我不少信心,但這緊張卻不曾減掉一分。或許就是因為我是一個冒牌的語文老師,底氣不足的緣故吧。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1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講讀課文,葉聖陶先生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他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

  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遊覽路上的見聞,其中第三段有一句“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是個重點句子,考試中出現頻率也是最多。

  它難懂的地方在於體會“寬窄緩急”“變換調子”。我先從“變換調子”入手,讓學生說說音樂中的調子有哪些,試著唱出來。再讀這句話,想象溪流的調子會有哪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模擬流水聲。接著問“為什麼會流水聲會出現不同的調子”,帶著這個問題再讀前面的課文,學生就會聯想到山勢的變化,使溪流出現不同的聲音。這裡我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運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這部分課文展示了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我設計了範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形式,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

  這篇課文也不是第一次教了,每次這個地方都是個難點,今天這個處理方法讓我感覺是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2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它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主要描寫了“路上、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

  可根據課前的瞭解,學生對雙龍洞比較陌生,都沒有去過。我就從石鐘乳、石筍圖片入手,引入本課的學習。

  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朗讀,再讓學生默讀課文,反覆研讀文字,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圈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讓學生知道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遊覽線路,畫出作者遊覽路線示意圖: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在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後,再讓學生細細朗讀、品味各個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並用最簡練的語言總結概括出各部分的特點。如外洞:寬敞。孔隙:窄小。內洞:暗、大、奇等特點。將文字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我又出示了幾幅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見過的溶洞景象,並展開聯想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想象像什麼?這樣就調動了孩子們的想象興趣,學習情緒立即高漲。

  不足的是,一是由於時間關係,學生朗讀不夠,沒有給足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二是學生很容易找出第一條遊覽路線,但較難發現溪流這條遊覽暗線,後又經過老師的及時點撥學生找到了這條遊覽暗線。進一步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3

  1、引導“讀進去,讀出來”。

  課文中作者著墨最多的是關於孔隙的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白描的寫實筆觸,把孔隙狹小的特點描寫得十分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既能“讀進去”——讀中有思考,又能“讀出來”——讀中有感悟。

  2、朗讀形式多樣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關鍵詞句;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或同學們聽等。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變得愛讀,想讀,並能做到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3、活躍思維,調動氣氛。

  在體驗內洞之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內洞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課堂氣氛很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4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遊記,也是一篇典型的遊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全文兩條線索貫穿始終,內容安排渾然一體,敘序有詳有略。課堂,既要生動——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熱愛文字;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因此,我在課堂上設計了“旅遊”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

  文中有兩個句子寫出了作者乘船進入內洞時的真實感受,無疑是本篇課文中的重要語句。如何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樂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感知作者的真實感受;然後,又讓學生抓住“擠壓”“稍微”“準會”等詞語,或聯絡生活實際,或聯絡課文內容,或解讀作者心情;最後,水到渠成地小結學法,熱情鼓勵。這樣處理,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顯著的。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於孔隙的“窄”,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能夠在頭腦中再現,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篇葉聖陶老先生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進行了景物描寫。文章中有兩條出索,一條是明線一遊覽順序,一條是暗線-泉水的流經路線。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訓知水平,教學始終以明線一遊覽順序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1、質疑問難,歸納主要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思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認知和思考。為學生提供多次讀書的機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質疑問難,相互交流,促進學生合作學習。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

  2、在老師的組織下,學生能夠認真學習,積極動腦。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說出自己的見解,感受到景物的特點,並能藉助圖片展開豐富想象,加強對內容的理解。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深化認識,更能體會到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6

  透過三個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可以說,這三個課時,我和學生讀得開心、交流得盡興、欣賞得舒服。

  學生能領悟課文是按遊覽順序來敘述的寫作方法,也瞭解了雙龍洞每個景點的特點,並能有簡練的詞語去概括景點特點。這就是進步,學生會從課文裡找詞句來概括了。尤其在學習描寫“沿途中作者見到的溪流,聽到的溪流”的語句時,學生能找出句中的反義詞,體會出語言的準確性,使其身臨其境。

  當然,交流課文時也遇到了一點問題。例如:學生一開始認為孔隙的特點是比較大。(文中句子: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他們讀到這裡,想到小船都能進去,那還叫小。他們理解,孔隙應該像針插進去那麼小,或者是個小窟窿。這很正常,因為學生沒見過雙龍洞。後來我引導他們從語段中找句子,再欣賞雙龍洞的圖片,最終他們瞭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學生對這段中“要是……準……”這個假設句不瞭解,我較詳細的講解了一下。

  總之,學生在學習本課時,收穫頗多。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7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葉聖陶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遊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洞口、外洞;再寫孔隙、內洞;最後出洞。在遊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基於學生課前做了預習工作和相關的生字詞練習所以在處理生字詞教學時,我重點以檢查預習情況和重點糾正學生在預習作業中標錯音、寫錯形的生字詞,逐漸放手學生獨立識字。但是對於“蜿蜒”“突兀森鬱”詞義理解的方法沒有做強調,僅僅根據學生課前查閱字典的方法解決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課時隨文解決。

  二、本課有一個重要目標是解決“從課文中獲取遊覽的各個地點,畫出遊覽路線示意圖,從而歸納本文寫作順序。”學生從文中獲取資訊時,大多數學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內洞”對於“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較困難,在引導上我還需多下功夫。當學生把整個路線梳理出來後,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遊覽順序介紹的。

  另外,王老師建議此時講解了寫作順序後,順理成章地解決本文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受益匪淺,這個方法很巧妙。

  三、在匯入時,我的步驟比較多,目的是讓學生在開課初就明瞭本文的學習目標,在兩次讀文過程中做到了帶著學習目的讀書,比較有效。

  本課時教學中,我有很多遺憾,但也很有收穫。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注重教學環節的自然過渡,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嘗試多關注學生的學法引導,多啟發學生思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所見、所想、所感的經歷。是按遊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再寫外洞洞口壯觀、外洞寬敞;再寫孔隙的狹長;最後寫內洞的奇特。在遊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透過語言文字也感染著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一、抓實朗讀,促理解。

  在初讀課文時,我提出的讀書要求只有一個: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讓基礎好的學生帶動基礎差的學生達到第一個要求;再讀課文我提出兩個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遊路線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

  (二)、自由朗讀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抓重點詞句反覆朗讀,分清詳略,在相應處批註上自己的讀書體會,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配合學習,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內化了知識。

  二、體驗、想象調動興趣。

  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孔隙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難點,在體驗孔隙小的時候,同桌兩個人身體挨緊閉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臥狀,想象著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鐘的過程,引導學生從船小.乘坐方式獨特以及乘船時的感受去體會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相結合,去讀.去評.去想象.去感受,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感受到孔隙的特點,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和心情。瞭解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讀和背誦積累。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19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老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葉老以樸實的語言,準確生動的描寫展示了金華雙龍洞的美景。

  本以為設計已經全面,但仍然出現了紕漏。在教學第二課時交流空隙的特點時,有一個學生認為“空隙很大”。我當時一楞,因為教學這課已經很多節課,出現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我穩下心思,問他“從哪裡體會出空隙很大?”學生回答:“‘雖說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能容下一條小船,說明空隙很大。”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這個學生不理解孔隙的意思,課前預習也沒考慮。想到此,我把窗戶拉開一個小縫,問學生:這是不是孔隙?學生回答是。為什麼說它是孔隙?學生說,因為窗戶很大,看上去它很小,所以是孔隙。由此,我回到課文,文中的孔隙如果放到我們這個教室裡來,就不能算孔隙,而在雙龍洞中就是。這是因為洞很大,相對而言,這就是孔隙了。學生這才明白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解決方法也是不合適的。“孔隙”這個詞由兩部分構成。“孔”一般指圓的洞;“隙”指的是縫隙。孔隙指非常小的洞。而我的舉例是縫隙,倉促之下考慮問題很不得當。

  由此可見,每一個小問題都不能忽視啊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0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文章。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為我參加工作時它就有。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基本設計環節是(一)課前三分鐘瞭解作者;(二)讓學生在文中找表明遊覽順序的詞來達到理清課文脈絡的目的;(三)學寫生字“蜿蜒”;(四)學習“孔隙”部分;(五)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觀察中把自己的感覺寫出來。

  1.加強重點字指導與理解。

  《記金華的雙龍洞》雖是四年級下冊的課文,但中年級依然要把識字、寫字作為重點,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與低年段相比,我的識字教學教的少、扶放多,進一步加強詞語教學的理解、辨析和運用,減少用詞不當的情況出現。教學“蜿蜒”一詞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找出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強調,“蜿”容易加一點,“蜒”裡面“正”最後一筆是豎折,經過強調學生都能正確書寫。然後我出示第四課和《長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結合“蜿蜒的長城”的圖片來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遊覽順序。

  理清文章的遊覽順序孩子們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了,孩子們在學習第四課時我就教給了他們理清遊覽順序的方法,本以為會很快找到遊程路線,可事實證明孩子們第二次接觸還不是很熟練的。

  3.抓重點段落學習。

  作者過孔隙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比較有特點的過程,給每一個進出雙龍洞的遊客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葉聖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總結了遊記文體特點後,由整體到區域性,讓學生學習最讓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結構段慢慢過渡到自然段,學習段落寫法,做到一課一得。

  4.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

  (1)借小船的小體會孔隙的窄小。我透過對比句子讓學生體會、感受小船的小。

  (2)學習“月”字旁的字和身體有關。從而掌握識字規律。

  (3)品味過孔隙的“感覺”,讓學生抓重點詞語體會作者過孔隙時的真實感受,將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感悟

  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作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上,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讓學生的身份轉化為遊客,以讀代講,真切感受作者過孔隙時的感覺。“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時我有什麼感受?“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透過設境體驗,學生當場感受作者洗練、準確的語言表達及其令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效果。

  6.讀寫結合訓練

  每屆學生在寫“我的校園”或“我的教室”時,只是對景物進行了細緻地描寫,但寫出來的文章都顯得乾巴巴的。讀了葉聖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們的文章只寫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卻缺乏自己對事物的感覺,也就是沒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為了讓孩子們的文章更加生動,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我們對人的感覺的詞語,孩子們用的還可以。如果時間再充足一些,讓孩子們進行充分地自我感覺,教室裡的事物就會更加地生動。後來我看了孩子們的文章,孩子們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感覺融了進來,雖然是初次接觸,能看到孩子們在學習之後的一點點變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一些遺憾,我會繼續在課堂上下功夫,在孩子們的寫作上多琢磨,讓我的學生越來越優秀。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1

  預期的目標: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教學時,我想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空隙”時,努力實現教育民主化,形成師生共同激勵,相互促進的教學新格局。教學“外洞和內洞”時力促以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和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理念的形成。最後的設計“導遊講解”部分有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勇於探索的動態過程。教學設計立足課堂,最佳化教學程序;突出精講點撥,講究藝術提問,從以學生的機械學習為主轉變為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為主。教學時,使用許多自己製作的課件,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率,體現現代教學思想。

  效果:

  實現兩個目標:培養學生思考、表達和蒐集材料的能力,運用有關課外材料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依據課文內容,蒐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對喀斯特地貌的興趣。

  完成本單元重點訓練目標:教學時,我重點講解“空隙”的部分,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外洞、內洞”部分。最後,學生自學“路上見聞”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體現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處:

  上課緊張有餘,教學機智不足;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2

  在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了以往學習遊記文章的方法,先讓學生理清課文的順序,然後抓住重點段進行朗讀學習。這樣學生透過自由朗讀後,很快就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地點轉換的順序來寫的。接著,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逐段學習。在學習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朗讀和理解,例如:“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句話,讓學生想象溪流是隨著山勢而變寬變窄的,溪聲也是隨著溪流的寬、窄變換流水聲的。這樣在邊學邊想中,去理解課文,去跟著作者的順序去遊覽。

  在學生對前面課文有了瞭解後,再讓同學們按作者遊覽的順序即由描寫“外洞、空隙、內洞景物”的特點來裡課文。教學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遊覽,然後對學生感興趣的孔隙部分進行重點教學,這樣安排,主次分明。教學“孔隙”這段時,讓學生自主探究,邊讀邊做動作,讓學生充分體會作者當時的感覺,從而理解課文。教學“外洞和內洞”時採用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突出精講點撥,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從聽、說、讀、寫幾個方面得到綜合訓練為主。這樣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內洞和外洞的特點。

  最後,讓學生自由浪讀,結合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游玩的經歷,來結束課文。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和順序充分了解後,再讓學生自由組合,以導遊的身份互相介紹雙龍洞,這樣使學生達到完全掌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回顧本課教學,雖然說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順利的學習,但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教師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不斷加強訓練。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3

  五朵金花綠茶上完《記金華的雙龍洞》後說:“心情是複雜的,有著深深的失落,有著縷縷的懊惱,也有著絲絲的坦然。”這是她的感受,其實不必自責,不必懊惱,要多點坦然,多點自信。可能是綠茶聽其他幾位金花的課時,抱著十分虛心的態度,吸取了別人的許多長處,好像發現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們都是很不錯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長補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萬別羨慕別人的槍法而丟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種唱法,那又是一種悲哀。

  初讀課題,我問:“作為金華人,讀這個課題你們有什麼感受?”原本想來作為金華人,有這麼一篇專門介紹雙龍洞的文章,學生應該會多少有點感覺,從而與文字拉近距離,但結果學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麼是感受,只有一個同學提了個問題:“雙龍洞是怎麼得名的?”看來我是有些想當然了。

  走進文字,初讀花了很長時間,至少有五分鐘;因為設計了當導遊所以要介紹景點首先自己要解決一些疑問,再讀又花了好久時間,然後解決問題;準備介紹景點就要對自己介紹的景點做準備,然後再讀並各自練習說話又花了很長時間,等真的來介紹時離下課只有九分鐘時間了。當初的'設想是希望能通過當導遊解說了解遊覽線路、訓練口語水平的同時將文字的語言達到內化、並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後整理出遊覽圖,瞭解寫遊記的一些技巧,學習體會詞句的精妙。而實際的課堂就讀書都佔了大半節課的時間,而這讀卻不是精讀品讀,設計時忽略了學生的水平與課文的長度。如果在一開始初讀課文後就找準其中的一個點進行範例教學,對這個點充分品味、朗讀、感悟,然後抓住這個點的特色進行導遊解說,那麼課堂就有了側重點也有了切入點,接著讓學生學著剛才的方法自主選擇另外的景點進行解說,有重有輕有緊有松,效果可能會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時間已經不允許,而自己的設計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時,應該學會大膽放棄,乾脆順學而進行教,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時應該做充分的設想,同時多做幾種設計以便課堂的靈活處理。

  面對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會灰心,失敗是最好的財富,我為擁有它感到欣喜。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4

  上《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的時候,我著重關注情境教學這個對自己來說還不是很熟悉的領域。眾所周知,情境匯入的方法比較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種方式也比較受學生歡迎。可是過去大多情況我只是把這個彩抹亮了開課前的幾分鐘,例如:講故事。看動畫,聽導遊介紹,有時也把一些情境教學用在拓展活動方面,如:扮演小記者、辯論賽……

  如何讓情境教學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整節課都活躍在老師悉心創造的氛圍。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環節莫過於教學設計了,在設計整堂課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礎上老師發揮自己的創作靈感,就如同導演設計一個好的劇本一樣,讓學生像演員一樣在你創造好的劇本中積極主動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時又有自己靈活發揮和再度創造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我看電視的時候發現現在很多綜藝節目很不錯,像各種挑戰啊。奪標啊,我覺得很能吸引人,同時又能夠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所以,《記金華的雙龍洞》節課就被我設計成為一次奪標旅遊。讓學生在遊玩。探索的過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學習。

  在過去課堂駕馭能力不夠的時候,我往往設計好思路讓學生跟著一步一步達到教學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學生稍微哪個步子跨大了一點,都害怕自己慌了陣腳。現在我覺得:

  既然給了孩子足夠的發揮和創造空間,就要積極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時候老師的基本素質就顯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靈活駕馭,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整堂課成功與否的另一關鍵因素。相反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謬的想法或見解讓大家出乎意料時,老師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靈活以對,這種教育機智更是一大看點。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一些細小的環節,精心設計我們的課堂語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貼近孩子們與他們取得共鳴,會讓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創設一種沒有學生與老師這種概念的境界。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孩子都是劇本中的一個演員,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罷了,學生是遊客挑戰者,老師是導遊,這樣一來,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合作。

  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從口語交際。情感體驗。合作探究這一塊著手。例如:調查問卷是教育讓學生做什麼事都得有計劃,即使是遊玩,也要有所收穫。課文的兩條線索,都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方法:

  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路上的美景,則著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伴隨《春之聲》的音樂去感受,對於沒去過的新地方,學生一定是充滿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進去探險。所以放手讓他們進去自己遊玩,大致瞭解雙龍洞的特點(這一段是看錄影,運用多媒體達到直觀形象的效果)如何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這一部分需要老師引導,於是我採用協助導遊完成繪製雙龍洞地形圖任務:

  一是打破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界限,不能讓他們感覺老是他們在那裡挑戰這個挑戰那個辛苦得很,而導遊也就是老師很逍遙。

  二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幫助老師,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融洽,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看著老師出示的未命名的鐘乳石圖片,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孔隙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從船小。乘坐方式獨特以及乘船時的感受去體會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相結合,去讀。去評。去想象。去感受,讓學生真正地從內心感受到孔隙的特點。

  對學生的評價要注意賞識,一個專注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擊掌,都是對學生極大的鼓勵,旅遊結束的“致全體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稱讚他們在這次奪標旅遊活動中表現突出,學會了合作學習,繪製了非常有價值的雙龍洞旅遊線路圖及地形圖,他們已經成為小旅遊家。小探險家。小繪圖專家。小科學家了。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結束學習。

  課堂中重視體現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重體現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努力體現新課改的精神。但是由於本課知識點較多,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字對話體現得還不夠,如果能用兩課時安排進度慢一點,帶著學生細細體會。感悟文章本身語言文字的優美,對於豐富他們的情感。學習寫作都會有更大的幫助。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5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課文按遊覽的是順序,依次寫了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大,內外洞連線處孔隙的窄、矮、險;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一是遊覽的順序,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瞭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專案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時,我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教材訓練重點,注重看、聽、說、讀、寫、練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文法。在教法上,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寓教於樂,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在學法上,把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饒有興趣的說、畫、議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這樣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代替我們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藝術的薰陶下激學生興趣,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激發的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1、適時引路,引導學生悟文生智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著中心環節。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物件茅塞頓開。在介紹外洞特點時,我創設情景:老師感覺有點累,你去看看這個外洞怎麼樣?學生透過讀,告訴我一個字“大”!我接著問當學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後透過和我們的教室比較,外洞究竟有多大瞭然於心,最後再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

  2、創設情境,啟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當我問學生對內洞的什麼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我出示幾幅圖片啟發學生想象:“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後,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3、重視朗讀,幫助學生理解文字

  1)讀修辭特點比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對比)“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了額角,擦傷了鼻子。”(誇張)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都可讓學生多讀。

  2)讀感情色彩較濃的句子。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裡,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內洞一團漆黑,什麼也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等。

  3)還可讓學生讀文中的重點段落,如路上、孔隙、內洞等段。指導學生讀上面這些句子、段落時,除範讀外,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想、邊讀邊想。如,讀去雙龍洞路上一段,可讓學生先讀,再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公路是什麼樣子的,山上映山紅、油桐是怎樣生長的,溪水出山是怎樣一種情況,山色怎樣,然後再讀。就這樣反覆讀、反覆想,一直讀到眼前能呈現出畫面為止。另外,對該讀重音的字句,也應指導。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象橋洞似的”“……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等。

  4、拓展延伸,啟發學生口語交際。

  在同學們跟隨導遊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後,我問:“一路遊玩過來,哪幾處見到泉水?”引導學生總結本文的寫作方法。隨後我又說:“我們隨著葉老就是沿著溪流參觀雙龍洞的。雙龍洞遊覽完了,那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我們可以好好地把課文讀一讀,回味一下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並且可以根據課文的描述,展開合理的想象,設計其中一處的解說詞,下節課我們評選出優秀導遊員!這樣引導學生口語交際,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6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

  上伊始,我讓同學們自讀,整體感知,初步瞭解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上,我鼓勵學生採用圖示法理清的思路,聯絡平時的習作,談談按遊覽順序寫作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談到了寫這類時,得做到遊覽的順序清晰,景點的介紹有詳有略,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等等。再回到,依次尋找相應的方面。當學生把遊覽順序用圖示法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時,一篇的脈絡就明晰了。

  在學習第6自然段時,我在學生欣賞雙龍洞內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在此之前,學生透過朗讀,瞭解到洞內石鐘乳和石筍的特點,因此,我趁熱打鐵,對學生說:“如此神奇的景象,你能用優美的或有趣的語言把它記錄下,把雙龍洞介紹給更多的人嗎?”學生興致高昂,饒有興趣地進行了想象和創作。在這一個寫的訓練中,不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對本的感悟,因為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既體會到了內洞的神奇,又感受到當時作者那種驚歎的心情,更把所學過的一些寫作知識運用其中,提高了對語言字的運用能力。

  從本的學習看,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從學生上交的小練筆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很多同學不會運用知識,他們的學習狀態仍然停留在本上,不會把從本上學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作創作中去。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7

  本文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主要描寫了“外洞、孔隙、內洞”景物的特點。因為是遊記,又恰逢春天旅遊,踏青的好季節,學習葉老先生的遊記寫法,被我作為本課的訓練重點。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記述順序作為重點提示學生關注的內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是我引導學生關注的重點,我們隨著葉先生的遊覽順序,一步一趨地前行的同時畫出遊覽的路線圖。

  遊覽圖是可以較為輕鬆地畫出來,但這樣的課堂又難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遊客,和葉先生一起遊覽,但整個遊覽過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學生的熱情和共鳴。二是動作體驗,這點似乎學生很感興趣,或許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在朗讀的過程中加上一些動作。在體驗孔隙的窄、矮、險時,加上動作,想象,體驗後,再朗讀,學生朗讀的興致比較高,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可以看出,他們體會到了孔隙的特點。三是透過和現實場景的比較來感受外洞,內洞的寬大和神奇。和同學們在教室,操場集會作比較,學生的直觀感受較為鮮明。也是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好方法。透過以上的朗讀和感悟,學生讀得還算不錯。但對於內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透過看一些教輔書,提及本文一條“順”的線索,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是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的。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全文脈絡清晰,並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觀察的角度及移動的線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說了“逆”的線索學生反而糊塗了,因此,只是抓住“順”的線索進行教學。等複習的時候,有機會提一下,看看學生們的反應情況如何?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8

  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從口語交際、情感體驗、合作探究這一塊著手。例如:調查問卷是教育學生做什麼事都得有計劃,即使是遊玩,也要有所收穫。

  課文的兩條線索,都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遊線路圖,使得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積極的尋找課文中作者的旅遊路線,一下子就瞭解了文章的明線,而整堂課快結束時在地形圖的基礎上繪製小溪流水線路圖,則讓學生髮現了文章的暗線。如何詳細瞭解雙龍洞各部分的特點,這一部分需要老師引導,於是我採用協助導遊完成繪製雙龍洞地形圖任務:

  一是打破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界限,不能讓他們感覺老是他們在那裡挑戰這個挑戰那個辛苦得很,而導遊也就是老師很逍遙。

  二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幫助老師,大家一邊看一邊找一邊討論,一邊畫,師生融洽,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雙龍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點,完成了教學目標。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雲潭”,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29

  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課文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

  課的一開始,一切都按照事先的預設進行著,當講到“外洞”的時候,我本來的設計是讓學生找出描寫外洞的句子,並讓學生讀讀就算過去了。可是句子出示後,學生的朗讀卻不盡如人意,根本沒有讀出外洞“大”的特點,於是,我只好發揮教師的範讀本領(雖然範讀一般),孩子們也許是聽得還算認真吧,竟然很明顯地聽出了句子中的幾處強調的地方,於是,這幾個詞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講到內洞的時候,課的一大半時間已經過了,我知道,內洞也是文章的一個重點,尤其是內洞美麗的自然景觀——洞頂的雙龍、石鐘乳、石筍,我只是很粗略地讓學生看了幾幅圖片,同學們也是看得模模糊糊,也許,到課結束,他們對雙龍洞內的自然景觀也沒有留下什麼印象,而且也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這句話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感覺講得太粗糙,只是蜻蜓點水而已。

  課堂也許沒有完美,當又一次感受生成於課堂的“別樣味道”的時候,我的心中還是有遺憾。教者還需努力,“以不變應萬變”,完善課堂,讓課堂從有效走向高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30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備課時我力求實現幾個轉變:一是儘量避免陶醉於教師的“講”之中,還“講堂”為真正的“學堂”。二是由“教內容”向“教方法”轉變,把課堂的著力點放在學習方法、閱讀方法的學習上。三是嘗試版塊設計教學,儘量簡化教學環節,去繁瑣存樸實,達到一課一得。

  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了匯入、學詞、理清遊覽順序、概括景點特點、總結收穫五個環節,其中重點是理清遊覽順序,難點是概括景點特點。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落差不是幾步十幾步之遙。課罷,感覺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幾個大問題:

  1.學詞膚淺,不深入。

  交流預習情況時,學生基本上是圍繞諸如“油桐”的“桐”字的書寫這些非生字打轉轉(這也從側面傳遞出一個資訊,學生的現有認知就是停留於此),而有意無意迴避著本課的生字新詞。教師應該及時引導讓學生交流不理解有疑問的生詞,諸如:明豔、十來進、水程等,給以再充足的時間,只有時間充足才能保證交流的深入、有效。

  2.質疑問難,少時間。

  預習檢測時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因時間不足,我就急著向下推進教學。在另一節課上,我讓孩子們提不理解的問題,孩子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有的關注到了作者的表達,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這句話中為什麼要用映山紅和杜鵑作比。再如,“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為什麼說是二三丈,還加了語氣詞“吧”。關注詞語意思的則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紅色”的“呈”字,“一路迎著溪流”的“迎”。學貴有疑,有疑問的地方就有思考。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本節課教學教師還是過多的牽著學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學情把握,欠準確。

  理解本課的重點我採用畫遊覽示意圖的方法,教師先引導找出前三個金華、羅店、入山,再小組合作完成後五個洞口、外洞、空隙、內洞、出洞。可能因為本課的順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級上冊學過遊記的文章吧,孩子們幾乎全部正確,並且很完整。而相對於難點初步概括出景點特點,給的時間既不充裕教師指導也不夠。這再次給我一個提醒,教師要先知先覺,學情瞭然於胸才不致於偏離課堂的航標。

  一節課,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教師專業成長中至關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學生知識大廈的重要基石。在課堂的教學中,也只有上好了這一節節課,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擔子。失敗、遺憾並不可怕,因為轉變需要經歷陣痛。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篇31

  閱讀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對情景的創設,虛擬特定的生活情境,設法讓學生投身其中,透過現場“經歷”獲取語言運用的直接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講解。

  一、活化體驗,感染學生

  1、課堂伊始,我播放抒情優美的音樂,配上連續不斷的雄偉的、秀麗的、優美的祖國山河圖片,力求從視覺,聽覺上給學生以震撼,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在學習,體會“孔隙”窄小特點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⑴ 讓學生當遊客,互相地背靠背,肩並肩,模擬躺在船上,體會一下過孔隙的感受。此時,將教室內所有的燈關掉,視覺上的明顯變暗,使學生感受到了強烈的感官刺激,營造一種過孔隙時的氣氛,從而加深了對孔隙特點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一下子就有了緊張和害怕的感覺,彷彿身臨其境了。

  ⑵ 教師在學生漸漸進入情景時,範讀這兩句話,緊接著給學生看過孔隙的錄影,並配上緊張的音樂渲染氣氛。

  ⑶ 然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感受。

  這樣一來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想象,學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體了。教師層層深入的引導,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過孔隙的感受,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點。從而文章的這個難點得以突破。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作為審美的主體,透過感官與心智去感受、去體驗。

  二、多層感悟,發展個性

  感悟是一種發現的過程,是學生在自己的探索或體會過程中,不斷髮現、明晰概念的過程,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的作用是創設情境,組織和參與討論,適當點撥。在本節課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個層次:

  1、第一個層次:

  看圖感悟。透過課件分別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內洞景點的圖片,讓學生先從視覺上對景點的感悟,談印象感受。

  2、第二層次:

  學文感悟。透過教師的範讀,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絡地“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孔隙”特點的理解,體會。

  3、第三層次:

  體驗感悟。透過創設虛擬過孔隙的情境,把學生很自然地帶進課文的情感當中。透過談感受,彙報對文字語句的理解,間接地讓學生在文字中走個來回,完成對文字語言的玩味、賞析、內化;方法的歷練和提高;情感的體驗和薰陶。

  感悟不是老師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體會、感受、領悟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教學中的共同探討者和引導者。每個學生因個體差異,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學生在發表自己的感受時思維是發散的,不會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賞孔隙特點教學時,我設計這麼一個大環節:讓學生單調地反覆地讀課文,談感受;讀課文,談感受……老師則“不厭其煩”地對所謂的重點詞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結果,學生們的“感受”是一樣的,來來去去就是說,“我感覺孔隙很小,很窄”,卻沒有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課文朗讀起來平淡如水,課堂氣氛非常沉悶,整節課下來,老師上得辛苦,學生上得無趣!

  三、教學手段多樣化

  本節課,注重教學形式的靈活,如:在讓學生彙報作者遊覽雙龍洞的景點和順序時,透過設計填寫“遊覽入門券”的形式讓學生彙報,而不是單調地指名回答,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

  在最後的作業超市中,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地設計了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的題目,爭取不同程度上對學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看來,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引導學生學得主動、紮實、靈活。字串3